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失眠的新觀念與臨床經驗(四)飲食與睡眠:咖啡因

作者:林朝誠醫師

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顯示5:適量飲用咖啡,對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腦中風、失智、痛風等疾病的預防有助益。有些研究甚至發現習慣性飲用咖啡,可保護肝細胞減少損害,甚至可降低某些癌症的發生率。對忙碌的上班族而言,咖啡不僅能提振精神,而且國內咖啡館林立,喝咖啡已形成一種時尚的文化、一種生活的享受。

雖然對大部份健康人而言,喝咖啡是相當安全的,但對失眠的人而言,喝咖啡很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也會加重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狀或病情,例如思覺失調症、焦慮症、躁鬱症等,另外,對孕婦、兒童及青少年、心臟病或其它疾病患者也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

不只茶及咖啡含咖啡因,能量飲料、巧克力、可可、及一些藥物也含咖啡因,例如氣喘、某些感冒藥及減肥藥等6,使用這些食品或藥物會產生提神的效果,也可能會影響睡眠。

咖啡的提神及對睡眠的影響,是透過作用在基底前腦及下視丘的腺苷受體(adenosine receptor)增加多巴胺的效應。服咖啡因約15-120分鐘後血中濃度達到最高,其半衰期約3-7小時,但時間會隨著年齡而增加。

咖啡對人體的影響會隨著個人體質、喝咖啡的時間、濃度及習慣性等因素而有不同。Landolt等的研究7顯示即使是在早晨喝200mg的咖啡因也會減少晚上的睡眠總時數及效率。但對於習慣性喝咖啡的人而言,喝咖啡對其夜眠只有些微影響,服用低劑量75mg咖啡因只減少睡眠總時數15分鐘,服用高劑量150mg咖啡因減少睡眠總時數45分鐘,因此對不常喝咖啡的人,咖啡對其睡眠影響愈大,飲用咖啡劑量愈高,睡眠也愈不好。

那麼不喝或少喝咖啡是否失眠就好了呢?目前的研究顯示只對於喝淡咖啡或非慣性咖啡飲用者比較有效,對習慣性咖啡飲用者可能改善有限。

習慣性咖啡飲用者若要停止飲用咖啡,最好採取循序漸進地的方式慢慢地減少咖啡因的攝取,以避免出現咖啡因戒斷症狀,譬如頭痛、嗜睡、情緒躁動、頭腦不清晰、注意力無法集中等。

臨床上,不少失眠症患者因為工作壓力大,緊張焦慮,晚上難以成眠,早上沒有精神上班,於是喝咖啡來提神,結果晚上更睡不好,白天需要喝更多的咖啡來應付工作的需要,由於咖啡因會加重焦慮症狀,同時也會造成頻尿及影響膀胱功能,半夜便常需要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品質,久而久之,大腦的日夜節律功能受到影響,有些人的生活甚至變成日夜巔倒,痛苦不堪。

總之,對失眠者或咖啡敏感者,晚餐甚至午餐後最好就不要喝茶、咖啡、可樂等刺激性飲料,早上飲用也儘量不要太多,因為喝濃度愈高、量愈多的咖啡愈容易造成失眠,愈靠近睡覺時間飲用也愈容易造成失眠,但上述建議對習慣性咖啡飲用者不一定成立,最好同時尋求其它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
(5) 張金堅。癮咖啡研究室:發現咖啡的健康力量。原水出版社, 2016.
(6) Jennifer L. Temple et al. The Safety of Ingested Caffei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ront. Psychiatry, 2017.
(7) Landolt et al. The role of sleep hygiene in promoting public health. Caffeine intake (200 mg) in the morning affects human sleep and EEG power spectra at night. Brain Res 1995;675:67e74.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介紹


原著作者:黃惠琪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在門診看診時,偶會遇到一群心急的家屬帶著父母親前來,家屬常私下先跟我說明,描述父母親原本是個性和順好相處的人,怎麼近幾年甚至才幾個月下來,個性變得固執倔強,常無端發怒,懷疑東懷疑西。晚上不好好睡,在屋內走來走去不僅吵醒家人還可能跌倒,但白天卻又不時打盹顯得精神委靡。常常問重複的問題但經多番解釋後,卻還是無法安撫情緒。有些家屬在自身生活與老人家的需求間忙得焦頭爛額,詫異於父母親怎麼變了個人,甚至自己也需求助身心科。這時候,我們要想到老人家是否有失智症的問題,以及其他會誘發或加重的各項因子。

Alois Alzheimer於1906年時,曾描述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簡稱BPSD)包含了許多表徵,例如偏執、性虐待妄想、幻覺、尖叫等。而在1996年的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也有對於此現象的共識:精神行為症狀定義為在失智症患者中出現的知覺想法情緒或行為的異常(disturbed perception, thought content, mood or behavior)。精神行為症狀可能發生在各種類型的失智症患者身上,例如阿茲海默症(簡稱AD )、血管性失智症(簡稱VaD)、額顳葉失智症(簡稱FTD)、巴金森氏症,甚至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也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它易造成病人與照顧者的困擾,甚至促使病人被轉送至醫療或安養機構。

失智症的盛行率和年齡有關:65歲以上的老人有5%~8%的比例有失智症;85歲以上的老人則高達50%。在各種失智症裡,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佔了失智症的三分之二,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與路易體失智症(簡稱為DLB)。而在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的混合型中,最易出現精神行為症狀。

一般說來,常見的BPSD包含妄想(20%~73%)、憂鬱(接近80%)、敵意(20%~50%),但與病程有關,如阿茲海默症早期憂鬱較多,但到了末期就明顯減少。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也有所不同,例如阿茲海默症患者較易出現妄想;血管性失智症則較易出現憂鬱;視幻覺較易出現在路易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比較會出現衝動、強迫性行為、言語激動、性慾高張等情況。

失智症常見的妄想症狀包括物品被偷的妄想(delusion of theft)、伴侶不忠的妄想(delusion of infidelity)、被害妄想(persecutory delusion)等。錯認(misidentification)也常發生於失智症患者,例如無法辨認出患者自己、誤認他人、誤以為他人出現在自己家中、甚至誤以為電視上的節目真實發生在己身周圍等。幻覺經驗多為視幻覺(visual hallucination)與聽幻覺(auditory hallucination)。失智症合併出現的憂鬱與焦慮情緒盛行率高,但在中度與重度患者,受限於患者表達能力則較難被診斷。睡眠障礙也常出現於失智症患者。
某些行為問題可能造成患者自傷或傷人的風險,也會增加照顧者的負擔。例如遊蕩,患者可能是重複尋找照顧者、甚至跟蹤某人、無意識的行走、夜間遊蕩、試圖離開居所。有時患者會出現去抑制化(disinhibition)的行為,例如哭喊、極度亢奮、言語或肢體衝突、自傷舉動、或性慾高張產生不適切行為等。而失智症患者也是譫妄(delirium)的高危險族群,且難以和原先失智現象區辨,出現譫妄現象代表有某些潛在性身體問題,例如感染、營養失調、缺乏水分、代謝問題,甚至是藥物或接受手術等都可能造成譫妄。

Q&A 焦慮


Q:
我有慮病症的傾向,常常會害怕自己會不會得了什麼有的沒的病。
再者,我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會很煩惱。
很害怕看到有關醫學上的訊息或報導,一看到就會很害怕,想不知
到哪時候會輪到我一樣?!
這讓我心情時時很低落,怕東怕西,會很注意自己身體上有的沒的東西.....

我也很想開朗些....可是就越來越鑽牛角尖....

A:
看起來您的慮病頃向,已經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且合併有憂鬱的情緒,
這表示自己已經無法控制,需要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幫忙,配合藥物和心理治療,
才能讓您逐漸擺脫夢靨。

慮病症是屬於精神官能症之一,隨著工商業的進步,這一類的文明病也愈來愈多,
成為大部分精神科門診的常客,請不要害怕看精神科醫師,免得愈來愈嚴重。

Q&A 焦慮


Q:
我是個大四的學生,剛進大學時有一段時間相當地封閉與自卑,但經過慢慢地自我調解,漸漸地有大幅的改善,但是,遇到教授、老闆、經理等一些比較威權的人物都非常地緊張。
例如在課堂上想要發言時,會極度地、非常地緊張、焦慮到幾乎無法平靜下來,同時地心悸、耳邊會出現噪音。
另外,因為我們課業需要常必須與外界企業連絡,但在連絡前,會焦慮到發抖,必須花5分鐘的時間才能開始打電話,打完後同樣感到心悸、焦躁。
生活中常感到突然地沮喪、無由地要哭泣、軟弱猶豫、會一直想自殺、害怕被否定等。我的交友情況不錯,但是並不曾將想自殺、與一些較嚴重的情形告訴友人。
我的目前情形大概是如此,除了課堂中,其他的情況我都還能盡量地排解
或是想辦法暫時壓制過去,我覺得自己是個自覺性相當高、自我控制強的人,也一直努力地去發現問題與自我調適,但是近來漸漸會有撐不下去的絕望感
與極限出現,加上最近即將踏入職場,深怕會因此影響工作狀況而引發連鎖效應

A:
您在信中提到,自己在面對一些權威人物,或是需要自我表現的時機,
會出現心悸以及緊張的狀況,這是一種焦慮的表現,一般若是不覺得難過
或是深感困擾,是不需要特別處理。但是若是自覺深受其苦,最好找精神
科醫師協助,有許多種藥物可以十分有效地減低您的焦慮。
至於您信中提到的另外一種情形---您會出現無來由的沮喪難過,以及
想自殺的意念,倒是十分令人關切----您會不會得了憂鬱症?不知道這種
情形出現多久了?是偶而出現或持續許久?是否嚴重到令人茶飯不思、難
過或呆滯?甚至覺得人生無意義,想一死了之?或許並沒這麼嚴重,但是
仍建議您最好找位精神科醫師了解一下,因為目前憂鬱症的治療效果非常
好,沒必要諱疾忌醫,為這種可治之疾受罪。
您之前提到容易焦慮,又提到前述的憂鬱症狀,時值畢業之際,讓我想
到您是否是擔心無法適應職場的生活?而這是不是與您的個性相關?【通
常是求好心切或完美主義】若是,那您得多注意,自己是不是把自己逼得
太緊了。

Q&A 焦慮


Q:
對於事情, 我常有預期性焦慮(想像的壓力,其實事情還沒發生)
請問預期性焦慮如何克服? 除了藥物外,有其他治療方法嗎?
生活上該如何預防及避免?

A:
在您的問題中,未能看見您生活中的實際情形的描述,因此不清楚是在哪一種情況下會引您預期性的焦慮。焦慮的成因相當多元化,對於不同的人,同一事件可能會引發許多不同的感受與反應;若想處理焦慮應先了解誘發焦慮的因素。
   不知道您是否清楚是哪些特定情境或事件會引發您的焦慮?建議您先觀察自己生活中的情形,看看在發生焦慮之前,您的心裡有哪些想法在影響著你或是有哪些固 定會出現的刺激讓你感到不安。確定引發焦慮的原因之後,嘗試避免或消除這些刺激,若生活中無法避免這些情況,則應適度修正自己的想法,學習適應他們的存 在。
  若自己單獨無法完成上述方法,則建議花一些時間到醫院,請醫師或心理師教您使用心理治療中的系統減敏感法/洪水法等,使用計劃性的步驟, 逐漸地讓您接受或適應那些特定的刺激或事件,並學習放鬆的技巧,感受緊張與放鬆的不同,記住放鬆的感覺。若出現焦慮時提醒自己深呼吸,放鬆緊繃的肌肉。讓 您在面對他們時不再感到高度的焦慮而可以做即時的處理,不至於嚴重地影響生活。
  若無法找出引起焦慮的原因,建議您找一位你信任的精神科醫師或 心理師為你檢測生活中何種刺激會引起你的焦慮,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去找出你的非理性想法或負向內在對話,重新修正你的想法。若仍無法改善,可以用生理回饋療 法,直接觀察您在接受許多不同的刺激時,有何種不同的生理反應,進而學習自我控制生理的反應以降低焦慮感受。
  上述的系統減敏感法/洪水法/放鬆訓練/認知行為治療/生理回饋治療,均為焦慮症藥物治療之外的常用治療方式,需要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協助您共同進行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經前不悅症

原著作者:  黃惠琪醫師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制定的診斷準則(DSM-IV TR),列舉出經前不悅症的各樣症狀:
1. 顯著的憂鬱、絕望、自我貶抑
2.顯著的焦慮、緊張、煩躁
3.情緒變化,容易哭泣
4.易怒,易和他人產生摩擦
5.參加社交活動的興趣減低
6.精神不易集中
7.容易疲勞
8.食慾改變
9.睡眠障礙、嗜睡
10.瀕臨失控感
11.其他身體症狀,例如:胸部脹痛、頭痛、腹脹、體重增加、肌肉或關節疼痛
若一年內的多數經期出現上述症狀達五項以上,且至少有一個症狀屬於前四項,並同時明顯影響工作、學業或一般活動,且在月經停止後至少一星期沒有上述症狀(意思是這些症狀會隨著經期結束而消失),即可診斷為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PMDD)。

85%的育齡婦女,在生理期來之前都會有身體上的變化,例如胸部脹痛。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mdrome, PMS)描述的是生理期來之前、固定模式的生理與情緒變化,且對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高達30%的女性有此困擾。
然而,經前不悅症更是大大困擾3%~8%的女性,若咖啡因使用量大、年紀增長、壓力大、過去有憂鬱症病史、家族史、維生素礦物質缺乏的女性,更易患有經前不悅症。她們在生理期來的那段時間感到明顯身心不適,卻常要努力配合學業、工作、人際互動。周圍不了解的同事或朋友可能以為是無病呻吟,或仗著女性身分要求減少負擔。其實,這些身心不適是可以緩解的! 
1. 增加有氧運動、減少鈉鹽咖啡因與糖分攝取、增加纖維質攝取,充分的休息與睡眠
2. 攝取足夠的營養素:鈣、鎂、錳、維他命B6、維他命E、色胺酸(人體必需胺基酸之一)
3.請身心科或精神醫師開立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
4.荷爾蒙治療
5.輕度使用利尿劑以減輕水腫等不適
6.使用月見草油也會緩解症狀
近年來女性的身心健康越來越被重視,若有這類困擾,建議和身心科醫師諮詢治療,也可請醫師向家屬或朋友解釋狀況。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與情緒,才有餘力照顧他人喔。

出處:黃惠琪醫師的隨想                     轉載自心靈園地

Q&A 焦慮


Q:
緊張.焦慮不安.發抖,胡思亂想.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 (十四年
了),怕同事對自己產生誤解.懷疑.,怕被同事排擠疏離.

A: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妳還能惟持長期的工作,表示妳至少應付得
還不錯。雖然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容易懷疑,但如果沒有愈來愈厲害,
其實就不用太擔心,只要慢慢地陪養自信,結交好朋友,藉著好朋友 來
幫助自己產生對人的信任感,那麼焦慮的情形會慢慢 改善的!

Q&A 焦慮


Q:
已經有7、8個月 我只要一出門就感到不安, 會很緊張曾因為這樣看過幾次急診醫生開給我一種 Deanxitc Lundbeck和Relifexr及 一種小顆的白色藥丸 。我開始這樣的狀況是從自己知道有高血壓之後一開始 每天幾乎都要量好幾次的血壓,身體一有些小毛病就會非常的難過, 有時候睡到夜半也會忽然難過,心跳就會加快臉就會非常的紅就會感覺很難過 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昏倒一樣,覺得自己的血壓時時刻刻都很高。很 難入眠,最近有比較好。脾氣變的很差,沒有耐性。到最進變成會害怕那種感覺。
總覺得自己的身體有毛病每天都提心弔膽的。有時候連上課都不敢去。
不敢搭火車、公車不敢在餐廳吃飯。有時候一想心情就非常的鬱悶。

A:
根據你信上的描述,你目前處於明顯焦慮的狀態。
血壓高、心跳快、脾氣變差、沒有耐性、慮病(擔心身體生了什麼病)傾向、以及睡眠障礙等等, 均屬於焦慮的徵候(其他症狀可能還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對噪音極度敏感等)。
表示你的自律神經系統經常處於亢奮的狀態!由於你已經看過多次的急診,
所以相信他們已經替你做了基本的檢查、抽血、或心電圖等來排除生理上的疾患。
你的症狀多發生在出門時,而且 你會因此逃避公眾場合, 是否代表你曾在戶外出現過間歇性強烈的恐慌, 例如好像呼吸不過來,胸口很悶,覺得好像快暈倒或人快瘋掉了?
雖然急診醫師告訴你生理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你很擔心下次在戶外會發生類似失控的狀況, 所以你開始迴避出現在公眾場合。無論如何,建議你向就近的精神科醫師求診。
不管是焦慮或是恐慌均屬於可以治療的精神官能症,但是時間拖的越久對治療越不利; 你已經痛苦了七八個月,心情想必越來越鬱卒,適當的藥物或心理行為治療可以幫助你早日走出陰霾!

Q&A 焦慮


Q:
從十多年前開始每每就醫或體檢時,就會產生緊張,血壓上升,
脈博加速之情形,雖不至昏倒狀態,但總會影響診斷或檢查結果,實令人困擾,請問這是否是一種病態,是否有好的方法加以克服

A:
根據你的描述﹐較符合“特定對象畏懼症”。
你只有在接受體檢或就醫時才會出現緊張﹐血壓上升﹐脈搏加速的情況。
這是一種焦慮性疾患﹐你會針對明確可辨識界限分明的物體或情境有顯著而持續的害怕﹐在你面臨此種使你畏懼的刺激或情境後﹐會引發立即的焦慮。
你所面臨的情況與一般所謂的“白衣畏懼”(即在面臨穿著白衣服的醫護人員時所引發的焦慮﹐會有緊張﹐血壓上升﹐脈搏加速的情況。)的情況相類似。

一 般克服此種焦慮的方法有所謂的“減敏感法”(一系列地、逐漸地接收你所畏懼的相關刺激﹐以減少反應的嚴重度﹐進而克服此種害怕與焦慮)﹐以及放鬆訓練、呼 吸訓練、認知訓練(告訴自己﹐這只是一項檢查而已﹐不需要緊張與害怕)。另外﹐配合一些減少焦慮反應的藥物﹐對此種緊張害怕亦有些幫助。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黃惠琪

原著作者:黃惠琪醫師                                   出處:黃惠琪醫師的隨想  轉載自心靈園地

產後憂鬱症不僅僅是生產後婦女的憂鬱症,男性也可能會有此症。在不同流行病學研究中,婦女的產後憂鬱症可高達5%~25%,男性(特別是新手爸爸)有產後憂鬱症的機率則是1.2%~25.5%。常見的產後憂鬱症症狀包含:悲傷、提不起興趣、無望感、低自尊、罪惡感、被擊潰感、睡眠與飲食障礙、空虛、社交活動減少、對照顧小孩感到無能為力、容易感到挫敗、對他人發脾氣、性慾減低等。
根據DSM-IV的定義,產後憂鬱症發生於生產後的四周內。但據統計,產後憂鬱症多在生產後兩週開始,甚至到生產後幾個月至一年都有可能發生。
有哪些危險因子可能造成產後憂鬱症?

1.過去有憂鬱症史
2.低自信心
3.照顧嬰兒的壓力大(牽涉到嬰兒的體質,如:新生兒不易餵食、半夜腸絞痛等)
4.生產前的焦慮與憂慮
5.支持系統較匱乏(如:協助照顧新生兒與產婦的人手不足)
6.重大生活壓力(如:工作、經濟)
7.配偶關係較差、較難從另一半獲得支持協助、單親婦女
8.計畫外、不預期的懷孕
由於產後憂鬱症的成因未明,在預防方面是針對上述危險因子作調整,例如補充足夠的營養與維他命、戒煙、運動、伴侶諮商與支持都很重要。
在營養的部分更需補充下列幾項:
1. Omega-3 脂肪酸:一般認為母體在孕期為提供胎兒的腦發育,omega-3 脂肪酸會較缺乏。天然的omega-3 脂肪酸可從亞麻子油、魚、食草動物的肉質中攝取,或食用健康食品。
2. 蛋白質:攝取足夠的肉類、蛋類或起司
3. 水分攝取:哺乳的媽媽們需比平時攝取更多的水分,果汁牛奶等也可以,但建議避免攝取咖啡與酒精。
4. 維他命:維他命B群,特別是維他命B2,可能可以減輕產後憂鬱症的症狀。由於維他命B是水溶性維他命,易從身體流失,建議天天攝取。
在治療方面,可以從營養促進、認知治療、家屬伴侶支持、支持團體、藥物治療(抗憂鬱藥如sertraline、paroxetine)等層面著手,若能正視並早期辨識出產後憂鬱症並加以協助,對婦女、伴侶、新生兒、家庭皆有重大長遠的影響。

Q&A 焦慮


Q:
我是一個面臨即將就業的大學生。在求學這幾年,原本只是覺得自己很容易緊張,但在這四年來,因為所學必須在相關場所實習,所以必須在將來要工作的場所中實習。
而 實習時我發現自己除了很容易緊張之外,工作時間的安排也常常因為自己焦慮、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而出現了不能按照老師的schedule工作,常常 delay吃飯、delay下班,跟我一起實習的同學發現之後,剛開始會提醒我、時間一久,就覺得我怎麼會這樣,跟我在學校的表現不同,於是人際關係就愈 來愈疏離,因為大家都很忙,沒辦法再一直提醒我。這樣的情形反覆出現,只要自己面臨壓力時,自己就會顯得相當慌亂;而且,當自己有哪個地方做得不好,就很 容易怪自己、怪自己、一直怪自己怎麼會做錯?於是開始出現焦慮情形、手抖、心情無法安定、內心一直罵自己笨、做得很差勁、甚至想割腕的衝動。
而這樣的情形,只有在我面臨壓力時才會出現,如工作場所、面臨多人發表而自己卻表現語無倫次時,因此我從沒去看過精神醫師。而且我也在猜自己也許沒有這麼嚴重,只是自己太緊張(慮病症?)而已。所以才想請問您們,不知道這樣的情形要去看醫生嗎?

A:
對於不熟悉的工作 容易因為陌生 常會出現焦慮不安的現象
也因為對自己的表現有期待 所以實習時 當然會特別緊張
擔心自己的表現 這稱為 performance anxiety
這種現象 其實非常普遍 一開始擔心自己做不好 不能照進度完成
因此就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 這是一種責任感的態度
在未畢業之前 一定無法跟已經在就業市場工作的人一樣順手
畢業後 進入職場也一定要有一段時間的學習及適應
就如同我們也是同樣經過實習醫師及住院醫師的過程
對於我們而言 那都是訓練必要的過程 無法避免的
以學習的態度 不需要過於自責 因為妳需要時間適應
同儕之間 可以彼此提醒 這可以讓自己在過程中 不會太孤單
每個人對於壓力的反應不同 焦慮是一種真實的回應妳內心的不安
若是長期對於壓力的承受有困難 找精神科醫師是非常合適的
並非一定要很嚴重才可看醫師 這屬於心理衛生的問題
另一方面 對自己有信心也是很重要的
正確地看待自己 多欣賞自己的優點 愛自己多一點
情緒的處理有很多方法 傷害自己並不是好方法

Q&A 焦慮


Q:
我前一陣子有去看過醫師,醫師說我有點焦慮及有容易緊張的體質,
我常會會感到心情不好,會胡思亂想到無法控制,其實從小到現在,
不知是否是身體的關係,有時常有點緊張兮兮的,又因為我現在是個留級生,
再失去一些朋友...等情況下,不知為何這兩三個月來, 常會失眠,心情不好,
害怕與人接觸,原本在上學期情況沒如此,突然到了下學期整個情況顛倒過來,記憶力有點減退,常忘東忘西, 吃了醫生開的藥之後中途有停掉,
結果頭後面開始很痛,長期失眠, 每天十分難受,甚至會有一點點神智不情,
現在再去服用,情況開始好轉,

但我不知要吃到何時,我現在每天心情都很差,每天都不知做什麼
在學校也沒有新朋友, 甚至因為留級的關係,與喜歡的女孩子分隔兩地,
考試也常會粗心, 嚴重時甚至連課文都背不起來,因為頭會痛的關係,
我真的不知該怎麼辦, 我好累,有時會有輕生的念頭,
常覺得大家似乎都不理我了,常會莫名其妙想些有的沒的,
而情緒起起伏伏,可是我無法控制,有人說我壓力太大,可是我不知怎麼辦...
我只希望我能夠快樂起來,以我現在的樣子,是什麼事也做不好的

A:
如果吃藥有好轉, 為何不再繼續吃呢?
現在精神醫學研究越來越進步
可以了解憂鬱的時候是腦部缺少某種物質
抗憂鬱藥物可以補充此種物質, 對情緒有很大幫助

你目前服用的劑量還很低
慢慢加量後應有更大幫助
目前先不要擔心藥要吃多久
等到情況有好轉, 醫師會根據你的狀況慢慢減藥
而且不要突然停藥, 因為藥物慢慢在調整你腦部的賀爾蒙
作用是慢慢出來的
突然停藥腦部會不習慣

當規則服藥到一個程度
你會慢慢覺得較能處理及應付周圍的壓力
也可以多和你的醫師討論面臨的壓力與挫折
那時候會覺得較有力量去接受醫師的建議

Q&A 焦慮


Q:
家父因為工廠的壓力類過頭而長期失眠,心悸,盜汗耳鳴,去看
過醫師說家父患的是神經衰弱,因此醫生開許多抗焦慮的鎮靜劑,like
"trizolam, Erispam....etc. 但長期服用下,好像養成依賴性,一停止服用手
腳就有點抖動無力,全身也感覺不舒服也睡不著,請問醫師,難道西醫治
療神經衰弱只有靠服用鎮靜劑而已嗎? 有無其他治療的方法減輕吃抗憂
慮症或安眠藥呢?

A:
1.如果同樣的問題告訴了那個醫師卻得不到回應 那就換醫師吧
2.絕大部分的患者都與您的父親有類似的毛病 喜歡自己是著把藥停看看
其實一來他的毛病可能還沒好二來此類藥物本來在可以停藥時也應該逐步
減輕劑量 而不是突然停藥試試看 二者加起來難怪會 "一停止服用手腳就有
點抖動無力,全身也感覺不舒服也睡不著?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使蒂諾斯的愛與恨

原著作者:江芝林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使蒂諾斯,商品名 Stilnox,暱稱「小史」,目前台灣安眠藥第一品牌,也是目前安眠藥濫用者的愛藥之一。這顆藥甚至紅到有藝術家為它開了特別展覽,可見其迷幻奇效。

今天讀到一位網友分享自己長期被使蒂諾斯控制、最後終於成功戒除的心得,幾位認識的精神科同行讀完後也紛紛按讚。除了重生的喜悅外,作者的文字裡更洋溢著一股使命感,希望世人能及早正視安眠藥的危害。

「要是所有吃使蒂諾斯成癮的人,都能看看這篇就好了,真想把這篇印下來給他們參考。」一位精神科醫師這麼說。

「不過我還是覺得,藥物成癮不是藥物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另一位醫師則這麼回應。

我的讀後心得則是慚愧,因為在這篇文章裡精神科醫師被罵得很慘。另一個慚愧的原因是,我也開過不少使蒂諾斯給患者。

上週末,我的門診來了一位陌生的訪客,同樣也是一位使蒂諾斯的成癮者。他態度客氣,談到自己的用藥問題時,語氣透露著無奈與懊悔,讓人不禁對他的處境感到幾絲同情。(不過查了健保卡後發現,他也不可免俗地少報了實際的用量)我建議他務必戒藥,他順服地接受了。不知這星期他還會不會回我的門診呢?

相較之下,許多成癮者就不是這麼客氣了,而且花招百出。哀求者有之,否認者有之,威脅利誘者有之。記得一位患者被我當場「捉包」重覆領藥,居然惱羞成怒地對我大吼:「你憑什麼這樣查我的資料?你說啊!」

我只好回答他:如果有疑問的話,你可以去問健保局,看看我到底有沒有這樣的資格。

對於這些安眠藥成癮者,精神科醫師們真是傷透了腦筋,避之惟恐不及。但同樣弔詭的是,精神科醫師並沒有因此完全不開這種藥。畢竟我得承認,使蒂諾斯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安眠藥,對於入睡困難型的失眠效果特別好;有些病患就是得吃這種藥物才能入眠,而大部分的病患吃這顆藥也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醫師通常傾向信賴自己對病患、對病情的判斷,但坦白說,我們的判斷總會有失誤的時候。如果每位精神科醫師都覺得成癮者是別的醫師開藥造成的(這種自我感覺良好很可能是常態),那麼這種對自己(盲目)的信心,絕對不可能是事實!

在我打這篇文章打到一半的時候,又有位婦女跑來我的門診,希望拿「久一點」的使蒂諾斯。因為她所去的每家診所(數目大於或等於2),每次都「只」開給她28顆而已。以她一天(至少)服用2顆的情況看來,28顆還不夠她吃兩個星期。所以她希望來大醫院問問看可不可以開連續處方簽。(以上當然是旁敲側擊得來的資訊)

「…會開給妳才有鬼咧!」我心裡嘀咕著。

但再仔細想想,雖然我心裡知道這顆藥的潛在風險,也清楚這顆藥並不是無可取代,但自從我轉來這家新醫院服務後,使蒂諾斯的開立比例似乎上升了。也許是單純失眠的人變多了,但也有可能是…我有點不敢再想下去了…有沒有可能是我擔心開了別種效果較差的藥物,病患就不回來了呢?這時腦海裡突然浮現兩週前某位來看失眠的年輕小姐,我開了其他種安眠藥給她,為什麼她這週沒回來我的門診呢?我明明在診間跟她說明了很久,也盡我所能教她如何不靠藥物改善睡眠,但為什麼我的努力像石沈大海一樣呢?

有時我會想:如果病患不要那麼在意立即的藥效就好了…但相同的道德標準同樣可拿來評量我自己。要是我不那麼在意病患滿不滿意自己的醫術、不在意自己會不會因此損失門診量,有沒有可能我可以完全不開這顆藥呢?有沒有可能因為這微薄的努力,讓十年後的世界可以少幾個依賴安眠藥的個案呢?我不知道,沒有人能知道。

看診結束了,診間外的藥商業務們客氣地跟我打招呼道別,於是又讓我想到醫界與藥廠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我清楚自己不會因為跟藥廠的友好而多開他們的藥物,但有沒有可能是我的自我感覺太過度良好了,以致於看不清楚自己的盲點在那裡?

同樣地,求診的患者可能也看不清楚自己的盲點在那裡。也許他(她)們在想的是:我只是睡不好而已,我所需要的只是睡好一點,這樣的要求很過分嗎?我沒有在焦慮或煩惱什麼,我也不像精神科醫師在大驚小怪的,說我有憂鬱或成癮的問題。只要讓我睡好一點,明天的我就會好一點;讓我快點進入夢鄉,我就不用再繼續思考或繼續煩惱……

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如此。我們傾向高估自己的自制能力,而傾向低估自己所需負擔的責任;在這一點上,精神科醫師跟凡人是平等的。

不過我也不想假道學地宣稱這世界上不應有安眠藥(或所有精神科藥物)的存在。吃安眠藥的人在道德上不見得軟弱,不吃安眠藥的人也不見得一定高尚。很多思慮周密、認真盡責的好人有失眠的困擾,且不時為了自己依賴安眠藥而暗自愧疚不已,儘管自己睡得仍不理想,仍努力地控制藥量,今天少吃四分之一顆,明天再少吃半顆…面對這樣高度律己的病患,有時我們忍不住也會想安慰他們一下:沒錯,這個劑量已經很低了;沒錯,像你吃藥這麼小心,長期吃不會有大問題的;放鬆一點,不要再苛責自己了。

打完這篇文章,我下定決心,以後儘量少開安眠藥…只有對那些真正需要的病患除外。


後記:本文中所提到的病患後來有回診,在幾經掙扎後終於下定決心戒藥。目前未再服用使蒂諾斯,過去服藥後暴飲暴食及精神恍惚的狀況,於戒藥後未再出現。恭喜她!

Q&A 焦慮


Q:
我在認識新朋友時,和他們談天時腦會變得空白,
而且有時會有手震的現象出現,和較熟的人就沒有,
但是和長輩說話這現象又會出現,我是否患精神病?

A:
是否患有精神病, 要看你對疾病的定義. 因您的來信並未詳述感覺不適時,
情緒/ 心理/ 及認知的感覺如何, 要談有無患病, 言之過早,
必須進一步由醫師確認.
如果是一般的社交焦慮, 很多人多少都會有一點, 不一定是病態,
但是如果您對一般的社交場合感到極端焦慮, 甚至於逃避,
而影響到人際關係/ 職業功能, 就要小心"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 的可能.患有社交畏懼症的人, 會害怕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 很怕出醜,
逃避社交的場合例如, 公開發言, 演講, 與權威性人士交談,
在他人面前吃飯, 上公廁, 參加宴會等) . 若處於上述的場合,
可能會臉紅/反胃/流汗/尿急等, 感到極端焦慮.應尋求專業治療, 包括藥物治療及認知心理治療.

Q&A 焦慮


Q:
我國中三年級時,因為男同學開了一個玩笑…我那時正在發呆,
大概是我正無意識的望向旁邊的男同學,
有人就說我正痴痴的看著那位男同學,
被誣賴的我很生氣,但同學的訕笑卻沒因此停止,
連那事件的男主角也加入了訕笑的行列,
於是我強迫我不要把視線停留在別人身上,沒想到卻讓我這五年來,
被列為怪異人,因為我的強迫,卻出現了反效果…,
就是一有男性出現在我四周,我便變的很緊張,由其是在搭乘公車時,
更是讓我緊張的快窒息,而且久了之後大家便發現我的異狀--------
我會無法克制自已的眼睛而瞟向四周的男性,可我其實什麼也看不到,
但身旁的人卻說我老愛偷瞟別人,在學校我是人盡皆知的大笑話,
於是畢業後,我在家閒晃了一年,討厭面對學校的人對我的訕笑,
還有因此覺得我是一個輕佻的女生,有時遇到一大票的男生,
我都刻意繞路走,我有時真覺得死了算了,而且我害怕的男性,
除了10歲以下的我不怕以外,其餘的我都怕,
我連家裡的男 性成員都會出現以上所述的「不由自主的偷瞟行為」,
我該怎麼辦?

A:
有這樣的麻煩,實在是令人困擾。
這並不是你所能夠控制的,所以絕對不能怪你。
重點是,如何克服這樣子的困境呢?

我有的一個問題是,有沒有找眼科醫師檢查過呢?
因為有斜視的話,也會令人感到被偷瞟的感覺。
如果找眼科醫師檢查結果是正常的, 那麼就應該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
可以到醫院的精神科掛號,請醫師轉介心理治療。

不知道你覺得到醫院求診方不方便? 因為像你這樣的情形已經好幾年了,
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作治療, 沒有辦法用網路信件的方式來解答.
如果需要幫忙介紹醫師, 也請你來信告訴我們,我們會幫你介紹的。

Q&A 焦慮


Q:
最近我做了一個夢,而這個夢很可怕,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這個夢境是:
我夢見在一個晚上天氣很好,突然地震了,而且整個台灣沉入了海裡,
而只剩下破碎的土塊,我看見整畫面,感到害怕。我現在還是很害怕,
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A:
很高興接到你的來信並且願意與我分享你的害怕,
雖然我沒有做和你相同的夢,
但看你的描述就能很生動地似乎自己也感受那樣的害怕,
心臟似乎也跳得比較用力和大聲了。

你住在烏日,不知這個夢和去年的 921 有什麼關係?
你願不願說說看上次地震對你及你家造成的損害?
烏日那邊現在復原的狀況如何了?
全國人民都非常心疼災區同胞所遭受的一切,
請讓我知道你的現況及當時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夢不一定會成真,它通常代表了我們很關切的事情,
它有時也是一種提醒,它通常是一種象徵;
在一個晴朗的晚上因為地震看到台灣島沉到海裏,
這讓你想到什麼?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夜食症原來是安眠藥搞的鬼

原著作者: 林子堯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一位年輕女性,過去有憂鬱症與其圖自殺病史,最近每晚服用安眠藥-宜眠安(Imovane)後,半夜都會不自主地跑出去大吃大喝,最扯的一次是她凌晨跑出去吃了一客麥當勞後,又跑去隔壁的便利商店嗑了一個便當,回到家之後卻又喪失記憶,醒來之後發現已經快中午,而自己穿鞋子趴在床上。這現象持續了好幾天,讓她感到相當焦慮和憂鬱。家人也憂心忡忡懷疑是不是「卡到陰」,但求神問卜之後都未改善,因此帶來醫院求診,經過臨床診治之後,發現個案應該是罹患了夜食症(Night eating syndrome)與夢遊症,之後將其安眠藥更換成其他藥物,夜食和夢遊的狀況就快速消失了,憂鬱與焦慮的狀況也因此逐漸好轉。

一般來說,夜食症跟精神壓力、內分泌或藥物有相關性。目前醫學上還沒有公認一致的診斷準則,但臨床症狀常出現早餐食慾不佳而不吃、失眠、晚上暴食、體重增加等症狀。統計結果,年輕女性機率罹病率較高,且通常會伴隨著憂鬱和失眠的症狀。治療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加以根治,如未改善的話,可以考慮藉由部分抗憂鬱藥物來治療。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的 Vander Wal博士針對了夜食症做研究,並將結果刊登在知名期刊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上。研究指出每天一次20分鐘的放鬆訓練,在不用藥物的狀況下,八天就可以減少夜食症的飢餓、焦慮及可體松的的分泌。

因此受夜食症所困擾的民眾,在服用藥物前,不妨請教醫師是否有其他可能的原因或治療方式。而有服用安眠藥的民眾更要小心可能是安眠藥的副作用。

Q&A 恐慌


Q:
近三週以來整天似乎均感覺睡眠不足, 又有些頭昏腦脹的感覺
晚上睡覺倒也還好.(工作上的壓力是挺大的)

A:
從你的信看來,主要問題是夜晚睡眠充足,但白天顯得沒有精神。
一般而言,睡眠六到八個小時,若睡眠品質良好,沒有做噩夢或者被人干擾,
應該充足,白天就不會感到疲倦。但是若一個人身體狀況不佳,工作壓力太大,
即使晚上睡的好,也會因為生理或者心理因素而提不起勁。
所以建議您:平常需要多運動,鍛鍊身體。適當調解工作壓力,如此雙管齊下,一定可以改善,您目前的情況。

Q&A 恐慌


Q:
我有一個存在內心很久的問題,十幾年來我一直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
再我的觀念裡,
我一直認為我讀書考試成績之所以會好,完全是因為"筆"的原因,
所以每當成績不好時,我都會認為是"筆"讓我成績變差,
所以我一直很在乎筆,也因此我買了很多筆(已花了不少錢) ,
我也知道成績好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
但一直以來我似乎無法改變這個觀念,覺得自己有些病態,
我一直告訴自己"筆"只是一種書寫的工具,
但我似乎無法改變自己這種不好的觀念,想請教你,
我該如何來調整自己這種不好的觀念,因為我已經不知道要如何做了!
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A:
這的確是令人困擾的問題,卻也沒有想像中嚴重。

由來信中可以得知你是一個很有理智的人,
對於過度依賴「筆」自己也覺得無聊卻又難以控制。
在心理分析上會認為對於「筆」的過度依賴,
其實只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
就如同「吃豬腳麵線」來去除霉運一般,
如果這樣的行為不影響生活,其實也無大礙,
但是顯然這件事已經讓你十分困擾,
甚至已經到了「強迫」(明知到不用換筆,就是不換不快!)的程度,
那就應該向醫院精神科求診,必然會有幫助!

建議你如果上述情形持續,還是盡快向就近的醫院精神科門診求助為宜!

Q&A 恐慌


Q:
我想請問 醫師 我有一個朋友 (精神科病人)他有時候在人群中 原本
很開心和大家相處的很愉快但是 突然會出現緊張 臉色發白 心跳加速 冒冷汗
的情形那我們可以給予他什麼樣的幫助?

A:
你提到他是一位精神科病人,他是否仍在看病?診斷是?如果他的症
狀只是如你所描寫的,比較有可能是焦慮或恐慌症藥物可能給予他部份的幫
助建議他繼續到精神科門診就醫。

當發作時可請他在安靜的地方坐下,放鬆,閉眼休息,深呼吸如果仍然呼吸非常
急促,可讓他對著紙袋或塑膠袋深呼吸慢慢可以緩和下來周圍的人不須表現太
緊張或太擔心有時反而會加重病人的焦慮或強化他這種行為的表現。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減少憂鬱症復發不能光靠藥物

原著作者: 林子堯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隨著社會快速進步、生活壓力與日俱增,憂鬱症已經是當今重要的文明病之一。根據統計結果,男性憂鬱症終身盛行率約5~12%,而女性較男性高出一倍,約10~25%。而憂鬱症除了高盛行率外,復發的機率也相當地高。因此長期下來造成社會許多患者工作失能、負擔沉重醫療費用、家庭破碎甚至導致自殺等悲劇。

  而如何減少精神疾患復發,一直是精神醫學中充滿挑戰性的一環。過去曾認為精神分裂症只要服用藥物就能改善。但是後來發現,儘管定期服用適當藥物,還是有相當高比例的患者在一年內復發。英國學者George Brown研究發現,家庭中若有「高度情緒表露行為(High expressed emotion)」的成員,個案復發率將遠比在正常家庭的患者高出許多。而何謂高度情緒表露行為?其核心包括了三項特色,包括了:常會對個案過度批判、過度敵意和過度情緒介入。前兩項我們較容易理解、也較容易避免。「愛之深、責之切」若過分表現,就屬此類高度情緒表露行為。而第三項「過度情緒介入」是我們較難察覺,也常無意中犯的錯誤,它表現的方式,是家屬將患者的精神疾患都歸咎於自己的過失,在充滿罪惡感的前提下想要弭補一切,凡事都過分關心(如出去散步也要打十幾次電話確認患者是否平安),反而給了患者莫大的精神壓力造成反效果。

後來學者證實,若減少家庭成員高度情緒表露行為,確實會降低了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的疾病復發率。但是對於憂鬱症方面,之前一直沒有正式的醫學研究證明。

直到英國著名精神醫學期刊(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簡稱BJP)刊出了一篇研究,目的是探討「對家庭成員的心理教育,是否也會對憂鬱症復發有幫忙?」 研究藉由FMSS、FAS和Camberwell家庭訪談等三個量表來分析家庭成員是否有高情緒表露行為後,隨機分組對照實驗。結果指出,家庭成員有接受過四期心理教育的患者,九個月內憂鬱症的復發率是8%; 而未接受心理教育的組別,患者憂鬱症的復發率是50%,兩組復發率相差近6倍。由此可知,預防憂鬱症復發單靠藥物是不夠的,如合併家庭成員心理教育,則效果將大為提升。

  而家屬要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 因為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到醫療機構接受心理教育。除了盡量避免高度情緒表露行為,還能藉由以下四點來幫忙:(1)瞭解憂鬱症的病因與現象學、(2)學習憂鬱症可能會出現的症狀、(3)憂鬱症的治療及病程、(4)如何與憂鬱症患者互動。

前三點不難從書籍或網路查詢,但第四點就相當的廣泛和複雜,較難從平面媒體完整學習。舉例來說,適當互動可以包括了盡量以正面字眼鼓勵患者、協助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高度情緒表露行為、加強藥物順從性、及提早注意到復發症狀等。藉由這四點,家屬可以增進對憂鬱症的瞭解,學會因應彼此間的衝突與壓力,這些都對患者預後都有相當大的幫助。當然如果情況允許,藉由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心理教育,是較有系統和完整的學習方式。而目前台灣大部分的精神專科醫院、或是大型綜合醫院都該有這類醫療服務或轉介管道,能讓民眾們諮詢或學習。

Q&A 恐慌


Q:
我是一個焦慮症的病人, 從民國75年發病至今仍在服用xanax 和 prozac 我
很容易對一些新的事物產生焦慮,所以這些年來, 我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
事的活下去, 活的很消極我的焦慮症有時會因為這種恐慌的感覺真是讓我
害怕不已, 心悸, 六神無主, 死亡感........

為了不讓自已焦慮, 我開始逃避一些壓力的環境和因子結果造成了我
1. 不敢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火車, 公車, 捷運, 飛機....., 我怕我的焦慮
會引發恐慌, 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後開始的, 我的行總是以機車代步,
因為機車可以讓我自己控制, 說停就停, 說走就走,

2. 我曾經吞東西時被噎到, 結果這種恐怖的感覺讓我現在不敢去吞藥
吃飯和喝水總是小口小口, 連吃藥總是磨成了粉來吃.

我好像成了一個廢人, 我的行為能力和常人不一樣,
我好想坐火車坐飛機到各地去旅遊
可是搭乘交通工具的恐懼一直襲擊我的心中,
我會怕, 變的沒有膽了, 我的壓力好大, 怎麼辦, 我想好起來, 可能嗎?
有誰能救救我.......
有什麼靈藥可以壓住心中恐慌的感覺? 我很怕恐慌會因為過度焦慮
而引爆出來, 我真的很討厭恐慌發作時摧毀好不容易建立的一點信心

A:
由您的敘述,推斷你罹患的極可能是「恐慌症」合併有「懼曠症」的現象。
恐慌症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其病因主要和腦神經功能的失常有關(體質
性因素),當然也容易受到壓力及環境的影響。
目前您所接受的治療藥物:Xanax 主要的功能在緩解因為恐慌症所引發的
焦慮和緊張。Prozac 可以改善憂鬱症狀,並減少恐慌症發作的次數。大
致上,算是相當對症的治療,當然每個人體質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
同,關於藥物的選擇,還是建議您向目前就診的醫師詢問為宜。 

恐慌症的治療雖然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是單靠藥物治療,很少能百分之
百緩解所有的症狀。配合適當的個人心理調適,並要時接受適當的個別
或團體心理治療可能是必要的。

建議您向目前就診的醫師詢問,是否有合適參與的治療性團體?
恐慌症所引發的心理障礙必須鼓足勇氣,努力去對抗。
「樂觀、信心、希望」是最重要的人生態度,恐慌症雖然痛苦,卻不會
致命,也不會造成腦神經的重大傷害,如:癡呆或精神病。心理上,不
要老是以「病人」的身份自居是最重要的。希望您能儘快鼓起勇氣,重
新積極的面對人生。

Q&A 恐慌


Q:
情形已有半年了,無法獨自出門,時時刻刻擔心自己會死去,
伴隨著胸痛無法呼吸喘不過氣,喉嚨有窒息感,更有時覺
得會昏倒,當一到上班地點坐下不了多久,便會出現以上症狀而想逃回家,
當一人獨自外出時心中不斷浮現想回家的念頭,當一回到家這情形便好多了,
但又開始懷疑自己身體什麼地方出現問題。除了睡覺外的時間這些症狀皆伴隨不停
令我十分痛苦。雖然目前已有藥物控制症狀稍為減輕,但仍感恢復僅有八成左右,
仍無法根除心中的不安全感。不知除藥物治療外是否仍有其他方式可幫助我?

A:
看起來除了恐慌症之外, 可能也有一些懼曠症的情形,
懼曠症和恐慌症同時出現的比率並不低. 所謂懼曠症,
主要是個案會擔心自己若在某些地方或情境下出現恐慌發作,
會得不到幫助或會出現窘況, 常見的有害怕獨自離家外出,
害怕搭電梯或大眾運輸工具, 害怕處在人群中, 嚴重的個案甚至無法走出家門.
治療方法除藥物外, 尚有認知行為治療. 但由於每個人症狀及嚴重程度不同,
必須個別化討論及進行, 無法在此詳述. 建議至門診與醫師討論,
或請醫師轉介心理師治療.

Q&A 恐慌


Q:
請問恐慌症,焦慮症,憂鬱症有何不同?
我覺得自己蠻孤僻的,不太愛理人,也不知道要聊什麼
,我要怎麼救我自己..悶都快悶死了...因為沒人
會想理我

A:
所謂恐慌症指時常有突發的恐慌發作〈突然發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悸、胸悶、呼
吸困難、四肢發麻、無力等〉,自己無法控制或避免,常在某些特定的空間,尤其是一
些密閉的空間,如電梯、公車等地時發生,恐慌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焦慮症有許多
種,其中廣泛性焦慮症指的是對很多事情很容易焦慮、緊張、心悸、胸悶 。憂鬱症指
情緒低落、憂鬱、對許多事情都失去興趣、失眠、食慾差、對人生充滿悲觀的情緒、嚴
重時還可能出現輕生的念頭,這種低落的情緒常會維持一個月以上。不知道你的情形如
何?不過看起來你對自己的情況蠻困擾的,建議你鼓起勇氣,到學校輔導中心找輔導老
師談談或直接至精神科門診與醫師談談,我想對你的情況會有一些幫助。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我只是害羞?還是社交焦慮症?

原著作者: 林朝誠醫師              本文轉載自台大醫網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又名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屬於焦慮症的一種,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約有4-14%左右的人會得這個疾病,但由於病患很少尋求協助,相關研究較少,常為大家所忽略、低估其嚴重性。

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實際或是預期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時,產生一種顯著且持續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出糗或難堪。一般人或稍微害羞的人對參加聚會或公開場合的事多會感到輕微緊張,但並不會太影響到正常的出席或表現,然而社交焦慮症患者會導致無法忍受的恐懼,有的病患甚至會長時間躲在家裡不敢出門。

公開講話是目前最常見、令患者恐懼的社交情境,其他常見令人恐懼的情境包含開會、參加聚會、與陌生人開始交談、在他人面前吃東西、或詢問權威人士等。患者在面對或進行其所恐懼的社交活動時,除感到焦慮害怕外,常會伴隨著生理症狀,如發抖、臉紅、冒汗、心跳加速、心悸、輕微頭痛、暈眩、胸悶、或呼吸急促等。

社交焦慮症患者傾向於負面的認知模式,對於自己的表現常有不合理的負面想法,認為別人時常會注意自己的表現,當意識到自己緊張或表現未如預期時,別人也一定察覺到了自己的缺點,然後別人一定會對自己作負面評價。社交焦慮症患者獨處時可以自然放鬆,表現良好,但在眾人的面前時,卻由於以上的想法而產生過度的焦慮,以致對自己的表現失去信心。

患者能夠理解到這樣的焦慮或害怕是不合理且過度的,但有些人會為了逃避這些令人害怕的情境,迂迴地用其他的替代方式,不僅事倍功半,甚至嚴重干擾到正常的生活、學業或社交的功能,因而降低生活品質;有的人面對這樣的焦慮會用酗酒、沉迷網路或甚至吸食毒品等方式來處理,造成生活嚴重脫序。

社交焦慮症區分為廣泛型和非廣泛型。患有廣泛型的社交焦慮症的人會對大部份的社交場合都感到害怕,非廣泛型的患者則只對某個或少數幾個場合會害怕。社交焦慮症通常發病於14到16歲的青少年,如果未經治療,平均病程會長達20年以上,社交焦慮症常同時伴隨許多精神疾病,約37%合併有重鬱症,約38%的患者合併單純畏懼症,約24%的患者合併有酒精/藥物濫用,約16%的患者合併創傷症候群。有合併憂鬱症者自殺意念及企圖都比沒有合併憂鬱症者顯著地高。

社交焦慮症是最近才被認可為正統的精神疾病,然而一般大眾很多還是認為只是比較「害羞」或「怯場」而已,並不知道需要接受評估治療,再者,求診這項行為對於患者來說,就是一種社交情境,很多患者畏懼向醫師求助,未能主動前往醫院就診,往往到了合併有其他嚴重精神疾病時,才會考慮到就醫治療。在心靈園地網站的心靈診所(虛擬精神科診所)中求診的患者以焦慮症及憂鬱症為最多,而在焦慮症中,社交焦慮症又佔了很高的比例;在網路心靈健康篩檢中,有33.3%的網友懷疑有社交焦慮症;另外,根據網路病友自助團體的經驗,也發現有很多疑似社交焦慮症的網友在團體中求助,因此如何篩選出社交焦慮症的患者,提供其對疾病正確的認識並提供適當的援助是很重要的。
以下舉二個在心靈診所求助的個案:

個案一:
我今年25歲是個上班族,從小我就是特別內向,很害怕跟長輩或是不認識的人相處,現在工作了也是,遇到要開會發表言論我會緊張到說不出話來甚至請假逃開。很多症狀都符合所謂的「社交焦慮症」,但是大概從一年前開始,我有一個新的問題,我沒辦法跟別人(甚至是家人、男友)一起看電視電影等等..只要有人在我旁邊,我就會視線無法集中,會讓旁人也無法專心很尷尬,感覺真的很不好。我現在每天都因此覺得很沮喪,已經沒辦法過正常的生活了

個案二:
我是男生,今年17歲,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害羞。而且時常焦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人群中總是覺得別人的目光在注視著我.不敢主動交朋友,但內心裡其實是很想交朋友的.朋友都只有在中學時認識的,不算多,不過都是知心的。由於我正在上大學,有些時候要上台面對同學們作報告或回答問題等等,都會緊張到發抖,拿起筆在板上寫字的時候,根本發抖得令自己寫不下去,這時又會在想別人會怎樣看自己…

社交焦慮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會造成生活上很多的不便,所幸社交焦慮症是可以治療的,對於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若能及早診斷、完整治療與詳細追蹤,並預防併發更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藥物濫用,則可大幅度地增進患者的預後與生活品質。
各位讀者,如果你有與上述相同的困擾,就要注意一下是否患了社交焦慮症,這裡提供下列簡單的篩檢問題,此三題的分數加起來若達到6分,則得到社交焦慮症的機率顯著增加,最好找精神科醫師求診或到各心理衛生中心/臨床心理師尋求諮詢或建議。

社交焦慮症篩檢問題:
(1) 我最害怕出糗或看起來愚蠢的樣子:
0.沒有 1.輕度 2.中度 3.重度 4.極度
(2) 我害怕出糗,以致於避免做某些事情或跟別人講話: 
0.沒有 1.輕度 2.中度 3.重度 4.極度
(3) 我避免參加讓我成為眾人注意焦點的活動:
0.沒有 1.輕度 2.中度 3.重度 4.極度
(註: 超過6分只是表示得到社交焦慮症的機率較高,未必一定得病,確定診斷請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Q&A 恐慌


Q:
恐慌症的發作仿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請問,
1. 如何克服恐慌症?
2. 當恐慌的情境產生時, 我該怎麼去克服它, 或處理它?
3. 因為擔心恐慌發作而不感搭公共交通工具, 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
4. 我已試著去搭乘短程的捷運好幾次, 雖然成功, 可是為何心理還是很害怕恐慌發作?

A:
從你問的問題可以感覺出你已經在試圖克服恐慌症, 而且在進步中,
只要有進步就多給自己一些鼓勵, 自己越有信心, 越容易克服恐慌發作,
恐慌症的治療最好能兼顧藥物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簡單的說,
就是改變自己非理性的想法, 並學習放鬆的技巧, 譬如,
已經成功地搭了捷運, 應該很高興, 有進步, 而不需要再害怕,
不斷地提醒自己 "害怕搭捷運是非理性的想法" 並試著去放鬆身心,
久而久之, 會慢慢的不害怕搭交通工具.
有時如果恐慌症的發作, 就先吃一顆 xanax, 再慢慢放鬆心情.

Q&A 恐慌


Q:
我的症狀己三年,每次不舒服時就會心跳很強烈一之二下,有時候會跳很快很快,呼吸困難,頭昏,發抖,吸不到空氣 一樣,手痳,心悸,好似快不行,我常常掛急診郤只是打打點滴就沒事,也常常求神問卜,我不敢一個人,因為我怕發病時沒人救我,家人覺得我是無病呻吟,『重 點是我的心臟三兩天就有一次跳的強烈又亂好可怕,我好無助,焦慮不安,』 我的病只有【二尖辮脫垂】
有時候和朋友平靜的聊天也會突然這樣的症狀,朋友都會嚇一跳,
而我只好亂吃鎮定劑,這是心臟科開給我,他說我好似自律神經失調,
但我覺得因該有其他原因,因為我都沒辦法控制自己我問題,我該怎麼辦?

A:
三年來的症狀頻繁, 可以感受到你的困擾與希望解決的急迫.
依妳的症狀描述情形, 我想你的症狀應該是合乎恐慌症的診斷.

恐慌症這疾病是焦慮症的一種, 複合了很多的身心症狀.
患者往往在短時間內就焦慮到了頂點, 會有呼吸喘不過氣來, 胸口悶, 心跳加速, 頭暈, 四肢麻木, 身體顫抖, 腸胃失調, 擔心快要發瘋, 快要失控, 快要死掉.
由於症狀會造成患者非常擔心害怕, 而跑急診作檢查, 但往往症狀到醫院即減緩, 也查不出甚麼結果. 這樣的症狀發生的很突然而常無法預期, 於是患者會更為擔心 不曉得何時何地會發作而有預期性的焦慮, 擔心下一次的發作.
久而久之工作家庭人際都會受影響, 患者往往合併懼曠現象,
對人多的地方或人少的場合, 電梯. 飛機. 高速公路等等皆有障礙.
另外除了常合併慮病. 懼曠. 預期焦慮外, 患者甚至有些有飲酒及憂鬱的情形,
是需要注意的.

恐慌症的患者, 常常誤以為是心臟問題而到心臟科求醫. 其實它是精神方面的問題. 目前的解釋與體質, 環境壓力皆有關係. 有人會以自律神經失調來解釋.
目前精神科有很好的藥物如抗憂鬱劑及抗焦慮劑, 對恐慌症的處理有很好的效果.建議你可以就近尋找精神科醫師, 作討論及後續處理.

Q&A 恐慌


Q:
我的症狀己三年,每次不舒服時就會心跳很強烈一之二下,
有時候會跳很快很快,呼吸困難,頭昏,發抖,吸不到空氣一樣,手痳,心悸,
好似快不行,我常常掛急診郤只是打打點滴就沒事,也常常求神問卜,
我不敢一個人,因為我怕發病時沒人救我,家人覺得我是無病呻吟,
『重點是我的心臟三兩天就有一次跳的強烈又亂好可怕,
我好無助,焦慮不安,』
我的病只有【二尖辮脫垂】有時候和朋友平靜的聊天也會突然這樣的症狀,
朋友都會嚇一跳,而我只好亂吃鎮定劑,
這是心臟科開給我,他說我好似自律神經失調,但我覺得因該有其他原因,
因為我都沒辦法控制自己我問題,我該怎麼辦?

A:
因您對症狀敘述較有限,僅可猜測您有疑似恐慌症或社交焦慮症之現象,
對性之態度可能較壓抑或保守而已,無法給您滿意之可能診斷或治療建議,
誠心希望您:若因上述不適至生活社交或異性相處受到影響,
可就近至精神科門診尋求專業協助,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老年憂鬱症

原著作者: 葉紅秀醫師

一般所謂憂鬱症,是一群以憂鬱症狀為主,由輕度到重度,各種不同病因病理所造成之疾病總稱。憂鬱症其實涵蓋多種疾病及狀態。因此,其盛行率等流行病學之統計報告亦隨取樣之不同而有很大之差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憂鬱症所造成之疾病負擔,到西元2020年將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

老年人常因老化影響神經內分泌激素之平衡,加上腦逐漸萎縮退化、腦血管病變;以及因為年老所帶來的社會不利因素如鰥寡、獨居、入住機構、收入減少,甚至多種疾病纏身;導致憂鬱症的發作。雖然如此,老年人有憂鬱症狀,尤其是50歲以後才第一次發作者,還是要先小心檢查是否有身體疾病。除了疾病帶來的不適、疼痛及焦慮,會影響心情之外;有些疾病甚至會在其他症狀不明顯時就出現憂鬱症狀,比較常見的有腦中風、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心衰竭、慢性阻塞肺疾病 /肺氣腫/氣喘、癌症、甲狀腺疾病、慢性腎衰竭等等。

有憂鬱症狀並不等同得了憂鬱症。必需嚴重到影響生活,至少兩週才能下憂鬱症的診斷。典型憂鬱症是以心情鬱悶、悲觀無助無望之想法為中心;可能缺乏動力,甚至整日躺床,但也可能焦燥激動或甚至坐立難安;經常伴有睡眠障礙以及胃口變差、體重減輕,或相反一直想吃、體重增加;嚴重憂鬱症可能出現幻覺或妄想,通常是以為有人在罵自己,或是覺得自己做錯事應受懲罰等。老年憂鬱症患者也常出現對身體的妄想或是堅信自己有病的慮病妄想。一般人若懷疑自己得到憂鬱症,可以先用老人憂鬱量表做自我檢測,分數達8-10分者再進一步請教身心專科醫師。

憂鬱症的患者常自覺記憶力變差,但是在鼓勵下若能認真配合智能檢測,則得分通常在正常範圍。相對的,失智症患者在做智能檢測時,雖很認真仍記不清楚。然而老年憂鬱症患者常與失智症有共同之腦病變,如大腦缺血性病變、腦中風、巴金森氏症等,因此也會有記憶衰退之現象。另外,老年憂鬱症若未治療徹底,長期腎上腺皮質素的失衡也可能破壞海馬迴而記憶力衰退。

治療憂鬱症需藥物及非藥物雙管齊下。目前有多類藥物可有效快速改善心情;再配合環境調整及心理治療,絕大多數憂鬱症都可得到緩解。在急性期最重要是保護患者,預防其自殺行為;在緩解期則是要鼓勵患者積極持續治療以避免復發。

Q&A 恐慌


Q:
恐慌症是怎樣的疾病?是否可以治療?

A:
恐慌症是一種焦慮症。發作的時候會有心臟跳很快、呼吸困難、
胸口悶痛、覺得脖子好像哽了一個東西、噁心想吐、頭暈、頭重腳輕、
冒冷汗、手腳發麻或發抖等情形。
這時候病人常會很擔心自已是不是快要死去或快發瘋了。
每次發作的時間通常不會超過一小時。
因為發作的症狀很像心臟病、或是氣喘發作, 所以常常跑急診室,
或者看了許多醫生, 可是做了各種檢查都找不出原因,
吃了許多藥也都沒效。
這種病人常常到處看醫生、做檢查, 花許多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病仍沒治好。如果有正確的藥物和心理治療, 病人往往可以復原得很好。
現在的藥物很進步, 不會傷害身體, 可以放心使用。
現在全省多處地方均有開辦恐慌症團體心理治療, 可有效治療此症.

Q&A 恐慌


Q:
約為三年前開始,常常會胸悶,心悸,呼吸困難,胸痛......,個性稍急躁,
許多心事放於心中不願說出,因為常常胸悶,因而常至醫院各種科別
(婦產科,精神科,中醫科,心臟科,胸腔科...)作各種檢查,
可是檢查報告總是一切正常,許多醫生都認為是更年期,
但我總覺得除了更年期之外,應該是長期心理上的壓抑,造成身體的不適,
例如最近要出門遊玩時,由於未出門就開始擔心會身體不適,
而導致未出門前就胸悶嚴重,而不願出門.

A:
關於你來信中所提到母親的症狀部分,包括:
胸悶,心悸,呼吸困難,胸痛......等等,, 假設它常常陣發性的出現,
甚至常是非預期的發作, 則非常像是恐慌症的症狀,
我想之前就診的精神科醫師的判斷應是正確的. 恐慌症的患者常四處就醫,
逃避某些場合不願出門或是合併憂鬱也常常可見.

當然您所提到的更年期問題或是心理壓抑這部分, 也是該被注意的.
很多這個年紀的婦女, 生理上面臨更年期的變化, 心理上面臨空巢期的失落,
心事又不好意思不習慣找人傾訴, 長期容易也容易鬱出病來.
家人的關心支持在此時是很重要的.

恐慌症的治療並不困難.
建議找一位精神科醫師先做藥物及身體方面的檢查處置.
這方面南台灣的精神科醫師甚多, 應無問題.
一旦症狀發作再頻率及嚴重度得到控制, 焦慮度及憂鬱下降, 信心提昇,
自然在思考及行為上能夠改變.
精神科醫師也可評估是否需要安排轉介心理師進行個別的會談處理.
相信必然會得到很好的改善的.

Q&A 恐慌

Q:
它一直困擾著我,整整有三年的時間,生命及生活陷入黑白,
這段期間我覺得極度害怕跟身體不舒服,
心悸、盜汗、呼吸急促、快哽住之感覺、胸痛或胸部不舒服、惡心、
腹部不適、頭暈、走路不穩、失去現實感、害怕失去控制、
臉上發熱 …等

A:
恐慌症是非常痛苦的,您所述說的症狀均屬於恐慌症的症狀,
這些症狀是可以使用藥物來解除或是緩解,
目前常使用的一些藥物是Xanax or SSRI類的抗憂鬱症藥物,
只是藥物的治療效果因人而異,所以一定要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
因為每個人對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都不盡相同,
與你的醫師討論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至於藥物的服用,可能需要一段蠻常的時間,
因為這是屬於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問題,
所以在調節的過程需要花較常的時間。
如果能夠配合心理支持及放鬆訓練,也可以加強藥物的效果,
這些在較大的醫院都有提供,你可以詢問你的醫師,
是否可以幫你轉介給心理師。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你是那一種「夜食症」?

原著作者: 江芝林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老先生被他的妻子帶到我的診間。妻子滿腹苦水:

「他喔!晚上八九點的時候就開始一直吃東西,說不吃東西睡不著。半夜睡不著也起來一直吃,有時候整晚都沒睡、都在吃!他的血糖、尿酸都偏高,偏偏飲食上他又不配合,怎麼說都不聽,現在已經得吃降血糖的藥了。真是被他煩死了…」。

老先生坐著椅子上,邊聽邊對我露出無辜的笑容。
* * * * *

另一位長期接受憂鬱症藥物治療的中年婦女,則這麼描述她的困擾:

「…每次吃了睡前的安眠藥還有抗憂鬱劑之後,就開始想吃東西。有時一覺醒來,發現冰箱居然空了,自己完全不記得是怎麼吃的。有時半夜吃東西的時候人雖然醒著,但過程記不太清楚,只記得怎麼樣都控制不住想吃的念頭…覺得自己這樣真的好糟…」

說到這裡,她不禁潸然淚下。
* * * * *

兩個人的「夜食」症狀,表面上類似,實際上是不同的情形。前者的飲食症狀發生時,病患的意識狀態是完全清醒的。後者的飲食症狀發生時,則伴隨著某種程度的失憶狀態。前者的診斷為「夜食症候群」 (night eating syndrome, NES),是一種晝夜節律功能的功能異常。後者則稱為「睡眠相關的飲食障礙」(sleep-related eating disorder, SRED),是一種類似夢遊的狀態,短效或較高劑量的安眠藥可能誘發或惡化此狀態。兩種狀態雖然可能同時並存,但一般而言病患通常以其中之一為主要臨床表現。

夜食症候群目前的研究性診斷準則,更進一步指出其相關臨床特徵,包括:晚餐之後的夜間進食量超過整天進食量的 25% (準則 A) 、進食時之意識及記憶清楚 (準則 B) 、白天起床後不想進食、晚餐至入睡間或夜間有強烈的進食慾望、入睡障礙或睡眠維持障礙、認為進食才能協助入睡或再度入睡的相關睡眠信念、夜間情緒憂鬱或情緒惡化 (準則 C)。準則 A、B 均需符合,準則 C 需符合 3 項之上,才符合夜食症候群的診斷。至於睡眠相關的飲食障礙,目前則無正式的診斷準則。

兩種狀況均可能造成個案嚴重的困擾及心理負擔。雖然症狀可能類似,但兩者的治療方式可能截然不同。夜食症候群的治療以睡眠衛教、輔以血清素回收再抑制劑 (SSRI) 為主,而睡眠相關的飲食障礙的評估及治療則較複雜,需先區分是原發性、還是藥物誘發所造成,才能確定接下來的治療選擇。若您有這方面的困擾,可至附近的睡眠專科醫師或精神科專科醫師處評估及治療。

Q&A 恐慌


Q:
我很容易緊張,情緒很難控制,很害怕環境變動,
去年家中有人離去,因此非常自責,覺得都是自己造成的,
那陣子無法入睡,且非常恐懼、害怕,會全身發抖,
心臟跳動異常之快,無法呼吸,對於我平常喜歡的娛樂活動,
我變得興趣缺缺,只想回家,若我無法掌握親友的蹤跡,
我就會開始害怕,緊張,有時我會情緒失控,悲傷不已,
最常發生的是心跳加快,無法呼吸,有時會差點兒昏倒,
此外,我也痛恨生命,完全沒有求生意志,但這是一個階段性的,
有時我又會很正常的生活....。

A:
我想要澄清妳的情形(信中所陳述的症狀)是否幾乎天天都有,
而且已超過2週,若是的話,可能妳必須請教精神科醫師進行一些檢查,
確定是否得到憂鬱症,並且合併恐慌的症狀.

此外必須注意的是妳的睡眠食慾,與是否有自殺意念,
若是這些都受影響,最好儘快接受抗憂鬱藥物的治療,
並同時合併心理治療為宜.

Q&A 恐慌


Q:
我是一個剛自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正準備找尋我的第一份工作中...
但最進一個月來不知怎的,內心感到有股慌張的情況產生,
我不認為這和我找工作有關,因為我的心跳本來就很快,
讓我覺得相當的不適,也去醫院檢查過心臟,但就是查不出有任何的異樣,
這種情況跟隨了我差不多有8、9年的時間了,
這麼長的時間我也不以為意了,至少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
或許和我的個性有關吧...但最近的狀況很不同:
近來心理產生一股奇妙的恐慌感,常常沒事就感到慌張,
嚴重時會有心跳加大、冒冷汗、四支有無力感,呼吸急促且有壓迫感,
每每一想到此種現象就讓我有頭重腳輕、暈眩、喪失自我的感覺,
晚上睡覺時常無緣無故的驚醒過來而心臟怦怦跳的,之後便很難再入睡了,
因此每晚睡覺前都會讓我提心弔膽,甚至會有夢魘的情況,
但祇有過一次而已;漸漸的我開始有腹部不適、下痢、頭痛,
胃口不好,睡眠早醒,一醒來心臟也是跳個不停,
這樣的狀況已經有兩、三個星期了...
父親知道了以後就跑到中藥店買些補心、補腦的藥給我吃,
但我打從心底就不認為這樣會有效改善我的情況,
但又不敢開口拒絕不吃...慢慢的這種慌張感轉為輕微且持續時間加長,
我開始覺得情緒低落,焦躁不安,也不太喜歡說話,
因為一說話就讓我感覺不安且勉強,也不太喜歡聽到別人講話的聲音,
只要一聽到就覺得很煩,神情也變得恍惚無精神,
甚至連笑都我都覺得很難笑的出來...故此我去看了家醫科,
但醫生竟然說還不能判斷是否得了恐慌症,
只開給我Fludiazepam 0.25mg與Lorazepam 0.5mg輕量劑的藥給我,
讓我感到莫名其妙....我也上過網站查詢相關疾病的網頁,
看完之後也深有同感,有的說是交感神經系統有問題,
也有的說是荷爾蒙分泌不正常,到底我應該掛神經科才對還是精神科呢,
這種病症有沒有可能不藥而癒呢,煩請給我一些建議,

A:
由你來信中所敘述的
「恐慌感,常常沒事就感到慌張,
嚴重時會有心跳加大、冒冷汗、四支有無力感,呼吸急促且有壓迫感」
症狀已經持續有相當長的時間,
臨床上會考慮是「焦慮症」的可能性最大。
「恐慌症」則是「焦慮症」的一種,
至於自律神經失調、荷爾蒙分泌不正常等,則是可能合併的徵狀。

你看過家庭醫學科醫師,也接受藥物治療,你說感到莫名其妙,
只是不知道治療效果如何?照理說,醫師給你的是輕型抗焦慮藥物,
應該多少有些效果才對!只不過,如果症狀持續,
或者療效不佳的話,那麼建議你還是向「精神科專科醫師」求診,
比較能對症治療。

至於有沒有可能不藥而癒呢?因為情緒煩躁與環境壓力有關,
如果生活平順,加上適當的壓力調適,
確實可能不需要藥物治療。但是,由你信中的敘述,
近來並沒有明顯壓力事件,
加上焦慮症狀已經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不就醫光靠個人的自我調適,
可能不太容易解決你的問題!
建議你還是及早向精神科求診為是!

Q&A 恐慌


Q:
我是一位演奏家,於五年前在一場演出上突然感到暈眩
於是將近兩年時間常常感到緊張與恐慌,但不致於失眠,
五年內也看了不少醫生,目前服用的藥物為:
xanax每日一顆prozac每日半顆diazepa每日一顆,病狀仍時好時壞,
平常也有失去平衡感.手腳無力的症狀,有點像典型的官能症的症狀.
請問:1 是否該藥物的成份與劑量應改變或增減,
如己服藥後約五小時仍感 到不適,該怎麼辦?
2 我現在於每場演出前有多服用xanax半顆至一顆,控制的不錯?
3 不吃藥不舒服,吃了藥診所醫師又怕我依賴藥物,我到底該怎麼辦?
4 這些藥會不會影響我的健康
5 會不會好?

A:
1. 藥物的劑量是否要調整建議和你的醫師討論。
一般而言,Prozac 是長期預防緊張和恐慌的有效藥物,
若你按時服藥而症狀仍時好時壞,可以考慮增加劑量。
另外,xanax 短期讓症狀緩解的效果很好,但因作用時間短,
可能藥效一過你就會感到不舒服,
可以和你的醫師討論是否適合在那些情形下多服用半顆或一顆,
或者調整diazepam 的劑量,以防此情形產生。
2.你的第二個問題不明確,你是想知道這樣的用藥算是控制得不錯嗎?
只要症狀緩解,不會讓你不舒服,在醫學上就可以說是 under control
3. 藥物的確可以幫忙,只要注意使用方法及使用時間。
容易緊張的人還可以學習如何放輕鬆,來減少藥物的使用。
有些醫院有人員及設備可以協助放鬆的練習,稱為生理(物)迴饋法,
但重點是自己要多練習,長期下來才會有效。
4. 只要不是大量濫用,基本上這些藥都還蠻安全的。
5. 會不會好是所有人想要知道卻又很難回答的問題,
我想你所謂的好是指不用吃藥也可以沒有症狀吧。
因為無法對你的情形有深入的了解,在此不便回答,
建議和你的醫師討論。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為什麼老人家一到晚上就在「亂」? -- 談失智症患者的「日落症候群」(一)

原著作者: 江芝林醫師

許多失智症的老人家初次被帶來就醫的的理由,不是因為老人家的記性不好,而是因為家屬開始注意到老人家晚上睡不著覺,而且在夜裡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狀況,像是躁動不安、搞不清楚自己在那裡、吵著要出門或是回家、自言自語、暴躁易怒、容易哭泣、或表示看到外人或親戚來訪等干擾行為。這些症狀通常在半夜最嚴重,有時可能在天才開始黑的時候,症狀就開始惡化了,而白天時這些症狀則可能不存在或較為輕微。

這種狀況稱為「日落症候群」,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種臨床症狀。並非所有失智症的老年人均會有這種症狀,但這種症狀通常僅出現在失智症的老年人當中。有多少比例的失智症患者有這種困擾呢?目前並沒有一致的答案,從 2.4% 至 66% 都曾有研究報告過。在越後期失智症的患者,這種症狀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臨床上另外有一種狀況稱為「譫妄」,需要跟日落症候群小心區隔。譫妄的症狀可能與日落症候群十分類似,而且譫妄也容易發生在失智症的患者身上。譫妄與日落症候群的不同處主要在於病程。若症狀不僅僅是固定在夜間才惡化,而是在一天當中好好壞壞,或是症狀發生得既快又突然,則較有可能是譫妄。譫妄的出現,通常代表老人家的身體出了問題,需要馬上就醫。

  日落症候群的真正成因仍未完全清楚。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成因或誘發因素:

※ 腦部退化導致生理時鐘的調控出了問題 (如下視丘的上交叉核及褪黑激素系統的退化)
※ 某些特殊的睡眠障礙惡化患者夜間的精神及行為表現 (如動眼期睡眠的異常、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
※ 感官剝奪 (如白天欠缺照光,刺激不足;夜間環境過於昏暗讓老年人感到焦慮害怕)
※ 患者對於外界壓力 (如環境或照顧者的突然改變、噪音、過度刺激性的情境) 及個人因素 (疲倦、飢餓、疼痛、情緒壓力) 的因應技巧退化
※ 藥物的不良反應 (如睡前服用利尿劑可能讓個案因夜尿而中斷睡眠;支氣管擴張劑或類固醇可能讓個案夜間亢奮;某些腸胃科藥物可能讓個案坐立不安;某些鎮定劑或安眠藥可能讓個案在服用後更為恍惚混亂)

以上可知,日落症候群極為複雜,每位患者的誘發及惡化因素均可能不同,臨床上需要醫師謹慎評估。下一篇將介紹日落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及照顧上需注意的事宜。

Q&A 睡眠


Q:
最近半年開始出現嗜睡,剛開始須睡10小時,這一個半月即使睡了
12個小時硬爬起來仍然昏昏欲睡,當睡意來襲時很強烈,頭昏沈沈
身體不聽使喚,撐著不睡的話就頭重腳輕,冷汗直流,因為是家族企
業,老闆[爸爸]很不諒解,強烈指責,現在我都不敢睡怕一睡著,
爬不起來,身體快受不了,

A:
從妳的信中看來, 似乎最近半年來有日間嗜睡與過眠的情形. 而 日間嗜睡與過眠的問題是現代生活極為普遍的現象, 除了一部分因為身心疾病 ( 如內科疾病或精神狀態的異常--焦慮, 憂鬱症等 ) 或特殊睡眠疾病的患者外, 有為數更多的人是因為夜眠不足或夜眠品質不佳而長期處於輕度的嗜睡狀態. 此情形不但會造成生活秩序的大亂, 家人, 朋友的不諒解, 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精神狀態的改變 ( 緊張, 焦慮, 易怒, 情緒低落.......等 ) 甚至發生意外, 不可不慎! 建議妳還是要到精神科找睡眠專家作詳細的評估, 找出真正的原因, 對症下 藥.

Q&A 睡眠


Q:
她失眠已經持續大約一年了,只是之間斷斷續續的。
可是在最近約一個月的時間,幾乎晚上都睡不著,直到天亮了,
才漸漸睡去,但還是沒有辦法熟睡,只要有一點聲響,她就會醒來。
這種情形已經嚴重影響她的生活,白天的工作、晚上上課等.....。
還有身體健康也大打折扣,常生病、體力也變差。
希望可以告知台中市比較權威、有效的精神科醫師。

A:
看得出來妳很關心妳的朋友。
台中市內包括榮總、中國、中山等幾家教學醫院,
以及一些綜合醫院(如省立台中醫院或澄清醫院)
和專科醫院(如靜和醫院)都有精神科專科醫師,
也有一些精神科醫師的診所,可以協助處理妳朋友的問題。
至於權威的部份,較建議找適合妳朋友的醫師而不一定要找所謂的權威,
因為妳朋友能接受的醫師會比所謂的權威對她更有幫助。

Q&A 睡眠


Q:
最近工作太大所以睡眠有點失常
從前晚上十二點多睡現在三四點才睡
現在心情有點沮喪而且情緒開始有暴躁

A:
從你求診的簡短內容看來,
你似乎因為最近的工作壓力變大而造成睡眠障礙,
不知你以前的睡眠狀況如何?
是否也曾因為壓力過大而造成睡眠障礙呢?
而睡不好的確會造成情緒的不穩定及沮喪.
若真的是因為壓力過大而造成睡眠障礙的話
( 並沒有其他的身體疾病或喝酒及服用可能會影響睡眠的食物,
藥物....等 ) 建議你思考一下是否需要調整你的工作狀況了!
因為這可能是一個警訊, 告訴你最近的壓力可能夠大了.
如果可行的話, 是否可以調整一下自己的工作情形, 或者放自己幾天假,
讓自己徹底relax; 但若此不可行, 有已連續三天以上都失眠的話,
則可以 嘗試短期服用一些助眠劑 ( 鎮定劑或短效的安眠藥 )幫助睡眠,
待睡眠問題改善後, 再慢慢停藥即可,
當然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亦是相當重要的.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醫師為何說我沒病?--慮病症患者之苦惱 葉紅秀醫師


原著作者:葉紅秀醫師
身心科門診常會有內科醫師轉介來的個案,其中有不少是因為各種檢查都找不出毛病,但個案還是不放心,堅持自己有病;無奈的內科醫師只好請他們來看身心科醫師。這樣的個案過去我們稱為慮病症,最新一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分類則叫罹病焦慮症。

診斷前先排除身體疾病及憂慮症之可能

醫師碰到懷疑是慮病症的個案時,第一步還是要先小心評估其身體狀況,不能忽略真正有身體疾病的可能性。如果確實所有檢查結果都在正常範圍,無法解釋個案的不舒服,則下一步要評估個案的情緒。有很多憂鬱症個案說不出心中的愁苦,卻感受到各種身體的不適,常見的有頭痛、胸悶、腸胃不適等,通常也會伴隨睡眠障礙、胃口改變、對各種事情提不起興趣等。

尋找心理因素
若是症狀不足以診斷憂鬱症,而且時間拖很久,病情無明顯變化,個案堅持自己有病,到處就醫,則很可能真的是慮病症的個案。此時身心科醫師就要小心追朔其發病經過,找出與其症狀相關之心理因素,通常個案因心理防衛強,不會輕易把生活事件或壓力與其身體症狀做連結,也不太願意接受心理諮商,需要醫師慢慢與他(她)建立信任關係之後再深入探討。

典型案例

王太太在五十歲那年失去大她八歲的先生。王先生一向身體硬朗,很少看病,卻在一日清晨慢跑時突然倒地不起,被路人發現時已無呼吸,送到急診室也回天乏術! 醫師告訴王太太,王先生的死亡,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王太太是位溫順內向的家庭主婦,在她兒女眼中,王先生是典型大男人,家中大事都要爸爸決定,但王太太把家中整理得一塵不染,把先生及三個兒女的日常生飲食起居打點得有條有理,是位標準的好太太好媽媽。王太太身體過去並無大礙,但在先生過世半年後,雖已逐漸從悲傷情緒中恢復過來,卻經常喊胸悶胸痛。她成為急診室的常客,也跑遍各大醫院的心臟科,但是不論靜態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都無異常。

從心裡機轉來看,王太太可能因先生突然過世,頓失依靠,過去的規律生活失去重心,轉而關注自己的身體;而一向依賴先生的她,不知不覺也在潛意識裡認同了先生的疾病;或是自責沒有能預防到此不幸,於是希望自己也得相同的病以補償?
這些假設唯有透過長期支持關心,慢慢引導她去看過去與先生之關係,以及她對先生過世之感受等等,才能給予適當的建議與引導。

像王太太這樣,因為配偶、手足、或朋友的過世,導致自己害怕得相同疾病,是常見的慮病症案例。其他如婚姻或個人生活中有難以面對的壓力,轉而以對生病的焦慮呈現之個案,也是身心科門診時有所見。或許,還有更多個案仍在各大醫院重複檢查而不肯來看身心科吧?

Q&A 恐慌


Q:
我每天都覺得很煩, 也不知道在煩什麼,
今年34歲了, 本來的工作是旅遊業, 國際領隊, 因身體不適,
已休息近4個月了, 在這四個月中, 沒有收入, 轉行又不容易,
想出去工作, 與人群接觸又不知從何開始, 總有莫名的恐懼感,
真煩這種情緒,教出來的孩子, 真怕會跟我一樣, 我的孩子今年5歲了,
現在她也會學我說好煩, 無聊, 發呆, 等, 所以我想必需要自救,
才不會害了我的孩子, 請醫生幫忙,
另目前我在吃台大醫院的藥藥名是XANAX 0.5MG早晚半顆,
剛吃時有感覺改善, 但最近已經不如從前了, 除了看精神科外,
我還常腰痛或神經痛背痛, 看過骨科和神精科, X光也照過了,
都沒問題, 便秘問題也困擾著我, 前些天才去長庚醫院照大腸鏡 也沒問題,
真不知是那裡出問題了, 身理及心理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讓我非常不舒服,
心情怎麼會好呢, 請醫師指點, 該如何改善吧,

A:
您的情況看起來是恐慌症的現象,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就是莫名其妙的恐懼感,
您服用Xanax是主要用來治療的藥物,所以您在服用後症狀有改善。
但是您也同時合併有所謂的身心症,這種情形就是如您所述身體就是覺得不對,也無法很明確的說是怎樣的不舒服,但是就與以前沒有問題時完全不同,檢查也檢查不出什麼問題,加上心理也是煩躁,不容易靜下心來作事情。
這也是屬於精神科的疾病,至於說是何種原因造成,目前並沒有一定的說法,只是在壓力大的時候,症狀會更加重,所以如何處理自己的壓力,就是所謂的壓力管理,可以協助你解決部分的問題。
另一方面,您也可以與您的醫師談一下您的情形,是否增加一些抗憂鬱藥物,因為抗憂鬱藥物可以調節我們體內的自主神經系統,可以維持自主神經系統的平衡,如此您的症狀也可以減輕;另一方面如果在能加上自我放鬆的訓練,可以幫助自己再緊張時或是壓力較大的時候,減輕身體的負擔,另外也不會因此而加重自主神經系統的負擔。
偶而到室外走一走也可以幫助自己調節壓力,事實上不管上班不上班,人要面對不同的壓力,所以壓力是無時無刻不跟隨著我們,如何做好調節壓力是一件蠻重要的事情。

Q&A 恐慌


Q:
她是一位求好心切的女兒、太太、媳婦、媽媽。做每件事都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從小,忌妒心很重,情緒偶而會有不穩定,她的家人只當作是偶發性的歇斯底里,因為一下子就恢復正常,所以家人從不在意,只覺得她蠻不講理,多讓讓她就好了。
第一次比較正式發病是在她三十歲父親過逝時,因受刺激而有不正常舉止,她的先生帶她去看病,醫生開了藥吃了幾天就好了。從那時起,近十年都沒問題。但實際上我們相信在四十年的時光中,她承受的壓力想從來沒有正確的疏解,先生出門擔心、小孩功課擔心、婆婆態度也擔心、大姑及妯娌的態度也可另她擔心個好半天,別人一句無心之言、無心臉色都可以讓她無法釋懷,憂心沖沖。
她也擔心因為她已嫁人,學歷(大專)比不上其他兄弟姐妹,所以媽媽不愛她,一切都往負面思考,她的家人對她好卻從不記得。去年的某時,她晚上突然嚴重失眠一連好幾天,先生帶她看醫生,才發現有精神官能症,而且診斷從小就有了只是大家不知道。因為她腦中腎上腺素分泌過旺,以至無法控制歇斯底里行為。醫生因此開了藥方,並囑不要受刺激。原本一年多控制都沒問題,發病情況不多,也遲續接受醫生約談。但近日來,病情突然加重,據她先生說,在無受外在刺激情況下,晚間七點後,就會發病(症狀為:舉止緩慢、言語狀況斷斷續續、頭暈、心悸),必須在吃藥後睡一下才恢復正常。
甚至於昨天白天我與她們一家在外面見面時,本來她還好好的,但卻因為擔心車子被拖吊,而又發病,把她媽媽都嚇壞了,無論如何開解都沒效最後只好吃藥才好。
這個問題另她先生、她媽媽非常苦惱,不知如何才能幫助她,又怕她這個現象是她心理防衛機制作祟,永遠無解。
請問腎上腺素分泌過旺為造成這麼嚴重的現象嗎?腎上腺素到底是什麼?為何藥越吃病越嚴重呢?光靠藥物及精神科醫生談談可以解決嗎?是否有類似催眠治療的方式可以解開她潛意識壓力的療程?或還有其她方法?由於她很信任現在的醫生,因此她的家人不敢隨便找第二位醫生聽聽看有無別的辦法?
因此要我透過上網求助。

A:
謝謝你的來信, 你非常了解你的家人, 也真的是非常關心她,
在此將你提到的問題整理如下:

1. 腎上腺素是一種神經系統分泌出來的物質, 它有許多作用,
例如在遇到危急狀態時心跳會加速, 瞳孔放大, 冒汗等等,
即是腎上腺素分泌增加的現象, 這是動物為了保護自己,
使身體的能量提昇, 才能去因應危險(逃命).
因此如果當一個人沒事時腎上腺素也分泌過多的話,
便可以想像她一定是處在一個過度緊張, 隨時準備應付災難的狀況了.

2. 由你的描述, 我不太能肯定你的家人是否是單純因為"腎上腺素過高"
造成 "精神官能症", 我想那是醫師解釋病情的一種說法,
目前認為精神官能症並非單一因子造成, 生理及心理都會影響,
因此會同時採取藥物及心理輔導併行

3. 她的症狀聽起來較像焦慮症(是否也可能有恐慌?) 焦慮症有可能是陣發,
亦有可能慢性化, 病情起起伏伏, 有時不一定是有壓力才發作,
一般來講在發作很瀕凡的急性期以藥物控制為主,
如果覺得副作用太重, 要常與醫師討論, 家人可陪同去,
把病情變化講清楚, 請醫師作藥物調整,
避免任意自己加減藥量

4. 催眠治療的目的有許多, 除了你提的, 還有誘導放鬆的練習,
這也是她需要的, 另外可請心理師作生物迴饋(biofeedback),
這些治療法. 可以詢問她的醫師是否該所醫院便有提供,
基本上與藥物治療和心理諮商不衝突, 她也不需要因此而換醫生

5. 身為關愛她的家人, 看到她承受這麼大壓力, 心理一定又急又無奈,
不妨站在她的立場想一想,她需要的是什麼?
傾聽, 陪伴, 給她一個平靜的空間, 而不是分析她.
可以請她家人陪同她一起與醫師討論出一個最適合她,
她也願意接受的治療模式.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我有社交焦慮症嗎?

原著作者:葉紅秀醫師

不久前,獲悉陽明大學學弟,也是在台北榮總精神科的老同事,林朝誠醫師出了新書「宅男宅女症狀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敬佩之餘也很好奇,這個過去不太被精神醫療界所重視的冷門疾病,怎麼會被林醫師挖掘到可以寫成一本書?終於得林醫師贈其大作,開卷之後欲罷不能,一日之內拜讀整本,收穫良多。以下就我一個精神科醫師,多年接觸社區身心科求診個案之經驗,閱讀這本書之後的心得,重點說明如下:

首先,貫穿全書,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不要忽略社交焦慮症的普遍性與嚴重性;其次,呼籲個案勇敢就診、醫師細心診斷;更重要的,強調這個病是可以有效治療,不需忍耐!

普遍性與嚴重性
罹患社交焦慮症(過去稱社交畏懼症)的朋友遠比我們印象中所認為的來的多!統計其終身盛行率,竟是僅次於憂鬱症與酒精/藥物濫用,排名第三的精神疾病! 這些朋友多數在青少年或是成人早期發病,不只需長期忍受面對社交場合之焦慮與因此躲入一人世界而造成生活之不便;其學業與工作成就,甚至交友、組織家庭等人生大事,更是大大受影響;而多數個案在現代網路普遍的時代成為名符其實的宅男宅女,身體也會因為久坐與長時間盯著螢幕而出狀況;有些人甚至演變成憂鬱症、拒學症、或酒精濫用/依賴!

就診與確診的重要性
林醫師在書中一再強調有太多個案因為不敢到醫院而失去就醫機會! 除提醒大家多關心我們身邊有類似困難的朋友,鼓勵他們勇敢就診;也希望我們醫師在遇到這些個案時,小心分辨,除了害羞的個性,人格異常,或精神分裂症(現改稱思覺失調症),也要時時想到社交焦慮症的可能性! 在診斷憂鬱症、拒學症、酒精濫用/依賴等更問題時,別忘了可能隱藏其中的社交焦慮症!當然,並非所有宅男宅女都是社交焦慮症,只是這群朋友當中有相當高比例隱藏此症未被發現,值得我們特別關心。

社交焦慮症的治療
這個病是可以治療的。透過藥物對大腦內傳導物質的調整、心理的支持、與認知行為治療,有高達四分之三的個案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更讓人興奮的是,雖然治療過程較慢看到療效,一旦有效改善症狀,其復發率很低。有研究指出,社交焦慮症治癒之後,僅34%的人在十年內再度發作。這樣的預後在各類精神疾病中算是非常好的! 當然,如同其他任何疾病,社交焦慮症也是愈早治療愈有效。除了拖太久可能引起上述種種更難治療的併發症,因為焦慮而導致的社交逃避行為也是愈久愈牢固難改;所以若有懷疑自己或親人朋友在與人面對面的情境會有超乎常人的緊張,甚至想方設法逃避這些場合,最好找身心科醫師評估,看是否需要治療!

林醫師的書對社交焦慮症的病因、評估、與治療方法,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書中並且深入淺出舉了很多生動的案例,讀來一點都不會枯燥,相信不論是否相關專業人員或是社會大眾來閱讀,都會很有收穫。

Q&A 恐慌


Q`:
1、什麼是過度換氣症狀?
2、先生從半年前開始有胃部抽搐現象、常覺得背部酸痛,
而最近更是常 為失眠所苦,早上時,約5點多醒來就睡不著,
注意力亦不集中、做事也易猶豫不決,醫生暫時開百憂解予以緩和,
但是似乎是無用的,常打 哈欠‧‧今天在上班的地方被送去醫院,
出現的症狀如下:肌肉抽筋、手腳無力、不能自覺控制自己的動作、
面部僵硬(差點讓我以為是中風)呼吸不順‧‧因此敝人想請教醫師,

A`:
1.過度換氣症候群是由於呼吸速度的加快,
進而使得血液中的氧氣濃度異常的增加,
而產生高氧中毒的現象,其臨床症狀類似您先生所出現的現象,
所以會造成周遭的親友非常的緊張。一般醫師在處理的過程中,
是以減低血中氧氣的濃度,以來解除症狀。
最常見的做法就是以塑膠袋罩住其口鼻呼吸,其情況就會漸漸改善,
雖然這各看似簡單,仍然會有危險性,
所以還是送到醫院尋求醫師的協助較好。
但必需注意的是有些嚴重的疾病例如:
腦中風,頭部外傷...等也會有類似的情況,
所以在作任何的處理前,一定要先作確切的診斷,再作治療的行為。
雖然目前大多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症狀的解除只是一種治標的方式,
追根究底的封法仍是要找出造成的原因,也許他本身講不出來,
還是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慢慢緩解他內心的壓力以及解決壓力的方式。
2.重要的是要注意,他有合併如:早醒、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
有可能是憂鬱症的現象,但是也可能不是,
所以最好去看精神科醫師診斷較好。過度換氣的現象,
也許只是他用來表現的一種求助行為,
單只是解決這各是無法完全解決的。
心理疾病的治療是綜合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
且其治療時間是長期性的,往往需要家屬非常有耐心的協助,
整各的治療過程中,家庭的支持是極為重要的,
尤其是其配偶所扮演的角色更是重要,
建議您陪先生一起去看精神科醫師,
您也能了解病情及治療過程與方式,
對您先生是有莫大的幫助。

Q&A 恐慌


Q:
大約在七月份時,有一天下班開車回家路上,
突然覺得吸不到空氣,好像就快死掉,急忙到附近醫院掛急診,
醫生做完心電圖開了藥吃下休息一會兒就回去了,
本以為這樣就沒事了,過了兩天又發生,又跑去掛急診,結果如上,
就這樣跑急診室跑了五六趟.後來,跑去看心臟科門診,做了胸部X光.
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照胃鏡.抽血檢查....
結果一切正常.十月左右便到精神科門診,醫師說這是典型的恐慌症,
便開了ativan及inderal早晚飯後吃,剛吃效果還不錯,胸悶的時間減少了,
可是最近整天常常覺得胸悶,有時還會痛,偶爾還會發作,
而且都會比平常早起,醒來後胸口會有空虛的感覺.經向醫師詢問,
醫師說不要去感覺它就好了,可是除非很忙,不然很難不去注意,
我想請問是不是需要換藥還是心理建設不夠,或者是您有更好的建議?

A:
一般說來恐慌症對藥物的反應效果良好,
若持續服用四到六個禮拜後,
症狀改善程度不理想,是可以考慮使用其他藥物。
但是有些人對藥物反應的效果確實不佳,
就必須考慮合併行為治療,其中以放鬆訓練最常用,
每天嚐試花二三十分鐘,練習配合呼吸節律,
將身體各個部位繃緊再放鬆,遇到恐慌發作時,
就可以應用這個技巧,緩和症狀。

Q&A 恐慌


Q:
我覺得對自己很失望.因為我的焦慮症狀又再度發生了.
明明一個簡單的事.我卻不由自主地害怕且手持續發抖.....
半年前我因恐慌症到醫院求醫.吃了半年的藥一直到症狀都減輕了.
醫生開了一些"需要時''的藥並且不需回診了.
沒想到一個月後雖然恐慌的症狀並未再發生但焦慮的情形又再度困擾了我.....再度去求診需要很大的勇氣.
但也只有這樣能解決.不曉得心理治療對我有效嗎.
(因為我對藥物已經沒有信心了.該如何與醫師討論才能幫助我呢

A:
由你的來信得知:其實藥物對你還是有幫助的,
因為恐慌的發作明顯減少,目前只是焦慮的症狀復發。
面對這種情形,可能需要合併藥物及認知行為心理治療,
因為必須先靠藥物穩定自主神經,
減少恐慌的發作,才能夠進一步探討焦慮的來源,
同時配合放鬆的訓練,減輕焦慮,千萬不要因為挫敗,
而失去自信心,因為自信是戰勝焦慮的寶劍,
藥物及心理治療是戰勝的策略,必須同時運用,方能四半功倍,
建議您再和原來的醫師商量你所期望的治療。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老年人自覺記性不好,到底要不要緊?


原著作者: 江芝林醫師

自覺記性不好是老年人十分普遍的困擾。研究顯示,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每兩個人即有一個人自覺記憶變差 [1]。隨之而來的常見問題是,這樣的情形到底「要不要緊」?

正確的答案大概是:需要注意,但也不要過度擔心。(這個答案有讓人放心嗎?)

上個月,一個美國的大型追蹤性研究提供了這個主題極為寶貴的資訊 [2]。總共有 531 位六十歲以上、而且記憶良好的老年人,志願參加這個為期超過十年的追蹤性研究。尤其特別的是,這些受試者都願意在死後捐贈大腦供科學研究。這讓研究者得以了解這些受試者在研究追蹤期間的認知功能變化、以及大腦是否出現任何與失智症相關的異常病理變化。

這個研究發現了什麼呢?與先前的研究結果類似的是,約有二分之一 (55.7%) 的人在追蹤期間自覺記憶變差。新的發現是,相較於並未覺得自己記憶變差的老年人,自覺記憶變差的老年人在未來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了 1.8 倍。死後大腦解剖結果亦發現,無論未來有沒有繼續惡化下去,自覺記憶變差的老年人的大腦,事實上已開始出現阿茲海默失智症相關的病理變化,只不過程度較輕微而已。

這樣的研究結果聽起來很恐怖,是嗎?不過也有讓人放心的地方。事實上,自覺記憶變差的老年人中,在十年的追蹤期間仍有六成的機會不會進一步惡化。若真的出現進一步惡化,平均而言也需要很久的時間 (9.2 年)。這麼說來,因為自覺記憶變差而因此整天提心吊膽,似乎也不是合理之舉。

那,有沒有那些人,惡化的速度會特別快呢?抽菸的人得特別注意了:就算戒菸之後,從自覺記憶變差至出現進一步惡化的時間,也會較未抽菸的人縮短 2.8 年!另外,有高血壓的人,有較高的風險會直接從自覺記憶變差直接惡化至失智症的程度。所以,若你自覺記性已經開始有變差的跡象,若想不失智,菸得少抽,血壓要好好控制啊!

最後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老年人的記性不好有很多種狀況,難道每一種都需要擔心嗎?過去的研究結果 [1] 發現,若所謂的「記性不好」指的是「前一秒還記得的事,下一秒就忘記了」,這種狀況事實上不需要擔心,應該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未來進一步惡化的風險並未因此升高。但是,如果「記性不好」的表現是,「在聊天的時候跟不上別人談話的內容」、或是「在熟悉的街道上找不到方向」,這兩種「記性不好」未來進一步惡化的風險較高,得好好注意喔!

Q&A 憂鬱


Q:
他的症狀都是情緒上的,感覺上好像是憂鬱,他對那些情緒也沒有辦法,
只能任由它們蹂躪。怎麼會這麼無力啊?
他五年前接受過治療,一直是服用百憂解,狀況也一直不錯,
去年九月停藥,今年二月又開始感到不舒服(他的說法︰很痛苦,
每天不好的情緒會一陣一陣的來,讓他對生活上的事物失去能力)
到現在已經發作三次了。當它好的時候又會擔心下次不知道什麼時候
又會再度發作。
上個月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說他吃藥也不會好,要他去做心理治療,
而且說還不一定有效,而且很貴。他回來後病的更重,前一陣子好些,
現在又來了!

他現在一直不願意去看醫生,他想用自己的力量讓他好,
他有在做心理諮商,不過我看到他的狀況沒有善,
且每次只要情緒一來,就萬念俱灰,勸也沒有用。
他常覺得自己沒救了,要一輩子活在灰暗的世界裡,
覺得自己來這個世界是被逞罰的,思想很灰!
他是否需要找專業的臨床心理師幫助他,
要去哪裡找?要怎麼讓他願意去接受治療?
若接受治療他會好嗎?
能永遠擺脫憂鬱嗎?

A:
每天一覺醒來若是都要面對自己情緒所帶來的壓力﹐相信除了情緒已產生的問題之外﹐自己給自已的壓力及恐懼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段時間內若有家人朋友的了解及支持﹐是可以帶給他一些繼續面對挑戰的力量﹐也使他相信自己有力量。
憂鬱(或情緒上的疾病)的成因很多﹐包括人格特質、內分泌、環境等等﹐
有的時候的確需要相當的時間來治療。不過既然他有好過的時候﹐再配合醫師處方及適合的心裡治療下﹐該是可以維持一定的狀況。只是是不是需要長時間的服藥﹐得看醫師的安排。
我想對於你而言﹐看他的日子這樣難過心裡一定也不好受﹐也希望他快快好起來。
不過這真的需要一些時間﹐有的時候太擔心他反而給他更大的壓力。試著用了解及陪伴﹐讓他慢慢可以看到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好好照顧你自己的心情﹐才有能力陪伴他﹐是不是?!

Q&A 憂鬱


Q`:
之前我曾得過憂鬱症,但我現在發現我有一點厭食症,
因為這一陣子我只要吃東西一吃完就會感到非常後悔,
不然就會用催吐的方法把東西吐出來,所以我想請問我是否有厭食症,
還有我覺得我活著並無意義,

A:
由您的來信可以感受到您的沮喪,但也很肯定您提出求助的訊息,
踏上康復的第一步.您的憂鬱症是否治療痊癒了呢?
憂鬱症的治療必須症狀好轉之後還要繼續服藥至少半年才能減少復發機率,
如果憂鬱症發病不只一次,治療時間還要更久.由您的來信,
我擔心您的憂鬱症並未完全痊癒 (憂鬱症症狀:
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悲觀及負面思考/ 飲食及睡眠失調/自責及自殺意念).
由您的來信無法確定您是否有厭食症,要精神科醫師評估,
也有可能是暴食症(暴食症是指在短時間, 一次吃下大量食物,
而且患者本人無法控制這種衝動, 事後又很後悔,
於是用各式各樣方法來補救,
例如挖喉嚨催吐/ 吃瀉藥/或劇烈運動等.如果這種行為發生率每週二次以上,
且持續三個月以上, 便稱為暴食症).但也有可能是是憂鬱症的飲食失調,
因為憂鬱症的患者在沮喪或壓力之下, 經常會以吃來發洩情緒,

因而陷入憂鬱-壓力-大吃-罪惡-憂鬱的惡性循環裏.
這種行為帶有強迫性行為的特質, 患者缺乏適當正確的管道以發洩情緒,
並須要與精神科醫師仔細會談,找出病因, 憂鬱症與您的體質, 環境都有關,
以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 行為治, 三者並用, 慢慢才能改善.
建議您至精神科醫師門診,好好與醫師配合,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
持續有恆的治療一段時間.人生總有高低潮起伏,危機也是轉機.
未經岩石沖擊,開不出美麗的浪花.永遠不要放棄希望,自殺絕對不.
眼光若放遠, 幾年後來看今日, 必定有另一番體會.人活著有時並不為自己,
大多是為別人.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失眠的新觀念與臨床經驗(一)

作者:林朝誠醫師
 
不管是在醫學中心或在診所看診,失眠常常是許多精神科門診病人的主訴之一,失眠雖然不是那種會立即對身體造成嚴重威脅的狀況,甚至也不是那裡會疼痛的毛病,但從病人的感受上來看,睡不著而困在床上翻來覆去的時候,簡直像是躺在油鍋上,片刻不得安寧。猶記得以前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儘管要處理病房內各式病人的各種病況,當時不論情況有多辛苦或多難,最後總是能搞定而心裡鬆了一口氣,唯一令人遺憾的事是,半夜被護士叫醒,說某床的病人睡不著要怎麼辦,然後拖著疲憊的身體起床離開值班室,把病人的問題處理完讓病人能夠入睡後,剩下的就要面對自己漫漫長夜的失眠了!

雖然失眠的症狀看起來似乎很單純 不是睡不著就是睡不好,但每個人的描述、感受與期待卻大不相同,常見的狀況是:
個案一:「醫師,我最近都睡不著,我很忙,能不能趕快幫我開藥,讓我能夠睡覺就好,明天還要應付一大堆的工作。」

而有的人狀況完全不同:
個案二:「我跟我先生失和半年多了,這半年來常常失眠,但我不想吃安眠藥,怕會上癮,對身體不好,直到這二個星期幾乎天天睡不好,早上不想起床、不想上班,常頭暈、頭痛、疲倦、吃不下飯,醫師,我該怎麼辦?」
 

我們常講的一句名言:「醫學上最確定的是醫學充滿了不確定性。」譬如簡單的感冒發生在老人或小孩,如果沒好好處理可能衍生成肺炎,有生命危險。同樣的,失眠也是不可輕忽。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在重要考試前或工作的截止日前,輾轉難眠的經驗,的確像這種遇到壓力而產生的偶發性失眠,大部份的人在壓力過後就自然恢復,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問題。但像上述的個案一只要吃助眠藥就沒問題了嗎?而如個案二恐怕不單純是失眠而已,即使吃助眠藥恐怕也難以痊癒;如果未加以治療,可能會併發身體或其它精神疾病。
 

在工業化國家,慢性失眠症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五到十,而短期失眠的人口約佔3050%,至於有身心疾病或高齡者其比例就更高了。如果失眠未治療,每週至少有三個晚上難以睡眠,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就是所謂慢性失眠症或持續型失眠。
 

慢性失眠對於一個人的正常功能、健康及生活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譬如容易上班遲到或缺席、打瞌睡、發生職災或交通事故,增加精神疾病的罹患或復發(如憂鬱症或酒癮),也會增加身體疾病的疼痛及產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高血壓)。 因此雖然個案二不想吃助眠藥以避免藥物依頼,但長期失眠的結果,其後遺症恐怕不比藥物依頼來得小。
 
總結來說,失眠似乎是一種對很多人來說是大問題的小問題,但其原因有時並不單純,其治療也不僅僅是要不要吃助眠藥而已,服用過多助眠藥或沒有治療而造成慢性失眠一樣都會損害身心健康。本篇文章主要在提醒大家正視睡眠的問題,畢竟一覺好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下一篇我將介紹失眠的各種原因,希望大家今晚有個好眠!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憂鬱症的藥物治療


原著作者: 葉紅秀醫師

過去半個世紀多以來,精神醫學對憂鬱症的了解與治療,真可謂進步神速、一日千里。雖然兩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曾在其體液學說中提出黑膽汁過多的人易憂鬱,為憂鬱最早之生物學理論;但接下來兩千年,醫學面對嚴重的憂鬱症,如不食不語不動,實在沒甚麼新的見解及作為;而「憂鬱」一詞也只是用來形容情緒,如抑鬱寡歡、憂傷成疾,頂多只是造成生病的原因,而不被看成是疾病。即使在二十世紀初,人道主義開啟了精神醫療的領域,先是胰島素休克療法,後是電痙療法,對嚴重憂鬱症的確有療效,但也因其過程看來像是凌虐、不人道,反而污名化了精神醫療!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抗憂鬱藥物上市後,醫師才終於可以很有把握的治療憂鬱症。

這六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抗憂鬱藥物陸續問世,到目前至少就有八大類,每一類都有好幾種產品。醫師在處方藥物時能做的選擇種類繁多,能改善從輕度到重度、從焦慮到胃口、睡眠、想法等,種種憂鬱之症狀!那麼,醫師是如何在這麼多種抗憂鬱劑中做選擇的呢?以下簡單說明精神專科醫師處方抗鬱劑的一些基本原則;當然,每個醫師會有他自己比較擅長熟悉的藥物種類。如果個案自己對抗鬱劑的特質能有一些認識,再跟醫師做討論,了解自己服用的藥物作用,則不僅吃藥會更安心,也更能配合醫囑,得到最佳療效!

過去服藥的經驗是最佳參考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雖然都是因為腦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傳導物質不平衡而引起憂鬱症,但是其不平衡之比例、腦內受體之敏感度等,還是因人而異;對各種抗鬱劑的反應也自然會有差異。建議罹患憂鬱症之朋友要清楚自己過去服用藥物之名稱以及效果,並提供給醫師參考,這樣可以幫助醫師更快選到適合自己的藥物。如果親人中有憂鬱症者,因為遺傳體質類似,他們的服藥經驗也會是很好的參考。

先從副作用去考量藥物的選擇

若是沒有過去之服藥經驗可參考,醫師通常就先就副作用考量去選擇藥物。第一代的抗鬱劑如三環或四環抗鬱劑,因為副作用較多藥效又較慢,目前已經很少醫師會採用,但若是其他藥物試過都沒效果,這類藥物還是可能發揮很好的療效。新一代抗鬱劑中有的比較多嗜睡的副作用,若個案有嚴重失眠就可以優先考量選擇。有些藥物比較會增加食慾,就適合用在體重明顯減輕的個案。若無上述情形醫師通常會先選擇副作用比較少的抗鬱劑。但反觀之,副作用少的藥通常其作用在腦內的系統較單純,若剛好不是個案生病的系統,就無法發揮效果,必需一直更換藥物種類;對於症狀嚴重的個案,不如選擇同時作用好幾個系統的藥物,以增加有效的機會。

合併其他症狀時優先選擇的一些抗鬱劑

有些抗鬱劑對憂鬱以外的症狀也有療效,比如Bupropion也可用來戒菸,對於有菸癮想戒菸的憂鬱症個案正好一箭雙鵰,可優先考量選用;比如Duloxetine 可以減緩神經痛,所以當個案合併有慢性疼痛毛病時,醫師可能優先選擇此藥來治療其憂鬱症。另外,治療躁鬱症患者之鬱期,為了預防因為使用抗鬱劑反引起躁症發作,通常選擇對躁期鬱期都有療效的情緒穩定劑,如鋰鹽、 lamotrigine、tegretol、depakine 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抗鬱劑治療之療程

所有的抗憂鬱劑都需要服用一段時間才會展現療效,通常需要兩週,最快也要七到十天才能有初期療效。這段時間會先感覺到副作用,如口乾噁心頭暈等,然後副作用慢慢減輕,同時憂鬱症狀也慢慢改善。若是使用四到六週仍看不到療效,就需換藥;有效但效果不理想,則可在副作用可忍受的情形下增加劑量。若是到八週仍未達理想效果,也是需考慮換藥或是加第二種藥以加強效果。憂鬱症之病程因人而異,每個人對副作用之忍受度也不同,再加上醫病關係也會影響個案的服藥順從度及主觀的藥效,因此抗鬱劑的選擇與轉換在大原則下會因狀況而有很多彈性空間。

搭配藥物以外的治療

雖然今日抗鬱劑種類如此多樣,還是有個案試過各種藥都無法達到滿意療效。再者,抗鬱劑的效果總要服用一段時間才明顯,很多個案因無法忍受憂鬱症狀之苦或副作用而太早放棄治療。何況有不少憂鬱症之發作和外在或內在壓力有關。因此除藥物之外一定要搭配心理治療才能讓療效更好。尤其在藥物效果未達標前必需防範個案之自傷行為,必要時只好住院治療,甚至做電痙療法,加速療效,以策安全。

療程要完整才能減少復發

一旦找到適合的抗鬱劑,就要持續完整之療程,通常至少要恢復到接近正常情緒達半年才能慢慢減藥。若是太早停藥而導致復發,個案的信心可能被打擊而讓症狀更惡化,也不利未來之心理建設。至於是否需要長期維持抗鬱劑治療,取決於憂鬱症發作之頻率及嚴重度。若是很久發作一次而且不是太嚴重,可以在開始失眠有徵兆時再趕快就醫服藥就好。一般認為兩次發作間隔小於兩年半就須考慮長期服藥,尤其是症狀嚴重可能影響健康或甚至有自傷行為者更不宜冒險停藥。

Q&A 社交焦慮


Q:
我常常會心情低落,憂鬱頭昏,眉心及眼睛很痛,無故恐懼,害怕..已被醫師診斷為憂鬱症...但是我覺得並不是單純祇是如此而已..
因為我還會和別人聊天時,或聽別人聊天時,及看到陌生的人.事.物.時發作.
尤其是和別人正眼相望.被人注意時,及有人在我面前走動時.
或是和多人一起相處時,就無故覺得害怕.焦慮.頭痛.腦子一片空白,
注意力無法集中,想立刻逃離那個場所.而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時間已經有一年多了.因為如此.所以無法工作.上班.及上街買東西,
因為無故緊張常被人誤會當小偷,及被人以為說人壞話及難相處
有時會難過到想自殺!!

A:
依您信中所描述的症狀,可能除了憂鬱症之外合併有社交畏懼症。
由於此症會引起人際關係的困難,更會令原先的憂鬱症狀加重。
建議您和原先的醫師討論,同時也了解一下自已是否已已在服用抗鬱劑?
服用的劑量和時間是否足夠?如果已經有相當的藥物治療但症狀仍持續,
建議不妨更換藥物為MAOI類的抗鬱症,或是接受以認知行為導向的個別心理治療。

Q&A 社交焦慮


Q:
我今年剛滿二十歲 , 我是醫師診斷的憂鬱症患者 , 目前有服藥治療 ,
似乎沒有什麼效果 , 我想我必須要對生活做一些改變 -- 接受一些刺激 ,
加強和別人的互動 -- 會有助於我的病情 . 因此我一直都考慮要出去找個工作(短期) .
但是我又有社交恐懼症 , 緊張起來會頭暈 , 呼吸困難 ,
嚴重的話會不停地顫抖 . 因此我又猶豫自己究竟能不能夠這樣做 .
我不時會對未來感到不安 , 而且每天都很恍惚 , 渾渾噩噩的過日子 .
如果病情又發作 , 對未來更是感覺黑暗 , 更是覺得日子難熬 .
我不時會想到自殺了結一切 .

A:
聽起來您對目前的生活狀態感到十分的焦慮,您也提及目前正在服藥,
不知道您目前是否都有按照醫生所開立的處方簽按時服用呢?
也可以談談當初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到精神科尋求幫助?
您也在信中提及想出去找一份短期的工作,目的是想與其他人多一點互動,
但又擔心自己無法面對人群,我想每一個人都有和您一樣的困擾,
在做一個決定或改變時都是經歷一番矛盾與掙扎的.
很高興您有想與他人互動的想法,這是值得稱許的,
但是我更想確定的是您目前的症狀都穩定了嗎?睡眠?食量?體重?是否有繼續回門診追蹤?
因為這些是生活適應的指標,如果都沒有改善,我想我們得共同努力,由小目標先做起,再進一步談談如何克服自己對人際互動的焦慮?不知方便告知您目前的身份還是學生?或是待業中?您的人際關係如何?有無較知心的朋友?家人知道您的狀況嗎?家庭關係如何?與家人的互動如何?

Q&A 社交焦慮


Q:
我去看了精神科醫師,醫師說我可能有社會恐懼症,並提到憂鬱及躁鬱,
可是我還是不懂自己到底是生病了嗎?他開了一天一次的cipram給我,
吃了以後隔天,反而心情變沉重了,覺得頭昏昏沉沉,沒有辦法思考,
會有頭裝了滿滿的東西卻都擁塞在某個出口,很不舒服的感覺,
所以我吃了兩次後沒有再吃,還有我很疑惑,
醫生只是聽我講了十幾分鐘的話而已,
怎麼就能決定開不開藥開什麼藥,如果有人去那裡編造故事裝病,
醫生也看不出來吧?!有沒有人是去了以後,醫生對他說你沒病,
可以回家了的呢?

A:
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屬焦慮性疾患的一種,有人稱社交焦慮症,常見的症狀有在「公開表達的場合、或與陌生人說話、或在電話中說話、或對一小群熟識的人說話或身處其中、
或是使用公共場合飲食或書寫或使用公共廁所」,因為擔心眾人注目下害怕自己的行為困窘或被羞辱,而有焦慮的反應(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緊張或交感神經興奮,甚至臉紅或顫抖、害怕會嘔吐、尿急或害怕要小便或大便)。
由於可能有體質上的因素,常合併憂鬱症或是剛開始社交畏懼症的表現,只是輕鬱症或重鬱症的前驅症狀或一部份症狀,或是有人認為它和一部份酒癮與憂鬱症是同一基因群的不同症狀表現,3者常有家族性聚集現象。這種現象可以藉助抗焦慮藥與放鬆訓練、或合併心理治療而使它改善。
Cipram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屬抗憂鬱藥的一種,最高劑量一日2粒,通常在一天2粒時抗憂鬱的療效明顯,但是劑量因人而異,有效的反應時間為持續服用該劑量4-6週以後;的確有人會出現頭昏、胸悶(說不上來的難過,不一定有心悸)、想嘔吐、反胃的感覺、有人在1-2週後反而胃口變好、、、。但是副作用隨著服用2-3週左右會緩和一些。
如果妳的納悶是醫師只看妳”10幾”分鐘,就決定給妳開藥;
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妳可以想想:
一、醫生是否已充分和妳討論過病情,醫師在10幾分鐘內可能沒有或是你認為,仍有很重要的病情資料未告訴醫師,這一部份極可能影響醫師的病情診斷與用藥的決定。
二、醫師可能未在10幾分鐘內和妳充分討論病情,而且未告訴妳他的診療習慣(可能每次看病都只有5-10分鐘?),並且未讓妳明瞭未來的治療計劃(每次只有5-10分鐘或是下次可以約特別門診或心理治療45-60分,或是經過多少檢查與評估後可以確定妳的診斷或是治療計畫,
未來的治療計畫需要多久的時間進行,吃藥或是心理治療或是兩者都有,但是有一者先後的關係、、、、)。
三、醫師可能未在10幾分鐘內和妳充分討論病情,包括妳的神經精神科系統方面的診斷”名稱”,與他即將給與妳吃的藥物的作用、副作用、使用原因、使用時間,是否要注意甚麼,未來是否如上述治療計畫方面的考慮。
四、醫師可能不是親切、或妳覺得使妳有意願想和他溝通詢問上述的問題,或是醫師也很好,但是妳不習慣或不敢詢問溝通上述問題。
當你下次和醫師碰面時可以先想一想,詢問您想問的問題,
若擔心開不了口或表達不好,可以先把疑問寫在紙上。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老人家記性不好,是失智症還是憂鬱症? 江芝林醫師


原著作者:江芝林醫師

老年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症,兩者的關連比過去認為的更為密切

正坐在我面前的老奶奶,氣質高雅,言談條理分明,但表情卻告訴我,她的心情十分低落。最近,她覺得自己的記性越來越差了。雜誌看到下一頁,前一頁的內容就忘記了。說話與思考也不像以前流暢了,有的字詞想不起來該怎麼說。她頗為擔心自己的這些變化,她想:會不會自己的狀況會惡化下去呢?會不會因此而拖累家人呢?為此她感到更沮喪了。

接下來是我跟這位奶奶的一段對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您知道這裡是幾樓嗎?
奶奶:我不知道,一點印象都沒有…剛剛好像有走過一段樓梯…
我:那您記不記得剛剛的樓梯是往上的,還是往下的?
奶奶:我不知道…
我:那您猜猜看好了,猜不對也沒關係。
奶奶:大概是往下的吧。 (Bingo!)

我:請問 100 減 7 是多少?
奶奶:93
我:93 減 7 是多少?
奶奶:我不知道,我不會算…
我:沒關係,那您慢慢算,還是用猜的都沒關係。
奶奶:…86 (Bingo!!)

我:現在要麻煩您記住三個辭彙好嗎?腳踏車、紅色、快樂
(過了五分鐘)
我:剛剛我有請妳記住三個辭彙,妳記不記得這件事。
奶奶:我完全不記得有這件事了…
我:那妳用猜猜看的好不好。我剛剛講的第一個辭彙,是一種交通工具。我剛剛說的,是腳踏車、公車、還是計程車?
奶奶:我完全不知道…
我:妳猜猜看沒關係
奶奶:那我猜腳踏車 (Bingo!!!)
我:第二個辭彙,是一種顏色。我剛剛說的是黃色、紅色還是藍色?
奶奶:大概是紅色吧 (Bingo!!!!)
我:第三個辭彙,是一種心情。我剛剛說的,是生氣、難過還是快樂?
奶奶:大概是快樂吧 (Bing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奶奶的記性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雖然她自覺記性很差,時常放棄回答問題,但在周圍的人多給她一點鼓勵的情況下,我們發現奶奶的記性並沒有那麼糟。所有不確定的答案,事實上她都猜對了。

以前醫學上將老奶奶的這種狀態,稱為「假性失智」 (Pseudodementia)。這個名稱,也直接說明了醫學上對這種狀況的看法,事實上不是真正的失智症,而是老年憂鬱症的一種特殊表現。過去認為,待奶奶的憂鬱症康復之後,她的記性也應該會恢復正常。但近來的研究顯示,雖然「假性失智」不是真正的失智症,但長期而言,在憂鬱期間出現明顯記性問題的老年人,未來得到真正的失智症的風險,是憂鬱但無記性問題的老年人的 3.9 倍。我想這樣的研究也提醒著醫師們,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雖然不同,但彼此之間的關連是十分密切的,在診斷及治療上均需要醫師們更費心注意。

Q&A 社交焦慮


Q:
我似乎有社交恐懼症(輕微),易憂鬱,怎麼辦?

A:
恐懼症(phobia)是一種不合理的害怕,因此而去逃避害怕的東西、
活動、或情境。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 是強烈而且持續的害怕某種
會引起困窘的情境,又叫社會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常會害怕在公共場所講話,害怕在公共廁所小便(又叫膀胱害羞),如果
對大部份的社交場合都會產生持續性害怕,則叫廣泛性社交恐懼症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恐懼症常帶來壓力,而導致精神上的
併發症,如憂鬱症、其他焦慮症、藥物濫用(尤其是酒精濫用)等。
如果還算輕微,可以用改變認知、減敏感法、情境演練等方法治療,
如果合併憂鬱症症時,最好同時合併藥物治療,以達到較佳效果。

Q&A 社交焦慮


Q:
我患的大概是泛恐症,是在20歲以后才有的-------
一開始就知道是屬心理毛病,但就是不敢出門,就診就更困難了--------
曾有過改善,幾乎完全好,差不多持有 3. 4 年之久,當時有想到趁好轉時就診,
一方面是怕一方面是忙(就是因為忙才好轉的),現再患已有2年,就是找不到忙
的理由及工作---------
那段改善期,之前是有在教會中,接受心理輔導----

A:
對大部份的社交場合都會產生持續性害怕,叫廣泛性社交恐懼症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
是強烈而且持續的害怕某種會引起困窘的情境,又叫社會焦慮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常會害怕在公共場所講話,
害怕在公共廁所小便(又叫膀胱害羞)等。
恐懼症常帶來壓力,而導致精神上的併發症,如憂鬱症、其他焦慮症、
藥物濫用(尤其是酒精濫用)等。
如果還算輕微,可以用改變認知、減敏感法、情境演練等方法治療,
如果合併憂鬱症症時,最好同時合併藥物治療,以達到較佳效果。
教會中的心理輔導如果合併改變認知與心理支持的方式也會有效。

Q&A 社交焦慮


Q:
從小時候就對自己沒有信心,尤其是在與人接觸方面,
常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需要與人有所往來或合作時,便怕自己做不好,而踟躇不前,常在考慮再三後,最後的決定卻是放棄不做了。
這樣的情形很嚴重,例如我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因為怕要和店員交談應對。
然而如此,使得自己有許多想做的事不敢去做,而一事無成,
同時事後又後悔不已,並對自己更沒有自信了。
希望有方法能改善自己在與人往來上的困擾。

A:
您來信所描述您的情況,似乎有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的傾向.
恐懼症(phobia)是一種不合理的害怕, 因此而去逃避害怕的東西, 活
動, 或情境. 就您所描述, 一些情況已經嚴重的影響到您的生活.
例如: 不敢自己去買東西, 因為怕要和店員交談應對.

這樣的情況真的很惱人, 在現今的社會中卻是很大的困擾. 它雖然
可以說是個性的一部份, 但並不是不能改善的.

以下有幾點建議, 希望對您有幫助:
1.利用漸進的方式, 增加和別人的互動. 例如: 每天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 結帳後回予一個微笑或一句'謝謝'. 之後漸漸增加互動情境.

2.對於想做的事, 不要考慮太多次, 先去試!!

3.在與別人互動交談後, 去評量自己溝通當時及溝通後的感受,
並給予自己鼓勵!!

4.當然如果您不排斥找專業人員協助您的話, 我想那會是很直接
且有效的方法.如果您對於與人互動上的壓力大到有憂鬱, 或是因為焦慮而產
生的身體症狀, 最好是尋求醫生的幫助.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診斷是為了什麼? 江芝林醫師


原著作者:江芝林醫師

到底該怎麼理解「診斷」這件事?

美國麻州總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這間全世界最頂尖的醫院,它們的精神醫學部的民眾衛教資源首頁,有一小段文字及影片引起我的注意。它的題目直譯如下:「你應該對診斷期待些什麼?」(What should you expect from a diagnosis?)。當然,這裡的診斷,指的是精神疾病的診斷。顯然麻州總醫院的專家們,認為這個看似單純的問題,值得被深入地思考及回答。

今天,一位初次就診的病患,告訴我她先前在其他醫院就醫的經驗。「那裡的醫師說我是邊緣性人格違常,可是也有醫師曾說我有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官能症…我也不知道哪一個醫師說的是對的…」。我的感覺是,精神科診斷對她而言,似乎並未真正澄清了什麼,而引發了她對自己更多的迷惑。

相較於其他疾病的診斷,精神疾病的診斷總背負著「不夠科學」「不夠客觀」的壞名聲。這確是事實。沒有一種現存的檢查,可以客觀地評估一個人所得的是什麼精神疾病、甚至是否有病。精神疾病的診斷,也就只能依賴精神科醫師的問診結果而得到。這讓精神科醫師背負著神一般的責任 (畢竟惟有神能夠公正地論斷人),卻也讓部分精神科醫師自以為是神一般的存在。但精神科醫師永遠都會犯錯,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人類的心靈,而心靈永遠都有突破、超越現況的可能性。

美國的一個研究顯示,高達一半的患者的重大精神疾病診斷,在十年內會被修正。可見從事後之明的角度,精神科醫師有多常犯錯。容我暫且替我們的專業辯解兩句:有時真的不是醫生太遜,而是精神疾病的多變樣貌總是惑人眼目。

也因此,我認為麻州總醫院的網頁對此的說明,坦率地讓人敬佩:所謂的精神科診斷,事實上是一種「現行假說」 (working hypothesis) 。既為「假說」,就代表診斷並非不可駁斥的真理。既為「現行」,就代表診斷是過渡性而非永久性的。治療者 (也許是精神科醫師,也許是其他精神醫療專業人員) 需要對病患做出診斷,以擬定適合的治療計畫。但若依據該診斷所做出的治療計畫,並無法發揮預期性的效果,治療者就必須回頭檢視,這個「現行假說」是否有誤。診斷如果不具備被修正的可能性,那麼診斷本身僅只是治療者一種武斷的主張。診斷若對病患的治療無法起到實質的幫助,那麼診斷就僅僅滿足了治療者的自尊自傲而已。

有時候,患者從獲得正確診斷中得到安慰:知道自己所要對抗的是什麼、知道在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一切是可以解釋的、知道原來自己並不孤獨。但也有很多時候,患者得知自己的診斷後,感到迷惘、甚至感到受到傷害 -- 這是治療者應該全力避免的事。畢竟診斷本應是引領治療方向的羅盤,而非為當事人製造更多混亂。道理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做為一個治療者,我仍在努力達到這個目標。

而關於病患應如何看待「診斷這件事」,我想我會如此建議我的患者們:暫且相信你的醫師所說的話 (以及診斷) 吧,畢竟他需要這個診斷幫助他做出適當的治療計畫。試著跟他好好配合一段時間,然後用「好起來」這個鐵一般的事實,去向你的醫生證明,其實他的想法終究還是錯的:你能夠過得更美好、更幸福,幸福到遠遠超出他一開始所能想像的。


參考文獻
Bromet EJ, et al. Diagnostic shifts during the decade following first admission for psycho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1;168:1186-1194

Q&A 社交焦慮


Q:
我無法和人溝通,連家人也是,我不知要和家人.
朋友說些什麼,我連朋友也沒有,我在人多和歡樂的場合無法融入,
刻的感到孤獨,曾試著自己去參加一些旅遊活動,但帶給自己很大的壓迫感,
會有呼吸不順的感覺,胸口有一股氣出不來,常會不自覺的嘆氣,
我不知活著有什麼樂趣,但無也不想死,我有一份正常的工作,
但每天都不知道為了什麼要工作,(除了要養活自己),我己有很久沒有和人聊天了(好像有4.5年了,除了吃飯,回來了.電話..等生活鎖事.
和工作上的事外.)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常會覺得被一個無形的籠子困住,
喘不過氣來.最常做的事就就是看著時鐘,手錶.,一分一秒過去.
感到強大的壓迫感和恐懼.還常感莫名的心煩和不安.我一直懷疑自己有自閉症和躁鬱症,尤其是最近,...常感到不要活著,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了. 我該如何是好呢......

A:
你的情形看起來是一種所謂的社交恐懼症,你的情形已到蠻嚴重的程度。
目前來說,可以使用藥物降低自己的不舒服,另一方面也可改善情緒方面的問題。
除了藥物的幫助外,也需要心理的支持與協助,這兩方面均需由精神科醫師
的醫囑下執行,所以建議你求助精神科門診,與醫師談一談妳的問題,及早解決及早治療。

Q&A 社交焦慮


Q:
我在台灣是一位藥師﹐目前是一位在國外念博士班的學生.我覺得我可能是社交畏懼症的患者.我看到一則報導(如下)﹐覺得症狀跟自己很像﹐我以前一直認為是自己天生害羞造成﹐所以認為無法改善.我想知道如何用藥物及其他治療方式﹐如何藉自我訓練來改善﹐以及英文的疾病名稱為何﹐因為我也想研究之餘抽空去看看精神科醫師.我從小到大﹐時常要演講做報告﹐事前我總自認準備的很好﹐不過一上台﹐全走樣了.弄的自己也覺得自己不爭氣﹐我的症狀正好和以下報導相符﹐這問題困擾我好久好久﹐我總希望能藉由後天訓練而改善﹐但總無法.由於我有藥學背景﹐對研究也有興趣﹐所以自行試用過一個月副作用相對比較小的Prozac﹐我的症狀: 一、自己害怕成為眾人的焦點嗎?二、自己會害怕面對別人時,出現出糗的情況嗎?三、是否會刻意避免參加公開性演講、與權威人士交談、參加宴會或被他人的目光注視等。四、若自己發現處於前3種狀態時,會不會臉紅、顫抖、想吐、或想上廁所呢?我不想出風頭﹐不想演講﹐不想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跟權威人士說話時總是會緊張﹐或根本避免面對他們﹐在宴會或公眾場合﹐我總是聲音最小的一位﹐甚至結婚當天﹐我都渾渾噩噩.每次學術演講前一晚﹐都會非常緊張的睡不好﹐一想到就流汗.偏偏我的生活環境又是報告﹐又是演講﹐這影響我的人際關係﹐也間接讓別人認為我的專業能力有問題﹐.從小到大﹐問題我都知道﹐也想改﹐可以苦於無法改善.

A:
從你的來信,我想你的情況的確與社交畏懼症的表現相當吻合,而你利用網路求助的方式,更讓我感到你面對陌生人的不適.不過,這總是一個開始.
社交畏懼症的英文名稱為social phobia,由於其特徵之一就是在人際互動間有極強的焦慮,所以,會主動求診的人很少,從而低估問題的嚴重性.目前治療可分為兩部分,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抗憂鬱劑,例如RIMAs(目前台灣上市的有Moclobemide,商品名為Aurorix),MAOIs(台灣沒有這類藥物,且副作用與禁忌要比 RIMA多),另外,Benzodiazepine,Beta blockers亦可以減少焦慮.其他文獻報告SSRI,亦有療效.至於心理治療部分,可以運用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協助病友處理焦慮的反應與情緒,克服生活情境上的困難.
雖然困難,我想你還是請人推薦一位精神科醫師,可以當面和他好好討論你的情況,相信會有所幫助.

Q&A 社交焦慮


Q:
我想我可能有社交畏懼症,我在上台領獎.面試.和不熟的人說話,會感到緊張.還有我會怕速度感,所以我不敢坐機車.

A:
根據妳所說的資料來看:
  1.上台領獎,面試和不熟的人說話會感到緊張的情形,目前並不能算是妳患有社交恐懼症,因為部分的正常人也會有類似的情形,除非妳產生了下列情形:原本不熟的人在熟了之後仍會感到緊張;產生了明顯生理上不舒服的症狀;不敢和他人互動;只要在公共場合,就感到不舒服;已影響到自己的日常作息;嚐試逃避與社交有關的情境等,若有這樣的形狀,那妳可能患有社交恐懼症.
  2.怕速度感,這得看妳是否有身體上的疾病而定,有些也可能是不太習慣風在臉上跑的感覺;有些則不是妳害怕速度感,而是害怕周遭的環境,擔心自己在突發狀況下,無法反應而肇事等.

  綜合上述所言,以目前妳所提供的資料來看,無法診斷是社交恐懼症,如果妳能再提供更詳細的資料,對於澄清妳的疑慮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