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戰勝恐慌症,身心整合是關鍵!


原著作者:江芝林醫師

前一陣子,我在臉書上加入了一個由恐慌症病友們所組成的社團。閱讀他們的文字,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讓我再度體會到身為精神科醫師的責任是如此的重大,而所面臨的挑戰又是如此的艱鉅。

一般人或許已難以理解的是,恐慌症病友們所經歷的身體不適是多麼地猛烈而令人措手不及,而隨之而來的恐懼感又是如此巨大而令人無法動彈。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懷抱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門診之間來回,各式各樣身體檢查卻無法給予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的時候,病友是懷抱著何比複雜的心情?當尋遍各大名醫、做遍各種療法,病情卻都不見起色時,病友油然而生的那種挫折感與自責感,午夜夢迴時又是多麼令人了無生趣?

「難道我所經歷的這些,都是心理問題嗎?」病友們大概也曾這麼想過。但「心理問題」難道意味著,自己心理上的缺陷或軟弱,才是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若接受這個看法,自己不就不但得受此病魔折磨,還得為此病魔的存在完全負責?這不等同於受到二度傷害嗎?若更不巧的是,旁邊親愛的家人或伴侶竟曾這麼公然認為時,此時更多複雜的感受又會浮上檯面。「難道真的像他們所說的,是我自己的問題嗎?」至此,一個已身心飽受折磨的人,又要如何處理這些層出不窮的「胡思亂想」?

我相信,基於以上的原因,使得「自律神經失調」成為一般醫師在解釋這類病情時,最常用也最好用的解釋模式。(當然,「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可以經由適當的檢測方式評估後、而確定其存在的現象。但我個人的猜測是,絕大多數的醫師使用這個辭彚時,多半出自方便、而非根據確切存在的客觀依據。)

當醫師說「你是自律神經失調」,或是一個人接受「我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說法時,這句話的真實意義到底是什麼?我猜想,這樣的解釋之所以令人安心,或許是因為這樣的解釋傳遞了以下的訊息:「不是你有問題,是你的自律神經有問題」。但這樣的想法,真的有助於幫助這個人克服他的「病魔」還是「心魔」嗎?

恐慌症、焦慮症、以及於所有的精神官能症,都有一種重要的特徵:儘管患者本人知道自己的擔心或焦慮是不合理的,患者本身卻無法克制這些擔心或焦慮。當患者越想克制這些擔心或焦慮時,越常感受到這些擔心或焦慮是多麼地不受自己控制。其實這樣的經驗對你我而言絕不陌生。舉失眠為例:若你在意識層面不停想著「我得趕快睡著」時,你越不可能成功入睡。原因在於,當你意識層面在「要求」自己睡著時,潛意識層面的自己只會注意到「自己還沒睡著」這個事實,而注意到這個事實反而讓自己更焦慮、更難放鬆。

失眠的情況是如此,恐慌症、焦慮症 (或是某些時候醫師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換氣過度症候群」) 亦是如此。從某種心理意義而言,患者永遠無法強迫自己達到真正地放鬆、或不害怕,因為任何「強迫」自我的舉動,永遠只會適得其反。

當我們接受某種身心對立的概念時,我們會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身體,視為某種得去克服、去戰勝的事物。當然,與這個「不好的身體」關係密切的某些想法與感受,也自然地成為我們得克服、戰勝的事物。但一個人的左手打得贏右手嗎?而一個人內心的爭戰,或是身體與心理之間的爭戰,又何曾有真正的贏家呢?

也因此,我反對將自己的身心視為對立的概念,包括某種簡化版的「自律神經失調」的疾病概念。這樣的考量,並不涉及「自律神經失調」這個現象是否存在的討論,而源自治療上的實際考量。我認為,當一個人接受「我 (的心理) 沒有問題,而是我的身體 (自律神經) 出了問題)」這樣的說法時,這個人將很難真正成功地遠離這些症狀,正是因為這些症狀的本質,並非是單純「身體」的問題,亦非單純「心理」的問題,而是涵蓋身體與心理之交集的問題。只有正視問題的本質時,問題才有被解決的可能性。將問題化約為「身體的」或「心理的」問題,並無助於此。

總而言之,將自己的身體 (「自律神經」) 視為敵人,或是將自己的某些想法、感受視為敵人,並非克服這類「病魔」或「心魔」的真正良策。我認為,真正有效的治療,治療的終極目的都在於幫助患者學會真正接納自己,不但接納自己擁有的身心症狀,也接納這些症狀背後代表的軟弱與不完美。唯有先接納自己,一個人才能邁向真正的自我改變。我衷心地相信,受到良好身心醫學訓練的精神科醫師,能較其他科別的醫師,更有能力幫助受恐慌症、焦慮症所苦的患者,早日達到這般「身心整合」的美麗境界。

Q&A 睡眠問題


Q:
我有睡眠問題,大家都說我是"神經衰弱",我只要有一些些聲音我就會睡不著..
最近更因為與鄰居間的相處問題更讓我覺得胸口煩悶,甚至會無法入睡,每當一想起與鄰居間的關係,我更是會緊張神經質,總覺得他們最好都不要來這裡
(因為他們總是在凌晨唱歌)...
我想請問
1.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2.退黑激素是否有幫助睡眠的功能
3.退黑激素的英文名為何?

A:
由於精神症狀和生活經驗常是質或量的差異, 通常我們會以主觀自覺是否感到很不舒服, 或是客觀由能否做好日常生活的角色或工作能力有無變差,
來判別一個人是否到了該尋求醫療的程度.
至於你提到和鄰居相處的問題, 看起來他們對你的生活造成困擾, 但影響的程度不知如何? 建議可以到門診評估, 聽取一些建議

另外, 褪黑激素英文為 Melatonin, 曾有人說有助於睡眠, 但是至今尚無大規模研究證實, 在美國目前是以健康食品而非藥品的身份上市.
從使用過的人聽來的經驗, 有些人覺得有效, 但有些人則覺得無助於睡眠

Q&A 恐慌


Q:
我是21歲的大學生,從小成績就很好,到了國中甚至還拿過好幾次全校
第一名,高中時成績也都不錯。高中時,曾有幾次因為考試緊張,而前一天睡不好(不過部會太嚴重,大概輾轉難眠兩、三個小時吧,那時候是那樣)之後,高三為了準備聯考,離家在外住宿,不過在考試前一天卻突然感到非常的恐慌,不知所措,似乎深怕考試考的不好,於是開始有了整夜失眠的經驗,那種感覺非常的難受,眾人皆睡我獨醒,非常的痛苦,我也將自己的情形告訴母親,不久又搬回家了。在家的時候,考試前睡不好的情形,似乎較不嚴重了,心想已經脫離惡夢的。但是很快的,順利考上大學,自己想大學應該會比較輕鬆,應該部會有考試前睡不著的情形,但事與願違,大學剛開始,我離家在外住宿,結果我竟亦因怕考不好而再度失眠,我幾乎快崩潰了,而且更嚴重的是,現在不僅是考試前,甚至是若是隔天有重要的課要上,必須早起,或是與同學(家人不會)外出遊玩(需在外住宿)時,失眠的情形又會再度發生,而且自己知道,情形是比以前嚴重多了。於是我又再度逃避,搬回家中。

我曾經去藥房買過幫助睡眠的藥或是鎮定劑(自己不清楚,老闆說的),雖然一開始非常有效,但有些藥用過一陣子之後功效就大大的減低,有時就算吃了藥,也是整藥失眠,這令我再度陷入恐慌。
其實,我自己評估過自己,是個比較完美主義的人,但我也盡量在改善,但是失眠總是無法離開我,我覺得自己可能有些憂鬱吧,但是我自己又覺得:若是有,強又有效的「安眠藥」,應該就可以改善我的情形,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度過人生的難關,因為我已被此試困惑許久的。

您能幫我評估我的情況嗎?應該怎麼改進?應該就醫嗎?還有想問的就是,藥房買的到較新型的「安眠藥」(如benzodiazepine類)嗎?我試過,不過好像沒有的樣子。您能推薦幾項藥房買的到、又比較好(比較沒有副作用)的安眠藥嗎?我看報紙好像又有比benzodiazepine更新、更無副作用的藥
買的到嗎,需要醫師處方簽嗎?
我不太想去看醫生,相信較好的安眠藥應可幫助我,穩定我的心情。

A:
1.您是相當聰明的人. 從小成績很好, 但看得出來自高中起有幾次焦慮嚴重影響您, 導致失眠. 之後越來越嚴重, 造成重大困擾.
2. 您有一些焦慮症和憂鬱症的症狀, 建議您最好還是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才好. 您的完美主義和急性的個性需要慢慢改進, 否則焦慮症和憂鬱症的症狀有可能惡化. 許多病友常希望靠自己的意志力來改變自己, 卻常有效果不彰的現象. 以致於許多病友在求醫之前, 走了許多冤枉路, 花了許多冤枉錢, 甚至都出現安眠藥物成癮的現象. 這是相當可惜的.
3.目前的法令中, 安眠藥是醫師處方藥, 藥局是不能販售的. 而且安眠藥物千百種, 您需要醫師的診治, 使用適合您病情和體質的藥物.

Q&A 飲食問題


Q:
之前因為減肥.結果最近的我看見食物就往嘴裡狂塞猛塞,既始自己真的很飽了還是一直吃,一直吃吃到自己的肚子快撐破了。
也想盡辦法逼自己吐但是吐不出來整個人快崩潰了~
除了睡覺滿腦子都是"吃"~因為這樣始我體重,在幾天內直線狂飆更加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我該怎麼辦.我覺得好累喔~

A:
來信的敘述是相當典型的「飲食障礙:暴食症」。
常常一開始是因為生活或人際關係上有某些壓力(有時並不太明顯),進而將注意力轉到自己的身體形象,開始「減肥」以控制體重,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大吃(暴食)」,有時候還會有「厭食(不吃東西)」、自行催吐等情形。
「暴食症」常伴隨有明顯的情緒障礙,與衝動控制力不佳,「暴食症」的產生,有明顯的體質因素(腦神經功能失調),一般而言,藥物治療配合適當的心理治療效果良好,暴食的症狀通常可以很快地得到舒解。
但是,光靠自己的意志力來克服飲食的衝動,並不容易成功。
建議妳盡快向附近「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求助,例如:高雄市的高醫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長庚醫院等,問題必然可以迅速得到解決!

Q&A 焦慮


Q:
從今年四月以來,經常感到背脊,腰部,關節感到疼痛,睡眠不良內分泌失調等情形,於是在五月辭去了工作,打算到醫院作詳細檢查並且放自己一年假(但不讓家人知道,以免失去了這段假期的自主權及親友的異樣眼光,多半在圖書館之類的場所渡過)八月方正確的在風濕免疫科檢查,結果疼痛方面並無大礙,只是肌肉過於僵硬,9月又前往腦神經內科檢查"腦波"正常腦神經心理學顯示有焦躁的傾向。最近2-3個月來總是睡眠中斷(翻來覆去找不到適當的姿勢入睡),記憶力減退,影響日常生活,閱讀時總是跳行,反應較遲鈍,又經常為了父親的無知態度時常感到怒不可歇,獨自無奈的嚎啕大哭,摔東西出氣或者像 瘋了一般自己不斷發出呻吟聲。
今晚又與父親發生嚴重口角,哭了好久好久那種自己從小到大就不被照顧的心酸不斷的湧上心頭,有一股想要把手中28顆Rivotril一口吞了一了百了念頭,但萬一不如預期乾脆時又如何呢?
請問醫生我是否該看精神科門診了或者可如何自己調適情緒呢 ?

A:
您所陳述的症狀,包括肌肉緊繃、不明原因的酸痛、睡眠障礙,合併明顯的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脾氣易怒等,初步看到的是嚴重的焦慮症狀。可能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生活中存在某些你相當在乎卻無法解決的事情,也可能是人際上的不順遂、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都要你費心注意等原因;這些狀況所需耗費的腦力超過妳的大腦皮質的負荷能力,
導致有腦功能失調的現象。
基本上,因為妳的身體(大腦)已經開始不聽使喚,因此暫時離開耗費妳的心力的事物,讓大腦有充分的休息;未來對那些事情找一個自己暫時可以接受的處置方式等等,可能對妳的情形會有所改善。不過妳的情形似乎已經嚴重影響妳的生活,因此到精神科就診也許可以幫助妳有個較有效的解決策略。
甚至在初期服用一些抗焦慮劑以及醫師處方的安眠藥物,可以較迅速改善妳的身心狀況,才能培養體力應付生活中的種種狀況。

如果焦慮狀態持續過久,也有可能會陷入一種憂鬱狀態;有人會覺得有氣無力,也有人會覺得煩躁難耐,然後對生活中的事物愈來愈沒興趣,無來由的負向思考也越來越多,甚至陷入嚴重的絕望感、無助感、無用感,
甚至有不如死一死的念頭出現。
目前我們無法從妳提供的訊息判斷妳是否已經進入憂鬱狀態,目前高雄區在長庚、榮總、高醫、小港醫院等綜合醫院,以及凱旋、慈惠等專科醫院都有合格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妳可以以自己就醫方便度,以及與醫院的熟絡度就醫。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正視網路霸凌受害者之情緒


原著作者:葉紅秀醫師

近日台灣社會熱烈討論網路霸凌現象。雖然已有受害者因為心靈受創嚴重到尋短身亡,仍有評論者疑惑為何人需要在意來自不明人士在虛擬世界的言語攻擊?其實網路世界的言語攻擊,就如同在眾人面前公開侮辱,其對年輕人之傷害絕不亞於任何形式的校園霸凌!

大部分身心科醫師都會有看過校園霸凌受害者的經驗。這些年輕的孩子可能外表特別好看或是功課特別好,得到老師較多的稱讚;或是不願參與同學的搗蛋行為;或相反的,較瘦弱或反應較慢,看來好欺負;或甚至只因為和某某人好引起別人忌妒;各式各樣的原因都可能惹來言語甚至身體的霸凌。在他們所受的傷害中,最嚴重的,可能是被同儕排斥所導致的孤單、傷心、甚至自我懷疑與否定。作為大人的老師與父母,需要先理解年輕孩子需要被同儕接受的心理,才能體會他們所受的傷害有多重!這樣的傷害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自信增加,慢慢撫平;但也可能藏在心中,成為一輩子的痛,甚至影響日後人格發展或成為憂鬱症的潛在誘因!

和校園霸凌比起來,網路霸凌雖是在虛擬空間發生,看不到摸不到,但其傷害可能更大更深!讓我們設身處地想想,來自看不見的一群人散播著對你的人身攻擊謾罵,以無法想像的速度傳播給更多的不斷增加的網路族群,包含認識的或不認識的…這是不是等同於被綁架在舞台上接受全世界的指控,而你卻無法當面對質抗辯?躲在暗處的敵人最令人恐懼,不是嗎?縱使硬把社群網站關閉不去理他,還是可能在心中揣測,不知惡毒的批評是否仍在流傳,豈不更惶惶終日?這樣的壓力日積月累,對一個年輕的孩子何其重!

不論是校園或是網路霸凌,就如同毒品與家暴、性侵,是不可能從我們社會中完全杜絕的;唯有藉著社會不斷宣導,並透過教育與法律,來阻止其氾濫。做為家長與老師、長輩的我們,固然可以在平常就給孩子們心理建設,教導他們如何防範與自我保護;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年輕的下一代知道,當他們不幸被霸凌時,一定要向家長老師求助,要知道更多的社會正義是站在他們這一邊,而且大人隨時準備支援他們的!

當家長或老師發現孩子正面臨被霸凌的困擾時,千萬不要看成小事,更不要追究孩子做錯甚麼惹來麻煩。最好的做法是先傾聽孩子的話,理解其難過與恐懼,表達挺到底的支撐力量;必要時尋求心理專家的協助。學校理應設有霸凌諮詢輔導之單位,網路霸凌可比照校園霸凌處置;若是非在學或是學校無法幫助,也可找張老師、生命線、身心科門診等等,都是可以諮詢的資源。霸凌受害者若無法向自己的家人或師長求助,也可以直接找這些有心理專業背景的助人工作者幫忙,絕不要單獨承受,甚至傷害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Q&A 飲食問題


Q:
我今年19歲,我患有暴食症已有近3年的時間了.
我的身高168,體重曾至50,也到過67kg
我正在和精神科的醫師作治療,目前已經第八週了,
但是唯一讓我feel better的只有百憂解,和一種讓我放鬆的藥,
情緒的起伏因為藥的作用而不再那麼大,但我仍是常常暴食,
我不確定每週和醫師的會診是否真的有效?
可以告訴我該如何做較好,

A:
很高興妳已開始求助並有些改善,或許目前的進展還未到達妳的期待
特別是在飲食習慣的部份,暴食與情緒和體質都有些相關性
這是服用藥物的理由,因此情緒的改善是很重要的先決條件
因沮喪時會較容易失控,百憂解的藥效有時須一至二個月才明顯
因此請妳不要氣餒,保持情緒的平穩和放鬆,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
多利用一些興趣或嗜好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相信會繼續改善的!

另外建議妳看醫師時除了談論藥物之外,也可多與他討論妳的情緒問題
及妳嘗試控制暴食時遇到的困難,或許能得到些更實際的建議

Q&A 睡眠


Q:
我常在上課ㄉ時候,不知不覺ㄉ就睡著ㄌ,我常告訴自己不可以睡
可是我只要維持同一個姿勢,不用多久我就會打起瞌睡
在公車上也常這樣,有時我明明在聽課或看書
可是當我同學叫我時,我就會發現我剛是睡著ㄉ
真ㄉ是沒有知覺ㄉ睡著,假日我在家一睡都是要10小時,而且越睡越累
那我這樣算是嗜睡症ㄇ

A:
妳所提到的現象不知持續多久了? 是否有影響到妳的生活及學習?除了在上課. 看書(想當年...ㄟ~)及坐車時外, 是否會在一些不可能睡著的情況也會突然睡著? 例如:講話當中, 吃飯當中....如果僅限於某些情境下的"愛睡覺"(如上課. 看書. 搭車), 而功能(如成績仍很好, 乘車未遲到)也未受影響, 則妳可能只是正常的愛睡; 但若問題很嚴重或有上述在不該睡著的情境也睡著, 那妳就有可能"疑似"嗜睡症....
若疑有嗜睡症的可能或妳很擔心, 可到有睡眠實驗室的大醫院(如台大精神科, 台北榮民總醫院,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去檢查一下即可分曉~

Q&A 人際關係


Q:
我對於人際關係感到徬徨,我人緣不錯但很空虛,
沒有稱的上算是至交的朋友,常常覺得被忽略,情緒容易激動,
也容易傷心,很喜歡壓抑自己的情緒,所以有又吃又吐的情況,
本身的想法卻沒有人能了解,希望交一個很好的朋友.

A:
從妳的來信中可以感受到妳非常希望能有知心的朋友,能夠瞭解妳、傾聽妳,也能重視妳。而雖然妳的朋友不少,但卻沒有知心的朋友,似乎也讓妳常會覺得空虛、孤單與不被瞭解,不知如何改變這樣的情況。

感覺妳的情緒波動起伏蠻大的,但妳卻習慣將情緒壓抑。
若表露出情緒,妳會擔心什麼呢?擔心不被接納?擔心受到傷害?
擔心成為他人的負擔?或擔心………

不知妳的擔心是什麼,但人的情緒需要適當的抒發,也需要被瞭解與接納,若妳能少壓抑一些,在朋友面前儘量表現出自己自然真實的一面,讓他人有機會瞭解妳,依妳的好人緣,相信妳的朋友會慢慢進展為知心朋友。

另外,妳情緒的壓抑造成又吃又吐的現象,建議妳能適當的發洩情緒,
並能去醫院做些檢查。

Q&A 情緒

Q:
常會突然感到憂慮,不自覺的想哭,回到家後會感到難過【很少回家】,媽媽接近時會覺得無法呼吸,難過的事情數都數不清?

A:
從您的來信中感覺到似乎過去有很多不愉快的經驗, 尤其與家庭有關? 我猜想可能媽媽關心你的方式讓你不太能接受. 造成你的壓力與焦慮.
有時候父母自己並不了解他們這樣的方式已對子女造成壓力, 而更可能是他們自己在成長或生命過程中也不愉快,而將一些壓力或期待轉到子女身上. 如果可能的話,試著去了解他們過去生命經驗;或許讓你可以用較平靜的心情來看待他們.你願意多談談過去的經驗嗎?

另外目前的生活狀況如何?也許過去的事情很難改變, 目前可以試著建立其他的人際關係; 在青春期前, 家庭關係是最重要的穩定力量,但您目前的年齡, 除了親情外, 可以將重心移至友情或其他的異性關係, 會讓您的生活較豐富.

如果莫名焦慮的情形相當嚴重, 也建議您可以就診精神科, 目前有一些不錯的藥物可以幫助你度過這些不舒服的時間; 精神科也有心理師與社工師, 可以提供一個空間可以讓你可以將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宣洩一下, 專業人員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見, 幫你做一些整理歸納或分析, 或許可以讓你用一個新的眼光或新的方式來看待過去的種種.

Q&A 憂鬱


Q:
我本是一個很樂觀及很勇敢的人對自己所做的事都允滿自信還很有負責感,也是朋友中的開心果,但不知何時開始對自己的認同感開始下降,什至連一些小事也要問人自己做得對不對,這情況不但沒有好轉而且還每況愈下,現在我經常覺得自己做的事是錯的,而且還會影響到他人。不但如此,我經常會為低機會率發生的事而煩惱,明知發生的機會不大,都想到好似發生了一樣,還會想堆發生後的解決方法,另到我很傷神,有時想不到解決方法時更另到我恐慌。最重要的是我不能夠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力,很影響工作能力及交際,有時候還影響到我的生理,例如肩痛、頸痛、頭痛等。其實我是否 了精神分裂症,我應否見見心理醫生?

A:
真地還是希望妳能好好回想,這種現象是由何時開始,當初出現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為何,例如是否有明顯誘因?或是逐漸出現?是否有憂鬱症、焦慮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家族疾病史?
除非有其他更顯著的症狀,否則是精神分裂症的機會不大。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以幻聽或妄想為主,妳在來信並沒有提到有這些現象。反而妳所提到的,原本樂觀開朗的個性,之後產生缺乏自信,負面的自我評價,過度而自覺無理的擔憂(類似強迫症狀),合併某些常見的身體焦慮病徵,初步評估要先考慮是否為憂鬱症,焦慮症亦有可能。因為以造成妳情緒上極大的困擾,所以還是建議儘速求醫,畢竟與醫師當面討論病情的診斷可信度,比線上求診為高。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如果你的恐慌症會說話


作者:江芝林醫師
「如果你的恐慌症會說話,你猜,它正在對你說什麼呢?」

在許久以前的年代,所有的精神症狀、乃至精神科的所有診斷,都被視是心靈對某件事的「反應」(reaction)。在這樣的觀點中,症狀只被視為是一種心靈淺層的現象,若我們把症狀當作問題的全部,則很可能搞錯了重點。治療者更重要的是需要思考並探索症狀背後深層的因素是什麼。這樣的觀點,有點像臨床醫師如何看待「咳嗽」這件事:做為一種症狀,咳嗽不會平白無故地就這麼發生,總會有某種致病原因存在:也許是你的氣管對空氣中的花粉過敏、也許是鼻涕倒流刺激了你的喉嚨,也許是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了發炎,或也許是更糟的原因,像是你的肺部有個腫瘤。總之,治療者不會輕易接受「症狀會平白無故地發生」這樣的陳述。

那麼恐慌症呢?我們能接受「恐慌症會平白無故地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這樣的想法嗎?

許多研究人員曾透過問卷或訪談的方式,請恐慌症患者回憶他們的恐慌症初次發作之前,生活上是否有經歷什麼重大的事件。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恐慌症患者在疾病悄然上身之前一個月內至一年內,多半曾經歷重大的生命事件。事件的本質多半與「失落」有關,如親人的往生或突然生病等。

但奇特之處不在於這些生命事件居然存在,而在於這些生命事件在什麼時機、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它們的影響力。也許在開車中,也許在過隧道時,也許是與人談話到一半,甚至也許在睡夢之中,你的心跳突然莫名加速,你的胸口感到一陣緊縮,你的呼吸開始粗重,你的頭腦開始暈眩,這時你開始慌了,心想這一切是怎麼回事,你想鎮定、裝作若無其事,卻發現自己辦不到,緊接著更強烈的恐懼襲上心頭:我會不會要死了?我會不會要昏倒了?還是我快要控制不住自己了?

在那一刻,你彷彿被巨大的情緒海嘯捲入海底,但你完全無法察覺 (甚至過了許久之後才能隱約察覺) 引發這場災變的原因是什麼。

做為例行性的評估,我會請恐慌症患者回憶並描述他們首次發作的情形。縱使相隔已久,許多人對初次發作的回憶依然清晰無比。但當我問到發作前是否曾經歷什麼樣的壓力時,大多數人給我的答案卻是否定的 -- 他們就是無法想到任何可能造成恐慌的原因。少數人能告訴我最近生活上的確有一些壓力存在,但他們通常覺得這些事件應該不至於這麼嚴重。

真的是這樣嗎?我不認為。

一位病人曾向我分享她的經驗。她是一位家庭主婦,恐慌症曾經一度好轉過,但近年來又再度復發。在她偶爾與朋友在外聊天碰面的時候,恐慌總會莫名的發作,她因此更少外出,多半待在家裡。她這麼做,也許也正順了她先生的心意,多年來他總是希望她能安分守已,不要像過去一樣在外工作、拋頭露面。為此她們曾吵過無數場架,最後她屈服了,專心在家相夫教子。開始時她不知道恐慌的源頭,但她清楚知道自己並不快樂。直到她重新看到這些事情彼此的關連性、並做出改變時,她的恐慌症才開始改善。

或許恐慌症把我們內心所真正感到害怕、心理上感到困擾的事情,包裝成另一種型式 -- 一種強烈的身體不適 -- 讓我們無法繼續對此漠視下去。

有時一個人在恐慌發作時的內在語言,也有助於治療者尋找問題的源頭:害怕在發作時無法逃脫現場的人,或許在現實生活中正經歷著束縛與壓迫;懼怕在發作時孤立無援、孓然一身的人,或許在生命的早期曾經歷過難以言喻的孤獨;過度擔心在發作時造成旁人困擾的人,或許早已學會將他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如果你的恐慌症會說話,你猜,它正在對你說什麼呢?

仔細的聆聽、思考,你總會發現什麼的。

Q&A 憂鬱

Q:
我不想吃藥ㄌ
最近憂慮的情況嚴重ㄌ
但我不想吃藥ㄌ
吃藥會手抖手抖靠吃藥
我不能穩穩的拿住相機很痛苦很害怕
吃ㄌ兩個月能喊停ㄇ
抗憂抗焦與心血管方面
我能學習自我控制ㄇ
我不想吃藥ㄌ

A:
憂鬱症的問題也不是只能靠藥物治療,但不能因為一時的不適應而亂了自己的治療計劃,在憂鬱狀態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時,可以先藉由藥物的治療,協助你的情緒控制,當然在這穩定狀況的時候,你可以心理治療及放鬆治療雙管齊下,協助你將自己情緒已是當的方法釋放,慢慢重塑自己不適當的觀念,減少引起你憂鬱的刺激,逐步調適你的生心狀態,屆時你便可慢慢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所以下次你就醫時,可請精神科醫師幫你安排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生理回饋治療,費用方面你可以放心,在健保方面有給付。現在你只要放鬆心情,相信專業、有耐心的接受治療,有一天你必可找回你的自信,及你的方向。
至於藥物的問題你可以跟你的醫師討論,看看要不要更改其他藥物

Q&A 憂鬱

Q:
最近憂慮的心情一直不是很穩定
藥物治療對我除了減輕身體的疲憊外
對於內心並沒有太大的成長
我一直希望得到更多自我肯定的方法
醫師對我卻無特力的幫助
我還一直很徬徨很迷惘
我想我需要有人能引導我走出迷失的方向
我該怎ㄇ做ㄋ

A:
在我們生活中會有一些突發的狀況,但不能因為如此的不適應,就將自己的步伐給混淆。
相對的!你的問題上也是這樣,當然憂鬱症的問題也不是只能靠藥物治療,但不能因為一時的不適應而亂了自己的治療計劃,在憂鬱狀態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時,可以先藉由藥物的治療,協助你的情緒控制,當然在這穩定狀況的時候,你可以心理治療及放鬆治療雙管齊下,協助你將自己情緒已是當的方法釋放,慢慢重塑自己不適當的觀念,減少引起你憂鬱的刺激,逐步調適你的生心狀態,屆時你便可慢慢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所以下次你就醫時,可請精神科醫師幫你安排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生理回饋治療,費用方面你可以放心,在健保方面有給付。現在你只要放鬆心情,相信專業、有耐心的接受治療,有一天你必可找回你的自信,及你的方向。

Q&A 焦慮

Q:
1.我不知道這究竟是心理還是身體上的問題,
我的身體似乎相當容易陷入無法控制的抖動...
例如:不管是坐著還是站著,只要我把腳微彎,以前腳掌支撐時,不出五秒,
我的腳就會像是得了帕金森氏症一樣的抖,直到以全腳掌著地時才會停...
還有,當我把手指騰空,不管用力或放鬆,它也會一直不停的抖...
但是當時我並沒有緊張敢啊....不過,緊張時還會更嚴重...
這是什麼原因?有辦法改善嗎?
2.與人交談時,是否一定要看著對方的眼睛才算有禮貌,
但是,每當我試著如此做時,身體就會不自覺的僵硬起來,
並且感到渾身不自在......一定得吃藥才能解決嗎? 藥又要如何取得?
還有,每當我與朋友(即使是好朋友)兩人獨處時,就會感到一股強烈的壓力 撲 上來,使我的臉開始僵硬....接下來氣分就會被我搞的很尷尬,
特別面對的是女性時....怎麼辦?
3.又是一個奇怪的身理症狀:每當我去理頭髮時,
只要理髮師的工具在我的頭四周游移時,
我的頭就無法控制的像鳥轉頭一般的轉動---擺幅小卻很不順暢,
於是我越努力去控制,情況就越糟....不僅造成理髮師的困擾,
也成了我的困擾.....怎麼辦?

A:
由你的來信可以看出你的困擾似乎不只在外顯的生理與行為,
也有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在意. 我試著一一回答你的疑問.

1. 腳的抖動: 這樣的抖動與巴金森氏症的發抖不同,
前者在維持一個姿勢時而出現( 如你所述) ,
後者無法控制而常會逐漸加重其嚴重度與範圍.
也有人是握筷子或筆而會抖的, 這是相當常見的.
建議不要維持某一姿勢張力太久,
將注意力轉移向外, 而非專注於身體的單一部位試試看.

2. 對人的在意與緊張: 確實, 目光直視他人, 在現代人來說是較為禮貌的.
有些人不習慣這樣做, 或總是覺得直 接看人目光反而會增加壓力,
我的建議是可將視線的焦點,
緩慢游移在其前額中點至雙側嘴角的三角範圍內,
如此對方是不會容易察覺, 自己也不會太有壓力. 藥物是有放鬆效果,
相對的焦慮在意會下降, 重複擔心會減少. 再加以自我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3.理髮時頭會繞圈子: 似乎與神經解剖位置沒有直接關聯,
可能是一些重複性的儀式化行為. 怎麼說呢?

三個問題似乎都可以一個單一的模式 A => B 來解釋,
原來兩者可能是偶然出現並無"必然"因果關係.
但一次一次的重複往往成了一種習慣( 意識或下意識) 或儀式化行為,
於是 A 自然就 "絕對" 會產生B了!
有人習慣不去在意, 有人會希望改去這樣的重複行為,
於是緊張在意也就伴隨著了.

倘若這些問題僅是單一而其發作的頻率及嚴重性皆不影響日常生活,
我會建議可以調整自己的一些小習慣, 但就如你連續提到的三個問題,
我想不應等閒的看待, 建議找精神科醫師評估討論之後給予適當的建議.

Q&A 焦慮

Q:
我是一位高三的學生,這個問題大概已有3.4年了,
而最近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我每天上課都非常緊張、焦慮、害怕,
不敢抬頭看黑板,更不敢看老師、同學,課堂上一安靜下來,
我就非常不安,只要一抬頭看到老師的眼睛就發抖的低下頭來,
此外也很怕我這樣的動作會引起旁邊的同學異樣的眼光,
我常常想著周遭的人是否在注意著我,就讓自已越來越緊張,
一直就是低著頭,因此我就一節熬過一節, 頭始終未抬過,
所以也就常常要換位子的時候,就非常焦慮,害怕換到前半部的座位,
早上升旗時,也一直低著頭,考試時也不停發抖,
我也很擔心同學會不會覺得我是一個怪人,媽媽說是我自尋煩惱,
她跟本就不了解的。

A:
1. 看妳的來信, 大概是焦慮類的疾病.
2. 焦慮類的疾病, 又可分為恐慌症, 懼曠症, 強迫症, 社交焦慮症,
單純畏懼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廣泛性焦慮症等等.
3. 來信內容的敘述,似乎比較可能是社交焦慮症,或是廣泛性焦慮症。
所謂社交焦慮症,是指面對人時會緊張、害怕的症狀。廣泛性焦慮症,
則是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十分的緊張或害怕。
4.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妄想症一類的疾病。
都會覺得別人對我有意見,常常批評攻訐我。
不過此類疾病通常不會有病識感(也就是認為自己有問題),
而認為都是別人不好才這樣。
5.適當的抗焦慮和血清素再吸收抑制藥物合併使用,
可以有效的控制這種症狀。
6.如果覺得門診醫師很忙沒時間,可以尋找病人比較少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