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介紹


原著作者:黃惠琪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在門診看診時,偶會遇到一群心急的家屬帶著父母親前來,家屬常私下先跟我說明,描述父母親原本是個性和順好相處的人,怎麼近幾年甚至才幾個月下來,個性變得固執倔強,常無端發怒,懷疑東懷疑西。晚上不好好睡,在屋內走來走去不僅吵醒家人還可能跌倒,但白天卻又不時打盹顯得精神委靡。常常問重複的問題但經多番解釋後,卻還是無法安撫情緒。有些家屬在自身生活與老人家的需求間忙得焦頭爛額,詫異於父母親怎麼變了個人,甚至自己也需求助身心科。這時候,我們要想到老人家是否有失智症的問題,以及其他會誘發或加重的各項因子。

Alois Alzheimer於1906年時,曾描述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簡稱BPSD)包含了許多表徵,例如偏執、性虐待妄想、幻覺、尖叫等。而在1996年的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也有對於此現象的共識:精神行為症狀定義為在失智症患者中出現的知覺想法情緒或行為的異常(disturbed perception, thought content, mood or behavior)。精神行為症狀可能發生在各種類型的失智症患者身上,例如阿茲海默症(簡稱AD )、血管性失智症(簡稱VaD)、額顳葉失智症(簡稱FTD)、巴金森氏症,甚至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也會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它易造成病人與照顧者的困擾,甚至促使病人被轉送至醫療或安養機構。

失智症的盛行率和年齡有關:65歲以上的老人有5%~8%的比例有失智症;85歲以上的老人則高達50%。在各種失智症裡,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佔了失智症的三分之二,其次是血管性失智症與路易體失智症(簡稱為DLB)。而在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的混合型中,最易出現精神行為症狀。

一般說來,常見的BPSD包含妄想(20%~73%)、憂鬱(接近80%)、敵意(20%~50%),但與病程有關,如阿茲海默症早期憂鬱較多,但到了末期就明顯減少。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也有所不同,例如阿茲海默症患者較易出現妄想;血管性失智症則較易出現憂鬱;視幻覺較易出現在路易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比較會出現衝動、強迫性行為、言語激動、性慾高張等情況。

失智症常見的妄想症狀包括物品被偷的妄想(delusion of theft)、伴侶不忠的妄想(delusion of infidelity)、被害妄想(persecutory delusion)等。錯認(misidentification)也常發生於失智症患者,例如無法辨認出患者自己、誤認他人、誤以為他人出現在自己家中、甚至誤以為電視上的節目真實發生在己身周圍等。幻覺經驗多為視幻覺(visual hallucination)與聽幻覺(auditory hallucination)。失智症合併出現的憂鬱與焦慮情緒盛行率高,但在中度與重度患者,受限於患者表達能力則較難被診斷。睡眠障礙也常出現於失智症患者。
某些行為問題可能造成患者自傷或傷人的風險,也會增加照顧者的負擔。例如遊蕩,患者可能是重複尋找照顧者、甚至跟蹤某人、無意識的行走、夜間遊蕩、試圖離開居所。有時患者會出現去抑制化(disinhibition)的行為,例如哭喊、極度亢奮、言語或肢體衝突、自傷舉動、或性慾高張產生不適切行為等。而失智症患者也是譫妄(delirium)的高危險族群,且難以和原先失智現象區辨,出現譫妄現象代表有某些潛在性身體問題,例如感染、營養失調、缺乏水分、代謝問題,甚至是藥物或接受手術等都可能造成譫妄。

Q&A 焦慮


Q:
我有慮病症的傾向,常常會害怕自己會不會得了什麼有的沒的病。
再者,我常常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會很煩惱。
很害怕看到有關醫學上的訊息或報導,一看到就會很害怕,想不知
到哪時候會輪到我一樣?!
這讓我心情時時很低落,怕東怕西,會很注意自己身體上有的沒的東西.....

我也很想開朗些....可是就越來越鑽牛角尖....

A:
看起來您的慮病頃向,已經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作息,且合併有憂鬱的情緒,
這表示自己已經無法控制,需要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幫忙,配合藥物和心理治療,
才能讓您逐漸擺脫夢靨。

慮病症是屬於精神官能症之一,隨著工商業的進步,這一類的文明病也愈來愈多,
成為大部分精神科門診的常客,請不要害怕看精神科醫師,免得愈來愈嚴重。

Q&A 焦慮


Q:
我是個大四的學生,剛進大學時有一段時間相當地封閉與自卑,但經過慢慢地自我調解,漸漸地有大幅的改善,但是,遇到教授、老闆、經理等一些比較威權的人物都非常地緊張。
例如在課堂上想要發言時,會極度地、非常地緊張、焦慮到幾乎無法平靜下來,同時地心悸、耳邊會出現噪音。
另外,因為我們課業需要常必須與外界企業連絡,但在連絡前,會焦慮到發抖,必須花5分鐘的時間才能開始打電話,打完後同樣感到心悸、焦躁。
生活中常感到突然地沮喪、無由地要哭泣、軟弱猶豫、會一直想自殺、害怕被否定等。我的交友情況不錯,但是並不曾將想自殺、與一些較嚴重的情形告訴友人。
我的目前情形大概是如此,除了課堂中,其他的情況我都還能盡量地排解
或是想辦法暫時壓制過去,我覺得自己是個自覺性相當高、自我控制強的人,也一直努力地去發現問題與自我調適,但是近來漸漸會有撐不下去的絕望感
與極限出現,加上最近即將踏入職場,深怕會因此影響工作狀況而引發連鎖效應

A:
您在信中提到,自己在面對一些權威人物,或是需要自我表現的時機,
會出現心悸以及緊張的狀況,這是一種焦慮的表現,一般若是不覺得難過
或是深感困擾,是不需要特別處理。但是若是自覺深受其苦,最好找精神
科醫師協助,有許多種藥物可以十分有效地減低您的焦慮。
至於您信中提到的另外一種情形---您會出現無來由的沮喪難過,以及
想自殺的意念,倒是十分令人關切----您會不會得了憂鬱症?不知道這種
情形出現多久了?是偶而出現或持續許久?是否嚴重到令人茶飯不思、難
過或呆滯?甚至覺得人生無意義,想一死了之?或許並沒這麼嚴重,但是
仍建議您最好找位精神科醫師了解一下,因為目前憂鬱症的治療效果非常
好,沒必要諱疾忌醫,為這種可治之疾受罪。
您之前提到容易焦慮,又提到前述的憂鬱症狀,時值畢業之際,讓我想
到您是否是擔心無法適應職場的生活?而這是不是與您的個性相關?【通
常是求好心切或完美主義】若是,那您得多注意,自己是不是把自己逼得
太緊了。

Q&A 焦慮


Q:
對於事情, 我常有預期性焦慮(想像的壓力,其實事情還沒發生)
請問預期性焦慮如何克服? 除了藥物外,有其他治療方法嗎?
生活上該如何預防及避免?

A:
在您的問題中,未能看見您生活中的實際情形的描述,因此不清楚是在哪一種情況下會引您預期性的焦慮。焦慮的成因相當多元化,對於不同的人,同一事件可能會引發許多不同的感受與反應;若想處理焦慮應先了解誘發焦慮的因素。
   不知道您是否清楚是哪些特定情境或事件會引發您的焦慮?建議您先觀察自己生活中的情形,看看在發生焦慮之前,您的心裡有哪些想法在影響著你或是有哪些固 定會出現的刺激讓你感到不安。確定引發焦慮的原因之後,嘗試避免或消除這些刺激,若生活中無法避免這些情況,則應適度修正自己的想法,學習適應他們的存 在。
  若自己單獨無法完成上述方法,則建議花一些時間到醫院,請醫師或心理師教您使用心理治療中的系統減敏感法/洪水法等,使用計劃性的步驟, 逐漸地讓您接受或適應那些特定的刺激或事件,並學習放鬆的技巧,感受緊張與放鬆的不同,記住放鬆的感覺。若出現焦慮時提醒自己深呼吸,放鬆緊繃的肌肉。讓 您在面對他們時不再感到高度的焦慮而可以做即時的處理,不至於嚴重地影響生活。
  若無法找出引起焦慮的原因,建議您找一位你信任的精神科醫師或 心理師為你檢測生活中何種刺激會引起你的焦慮,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去找出你的非理性想法或負向內在對話,重新修正你的想法。若仍無法改善,可以用生理回饋療 法,直接觀察您在接受許多不同的刺激時,有何種不同的生理反應,進而學習自我控制生理的反應以降低焦慮感受。
  上述的系統減敏感法/洪水法/放鬆訓練/認知行為治療/生理回饋治療,均為焦慮症藥物治療之外的常用治療方式,需要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協助您共同進行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