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情緒與空間

原著作者:吳冠毅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矮牆向兩邊伸展,樹靠著南邊的矮牆在充足的陽光下生長,地面的石頭磚上反射出溫暖的陽光。厚實的牆上有著大片的窗,陽光照射在深且寬的窗台上,上面擺著一盆仙人掌,遠處的城鎮、山巒、天空混合在一起。

當上述文字於腦海中出現的空間意象,不知你內心中會有什麼感覺?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不曾懷疑,人們對於空間的感受和情緒反應完全是屬於主觀的感受,純粹是個人情感,每個人應該都不同。既然是主觀感受,這就和科學研究所強調客觀可測量特質相抵觸,應無研究討論的價值與必要。

但對於以上的畫面,你我真的完全不同嗎?面對美麗的大自然景觀、偉大的宗教建築、活力創新的城市、溫暖舒適的家,這個持續被認為主觀的情緒經驗是否有普遍的標準?為什麼我們對於相同的空間會有同樣心靈悸動的感覺,會不會存在一個客觀的標準,讓大部分的人們都能感受此為美好的空間,讓我們在其中擁有正向的情緒經驗,或是讓情緒得以抒解?

 生物為了生存需要有遮蔽的場所。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會利用天然的環境來自我保護和防衛,而洞穴就像大地的子宮提供孕育的場所。從演化的角度來看,讓此種對洞穴有特殊情感需求,且也懂的使用洞穴的基因一直延續不斷的保留下來。

因此遠古人類對空間的情緒反應和現代的人們會有不同嗎?處在大都會的上班族和非洲大陸一角的原始部落有何不同嗎?

在舒適的沙發上,明亮但柔和的檯燈旁邊,輕鬆的看著書,皮膚表面殘留著檯燈照射的餘溫;北美、歐洲溫暖的壁爐;古老祖先洞穴中溫暖的火焰,這種安全、溫暖、舒適有何不同?因此在很多時代建築設計反覆出現壁爐的意象。

此種跨區域、文化甚至橫跨不同時代相同的情緒需求與經驗,透過情緒的遺傳與演化,長久以來鎖在我們基因當中。

 從兒童精神心理角度來觀察這是再清楚不過了。針對危險的內心反應,安全感乃是核心、與生俱來。所以這個會讓我們安全和情緒依附的中心特質,其實早就根源在深沈的心理狀態。從動物實驗中也可得到證實。先天的生物恐懼性,演化的過程中對於會威脅著生命的特定物體與情境會出現恐懼的情況,例如猴子對毒蛇。

 相同的,生物偏好性的研究雖不如生物恐懼性的詳盡,但大多對於特定空間與情境有一致的偏好。其中包括領域行為,此代表是一個安全的毛毯提供我們撫慰;地點的依附、家的感覺;再擴展到鄰近的地方甚至到更大的區域出現依附感;和對自然環境的依戀與不安。這些像本能反應的情緒經驗和能快速學習這些習性,也許都儲存在整個人類的基因庫藏中。也許在人類存在的各個時代當中,生命就已包含了各種層次的壓力。

 不論其來源是逃避危險的掠奪,或是來自死亡的壓力,人類似乎永遠要為它的存在付出代價。而恢復性反應,包括減少被攻擊性的機會、紓解壓力、身體與心理的復原,一直皆有演化的意義。

  但不僅如此,當達到基本的安全感、依賴感,舒適感要求時,我們還會進一步追求空間的功能、美感,甚至意義。而事實上,這些會讓我們感動和情緒愉快的中心特質也是深深的根源自深沈的心理狀態。

 一些相關空間知覺的研究已證實,一個好的空間讓人心情愉悅,也大大提高人們彼此互動的意願。而建築的美學包括形式上的美學、象徵性的美學,此也有共同的原則例如簡單而且豐富等。這些空間知覺的研究間接的證實人們對空間抽象的經驗亦有其客觀的標準,此也對於建築設計產生長遠的影響。

 當周遭空間被我們知覺到之後,會開始形成記憶來學習;之後會從記憶中情緒反應,進一步的改造空間,再次將情緒經驗透過空間知覺回饋到我們的認知與記憶當中。因此人類對周遭空間的反應,是包含了生物性和學習性。這些混合生物性與學習性的情緒感受,也許會像統計常態分佈的鐘型曲線。

 延伸到實際空間的規劃與設計,過去歷代偉大城市、建築、和充滿活力的空間,就是遵從或貼近此一特質所建造出來。相反的,越是背離此特質的空間,就越沒有活力,人們處在其中能量全被封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感受到或者是追尋這種特質經驗時,是我們經歷到最有生氣的那個情境之關鍵所在;它就藏在人類永恆的基因當中,已存在那麼的久遠。

 將此觀念應用在周遭的環境上,從對配合地景地物的都市規劃、人造建築的設計,到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環境、休閒空間和居住環境,甚至是特定族群或弱勢者的空間,包括監獄、醫院、殘障者、老人的空間,都應依循此核心特質來設計。回過頭來看精神科部分,壓力病房、急慢性病房,社區復健和康復之家,到門診和心理諮商室的空間設計,也必存在某些空間模式能符合此特質,使身處其中的我們情緒得以抒解。(原載憂鬱症防治協會通訊 2006年10月)

Q&A 焦慮


Q:
我有焦慮症,有位A醫師開了 Ativan, Lexotan 給我吃, 他說Ativan可
解除心理的焦慮, Lexotan可解除生理的焦慮.但另位B醫師則說Ativan, Lexotan 兩者作用相同,不要一起吃, 建議我只吃Ativan就好.請問究竟是那位醫師較有理? A? B? 我吃Ativan, Lexotan有一段時間了, 經B醫師一說, 心理怕怕的...煩請醫師解我心中之惑, 又我得焦慮症有兩年多了,至今還在吃藥.焦慮症究竟該如何治療呢?

A:
Ativan與lexotan二者作用類似若單一藥物有效就不需要二者合吃。
焦慮症種類很多,有的會呈慢性化的傾向,若要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有時須配合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或行為治療,也許可以減輕藥量,至於是否可以停藥須視病情而定。

Q&A 焦慮


Q:
我有一位朋友,二十歲,有精神衰弱常常感到疲倦,覺得睡得
不夠。所以他做甚麼都沒有信心,常胡思亂想我想請問有沒有方法幫助
他?精神衰弱能治好嗎?

A:
由以上的症狀看來,你的朋友有部分憂鬱症的症狀,

憂鬱症的症狀另外還包括情緒低落,胃口差,體重減輕,減少與人接觸等,
不知道他有沒有這些症狀? 還有這樣的情形持續多久了?

目前憂鬱症已有不錯的藥物治療.中重度以上的憂鬱症病人很須要專業醫
師的協助,建議鼓勵他至精神科就診,醫師可以評估其狀況作專業的協助另
外可以建議他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適度運動,培養興趣.

Q&A 焦慮


Q:
家父因為失眠及工作勞心﹐因此患有神經衰弱之疾病﹐看過坊
間的中醫及去大醫院的精神科﹐但始終身體的狀況沒有多大的改善﹗因
為之前醫師開的處方Erispan,Ativan, Lorazapam, Trizolam, Prozac, Anxmil....
等等憂慮及安眠藥吃過一段時間產生許多副作用﹐現在一停藥反而難受﹐
有沒有取代藥的方法或如何來減輕藥量呢﹖

A:
1.安眠藥如果突然停藥,容易產生戒斷症狀,會焦慮,坐立不安,失眠更加嚴重.
建議逐漸減少或請醫師調整劑量.

2.抗憂鬱藥物須要一段時間(二到四週)才能看到較顯著的進步,須有耐心.
或可考慮另一類的抗憂鬱劑.
3.同時家人的支持,工作環境與生活作息的調整也相當重要.如有性格特質,
或其他家人互動問題,可由心理師或社工師協助.
4.睡前放鬆心情,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接納內在負向情緒是了解自我的第一步


文化制約我們反映負向情緒的能力
原著作者:心理諮商師/劉于華        轉載自心靈園地

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不論是正向或是負向的情緒均具有正向的功能,例如:在生氣的時候,就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內在身心需求狀態,情緒是心理內在冰山的生理浮現。像是一個人在後悔的時候,即是透露他的心理訊息,有察覺的時候,避免再次犯相同的錯誤。焦慮時就是使身心處於備戰狀態,避免危險。當我們開始接納自己的負向情緒時,就已經開始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負向情緒也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之一,重點在於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處理它。有些人不願意去處理與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有時是基於怕破壞關係,有些人則是不知該如何表達與處理,因為在東方文化中我們比較不被鼓勵去表達負向情緒,以免破壞人際和諧。
華人大多「以和為貴」,害怕負向情緒表達導致「人際衝突情境」
情緒反應是成長過程制約學來的,同時也是社會文化情境型塑出來的;至於情緒處理模式則大多是在關係中互動來的。華人大多「以和為貴」,害怕「人際衝突情境」。也因此,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情緒舵所顧忌,或是壓抑到潛意識去,因此「顧忌甚多」。如此,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負向情緒,ㄧ但累積到頂點時,有時以憂鬱或焦慮症狀表現出來。
同時,當我們尚未接納自己的情緒時,也會很難去理解別人的情緒與情感,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能力。有些心理學家研究情感了解度,發現人們經驗自己感覺的清晰程度和了解自身感覺的程度,是屬於情緒的後設經驗,是一種反省的過程。這種能力愈高時,同理心愈強。有些人對自己的感覺會有困惑,在表達自己的情感上有困難,不能了解自己的感情。像這樣的人就很難用情緒來表達自己在關係中的同理心。
情緒的自我接納與抗壓能力的關係
如何處理負向情緒也是對抗壓力的第一步,當自己有很大的情緒起伏;或面臨著壓力時,面對與處理情緒問題是解決壓力的重要關鍵。有能力面對正向情緒,包括:喜悅、專注、自信,視一種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自信與自我接納、抗壓的能力,自我感的形成,因此會對自己的作為感到滿意;若沒有此能力,有時會因此不覺得有再去嘗試想出新穎和有用想法的必要,失去創造力。
面對與表達負向情緒包括:恐懼、罪惡、敵意等,可以幫助當事人接納現狀,有能力處理現實世界中與自我內在的衝突議題。因此,這樣才有能力發揮更大的創意去表達新觀點解決問題,激發更高的創造力。
合理的情緒管理並非情緒壓抑
合理的情緒管理並非情緒壓抑,當下情緒與自己的內在需求是一致的,才是情緒管理第一步。不是把負向的情緒表現出來就可以,雖然負向情緒發洩出來,可以抒解潛抑的心理壓力,有助於身心的內在平衡。透過一些深層心理歷程例如:諮商、心理治療、靈修或是自我修為,進一步更要加以接納、轉化、運用健康的心理機轉如「昇華」、「正向詮釋」、「感恩」等,我們逐漸轉為建設性的內在自我對話可以達到這些效果。因此,接納自己有負向情緒的事實,是表達情緒的第一步。也是心理治療或心理成長的基礎,可以由此而加以轉化成優質的正向動力,也是心靈提升的必經路徑。
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歷程,同時是一種主觀的意識經驗,產生於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在需求之間,往往與個人的過去經驗和個人個人對於該事件的認知評估有關。

Q&A 焦慮


Q:
大約小時候6.7歲起,約隔一段時間,沒有特定時間,
會感到聽見自己快速的心跳,之後,開始會對週遭太大聲或
特定的聲音感到害怕,像是鼓聲,重低音之類,不會持續太久,
約半小時之內會恢復,或是離開現場的聲音,小時
後聽到回音大的鼓聲較害怕,後來長大之後好項就慢慢克服了,
但是現在仍有前述的偶發症狀,這是精神方面
的疾病嗎,在發生的時候該怎麼辦,因為發生的時候都無法
進行其他的事情

A:
根據您的來信說明,您可能罹患的是[恐懼症],恐懼症是對一種特定的人
事物會產生恐懼而逃避,大部分的恐懼,是由直接或間接的不好經驗所導
致,或者是把內在的恐懼投射至外界事物上。恐懼症可說是很常見的精神
官能症之一,在台灣約每1000人中有30-50人有恐懼症。因為恐懼症是經由
創傷經驗所形成的行為制約反應,故可以用行為治療中之減敏感法,逐漸
去除恐懼之習慣,若心中仍存有極大的焦慮和不安,則可以藥物配合治療。

Q&A 焦慮


Q:
我時常很易緊張,心率很快很急 , 和有手震現象 .
持續了大概個多月 , 因為我要面對公開考試 , 憂心入不到大學, 我現象無法鬆弛自己.請問我怎樣(ps.實際方法)才能放鬆自己去面對考試和以後一切事情?

A:
面對考試有壓力,容易緊張,心跳加快,手發抖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情境引發的焦慮反應。大多數的人均有類似的情形,並不一定需要治療。
不過如果焦慮的程度很厲害,甚至會嚴重影響到考試的正常表現(例如:平常練習時可以答對,考試因為緊張,分數有很大落差)那就有需要積極處理。
焦慮症的處理方式可以分為三方面:
1. 心理方面:盡量地自我心理調適,放鬆心情,對考試的得失不要過份在意,以致於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觀和處世態度等。但是大致而言,心理調整曠日廢時,況且考試壓力在即,此一方法,並不容易奏效。
2. 環境與社會因素:減少環境的壓力,緊張自然就會降低。但是就如前言,
考試還是得考,壓力恐怕是免不了的。
3. 生理方面:(a)可以透過放鬆技巧的訓練,例如:一邊緩慢地深呼吸,一邊
握緊雙手在慢慢放鬆,心理默唸「只要盡其在我,一切順其自然,其實我
可以不用緊張,我已經放鬆了....」(b)藥物治療:適當地使用抗焦慮劑,通
常是消除緊張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不過,使用抗焦慮藥物,必須先由精神
科醫師診斷,確立有必要才能開立,切忌自行胡亂使用藥物。

Q&A 焦慮


Q:
自小即缺乏自信 容易緊張 焦慮 無法適應社會生活
求學期間數次輟學 出社會後更是常換工作 以至身無長物
年歲漸長找工作愈不 容易......

A:
是否有合併其他如憂鬱症之症狀:心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腦筋變的遲鈍等症狀?您說無法適應社會生活是怎樣的情形?缺乏自信的情況如何?以目前的狀況來說,應盡快處理較佳,以您信上所提到的症狀,容易緊張及焦慮是可以使用藥物而減輕,但這些藥物需要由醫師處方及視其情形調整藥物。缺乏自信的部分如非疾病的因素,可能需要心理治療來幫助其改善,愈早處理效果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