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家有癌症病人怎麼辦?

原著作者:邱秋員社工師

一般大眾對癌症缺乏了解,把癌症視為絕症,談癌色變。常把癌症與死亡劃上等號,而產生震驚、恐懼、絕望、悲傷等情緒反應。一旦家人被診斷為癌症,家庭中的成員首當其衝,立即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

近幾年來癌症專家逐漸認同:癌症的康復不完全是由於醫療的處置,它同時受到行為因素的影響,例如:病人與醫師間醫病關係的和諧、病人的合作、病人與家屬間的互動關係。這些因素被認為是癌症適應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也稱之為社會支持。

一般而言,社會支持被當作一種機轉,是藉著人際關係保護人們免於受到生活壓力及困境的機轉;其重點為藉著環境功能中人與人間之親密關係而形成一種支持系統,來幫助人們渡過危機與困境。家庭是癌症病人社會支持系統中的重要來源,以傳統的角度來看,家庭是家人的避難所,被視為人們防衛的第一線,以支持家庭中遭遇危機的成員。但是一個完整的家庭也可能因為家人罹患癌症而陷入困境之中。

這些年來,與癌症病人及家屬接觸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不只是病人承受不少痛苦,家屬更是面臨極大的壓力。猶記得十八年前,家父罹患癌症接受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的過程,也曾因為受不了治療的副作用,(因放射骨盆腔導致腹瀉、嘔吐、食慾不振)而打算放棄治療。但經過家人的支持與鼓勵,一步一步地熬過不舒服的階段。當時懷孕的我也是每天下班後,前去陪伴父親,給予鼓勵打氣,直到六週的放射線治療結束後,體力慢慢恢復過來,才鬆一口氣。如今回想起來還可感覺到那真是一大煎熬!還好家人都能全力以赴,給予支持,同心協力地渡過艱苦的日子,如今家父高齡八十五,他的生活品質過得還很好。

在此將以臨床中與病人及家屬接觸的經驗,與家有癌症病人的家庭做一系列的分享與討論。藉著賈崑塔(Giacquinta)博士所提出的癌症各階段家屬的情緒反應,配合過去臨床所接觸的實例來討論分享,盼望幫助家有癌症病人的家屬,面對困境時仍能陪伴親人共渡難關。

當病人初次被告知懷疑罹患癌症或需進一步確定癌症的診斷時,家庭所受到的衝擊,往往會使家庭功能瓦解,導致高比率的無生產性行為,例如退縮、焦慮與騷動,整個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亂了。家屬受到震驚的衝擊,可能會降低他們相互間角色義務的承諾,家中的主動性與領導性可能會缺乏,家事的處理也需要做調整;甚至小孩每天的需要都難以滿足,家庭的穩定感與權威感也降低了。這時候,家庭較無法提供支持系統,常會使家屬陷入絕望與孤立的困境,呈現出危機。而此刻,會有關鍵人物(可能是家人或關係親密的親友)站出來協助其他家人適應。

記得在兩年前,曾關心一位初次前來就診的病人陳先生,當時陳先生由太太陪同前來,太太很焦慮地(以手遮著嘴輕聲地)對我說:「我先生已在某大醫院診斷為肺癌(他本人不知道)。聽一個在醫院工作的同學介紹(關鍵人物),我想帶他來這裡再給醫師診查看看」。而病人就在身後,身材高大,頸部兩側有明顯的腫塊,神情看來有點沮喪。

面對親人被醫師診斷為癌症的陳太太,從她臉部的表情可感受徬徨無助與焦慮不安的情緒。在關懷的過程,得知她們一家人為了先生的病,已經焦急好多天,也把在國外就學的孩子召回來。陳先生則表示他做生意二、三十年,常需參加應酬,最近太太卻不讓他去應酬且要他不能吃肉,只能吃菜,已瘦了五公斤,精神不好,也不敢與朋友聯絡(主動性與領導性降低),即使朋友擦身而過卻不認得他,他也不敢主動打招呼(孤立感產生)!

在這個階段,因病人家庭功能瓦解的變化,病人及家人與其他人的隔絕或其他支持系統的隔離,將會減少彼此間互動、溝通、合作的機會,而失去與社會情緒的連結,孤立感就會產生。家屬由於對癌症醫療的不了解或誤解,常會自以為面臨絕望的情境。

面對病人與家屬自認為絕望的情境,醫院的社工師可加強他們的希望感,希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家庭能與癌共存,即每個成員能利用這個經驗成長的感覺,它提供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就像手術、放射線或最新的藥物一樣,是垂手可得且可提供協助的;可介紹病症類似且適應良好的癌症病人做現身說法,以建立病人及家屬的信心與安全感。對於有孤立感的家屬,社工師可以加強病人家庭的凝聚力,增加家人間的互動、溝通、合作及社會情緒的連結,以對抗孤立,進而增加家庭的穩定性。

站在癌症病人及家屬的立場,如果您幸運地找到一家能好好照顧病人的醫院,那麼您可以不必害怕地將您的焦慮讓醫療人員知道,因為癌症病人及家屬的情緒應該是癌症醫療照顧的一部份,醫療人員有責任關心及協助解決與癌症有關的情緒問題。萬一您無法得到滿意的醫療服務,目前各大醫院均有社會服務室的設置,也都有社工師的編制,您可主動去求助社工師,協助您及親人,解決癌症帶來的種種問題。

Q&A 社交焦慮


Q:
我從小就較內向.容易緊張等等.從小就喜歡躲避親戚朋友的眼神.很多症狀
都和同病相憐中的恐慌症. 懼人症.焦慮症.憂鬱証等等症壯類似.也曾看過一次心身內科.醫生斷定為社交恐懼症.伴隨恐慌症和憂鬱症等.....

我本人對於心病.須要求助藥物和精神醫生的治療並不持樂觀的態度..... 但我認為催眠應該對我有所幫助.所以想請教心靈診所的醫師們.

(1)中部地區有無可靠的催眠醫師
(2)催眠對心身症的幫助大不大.
(3)願你們都與佛有緣.早成正覺.

A:
遺憾聽到你對精神科醫師與藥物的治療效果不表樂觀,不知你怎會有如此的想法,是因為身邊周遭有類似的例子?還是覺得自己的病情無法從精神科醫師那邊得到滿意的協助?我想你才看過一次精神科醫師,這麼早就下斷語,未免有點可惜。況且通常像你這樣的情況,需要比較長期的治療,光是看過一次,大概不會有所謂的療效。建議你給自己,也多給醫師一些機會,讓他們的專業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相對地,你對催眠治療很感興趣,也覺得催眠治療對你有所幫助。你對催眠治療的信心又是從何而來,報章雜誌的介紹嗎?或是身邊有成功的實例?
國內從事催眠治療的人員可說屈指可數,而且在國內,這種治療方式還沒有完整的訓練養成制度。治療的效果,也頗受到爭議,所以我們不建議你做催眠治療。而且中部地區,就我們的瞭解,好像沒有知名的催眠醫師。

Q&A 社交焦慮


Q:
醫生說我有焦慮症但種是覺得有點???,之前很喜歡引起人注意,
喜歡受人稱讚),可是現在有點,不喜歡和很多朋友一起吃飯,因為會覺得不自在,而且他很容易緊張,一緊張起來就會想跳避,我想這可能是困擾的主因吧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不知何時,只要上醫院,在醫生問診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緊張,心跳加速,而且連親朋好友回家,也會感到不自然,而也很少和女生講話(怕女生臉會紅,有一間理髮店他也不敢去(因為有一次他不知何種原因而緊張,從此進入那家理髮店就會緊張),請問我為何會變的如此,是怕別人而逐漸退卻嗎??
為何會變得很容易緊張,凡事都自認能力不夠? 我覺得自己蠻孤僻的,不太愛理人,其時我很喜歡交朋的,但有時也不知道要聊什麼,我要怎麼救我自己..
悶都快悶死了...因為沒人會了解我
我想我可能有社交畏懼症,我.面試.和不熟的人說話,會感到緊張
我無法和人溝通,常常感到孤獨,曾試著自己去參加一些旅遊活動,
但帶給自己很大的壓迫感,或不自然,會有呼吸不順的感覺,胸口有一股氣出不來,常會不自覺的嘆氣, 常會覺得被一個無形的籠子困住, 對自己沒有信心,尤其是在與人接觸方面,常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需要與人有所往來或合作時,便怕自己做不好,而踟躇不前,常在考慮再三後,例如我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因為怕要和店員交談應對。 然而如此,使得自己有許多想做的事不敢去做,而一事無成,同時事後又後悔不已,並對自己更沒有自信了。 希望有方法能改善自己在與人往來上的困擾,有時沒時就會覺得憂鬱,如果週末老待在家裡就會很難過,尤其是出太陽的日子,常有孤寂感,定要去找朋友或是有事情做才不會胡思亂想,但找同學又常把聊天氣氛弄得緊張, 不大敢上街買東西,逛街,(由其是女生交多的地方,不知為何,喜歡卻又有一種想逃避不屑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最近不大想面對自已的工作,,我一直很努力的去做好它,可是一再碰到的都是挫折感,我開始想逃避……覺得無法突破,會覺得很煩,開始覺得生活過得很沒有意義,一個人待在家裏懶懶的,做任何的事都會覺得無力感,力不從心,想換工作,那都不想去,卻又很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我這樣到底是怎麼了? 會覺得自己一無事處, 為何會如此孤僻,為何人生變得如此無趣,我有時很討厭自己的性格無每當有可會認識新的朋友,卻會有種排斥的感覺,我覺得好累!
以前的我真的不是這樣的人,現在的自己一點點上進心都沒有,
感覺自己每天都在混吃等死似的。或許和我現在的環境有關吧,
有時腹部不時都會發出咕嚕咕嚕聲,有時可以在心中,很完整的剖析自己,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但一和精神科醫師溝通,卻完全沒法子說個明白,現在正因不知再找啥工作,而煩心。〈怕再受傷害〉,精神上非常受不了!
都 24 歲了,還這樣 ,想到就覺得很嘆氣。自己也生自己的氣,為什麼那麼沒 用。 不只是工作,心中還有許多莫名壓力,卻要承擔。
實在覺得又窩囔又悲哀。知覺都快不知在哪兒了!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
很累,心很累!,常覺得自己身體不舒服,拉肚子,上班精神不佳,天天遲到,
擔心好多事,可是很多瑣事都難以下決定,,不知道,即使有很多 事情要做,
卻啥都不想做?常想很多事情,想改善自己,想找個新的生活目標
又不知道該怎麼找,腦子裡都是????????不知道,想去做某事情但想想又放棄,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沒法真正的去辨別它。

A:
從你信中的描述看來, 的確是已達到"社交畏懼症" 的狀況. 而所謂"社交畏懼症"

即是因個體暴露在特定類型的社交或情境下所產生的一種立即性焦慮反應,
此狀態通常會導致逃避的行為. 此症的發病年齡通常在青春期或成人早期, 而且很快隨著一次羞辱事件之後發生, 或者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發病. ( 這部份可參考"診療室" 中之同病相憐 )
而在幾次的挫折之後, 便漸漸失去自信, 而因害怕再受到 傷害, 便以逃避的方式去面對, 久而久之就再也沒有辦法突破現況 .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況! 而你現在不止有" 社交畏懼" ,還可能出現憂鬱的狀況, 覺得生活沒有動機,
人生沒有希望.......你提到以前不是這樣的人, 而現在卻變成這樣! 是什麼原因讓你變成這樣? 如何打破此惡性循環? 恐怕是 改善你目前狀況的癥結所在! 這部份我建議你去尋求專業的醫療人員接受心理治療, 不要擔心自己會說不清楚, 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及耐心, 你一定會有改善的.另外再藥物方面( 例如抗憂鬱劑 )也會對社交畏懼症及低落心情, 無望無助的感覺有所改善, 這部份也需要與精神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
祝你從新找回那 屬於自己的自信. 加油!

Q&A 社交焦慮


Q:
我看了精神科有近9個月了,我的問題是社交畏懼症合併憂鬱症及焦慮症。我最害怕的是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尤其是當找到了一個新工作,我在治療前是大約1~3天的工作天就忍受不下去,常常是趁著中午出去吃午飯時間就偷跑走了,這樣的情況大約有10次之多。在自覺不對之餘,查了很多的資料,才知是社交畏懼症,接受醫師的治療之後,共工作過2次,一次是工作了2個半月,辭職後3個月又工作了1個月,隔了2個星期(就是現在)又有了新的工作。但才工作了一天,我第二天就請了一天假,我無法走出門去上班。我在上班時,根本還沒走到公司就得站在附近先放鬆,做腹式呼吸,約5~10分鐘,才可以進公司。進了公司,我的手腳開始發抖,後腦、脖子、肩膀和背部都僵硬起來,有時會突然的心悸,心臟會在胸腔內到處亂跳,呼吸不順感到好悶,注意力無法集中,寫字時手抖得很明顯,我如果到了連腹式呼吸都派不上用場,就會打電話給朋友,聊聊來轉移注意力,聽聽他們鼓勵的話,再不行,就只有吃半顆的Lexotan,再跑到廁所或茶水間去躲起來放鬆一下。和同事可以說是沒什麼互動,我不敢主動和大家打招呼,一個〞早〞都說不出來。中午心情不好到常吃不下飯,或是自己吃自己的,不敢和同事一起吃,自己又會再心裡亂想:
他們會不會在議論我等的問題。(早餐常是硬叫自己努力下吞下去),那時連吃飯的基本能力都沒有。回到家後,好想就不要再去上班了,所以常在天使與魔鬼之間苦惱,到底要不要再努力去一天,只要是上班的晚上,天天失眠,醫生開過悠樂丁給我,現在是在服用Calmday,我吃了後會(睡前一顆)半夜醒來2次左右,醫生要我吃兩顆,但我沒有,還是只吃一顆,因為我怕醒不過來。明天又要去上班了,今天的一天假我根本沒什麼放鬆,預期性的焦慮常伴隨著我,一早醒來常是兩個想法:去上班或讓自己消失在世界上,我很猶豫又很痛苦。
我的憂鬱症是在前幾個星期我問醫生一些問題才知道的,但我從一開始就開始服用Aurorix,可以治療社交畏懼症和憂鬱症,一天服用3次,一次一顆。現在我發現一些歌和新聞如政治、社會等的都不敢看,恐怖片也不看,曾有一次看了後,約一個星期失眠。我自己在服藥還算可以,就算有什麼私自減藥的問題,我也不瞞醫生,但我的運動並不是那麼的積極,常中斷一兩個月後又運動個一兩個月,在認知的改變上更是慢,因為我自己知道,我很固執,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努力,所以都治療了快9個月了,工作還是在換,心裡的怕也是存在,我的病可不可以治得好,我知道社交畏懼症是最近幾年才開始被醫學界所重視,我害怕這個病會跟著我很久,我不想都走不出去,無法自力更生,給家人帶來這麼大的負擔,我是家中的老大,我有沒有辦法走出來,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可以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健康的身體。

A:
看來妳十分渴望自在與悠閒. 24 歲的妳受社交畏懼症和憂鬱症的困擾應已許久,妳又是家中的老大,想走出來,也想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健康的身體,但卻因此困擾而不順心. 其實有機會妳可以儘量不去想任何事 ,任何責任,放鬆自己的. 24 歲應有一自在悠閒的天空.但是每個人的際遇也許真的有很多的不同.

社交畏懼症和憂鬱症經常在一起的,甚至有人提出憂鬱症家族圈的概念 ,認
為社交畏懼症和憂鬱症和酒癮帶有共同的身體特質或某種共同基因..

但是不用沮喪,正因為有此發現與概念,更能提供此現象可能是體內某種生理性因素而導致心理發展或心理困擾的証據,也提供藥物可以治療的一部份理由.但是配合認知行為治療與放鬆治療仍十分重要.

藥物治療上,尤其妳有憂鬱症,足夠劑量--足夠時間(4-6週,甚至8-12週的抗憂鬱藥十分重要,若以Aurorix為例須450-600mg/day, 百憂解需一天2-4顆,zoloft 或 luvox最好有200mg/day(至少也要100mg/day),seroxat 1天2顆,cipram 1天2-3顆,efexor 150mg-375mg, 其他傳統3環抗鬱劑需達當量150-300(最好有250以上).告訴妳這麼多國內有的藥,是想讓妳知道國內有許多人和妳一樣並且治療好過,而且治療藥物若因有副作用還有其他藥可選擇或替換.當然也要提醒妳對服用藥物的耐心或信心.希望妳堅持下去.

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門診異動公告★


C本院自三月十三日起林朝誠醫師原週二、週四早診改為午診;

C自三月十八日起星期六原門診時段改為諮商特別門診採預約制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正視社交恐懼症的嚴重性

原著作者:林祺彬醫師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是最常見的精神疾患之一,但由於相關研究較少,常為大家所忽略與低估其嚴重性。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會因為實際或是預期面對某些特定情境或對象,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現象,如:緊張、心跳加快、臉紅或肌肉顫抖,甚至出現嚴重的恐慌情形。在兒童方面,可能以哭泣、憤怒、發脾氣或恐懼來表現。
患者能夠理解到這樣的焦慮或害怕是不合理且過度的,但有些人會為了逃避這些令人害怕的刺激,迂迴地用其他的替代方式,不僅事倍功半,甚至嚴重干擾到正常的生活、學業或社交的功能;有的人會用酗酒、服用鎮靜劑、沉迷網路或甚至吸食毒品等方式來逃避壓力、減緩焦慮。
社交恐懼症中分有廣泛型和特定型兩個亞型:廣泛型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對很多種社交場合都會產生焦慮、恐懼、或退縮的行為;特定型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只會對少數幾個情境有如此的反應。
“公開演講”是目前最常見、最令患者恐懼的社交情境,將近一半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其恐懼主要是來自公開演講。其他令人恐懼的情境包含有:被眾人注視、與陌生人交談、與權威形象互動和在他人面前吃東西。
目前社交恐懼症盛行率的研究結果不一、眾說紛紜,這包含了許多因素:診斷標準的不同、方法學上的差異、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或是取樣的方式,都影響了盛行率調查的結果。
社交恐懼症通常肇始於15到18歲之間,有一半的患者在13歲之前、70%的患者在17歲之前、90%的患者在19歲之前,就會出現對特定情境的不合理的焦慮與逃避行為,在25歲之後才罹病的患者非常少見。在社區中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約為1比1.5,而在醫院中則以男性患者為多;在另一個研究中也指出,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比1.4。這些差異可能跟採樣時的偏差、社會角色、或病情自覺等方面有關。
社交恐懼症常同時伴隨許多精神疾病,如: 憂鬱症、泛焦慮症、懼曠症或藥物濫用等等。從臨床照護的經驗上得知,社交恐懼症的盛行率為2.9%~7.0%,患者主要為女性,平均從15.1歲開始出現症狀。有33%~58.3%的患者合併重度憂鬱症,26.8~30.6%的患者合併焦慮疾患,23.6%~25%的患者合併有物質濫用的問題。
“求診”這項行為對於患者來說,就是一種社交情境,很多患者都懼於向醫師求助,未能主動前往醫院就診,往往到了合併有其他嚴重精神疾患時,才會考慮到就醫治療。在虛擬精神科診所中求診的患者以焦慮症及憂鬱症為最多,而在焦慮症的患者當中,社交恐懼症又佔了很高的比例;另外,根據網路病友自助團體的經驗,也發現有很多疑似社交恐懼症的網友在團體中求助,因此如何篩選出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建立其病識感且提供適當的援助是很重要的。

社交恐懼症是個慢性的疾病,平均病程有20年的時間,對於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若能及早診斷、完整治療與詳細追蹤,進一步地預防更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藥物濫用的併發,則可大幅度地增進患者的預後情形且減少醫療資源的耗費。

Q&A 社交焦慮


Q:
我是非常容易緊張的人,遇到任何要在眾人面前講話或做事情時都會很緊張。像上課時老師總是會點人站起來回答,每次老師課文講一個段落,快要點人的時候,我就開始心裡七上八下,如果不巧被點到了,一站起來就全身發抖,站也站不穩,而且心跳得很快,緊張得連話都快說不出來。

但這陣子以來我發現自己只要一出家門,走在路上只要一有人我就開始緊張不知道怎麼辦,
想要裝去蠻不在乎地在走路的樣子,卻沒有辦法,這時我常常在和行人擦身而過時刻意低著頭或看別的地方。我根本不敢看別人的臉,有時候是怕和對方眼神對上我會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怕自己的眼神或者整個人樣子看起來太緊張而給別人奇怪的印象;坐公車或捷運時,我也是努力的把目光投向沒有人的地方,但就算不看人,心裡還是很不安。

因為這樣,所以除非必要的話,我是不出門的。不儘對於一般陌生人如此,對學校的同班同學,班上的老師,我也是一樣的感到不安,和她們相處,我並沒有能夠比較自然,反而因為班上同學個個又漂亮又聰明更讓我在緊張不安之下多加一層自卑感,常自覺比不上她們,融不入她們的小團體之中。

我害怕自己會出糗,會讓人笑話,每天上課光是緊張就已讓我筋疲力竭,哪還有精力面對日益沈重的課業和升學壓力呢?常常想著自己要去做什麼事,卻都因為各式各樣的問題和擔心而不了了之。
自己想到這件事總是不知道要向誰說,也曾經想過要向心理醫師求救...
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嚴重到要去求診的地步,還是自己太誇張了?

A:
看了妳的來信,所描述的症狀,其實是典型的『社交畏懼症』。
社交畏懼症是焦慮症的一種,
症狀為有人在旁邊時會感到十分的緊張、害怕、擔心;
這害怕擔心的程度, 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工作、或人際關係。

這種疾病女性比男性多, 大約在十幾歲時發病。
但是也有人早在五歲、或過了卅歲才有症狀出現。
根據某些研究, 盛行率大約百分之二至三左右,
也就是說每一百個人裡面有兩三個人會有這種問題。
而這疾病跟體質因素、心理因素都有關係。

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都可以有效治療這種問題。
一般來說, 心理治療合併藥物治療的效果
會比單獨心理治療或單純藥物治療的效果要來得好。
在各醫院精神科或身心內科門診均可得到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服務。
妳可以找個讓自己信賴的醫師, 好好接受治療。

Q&A 社交焦慮


Q:
我覺得我有畏懼症 我不清楚 我很安靜 沒有什麼朋友 我不太敢看別人
但比較敢看同學 大概是國三開始的吧 一直到現在有三年了吧
怕講出來的話不太適當 別人會討厭吧 我走在路上不太自然 國一.國小比較活潑一點 不太敢出去

A:
你的情況可能是自信心不足,所導致的不良行為。
所以在人群面前,你不敢表現自己,深怕自己會受到傷害。
如果這種害怕焦慮,已經嚴重的影響你的生活,就有可能是畏懼症。
要改善這種情況,這裡有幾點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不要怕犯錯,
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犯錯而不知悔改,
所以當別人的批評是為了我好,就應該虛心接受,
感謝他人的指點。二多和人群接觸,即使我不參與他們的話題,
我也可以藉由別人的經驗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這個道理。三多服務他人,
服務一方面是肯定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另一方面,
藉由服務增加與他人的良性人際互動。
四常常獎勵自己,當自己有做到上述三項事,一定要記得犒賞自己,
告訴自己我做得到,下次我可以做得更好。

Q&A 社交焦慮


Q:
最近恐懼症又開始干擾著我..一到人較多的地方, 就呼吸不順暢, 臉發紅,
心跳加快...和朋友講到比較正經的事時也會這樣 , 而且只要有人笑,
就會覺得別人在笑我....我知道是我沒信心, 因為我好討厭我的個性,
真的希望自己能有個活潑開朗的個性 ...
大家不都喜歡這種人嗎? 很幾次我試著變開朗多話,但就覺得自己很做作,
真的不知道和人要說什麼.... 和人聊天好痛苦!!!><
和我自己相處也開始覺得厭煩了....現在上課前都會胃刺痛,我也深呼吸,
讓自己輕鬆 , 但越呼越緊張... 導致到了中午就全身無力..

A:
如果你實在是找不到可以協助自己的人,
或許試著去接受自己就是這種看到別人會臉紅的人。
其實一般人只會認為你比較害羞而已,甚至還會因為你的害羞,
而覺得可愛也說不定,並不是只有開朗的人,才受人歡迎的,
不需要勉強自己去做一個與原本個性太違背的人。另外,
或許可以試著參加或找一些教人肌肉放鬆(muscle relaxation)
的錄音帶或書籍 ,學習讓自己放輕鬆的技巧,平時多加練習,
當發現自己又開始緊張時就可以拿出來應用,
或許會有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