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5)

作者:林朝誠醫師


在緃貫性的研究上,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彼此可以成為因果關係,雙向性循環的因果關係可存在於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之間。但由於過勞現象成為單一疾病的研究證據仍然不足,而且過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也沒有共識,另一方面憂鬱症是異質性的(例如有抑鬱型憂鬱症、非典型憂鬱症等),因此過勞現象有待未來進行進一歩的系統性臨床觀察研究。

依照目前的定義,若懷疑有過勞症候群時,首先需判斷是否有憂鬱症,如果有憂鬱症,則必須治療憂鬱症。若尚未達憂鬱症的標準,可以考慮以下的處理方式(7)

1.  靜觀療法:可增加身體及情緒上的自我察覺,可使用哈達瑜伽的技術等。
2.  諮商:學習壓力管理和因應的方法,可用圑體諮商來討論及進一歩了解過勞症候群。
3.  保護因子最大化:保護因子包括獲得工作及家庭的支持、有心靈導師、全國性專業組織的會員、將個人及工作生活分開、冥想、運動和嗜好、限制飲酒、維持緊密的家庭關係,擁有愈多的保護因子,愈能免於過勞症候群。

上述方法除了個人可以自我練習之外,如果機構能提供員工相關服務的話,可以減少機構內過勞症候群的機率,長期而言,也可以增加員工的健康與生產力。

 預防重於治療,要預防過勞症候群可注意以下事項:
1.工作上:最近工作量增加、常要加班、常要遨夜工作、假日也在工作、跟工作夥伴的關係變差、工作表現不好或容易被責罵、很少可以睡好覺。

2.生活上:抽煙酗酒數月、最近一年每天喝很多杯咖啡、三餐不定時且常吃高脂食物、常晚上十點後或半夜才回家、最近幾乎沒有運動、自認健康良好且數年不曾看醫生。

3.生理上:受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之苦、常感覺疲倦想睡、最近體重快速增加或減少、有時頭痛或胸痛地厲害、容易健忘、自覺或別人說自己看起來變老了。

如果有許多上述的情形出現的話,就要特別注意是否開始有過勞的現象了,最好及早尋找醫生諮詢協助。
 
參考資料:
(7) Daniels AH. et al.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6;24:213-219
(8) Bianchi R. et al.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6(2015) 28-41.

 (全文完)

上一節: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 (4)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如何戒安眠藥

作者:葉紅秀醫師

最近我門診有一位失眠個案在看第三次時候,一坐下來就說:

「醫師,我照你說的方法去做,已經成功把安眠藥戒掉了,這一次我不用拿藥了;謝謝你!」

我真是感謝這位可愛的先生,他是非常少數願意回來跟我分享,告訴我安眠藥的確是可以成功戒掉的個案!我因此也更有信心,那些我苦口婆心勸說如何戒掉安眠藥的個案,隨著他們來看診的時間逐間拉長,到不再出現,應該有許多人是成功的把安眠藥戒掉了。

為何要戒安眠藥?

雖然安眠藥不是違法之毒品,不像抽菸那樣確定傷害身體,也不像很多毒品及酒精那樣明顯的影響身體及精神狀況,但是安眠藥的確如毒品、菸、及酒一般,長期使用會習慣甚至會依賴成癮,導致不吃就睡不著,而且所需要的量愈來愈多。在愈吃愈多之後,不但需要找醫師開藥,費錢麻煩,而且對大腦的傷害就明顯出現了。在身心科門診,我問已用安眠藥多年的朋友,十個有八個肯定他們的記憶力真的有變差,與教科書對安眠藥副作用的描述一致。依賴成癮與傷害頭腦兩個理由,應該足以說服我們去戒安眠藥了。

如何戒安眠藥?

其實絕大多數的個案也都想戒,只是他們常說: 我吃那麼多年了,沒辦法戒了!但是我的臨床經驗非常肯定,安眠藥的確是可以戒掉的,以下幾個原則可以提供參考:

一、 先要了解正確的睡眠知識,培養好的睡眠習慣。(參考筆者前文-認識失眠,改善失眠,不再失眠)

二、 與醫師好好討論,針對個別失眠之原因找出改善的方法:比如是否太早上床?是否醒了仍賴床?是否有情緒障礙?是否飲酒或抽菸?…

三、 如果使用安眠藥的量不大,時間不長,可以嘗試逐步減量:比如先減1/4或1/3顆,頭幾天可能會比較晚入睡或比較早醒,過一段日子覺得睡眠慢慢恢復了,再繼續減,通常可以順利減到完全不吃。

四、 如果已長期使用,嚴重依賴者,醫師通常會先搭配其他非安眠藥但有助眠作用之藥物;或是先換掉藥效快、短,容易依賴的安眠藥,改用藥效較慢較長之安眠藥再慢慢減量,比較容易成功戒掉。

五、 有些個案之安眠藥依賴非常嚴重,比如每天要吃十幾顆安眠藥或是合併酗酒或其他藥物濫用者;還有些個案合併有嚴重精神疾病,其失眠與精神症狀有關。這些個案需要醫師就其心理與精神症狀仔細評估治療,有時甚至需要住院治療,才有可能成功減少或戒掉安眠藥之使用。

除了第五種情況的個案較困難,可能需要長期治療才能成功戒除安眠藥依賴,絕大多數因為壓力或是短暫情緒障礙而失眠的個案理應可以用前面四個原則成功把安眠藥戒掉才是。

Q&A (焦慮)


Q:
無法自我控制情緒,時常感到焦慮,甚至出現頭痛,呼吸急促的症狀已經2至3年,
時好時壞,很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對任何事都倍感壓力

A:
1. 情緒難以控制,時常感到焦慮,甚至會有頭痛與呼吸急促的現象,大致上而言,可能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
2. 精神官能症在臨床上常會以焦慮(Anxiety)、憂鬱(Depression)與身體不適(Somatization)的症狀呈現,上述症狀一起出現的機會很多(例如:同時呈現焦慮與憂鬱症狀)。
3. 來信所言,症狀已經持續 2至 3年,看起來是不容易光靠自己的心理調適,得到完全改善,
應該積極考慮向精神醫療院所求診!
4. 精神官能症的產生,通常是多種因素,包含:生理因素(需要藥物治療)、心理與社會因素(需要諮商或心理治療),求診時應向醫師仔細溝通,考慮各種治療的可能性!

Q&A (焦慮)


Q:
自從工作以後(約一年),有莫名其妙心跳加速的現象.但並非每件事.有點怕和別人相處。
但真的要相處,又可以處理得好(只要不緊張的話)。
我不相信恆久不變的愛情,所以一值無法擁有長久的感情

A:
屬於焦慮的症狀真是千奇百怪,但整體而言,不外心理上與生理上的焦慮兩種。
生理上的焦慮,可能表現出:心跳加速,心悸,呼吸困難,頭痛頭暈,腹瀉,頻尿,手抖,
冷汗…等等。心理上的焦慮,則常會表現出坐立不安,精神不集中,健忘,心浮氣躁等等。有些則是在特定的場合才會表現出來,例如在公開的場所,與陌生人對話,公開發問或發表意見時。
基本上在這些情境,一時的焦慮是在所難免的。但如果這種焦慮感已經太過強烈,
以致影響自己的工作效率或生活品質的時候,還是可以尋求專業的幫忙。
相信自己處理社交情境的能力,若有點焦慮也不必太過在意,不妨告訴自己:只要是人,就多少會有這種現象,自己的反應並不算過度,也絕非異常。有時越是擔心,反而越顯得不自然。至於感情觀,畢竟每人的感受不同,不可能要求每個人的看法都一樣。
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有其形成的背景,不妨想想:自己何以這麼不相信恆久不變的感情?
這樣的想法對妳的得失又是如何?
自己對這樣的態度願意堅持嗎?還是為這樣的想法感到苦惱?要形成或改變一個想法,畢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形成一個想法之後,要不要去做改變,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4)

作者:林朝誠醫師
 
最近難得有連續四天的端午節連假,許多人紛紛趕回家與家人圑聚,一起吃肉粽,一起欣賞划龍舟,甚至有人親自去划龍舟,在忙碌於工作半年之後,能夠有一段空檔 從事一些與平常工作不一樣的活動,是有益身心健康且可預防過勞症候群的發生的。然而我們走到街上去看,竟然大多數的店仍然是開著,台灣人真的是勤於工作! 我想不少人是基於經濟壓力,也有人可能「習於工作」,不知到停下來後該做些什麼,這些人需要小心成為過勞症狀群的高危險群。
 
雖 然許多的研究顯示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有正相關,但使用因素分析的研究多數顯示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是不同的柬西,但這些研究通常有些侷限,第一,這些研究多 數著重在量表中症狀出現時間長短的不同以及項目結構上的差異,而較少著重在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內容上的差異;第二,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中的神經衰弱症(neurastheniaF48.0,置於其它精神官能症之下),有時候已經被用來當作過勞症候群的評估診斷準則,神經衰弱症是十九世纪被提出來的名詞,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版中已經跟憂鬱症作區隔,所以如果過勞症候群的定義等於神經衰弱症的話,其實已經沒有必要去區別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了,但這樣子過勞症候群就等於仿造一個半世紀前的概念了。
 
在身體上和生物學上的角度來看,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都被報導跟冠狀動脈心臟病及糖尿病有關,但過勞症候群可單獨跟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及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一種血漿葡萄糖的標記)及微炎症(microinflammation)有關,而憂鬱症可單獨跟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及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有關。過勞症候群跟低皮質醇症(hypocortisolism)有關,雖然憂鬱症跟高皮質醇症(hypercortisolism)有關,但抑鬱型(melancholic subtype)憂鬱症卻跟低皮質醇症有關,而且最近研究顯示(6),若壓力呈現慢性化,高皮質醇症出現一段時間後可變為低皮質醇症,因此這個主題是值得進一歩的研究。
 
接下來,我們將為這篇文章做一個總結。
 
參考資料:
(6) Fries, E., Hesse, J., Hellhammer, J., & Hellhammer, D.H. (2005). A new view on hypocortisolism.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0(10), 1010–1016.
  
上一節: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 (3)
下一節: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 (5)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Q&A (睡眠問題)

Q:
我目前是大四生,在校表現都不錯,對自我的要求都滿高的, 且常因事而鑽牛角尖.大約在去年前, 我曾經碰過一連串大好及大壞的事.諸如參加一些大型比賽獲得好成績,及胃病, 差點吃官司的車禍, 學校課業...等,當中的壓力曾讓我有過連續兩三個月的斷續失眠及心情低落 雖然失眠症狀之後有改善, 但在今年初又開始有斷續失眠, 一直到了一月底放寒假了, 所有事都結束了, 可是失眠問題不但未改善,反而加重, 造成天天無法人眠, 我也不知為何會如此. 之後也因此使得我心情一直低落, 怕不會好,擔心自己的未來. 我看了許多的精神科門診. 一開始時醫師都以失眠給我治療(給我吃stilnox改善睡眠,並告訴我這藥無副作用,可以放心吃),我同時也加人台南奇美醫院的生理回饋治療及心理治療,但效果都不大, 失眠都未改善. 我後來換了醫生, 他說我有輕微憂鬱症, 給我吃EFEXOR, 我目前正在服用(快兩個禮拜了, 但我還是擔心會不會好, 又怕長期吃stilnox會不好,醫生說可以吃, 不吃會有預期性焦慮). 吃與不吃間, 吾身千萬難. 我該怎麼辦? 有更好的醫療方式嗎? 我自己要如何配何呢?

A:
你所描述的情形至少可分為兩部份: 失眠合併憂鬱症狀 或 嚴重型憂鬱症併有失眠情形, 二者間的分辨於網上稍有困難, 但我贊成您目前暫以EFFEXOR(抗憂鬱劑)及Stilnox治療, EFFEXOR的療效應於2-4週可見改善, 若有明顯改善則應繼續使用6-12個月, 請聽醫師的建議.....但不論有無改善均應考慮加上其他生活調整.....Stilnox算是新一代的短效助眠藥物, 效佳, 暫不用擔心長期使用的問題, 也不宜時用時不用, 應固定每天定時使用...如果您確有入眠的困難; 待你的不安減少, 自我控制感增加後, 再將之減半使用....再....
生活調整:
1. 檢討你的個性是否太完美了~完美無罪, 但有時會增加自己的壓力, 干擾情緒, 導致失眠....想想人生海海....減低一點對自我的要求又如何? 但你會輕鬆很多.....壓力減輕很多....
2. 想想你以前心情不好或壓力大時是如何處理的? 如聽音樂. 找人吐嘈. 運動. 罵小狗.....試著找回一些你以前慣用的生活習慣...當然是指有益的生活習慣.....
3. 若你以前沒有運動習慣, 建議你應選擇並建立一種, 並持之以恆的去做, 每天即使跑跑步也十分有利於你的健康及身心疾病的回復....
4. 如果你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應改掉: 如喝酒.茶. 咖啡...夜貓子作息, 特別是喜歡在睡前想事情.... 明天要做....告訴自己睡前不想事情, 若真的有事要想, 想完立刻寫下來, 再告訴自己: 我已考慮完了, 不要再想了......不要將自己的大腦一夜開機...只為了記住明天要幹嘛.....
相信一個想法: 病怎麼來怎麼去, 來自生活, 也消失自生活...端視你如何調整你的生活內容....

以上僅 係最基本的治療觀念, 但卻是任何身心疾病治療上十分重要的原則....當然如果你的問題更嚴重: 強應加上其它進一步的治療方法...

Q&A(憂鬱)

Q:
我原本是在服務業當櫃檯小姐的在某一天裡我開始對我的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原本我個性不錯朋友廣泛但是我突然某一天裡脾氣暴躁開始失去了笑容不愛講話可是又會在短時間內恢復過來!但是很快的又會陷回去!開始暴飲暴食!過多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無用、沒有價值的人。開始懷疑自己工作能力!精神不太集中在工作上對工作厭倦!每天都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沒有精神、嗜睡。傾向退居於人群外,對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無法體驗到各種快樂。也常失約,關機,拒絕和別人聯絡!但因要上課不得不出門!常會想把自己關起來!後來受不了工作就不告而別了!每天除了上網外都不曾出門也不想出門!後來有新工作,只要一工作又開始情緒起伏大偶爾哭感到難過工作時還會時常頭暈難受。會想死但是念頭不大!後來又沒辦法工作了!請問我是得了憂鬱症嗎?

A:
依照您所敘述的情形,您應該是罹患了憂鬱症,建議您儘快去找精神科醫師求診,會對您的情緒控制會有所幫助,因為憂鬱症目前可以使用藥物治療來處理,不論是治療與預防再度發作都會有幫助,所以儘快找醫師治療是目前您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您要回想一下再心情變化開始的時候,是否有特殊的原因?以及情緒變化的持續時間有多久?因為這些資料可以幫助醫師做診斷與使用藥物。您所提到的症狀也要與醫師談,因為不論是沒有價值、沒有精力、嗜睡、失去興趣等,都是憂鬱症的症狀。希望您在求醫後,會逐漸好起來。

Q&A (憂鬱)


Q:
生完老大後我一直待在家裡帶小孩,如今我已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可是整天悶在家中我好沮喪常常想哭覺得自己很沒用或是摔東西發脾氣嚇得孩子哇哇大哭,真想死掉算了...

A:
不知道您在懷孕的時候,情緒會不會也較容易波動?因為有時候這是因為荷爾蒙的改變,造成的生產憂鬱症。但是家中有兩位小寶寶,作為一個家庭主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這種辛苦並不是可以用言語可以明確表達出來。因為兩個寶寶就如同一個不定時的炸彈,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狀況,沒有人可以預期,所以每天從早到晚,必須時時刻刻全心注意他們,即使睡著了,還要擔心他們棉被蓋好了沒有!所以有人說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它的月薪是相當於三十到四十萬的收入。在每個人疲勞的時候,情緒比較容易被影響,而且也不太容易控制住,所以常會出現失控的情形,更加上如果如您所說,每天常悶在家中,少與人來往,更會出現類似的情緒失控情形,所以建議您仍要盡量維持一些社交的活動,當然要帶著兩個寶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盡量去做一些改變,為自己以及家庭作一些變化,也許生活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另一方面,在將要發脾氣的時候,深呼吸一下,停個幾秒鐘,會將整個情緒重新整理一下,當然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希望盡量去做,開始的時候也許仍不是很理想,但是只要開始,慢慢的事情就會有一些改變。事情的改變本來就是一點一滴的累積,沒有事情會是戲劇性的改變的,最重要的是要自己有改變的決心以及毅力,慢慢的嘗試,相信您會摸索出來一種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再來,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因為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夠接受自己的時候,怎能要求別人能夠看的起自己,您現在所做的是一件無法被金錢取代的事情,看著寶寶長大事實上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慢慢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做起。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Q&A (憂鬱)


Q:
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能力變差.覺得自己很孤單.生活無目標.嚴重缺乏鬥志.對任何事感到沒有任何興趣.人緣變差.自信心亦缺乏.亦無思考能力.當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解決時.會以睡覺方式來逃避.累積到最後覺得自己好像有了憂鬱症的一些症狀.我該怎麼辦

A:
妳的情形可能是罹患了憂鬱症,最好尋求精神科專科診治,一來解決問題,二來也可以一起找出脫離困境的方式。妳自己可先從日常生活改變開始,規律生活及運動,找一些知心的朋友聊一聊自己的困境,對您的憂鬱症可以有一些幫助,但病程可能會延長且造成生活品質降低,故仍建議妳尋求精神科專科醫師的協助,以儘早回復原有的生活型態。而且盡快振作起來,也可以脫離目前的惡性循環,因為長期沒有工作,如果自己也無法規劃自己的生活,長久以後,人事會養成一種習慣性,即使現在找到工作,一時也是會有適應上的問題,所以目前盡快規劃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規律,打破目前的生活循環,也會對您有一些改變。

Q&A (人際關係)


Q:
您好…最近我認識了一個怪叔叔(他在我打工的地方看見我,
於是等我下班…)其實到現在我還不太了解他,他大概比我大15~20歲吧…
真的年紀差狠多,自從認識起他會陪我搭車回家然後他再回家,
我可能是有點孤單吧,竟然就這樣讓陌生老頭陪著。他常約我出去玩,
還要送東西給我,我不敢一直收禮物。我有想過這樣可能有點危險,
單獨和他出去會不會出事…可是又會覺得自己不該疑心病這麼重…
我真的不了解他是用怎麼樣的心態一直約我?目前我是常答應他的要求…
想說反正出去玩自己沒有不開心就好~,
可我又怕這樣下去他會不會誤會我對他也有感覺。

另一方面來說…他真的是怪叔叔,其貌不揚,
工作可疑(隨時自由上下班…);優點是對我很好,很顧慮我的心情,
還有…中年男…不論如何是比學生來得有錢…,
當然我狠怕他花錢在我身上以後會有後遺症。

我不想傷害他,也祈禱他不要傷害我。他覺得我就是個單純的小女生,
我不喜歡自己一直猜想"他這麼做有什麼目的?"這樣心機很重…很不可愛…
我該怎麼辦…和他的關係就這樣下去嗎?

我身旁完全沒有人知道我和他的事,如果有一天怎麼樣了,
就會變大家心中的謎…可是我又不知道要跟誰講。爸媽不可能,
同學也不可能,老師也不可能…

A:
很高興看到妳在信裡說明自己的狀況時,也與我分享妳的想法及顧慮,
我覺得有顧慮是很好的,因為懂得保護自己真的非常重要。而且,
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妳是一個很懂得保護自己,
想法也蠻成熟的女孩。看完妳的信之後,我也有一些想法和妳分享。
其實,不管在什麼年紀,『交朋友』的道理都一樣的,
就是彼此要『志同道合』,感覺要對。如果跟一個人相處,
對方會讓妳害怕和顧忌,這時候,不一定是自己在胡思亂想,
或是有什麼心機,而是妳有一種『直覺』。
這種『直覺』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這是非常重要的。
妳提到妳並不瞭解這位叔叔,我的想法是,對於不瞭解的人,
尤其是妳對他還有一些安全上的顧慮,保持距離是必要的。
我有一些建議給妳參考看看。

1.妳在信裡說,這位叔叔給妳的感覺怪怪的。
  既然他會去打工的地方找妳,不妨把這件事試著告訴打工的同事,
  一來也許可以聽聽看他們的想法,二來也是透過這個方式,
  讓妳周圍的人知道有這個人存在。

2.我覺得妳是一個很有禮貌的女孩,我相信,
  應該是對方給妳的感覺太奇怪,妳才會不敢收下禮物。
  拒絕他的禮物是很正確的做法。妳的態度客氣,沒有人會不高興的。

3.如果這位叔叔約妳出去,妳不想、不願意、或是會有點害怕,那麼,
  我建議妳不要勉強自己。就像我前面說的,只要很客氣的拒絕對方,
  告訴他,妳不想去就行了。人跟人相處,如果感覺不對,
  不如保持距離,也許還比較有「美感」一點,妳說是不是呢?

Q&A (情緒)


Q:近二個月來己發生過二次這種情形;打破東西時看著地上的玻璃碎片很衝動的想拿起來往自己手上割下,幸運的是二次都剛好有電話進來,
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是否應接受治療?
工作上沒有很大的壓力,在感情上會越來越挑對方的毛病,一點點事就會很生氣.

A:
看來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感覺讓你很害怕,你提供的訊息不多,我不能因此判斷你遭遇了什麼問題,不過我強烈建議你儘速到你方便的醫院精神科求診,不要害怕上精神科,現代人的壓力很大,常因此導致精神失去常軌。
你提出原因可能來自感情而非工作,你願不願意多說一些他的什麼毛病讓你最刺眼?最難忍受?你會想藉傷害自己來刺探對方的感情深度嗎?或者是藉此來懲罰自己?這樣猜測實在不如由你來多告訴我一些,我才好提供切合你需要的資訊,不是嗎?

心腦本一家-從腦科學的進展看心理治療

原著作者:  葉紅秀醫師


「無版權照片」的圖片搜尋結果 古時候以為「心」是我們行為的主宰。自從發現大腦才是管控中樞後,心臟的功能已無關乎思想與情緒;然而英文仍保留mind / mentality 這類模糊的名詞,中文翻譯為「精神」或「心智」,好像有意指出單獨的腦(brain)無法主管人類如此高級的生物,而一定有更高一層的「心」。這個「心」並非心臟,而是一種抽象的概念。這個概念衍伸到醫學與心理學,遂有百年來奇怪矛盾卻又自然為大家所接受的生物/心理二分法:我們習慣把疾病的原因大分為生物病因(生理或大腦功能異常)與心理因素(家庭社會等外在壓力導致心理變化)。前者仰賴藥物,後者著重心理治療。所謂心理治療,不論是個別或團體、婚姻、家族治療…其多樣化之理論都是抽象而非物質的;但是透過這些抽象的理論,最終要改變的仍是人的情緒、思想、感受、行為等等,明明就是大腦功能的表現啊 !

隨著腦科學的進展,我們所知道大腦的功能也愈來愈多:從最早的語言、運動、五官感覺…到情緒、思想、行為、甚至連愛恨都起於大腦! 如此一來我們如何看待心理治療? 如果我們的情緒、思想、行為是被大腦所管控,那麼心理治療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情緒、思想、行為? 以合理的邏輯推演,應該是治療透過對大腦的影響來改變情緒、思想、行為吧!只是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在發展成熟之後只會生病、退化或死亡,不可能再生、重造,有可能靠心理治療說說話就改變嗎?
感謝許多腦科學研究的進展,加上許多特殊案例的真實經驗,我們終於可以推翻過去以為大腦不能改變或修復的謬誤迷思!加拿大精神科醫師Norman Doidge 於2007年出版The brain that change itself,書中生動描述他訪問的許多先天或後天障礙的人,包括平衡系統嚴重受損、先天失明、言語障礙…等等,他們卻能透過儀器幫助以及/或不斷的特殊訓練,去克服原來的障礙;而更神奇的是,他們的缺陷與進步都有腦部功能影像的呈現來應證!在這些勇者努力透過訓練克服障礙的同時,伴隨著他們的治療師與腦科學研究者也藉由他們的經驗與儀器的開發進展,證實了我們的大腦有遠超過我們所知的潛能,可以透過各種感官的刺激與學習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再造!

如果肢體的運動與五官的感覺都可以訓練改造,那麼思想、情緒的調整有何不可? Eric Richard Kandely 得到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海蜗牛研究,證實記憶的確透過細胞之改變而儲存。Norman Doidge 藉此說明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可以協助案主探討其生命歷程中曾遭遇的有意義事件;若能把事件當下的情緒從記憶中釋放並從新詮釋,則被記憶所傷害的腦細胞可能得到修復或改造,而被腦細胞所控制的感受、情緒甚至思想、行為也會因之改善!我認為這樣的理論正好解釋為何心理治療以及種種宗教或非宗教之修行,可以有效幫助案主克服各種情緒與行為之障礙,甚至推動個人自我成長乃至人際關係之圓滿;也提醒傾向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模式的精神科醫師別以為只有藥物會影響我们的大腦!

註: The brain that change itself 中文版-
遠流出版 洪蘭: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3)

 
今天看到一則醒目的新聞:華航員工上街頭,要向雇主宣戰抗議過勞(3)。近年來我們看到台灣的各行各業幾乎都有類似的新聞出現,而我所屬的醫療業,也早就以血汗醫院、醫療崩壞聞名。過勞的問題實在是台灣政府及僱主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早期,我們要區別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主要在於過勞是與工作及情境相關,而憂鬱症是比較廣泛而不受限於背景情境,因此有的學者主張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是不 同範疇的問題。所以一個人可以在早期只有工作上過勞,但在其它方面都功能良好;而憂鬱症,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生活上的每個情境。

然而憂鬱症早期也可能只表現在某個領域,譬如工作,這樣子就會看起來很像過勞症候群的早期,因此「跟工作相關」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鑑別因子。反之,臨床上的過勞症候群其表現也可能像憂鬱症一樣廣泛,影響到個案所有的生活層面 - 非工作的部份也受到影響。過勞症候群的出現,一開始是比較沒有理論性基礎的,是在職業健康領域裡冒出來的草根性的東西。因此,要用不同範疇的說法來區別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是值得懷疑的。
 
就症狀上來看,過勞症候群的無望感、無助感、無力感跟憂鬱症「學來的無助」理論很像;過勞症候群的出現負面情緒與缺乏正向情緒,跟憂鬱症的憂鬱情緒與缺乏樂 趣也很相關。過勞症候群的情緒耗竭,在生理上與憂鬱症的疲勞與失去活力症狀重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過勞症候群的症狀可以解釋為在不利的工作環境下所產生的 憂鬱症狀。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所有的憂鬱症的症狀都會在過勞症候群的個案身上出現,譬如Bianchi等人(4)的研究發現90%的過勞症候群個案符合憂鬱症的診斷,此比例會因對定義過勞症候群的切點不同而改變。在縱貫性的研究上也發現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症狀有相關性且共同發展。因此Hakanen(5)等學者依據其研究而得出結論:過勞症候群可視為職場生活中的憂鬱症。
 
那麼就診斷上,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是否有辦法區別呢?彼此可以預測嗎?
 
參考資料:
(4) Bianchi, R., Schonfeld, I.S., & Laurent, E. (2014). Is burnout a depressive disorder? A reexamination with special focus on atypical de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21(4), 307–324.
(5) Hakanen, J.J., & Schaufeli,W.B. (2012). Do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predic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 three-wave seven-year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41(2), 415–424.
 
作者:林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