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老人家記性不好,是失智症還是憂鬱症? 江芝林醫師


原著作者:江芝林醫師

老年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症,兩者的關連比過去認為的更為密切

正坐在我面前的老奶奶,氣質高雅,言談條理分明,但表情卻告訴我,她的心情十分低落。最近,她覺得自己的記性越來越差了。雜誌看到下一頁,前一頁的內容就忘記了。說話與思考也不像以前流暢了,有的字詞想不起來該怎麼說。她頗為擔心自己的這些變化,她想:會不會自己的狀況會惡化下去呢?會不會因此而拖累家人呢?為此她感到更沮喪了。

接下來是我跟這位奶奶的一段對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您知道這裡是幾樓嗎?
奶奶:我不知道,一點印象都沒有…剛剛好像有走過一段樓梯…
我:那您記不記得剛剛的樓梯是往上的,還是往下的?
奶奶:我不知道…
我:那您猜猜看好了,猜不對也沒關係。
奶奶:大概是往下的吧。 (Bingo!)

我:請問 100 減 7 是多少?
奶奶:93
我:93 減 7 是多少?
奶奶:我不知道,我不會算…
我:沒關係,那您慢慢算,還是用猜的都沒關係。
奶奶:…86 (Bingo!!)

我:現在要麻煩您記住三個辭彙好嗎?腳踏車、紅色、快樂
(過了五分鐘)
我:剛剛我有請妳記住三個辭彙,妳記不記得這件事。
奶奶:我完全不記得有這件事了…
我:那妳用猜猜看的好不好。我剛剛講的第一個辭彙,是一種交通工具。我剛剛說的,是腳踏車、公車、還是計程車?
奶奶:我完全不知道…
我:妳猜猜看沒關係
奶奶:那我猜腳踏車 (Bingo!!!)
我:第二個辭彙,是一種顏色。我剛剛說的是黃色、紅色還是藍色?
奶奶:大概是紅色吧 (Bingo!!!!)
我:第三個辭彙,是一種心情。我剛剛說的,是生氣、難過還是快樂?
奶奶:大概是快樂吧 (Bing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奶奶的記性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雖然她自覺記性很差,時常放棄回答問題,但在周圍的人多給她一點鼓勵的情況下,我們發現奶奶的記性並沒有那麼糟。所有不確定的答案,事實上她都猜對了。

以前醫學上將老奶奶的這種狀態,稱為「假性失智」 (Pseudodementia)。這個名稱,也直接說明了醫學上對這種狀況的看法,事實上不是真正的失智症,而是老年憂鬱症的一種特殊表現。過去認為,待奶奶的憂鬱症康復之後,她的記性也應該會恢復正常。但近來的研究顯示,雖然「假性失智」不是真正的失智症,但長期而言,在憂鬱期間出現明顯記性問題的老年人,未來得到真正的失智症的風險,是憂鬱但無記性問題的老年人的 3.9 倍。我想這樣的研究也提醒著醫師們,老年憂鬱症與失智症雖然不同,但彼此之間的關連是十分密切的,在診斷及治療上均需要醫師們更費心注意。

Q&A 社交焦慮


Q:
我似乎有社交恐懼症(輕微),易憂鬱,怎麼辦?

A:
恐懼症(phobia)是一種不合理的害怕,因此而去逃避害怕的東西、
活動、或情境。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 是強烈而且持續的害怕某種
會引起困窘的情境,又叫社會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常會害怕在公共場所講話,害怕在公共廁所小便(又叫膀胱害羞),如果
對大部份的社交場合都會產生持續性害怕,則叫廣泛性社交恐懼症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恐懼症常帶來壓力,而導致精神上的
併發症,如憂鬱症、其他焦慮症、藥物濫用(尤其是酒精濫用)等。
如果還算輕微,可以用改變認知、減敏感法、情境演練等方法治療,
如果合併憂鬱症症時,最好同時合併藥物治療,以達到較佳效果。

Q&A 社交焦慮


Q:
我患的大概是泛恐症,是在20歲以后才有的-------
一開始就知道是屬心理毛病,但就是不敢出門,就診就更困難了--------
曾有過改善,幾乎完全好,差不多持有 3. 4 年之久,當時有想到趁好轉時就診,
一方面是怕一方面是忙(就是因為忙才好轉的),現再患已有2年,就是找不到忙
的理由及工作---------
那段改善期,之前是有在教會中,接受心理輔導----

A:
對大部份的社交場合都會產生持續性害怕,叫廣泛性社交恐懼症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
是強烈而且持續的害怕某種會引起困窘的情境,又叫社會焦慮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常會害怕在公共場所講話,
害怕在公共廁所小便(又叫膀胱害羞)等。
恐懼症常帶來壓力,而導致精神上的併發症,如憂鬱症、其他焦慮症、
藥物濫用(尤其是酒精濫用)等。
如果還算輕微,可以用改變認知、減敏感法、情境演練等方法治療,
如果合併憂鬱症症時,最好同時合併藥物治療,以達到較佳效果。
教會中的心理輔導如果合併改變認知與心理支持的方式也會有效。

Q&A 社交焦慮


Q:
從小時候就對自己沒有信心,尤其是在與人接觸方面,
常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需要與人有所往來或合作時,便怕自己做不好,而踟躇不前,常在考慮再三後,最後的決定卻是放棄不做了。
這樣的情形很嚴重,例如我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因為怕要和店員交談應對。
然而如此,使得自己有許多想做的事不敢去做,而一事無成,
同時事後又後悔不已,並對自己更沒有自信了。
希望有方法能改善自己在與人往來上的困擾。

A:
您來信所描述您的情況,似乎有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的傾向.
恐懼症(phobia)是一種不合理的害怕, 因此而去逃避害怕的東西, 活
動, 或情境. 就您所描述, 一些情況已經嚴重的影響到您的生活.
例如: 不敢自己去買東西, 因為怕要和店員交談應對.

這樣的情況真的很惱人, 在現今的社會中卻是很大的困擾. 它雖然
可以說是個性的一部份, 但並不是不能改善的.

以下有幾點建議, 希望對您有幫助:
1.利用漸進的方式, 增加和別人的互動. 例如: 每天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 結帳後回予一個微笑或一句'謝謝'. 之後漸漸增加互動情境.

2.對於想做的事, 不要考慮太多次, 先去試!!

3.在與別人互動交談後, 去評量自己溝通當時及溝通後的感受,
並給予自己鼓勵!!

4.當然如果您不排斥找專業人員協助您的話, 我想那會是很直接
且有效的方法.如果您對於與人互動上的壓力大到有憂鬱, 或是因為焦慮而產
生的身體症狀, 最好是尋求醫生的幫助.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診斷是為了什麼? 江芝林醫師


原著作者:江芝林醫師

到底該怎麼理解「診斷」這件事?

美國麻州總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這間全世界最頂尖的醫院,它們的精神醫學部的民眾衛教資源首頁,有一小段文字及影片引起我的注意。它的題目直譯如下:「你應該對診斷期待些什麼?」(What should you expect from a diagnosis?)。當然,這裡的診斷,指的是精神疾病的診斷。顯然麻州總醫院的專家們,認為這個看似單純的問題,值得被深入地思考及回答。

今天,一位初次就診的病患,告訴我她先前在其他醫院就醫的經驗。「那裡的醫師說我是邊緣性人格違常,可是也有醫師曾說我有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官能症…我也不知道哪一個醫師說的是對的…」。我的感覺是,精神科診斷對她而言,似乎並未真正澄清了什麼,而引發了她對自己更多的迷惑。

相較於其他疾病的診斷,精神疾病的診斷總背負著「不夠科學」「不夠客觀」的壞名聲。這確是事實。沒有一種現存的檢查,可以客觀地評估一個人所得的是什麼精神疾病、甚至是否有病。精神疾病的診斷,也就只能依賴精神科醫師的問診結果而得到。這讓精神科醫師背負著神一般的責任 (畢竟惟有神能夠公正地論斷人),卻也讓部分精神科醫師自以為是神一般的存在。但精神科醫師永遠都會犯錯,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人類的心靈,而心靈永遠都有突破、超越現況的可能性。

美國的一個研究顯示,高達一半的患者的重大精神疾病診斷,在十年內會被修正。可見從事後之明的角度,精神科醫師有多常犯錯。容我暫且替我們的專業辯解兩句:有時真的不是醫生太遜,而是精神疾病的多變樣貌總是惑人眼目。

也因此,我認為麻州總醫院的網頁對此的說明,坦率地讓人敬佩:所謂的精神科診斷,事實上是一種「現行假說」 (working hypothesis) 。既為「假說」,就代表診斷並非不可駁斥的真理。既為「現行」,就代表診斷是過渡性而非永久性的。治療者 (也許是精神科醫師,也許是其他精神醫療專業人員) 需要對病患做出診斷,以擬定適合的治療計畫。但若依據該診斷所做出的治療計畫,並無法發揮預期性的效果,治療者就必須回頭檢視,這個「現行假說」是否有誤。診斷如果不具備被修正的可能性,那麼診斷本身僅只是治療者一種武斷的主張。診斷若對病患的治療無法起到實質的幫助,那麼診斷就僅僅滿足了治療者的自尊自傲而已。

有時候,患者從獲得正確診斷中得到安慰:知道自己所要對抗的是什麼、知道在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一切是可以解釋的、知道原來自己並不孤獨。但也有很多時候,患者得知自己的診斷後,感到迷惘、甚至感到受到傷害 -- 這是治療者應該全力避免的事。畢竟診斷本應是引領治療方向的羅盤,而非為當事人製造更多混亂。道理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做為一個治療者,我仍在努力達到這個目標。

而關於病患應如何看待「診斷這件事」,我想我會如此建議我的患者們:暫且相信你的醫師所說的話 (以及診斷) 吧,畢竟他需要這個診斷幫助他做出適當的治療計畫。試著跟他好好配合一段時間,然後用「好起來」這個鐵一般的事實,去向你的醫生證明,其實他的想法終究還是錯的:你能夠過得更美好、更幸福,幸福到遠遠超出他一開始所能想像的。


參考文獻
Bromet EJ, et al. Diagnostic shifts during the decade following first admission for psycho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1;168:1186-1194

Q&A 社交焦慮


Q:
我無法和人溝通,連家人也是,我不知要和家人.
朋友說些什麼,我連朋友也沒有,我在人多和歡樂的場合無法融入,
刻的感到孤獨,曾試著自己去參加一些旅遊活動,但帶給自己很大的壓迫感,
會有呼吸不順的感覺,胸口有一股氣出不來,常會不自覺的嘆氣,
我不知活著有什麼樂趣,但無也不想死,我有一份正常的工作,
但每天都不知道為了什麼要工作,(除了要養活自己),我己有很久沒有和人聊天了(好像有4.5年了,除了吃飯,回來了.電話..等生活鎖事.
和工作上的事外.)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常會覺得被一個無形的籠子困住,
喘不過氣來.最常做的事就就是看著時鐘,手錶.,一分一秒過去.
感到強大的壓迫感和恐懼.還常感莫名的心煩和不安.我一直懷疑自己有自閉症和躁鬱症,尤其是最近,...常感到不要活著,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了. 我該如何是好呢......

A:
你的情形看起來是一種所謂的社交恐懼症,你的情形已到蠻嚴重的程度。
目前來說,可以使用藥物降低自己的不舒服,另一方面也可改善情緒方面的問題。
除了藥物的幫助外,也需要心理的支持與協助,這兩方面均需由精神科醫師
的醫囑下執行,所以建議你求助精神科門診,與醫師談一談妳的問題,及早解決及早治療。

Q&A 社交焦慮


Q:
我在台灣是一位藥師﹐目前是一位在國外念博士班的學生.我覺得我可能是社交畏懼症的患者.我看到一則報導(如下)﹐覺得症狀跟自己很像﹐我以前一直認為是自己天生害羞造成﹐所以認為無法改善.我想知道如何用藥物及其他治療方式﹐如何藉自我訓練來改善﹐以及英文的疾病名稱為何﹐因為我也想研究之餘抽空去看看精神科醫師.我從小到大﹐時常要演講做報告﹐事前我總自認準備的很好﹐不過一上台﹐全走樣了.弄的自己也覺得自己不爭氣﹐我的症狀正好和以下報導相符﹐這問題困擾我好久好久﹐我總希望能藉由後天訓練而改善﹐但總無法.由於我有藥學背景﹐對研究也有興趣﹐所以自行試用過一個月副作用相對比較小的Prozac﹐我的症狀: 一、自己害怕成為眾人的焦點嗎?二、自己會害怕面對別人時,出現出糗的情況嗎?三、是否會刻意避免參加公開性演講、與權威人士交談、參加宴會或被他人的目光注視等。四、若自己發現處於前3種狀態時,會不會臉紅、顫抖、想吐、或想上廁所呢?我不想出風頭﹐不想演講﹐不想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跟權威人士說話時總是會緊張﹐或根本避免面對他們﹐在宴會或公眾場合﹐我總是聲音最小的一位﹐甚至結婚當天﹐我都渾渾噩噩.每次學術演講前一晚﹐都會非常緊張的睡不好﹐一想到就流汗.偏偏我的生活環境又是報告﹐又是演講﹐這影響我的人際關係﹐也間接讓別人認為我的專業能力有問題﹐.從小到大﹐問題我都知道﹐也想改﹐可以苦於無法改善.

A:
從你的來信,我想你的情況的確與社交畏懼症的表現相當吻合,而你利用網路求助的方式,更讓我感到你面對陌生人的不適.不過,這總是一個開始.
社交畏懼症的英文名稱為social phobia,由於其特徵之一就是在人際互動間有極強的焦慮,所以,會主動求診的人很少,從而低估問題的嚴重性.目前治療可分為兩部分,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抗憂鬱劑,例如RIMAs(目前台灣上市的有Moclobemide,商品名為Aurorix),MAOIs(台灣沒有這類藥物,且副作用與禁忌要比 RIMA多),另外,Benzodiazepine,Beta blockers亦可以減少焦慮.其他文獻報告SSRI,亦有療效.至於心理治療部分,可以運用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協助病友處理焦慮的反應與情緒,克服生活情境上的困難.
雖然困難,我想你還是請人推薦一位精神科醫師,可以當面和他好好討論你的情況,相信會有所幫助.

Q&A 社交焦慮


Q:
我想我可能有社交畏懼症,我在上台領獎.面試.和不熟的人說話,會感到緊張.還有我會怕速度感,所以我不敢坐機車.

A:
根據妳所說的資料來看:
  1.上台領獎,面試和不熟的人說話會感到緊張的情形,目前並不能算是妳患有社交恐懼症,因為部分的正常人也會有類似的情形,除非妳產生了下列情形:原本不熟的人在熟了之後仍會感到緊張;產生了明顯生理上不舒服的症狀;不敢和他人互動;只要在公共場合,就感到不舒服;已影響到自己的日常作息;嚐試逃避與社交有關的情境等,若有這樣的形狀,那妳可能患有社交恐懼症.
  2.怕速度感,這得看妳是否有身體上的疾病而定,有些也可能是不太習慣風在臉上跑的感覺;有些則不是妳害怕速度感,而是害怕周遭的環境,擔心自己在突發狀況下,無法反應而肇事等.

  綜合上述所言,以目前妳所提供的資料來看,無法診斷是社交恐懼症,如果妳能再提供更詳細的資料,對於澄清妳的疑慮有很大的幫助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心病能用藥物來治療嗎?

原著作者:林口長庚醫院  劉嘉逸醫師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惑:
精神疾病是不是心理壓力造成的?
若只是心理問題,為何需要服藥醫治?

臨床上,我們也常遇到一些家屬認為病患只需輔導或休養即可,不需吃藥。使得個案無法接受完善的治療,經常發病,造成極大的困擾。精神醫學的發展史中,有一段時期是由精神分析理論主導的,這段時期傾向以「心理問題」來解釋精神疾病。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期,以美國為首的精神疾病診斷系統,將所有的精神疾病皆命名為「反應 (Reaction)」,如「精神分裂反應」「憂鬱反應」等。認為精神症狀是個案對壓力的「反應」。

同時期,有許多學者提出各種不同的理論來解釋精神疾病的成因。

以「精神分裂症」為例,有一派學者認為是源於母親過渡溺愛,使個案無法獨立,造成母子共生之現象而發病;也有學者認為是家庭成員溝通方式不健全,使子女人格發展失調,形成精神分裂;另有一派則主張是父母給子女的訊息常前後矛盾,讓子女無所適從,影響個案現實判斷能力,......等等。

這些理論都曾「紅極一時」,各自成為一家之學說,但是,也曾讓很多患者的父母親蒙受不白之冤——好像一切罪過皆起因於他們的教養方式不當似的。現在,我們知道上述這些理論都是錯的,其實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病,是個案體質上「生病」,和父母教育方式關係不大。「壓力」也只是促成其「發病」的「促發因素」,而不是「病因」。

討論精神疾病的病因,需考慮患者體質上的「生物因素」,以及和環境、壓力等外在現象相關的「心理社會因素」。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中較嚴重的「精神病」,主要是生物因素引起。「精神病」包含前述的精神分裂症、妄想症、躁鬱症等。這些疾病的症狀如幻覺、妄想、錯亂言行、失控情緒等,會讓患者脫離現實,生活功能明顯受損。

科學研究幾乎已可確定,這些病都是「腦子的病」。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僅及於症狀表現及病程變化而已。較輕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官能症」、「心身症」、「適應障礙」等等,它們的特徵是症狀會造成患者的困擾,但不會影響他的現實感及判斷力。

這些疾病的病因則較分歧,例如「適應障礙」的「心理社會病因」大於「生物因」;而精神官能症,如「恐慌症」、「強迫症」等,以前常用心理因素來解釋的疾病,現在也證實其「生物因」較「心理因」來得重要。

環境、心理因素較強的病,治療上以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環境改善等處置為主,藥物為輔,甚至不需藥物。

生物因的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當然需要以生物的方法來治療,例如最常用的「藥物治療」。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藥物在這些「生物因」的精神疾病治療上有其絕對的重要性,要真正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必須和其他治療模式配合。例如「恐慌症」的治療,除藥物外常輔以「認知行為治療」;又如「精神分裂症」,其輔助治療更是多樣化:行為修正、團體治療、職能復建等等。這些「非藥物」的治療也是不可或缺的。

Q&A 社交焦慮


Q`:
我上次有去看精神科,但是那位醫生並聽不懂,什麼是社交畏懼症。醫生問了很多問題,結果是沒有社交畏懼症。另外怕坐機車〈速度感〉,醫生叫我別坐,要不然就坐到不會怕。
以前高中時,每一班月考第一名的同學,都要上台領獎。常常第一名的都是我。因為領獎都是一個一個上台領,但我每次都會叫自己不要緊張,可是上台就會身體緊繃,有時會緊張到發抖。我也曾經不緊張過,那次是有很多人一起,而我又站在後排。我也曾問過同學和妹妹,她們都不覺得緊張,妹妹還在全校面前英文演講,並且得名。
還有,上國文課時,老師常點同學起來唸課文,若點到我時,我就開始緊張,有時課文太長唸到一半,會唸不下去,因為我一直壓抑自己不要緊張,又要平順的唸下去,很困難。
若我真的有社交畏懼症,會怎樣ㄋ?要怎麼辦ㄋ?其實我也知,也有人和我一樣,會緊張‧害羞‧內向,但這也只是在陌生的環境,和不太熟的人。真正的我其時不內向的,而且我還是個多話的人。
我覺得我是怕出糗,但有時也會毫不在意,可能要看人事物吧。

A`:
從妳第二次的資料中,對於妳的情形有了較深一層的瞭解,首先先來瞭解一下什麼是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 social anxiety disorder):持續害怕一種或多種需要顯露的情境,在此情境中,患者處在可能被他人細查而害怕自己會做出令自己羞辱或困窘的行為;此症的發病年齡傾向在青春期晚期或成人早期,因此,從妳此次所提供的資料來看,妳所呈現的問題現象為一種與表現有關的焦慮,它可為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 social anxiety disorder)的一個亞型,主要呈現的問題是,在眾人面前演說,跳舞,唱歌,演奏樂器,或面談等會產生很大的害怕!除了上述的心理症狀外,嚴重時還會發展出類似恐慌發作(panic attack)的生理症狀,諸如:顫抖,心跳及呼吸快速,流汗,口乾
,嘔心,胸口灼熱感,嘔吐及腹瀉等,再嚴重時可能發展出恐慌症(panic disorder)或其他特殊的恐懼症.
  就妳目前所提供的資料來看,可為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 social anxiety disorder),就嚴重性而言,目前推測應在輕度-中度之間,因此,以下有幾點建議供參考:
  1.目前妳比較需要的是接受心理治療,目的是減少妳的焦慮現象.
  2.若焦慮的症狀已影響到妳的日常生活,則吃藥是必需的,但仍以心理治療為主
  3.社交技巧的訓練對妳來說是必需的,妳可以至精神科或坊間的工作坊看看是否有類似的團體,以增強自己的社交技巧能力.
  4.在個別心理治療方面:焦慮管理訓練,壓力管理,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等,對妳而言也會有極大的幫助.

  上述與治療有關的項目若至精神科求診時,妳可以和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討論,如何協助妳處理妳的問題;至於與坐機車有關的問題,或許妳可以先試戴全罩式的安全帽看看,以評估是否是因害怕速度感而不敢坐。

Q&A 社交焦慮


Q:
我朋友自國中後就變的內向(之前他很喜歡引起人注意,喜歡受人稱讚),
自今約7~8年吧,不喜歡和很多朋友一起吃飯,因為他會覺得不自在,而且他很容易緊張,一緊張起來就會臉紅,我想這可能是困擾他的主因吧(太在意別人看他臉紅)不知何時,他只要上醫院, 在醫生問診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緊張,心跳加速,而且連親朋好友回家,他說他也會緊張而不知所措,而他也很少和女生講話
(怕女生取笑他臉會紅吧),有一間理髮店他也不敢去(因為有一次他不知
何種原因而緊張,從此進入那家理髮店就會緊張),請問我朋友為何會變的如此,
他是怕別人取笑他臉會紅而逐漸退卻嗎??他為何會變得很容易緊張,
凡事都自認能力不夠?

A:
從你信中提到有關你的朋友現況的問題,就目前來看,你朋友所呈現的現象,在臨床的印象上看來應是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偶有恐慌性發作(panic attack),及憂鬱的臨床現象.
  所謂的社交恐懼症,即是因個體暴露在特定類型的社交或表現情境下所產生的一種立即性焦慮反應,此狀態通常會導致逃避的行為.
此症的發病年齡傾向在青春期晚期或成人早期;而且很快隨著一次羞辱事件之後發生,或者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發病.對男性或女性而言,
社交恐懼症若不治療就有成為慢性的趨勢.
  所謂的恐慌性發作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個人出現強列的害怕不舒服的感覺,但事實上並沒有發作的情境或理由;發作時通常至少維持三至十分鐘,而且不超過三十分鐘,不過也有其它的特殊的個案,發作時間可能更長.
  急性恐慌發作的核心原因大致有三種:害怕患有生理疾病(如癌症);害怕會有精神疾病;或擔心災難性事作或害怕在公眾前丟臉.
  就你朋友目前的情況而言,應已是慢性化;建議趕快至精神科就
診,接受藥物(減輕焦慮,憂鬱症狀)及積極的心理治療.

Q&A 社交焦慮


Q:
我只要看到陌生人手就會發抖心跳也會增快我不敢和我男友的父母和朋友吃飯, 怕拿碗筷會一直發抖這情形已經兩年之久了我都不知如何改善, 最離譜的是我讀二專因為上台報告都會緊張的連臉部也會不自然
上體育課因為打羽球有很多同學圍觀手就又發起抖來害的考試沒過受不了
我就修學了我好想要讀完學業可是又有障礙我以前很活潑的不知什麼是緊張

A:
依你的描述看來,可能是得了社交恐懼症或社會適應障礙,
我建議你去看精神科門診,跟醫師詳細會談後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進而決定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