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2)


憂鬱症的觀念很早就有,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斯的黑膽汁體液(melancholic humor)理論,然而現代憂鬱症的概念是到十九世紀精神醫學興起之後才出現,一直到二十世紀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ICD) 及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才明確列出憂鬱症的診斷及定義,目前最新的診斷標準是DSM-5,它包含了一些憂鬱相關的疾病如鬱症、持績性憂鬱症、經期前情緒低落症、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等,雙相情緒障礙症、循環型情緒障礙症適應障礙症也會以憂鬱情緒來表現。單來說,憂鬱症的症狀表現可分為四大類:
 
(一)生理方面:
        食慾變化(減退或增加)、體重變化(減退或增加)、失眠或嗜眠、疲倦或無精打采、體力降低、性慾降低、頭痛、頭昏、眼睛疲勞、眼角酸痛、口渴、頸部酸痛、胸悶、呼吸不暢、胸痛、腹脹、頻尿、身體酸痛、腰酸痛、盜汗與便秘感或排便次數增加等。
 
(二)情緒方面:
        心情憂鬱、沮喪或掉到谷底、易流淚、悲傷、激動易怒、害怕與恐懼、寂寞空虛、無聊、感情淡薄、興趣明顯減退、失去幽默感與愉悅感、悲觀、自我譴責(常感到罪惡感或無價值感)、低自尊、容易感到挫折。
 
() 認知方面
        思考能力及專注力降低、容易分心、記憶困難或健忘、決斷力減退或猶豫不決、無望、無助、無價值、低估自己能力、自責、罪惡感、死亡意念、自殺意念、思考緩慢與反覆回想舊事等。
 
() 行為方面
   面部表情(愁苦、嘴角下垂、沒有笑容或笑得很勉強)、說話(音量低、速度慢抑揚起伏、話量、內容多變性等皆減少,甚至緘默不語)、行為舉止(無法安靜坐著、踏步、絞扭雙手、精神或動作反應激動或遲滯、僵直)、社交退縮,甚或自殺企圖。
 
這些症狀看起來玲瑯滿目,我在幫醫學生上課的時候常會問他們一個問題:是不是只要情緒憂鬱就可以診斷憂鬱症?答案是「否」,憂鬱症是大腦生病,所以腦部的一 些功能會受到影響,通常在上述四方面都可能出現一些症狀。另外一個我常問醫學生的問題是:憂鬱症是否像感冒一樣,沒有症狀了就可以停止治療?答案也是 「否」,因為憂鬱症不像感冒那麼快完全好,一般至少需要好幾個月到一年才會完全好,未痊癒前停止治療容易復發。
 
大家要注意的是憂鬱症不是單一診斷,因此憂鬱症的表現也會因人而異,特別是在方 社會,憂鬱情緒的表達可能不被容許,進而被壓抑下來或加以否認,導致不容易被他人覺察到,所以其症狀表現常常不是以憂鬱情緒為主,反倒可能只是抱怨有很多 身體症狀(如:身體酸痛)而不提及憂鬱的感受。有時,可能很容易大發脾氣,持續地憤怒或與人爭吵等來表現內在的憂鬱。診斷上,以鬱症為例,必須有五個或以 上的主要症狀幾乎每天、幾乎整天持續出現二週以上,並造成顯著的苦惱或功能減損,才符合診斷標準。
 
我們把憂鬱症分成一些亞型,如有焦慮特徵、憂鬱特徵、非典型特徵、精神病特徵、分娩前後發病、季節性特徵、及有僵直症等,譬如非典型特徵的個案對正向事件, 心情還是會感到比較好,還有食慾變好、體重增加、對於被人拒絕會感到過度敏感等症狀。還有一種分法是將憂鬱症分為內因性及外因性,內因性以體質為主,壓力 為輔;而外因性主要是受外在壓力的影響而產生憂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研究指出平均每花1塊錢在憂鬱症的治療就可賺回4.2-5.7塊錢更好的健康及工作能力(2), 因此了解憂鬱症並治療憂鬱症對個人及國家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大多數的憂鬱症跟大腦對壓力調適失調有關,不論憂鬱症的原因或分類為何,壓力伴演著很重要的 角色,如果一個人持續無法掌控自己的環境及有效化解壓力,將可能成為憂鬱症的致病因子。然而工作壓力也是造成過勞症候群的主要因素,我們能否區別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的症狀呢?
 

參考資料:
(2) Dan Chisholm et al. Scaling-up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global return on investment analysis. The Lancet Psychiatry 3 (5): 415–424, 2016.
  
作者:林朝誠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正視社交焦慮症的嚴重性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是最常見的精神疾患之一,但由於相關研究較少,常為大家所忽略與低估其嚴重性。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會因為實際或是預期面對某些特定情境或對象,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現象,如:緊張、心跳加快、臉紅或肌肉顫抖,甚至出現嚴重的恐慌情形。在兒童方面,可能以哭泣、憤怒、發脾氣或恐懼來表現。
患者能夠理解到這樣的焦慮或害怕是不合理且過度的,但有些人會為了逃避這些令人害怕的刺激,迂迴地用其他的替代方式,不僅事倍功半,甚至嚴重干擾到正常的生活、學業或社交的功能;有的人會用酗酒、服用鎮靜劑、沉迷網路或甚至吸食毒品等方式來逃避壓力、減緩焦慮。
社交焦慮症中分有廣泛型和特定型兩個亞型:廣泛型的社交焦慮症患者對很多種社交場合都會產生焦慮、恐懼、或退縮的行為;特定型的社交焦慮症患者只會對少數幾個情境有如此的反應。
“公開演講”是目前最常見、最令患者恐懼的社交情境,將近一半的社交焦慮症患者其恐懼主要是來自公開演講。其他令人恐懼的情境包含有:被眾人注視、與陌生人交談、與權威形象互動和在他人面前吃東西。
目前社交焦慮症盛行率的研究結果不一、眾說紛紜,這包含了許多因素:診斷標準的不同、方法學上的差異、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或是取樣的方式,都影響了盛行率調查的結果。
社交恐懼症通常肇始於15到18歲之間,有一半的患者在13歲之前、70%的患者在17歲之前、90%的患者在19歲之前,就會出現對特定情境的不合理的焦慮與逃避行為,在25歲之後才罹病的患者非常少見。在社區中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約為1比1.5,而在醫院中則以男性患者為多;在另一個研究中也指出,男性與女性患者的比例為1比1.4。這些差異可能跟採樣時的偏差、社會角色、或病情自覺等方面有關。
社交焦慮症常同時伴隨許多精神疾病,如: 憂鬱症、泛焦慮症、懼曠症或藥物濫用等等。從臨床照護的經驗上得知,社交焦慮症的盛行率為2.9%~7.0%,患者主要為女性,平均從15.1歲開始出現症狀。有33%~58.3%的患者合併重度憂鬱症,26.8~30.6%的患者合併焦慮疾患,23.6%~25%的患者合併有物質濫用的問題。
“求診”這項行為對於患者來說,就是一種社交情境,很多患者都懼於向醫師求助,未能主動前往醫院就診,往往到了合併有其他嚴重精神疾患時,才會考慮到就醫治療。在虛擬精神科診所中求診的患者以焦慮症及憂鬱症為最多,而在焦慮症的患者當中,社交焦慮症又佔了很高的比例;另外,根據網路病友自助團體的經驗,也發現有很多疑似社交恐懼症的網友在團體中求助,因此如何篩選出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建立其病識感且提供適當的援助是很重要的。

社交焦慮症是個慢性的疾病,平均病程有20年的時間,對於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若能及早診斷、完整治療與詳細追蹤,進一步地預防更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藥物濫用的併發,則可大幅度地增進患者的預後情形且減少醫療資源的耗費。
 

Q&A

Q: 前一陣子,我的精神狀況非常不穩定,不斷的遲到曠課,莫名的哭泣,做什麼事情都感到無力,每天回到家才會清醒,才發現自己到學校根本就沒有在上課,完全跟不上別人的進度.
我到學校之後,跟在家裡完全不一樣,常常幻想自己殺人或被殺,而且情緒非常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我覺得自己可能得了"躁鬱症",但又不敢確定.昨天在同學開導之下,我去了輔導室,老師聽了我的問題之後,建議我去找心理科的醫師,但我不敢.
有的時候只要有人問我一些我覺得很蠢的問題,我就開始動怒,在學校的話,就會一直拿刀片亂割身邊的東西,幻想自己殺掉討厭的人,我真的很怕,因為我覺得我會出手...等到不再那麼生氣的時候,又開始後悔...
每天這樣反覆的生活...真的好累!!

A: 您的情緒似乎陷入沮喪, 生氣, 後悔的循環, 且有自閉幻想性的思考,如果已經造成影響學業生活,我建議您一定要去尋求精神科醫師
幫助,聽聽他們意見.只要您開始努力,必然會有改善.
再苦的日子都有過去的時候,請保重.
   

Q&A

Q: 曾在讀二專時被公司fire後
< 害怕與人接觸 把自己關在家
整日昏睡 不吃東西 不理家人 >
國中時其實也發生過類似的情形
而最近這種感覺又回來了

在我讀了<當生活成為負擔>一書後
書中的測驗讓我得知 我已有重度心理障礙
我想要好起來
但父母的感情不合 加上家裡經濟不好
使我難於告知它他們自己的情形
現在的我常感到孤單與害怕
自殺念頭常閃過腦海.......

A: 1. 能夠勇於尋求協助,是值得鼓勵與支持的。
2. 當「害怕與人接觸 把自己關在家 整日昏睡 不吃東西 不理家人」的感覺出現的時候,是否伴隨一些特別的想法?例如,會懷疑有人對自己不利嗎?覺得廣播電視所播放的內容都和自己有關?是否聽到一些聲音和自己說話但是周圍並沒有任何人?
3. 是否在壓力或挫折很大的時候,特別容易產生上述的感覺? 常常擔心什麼嗎?害怕什麼嗎?
4. 妳認為的「重度心理障礙」是什麼?
5. 「孤單與害怕」的確令人難受,有自殺的念頭並不可恥,但是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自殺只是逃避,留下問題與痛苦給至親的父母承受。自殺代表一種懦弱,因為無法面對生命的挑戰與任務。如果妳是孝順的女兒、如果妳願意為妳的家付出,那就更應該勇於面對。雖然辛苦,但能解決問題。
6. 也許無法真正地同理妳的感受,但是衷心的盼望妳能勇敢的面對挫折與壓力。「好好的活著」不是說教,而是父母真心的期望。
7. 可就近至精神科門診。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認識憂鬱 (二)

憂鬱症的治療
憂鬱症的三大治療目標:減除臨床症狀、預防復發、恢復角色功能與生活品質。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有何方法呢?目前常說的有效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抗憂鬱藥與其他藥物)、心理社會治療、電氣痙攣療法(當藥效不足或高度自殺危險時,才加上此治療)

藥物治療:目前主要以抗憂鬱藥來治療,而抗憂鬱藥治療的目標為提升大腦內可使用的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血清素、甲基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到穩定平衡狀態,目前每種藥物的一般療效至少可達七成。尤其是憂鬱症的急性期時,最重要的就是吃藥的療效,此時吃藥的效果也最明顯。藥物治療的目標是讓憂鬱症狀消失,此期間若接受適當及足夠劑量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則憂鬱症狀大部分在一個月到一年左右呈現明顯緩解,平均到達有效的期間為三個月到六個月。目前研究發現,藥物治療在憂鬱症狀消失後,仍然需要持續九到十二個月的時間,如此憂鬱症復發的機率是最低的。

藥物治療之外,還有那些治療是對於憂鬱症是有幫助的呢?運動:當處在憂鬱低谷時,仍需勉強自己做少許的活動量,等待憂鬱症狀改善後,再逐漸的增加運動量。養成運動習慣,好處多多,能提升腦內啡活性,能放鬆、提升活力、改善憂鬱、減少憂鬱的復發。轉念:當憂鬱症狀較緩解後,建議積極學習好的想法,也就是以正向及理性的想法取代負向及不合理的想法,自然能減少不必要的鬱卒心情。而以上學習轉念的方法,建議的方法如下:參加個別心理諮商或團體心理治療、平時蒐集與建立自己好的想法資料庫、從閱讀或生活點滴中不斷的學習好想法。平時有了轉念的能力,每天省思,時常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對於正向情緒幫忙可不小。適當的壓力處理:超過負荷的壓力,尤其是負向的壓力,會造成身體疾病的惡化,也容易罹患身心症,也是某些人憂鬱症發作或復發的重要因素。學習減壓的建議如下:壓力前的階段,從學習選擇適當而正向的壓力入門;壓力中的階段,量力而為的原則下,做出最好的努力;壓力後的階段,就需要抒發壓力後的情緒。學習減壓是一個重要的觀念,也是每個人每天的重要功課,更重要的是,平時就要能找好適合自己的一套減壓方法。信心:憂鬱症人在初期難過時,最常見的疑惑是「我會好嗎?」。急性期的憂鬱症病友要面對諸多的痛苦,包括憂鬱的痛苦症狀、錯誤訊息、親朋對於憂鬱生病的不了解、頓時失去了一切原本努力的目標,這些雪上加霜式的痛處,遠遠勝過一般身體疾病的病人所承受的,結果造成信心完全喪失了。親友與醫療人員的了解與支持,能提升憂鬱病人的信心。耐心:「我什麼時候才會好呢?」這是憂鬱症人在治療當中最常問醫師的話題。有永不放棄的耐心,能治好憂鬱症的。
    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不要因為憂鬱的症狀或是週遭人的誤解,讓自己放棄治療的機會,雖然治療過程中,是有可能出現起伏的現象,只要堅持下去,可以回復原來自在的生活。

認識憂鬱 (一)

對全世界的影迷來說,一四年八月十一日是值得哀悼的一天。好萊塢喜劇泰斗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因憂鬱症侵襲,疑似在住所選擇以輕生的方式結束一生。這個消息格外令人震撼,因為在銀幕上,那些跟著他開懷大笑或熱淚盈眶的當下,更是無數觀眾記憶中永難忘懷的美好時刻。曾幾何時,「憂鬱症」這3個字,竟成了人生最大的殺手,成就、地位、光環……即使擁有這些引人欣羨的條件,照樣擋不住它的逆襲。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指出,到2020年,憂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保守估計,目前全球憂鬱症患者超過3億人。憂鬱症對我們的影響,並不只是一般認知的只是情緒低落,或者是有自殺的危險,它同時也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以及周遭親近的親友,所以這是一個值得大家重視的疾病。
是焦慮?還是憂鬱?
     張女士從三年前開始出現容易疲勞,精力變差,常常莫名奇妙心裡覺得煩燥,以及每天身體出現多處不舒服或是疼痛的現象。但是身體的不舒服在門診吃藥治療後,並沒有明顯改善。最近一個月,她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變差,常常忘記東西,和忘記自己要做的事情,也常常因為一些小事情發脾氣,當她去看內科門診時,由內科醫師轉介到精神科求診。經由醫師門診會談,同時發現她的食慾變差,思考變慢的現象,對於許多事情失去興趣,而診斷為憂鬱症。在她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兩週後,這些症狀有初步緩解,在規則藥物治療後,這些症狀已經消失。她又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生活,也沒有覺得記憶力變差,可以開始會規劃一些想做的事情。
    憂鬱症發作時,很多人就像是換了一個人。憂鬱症常常出現的症狀是心情低落、食慾變差、失眠及失去興趣等,但是有些人身上出現的是以身體症狀或是焦慮為主要表現的憂鬱症。我們大多認為壓力引發憂鬱症的現象,事實上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因為腦裡面的血清素、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量或是功能改變,以至於出現如:對冷熱變化敏感、腸胃變化、食慾變化、排泄(大小便)型態時間變化不同等症狀。至於憂鬱症明確的定義,是指一個人情緒低落,以及對本來感興趣的東西突然間變得沒有興趣。以上這兩個症狀是先決條件,但仍要再合併其他相關症狀來作判斷,如:1.睡眠障礙,睡眠時間可能變得需要很長或很短;2.食慾改變,吃東西可能變得吃很多或很少;3.體力退步;4.注意力無法集中;5.對事情變得猶豫不決、三心二意;6.不適切的罪惡感;7.對未來有無望感,或感到無助;8.容易生氣或憤怒;9.甚至出現死亡念頭。一般臨床上醫師做診斷時,需要在兩個先決條件有至少一個,再加上以上9項症狀符合4項條件以上,同時這些症狀的時間需要持續兩個星期以上,醫師才會判斷罹患憂鬱症。
    許多病人就診時都會問一個類似的問題:「醫師,我的病到底是焦慮?是憂鬱?還是自律神經失調?」其實焦慮或是憂鬱都是代表了神經系統失調會出現的多種不同症狀,也就是可能會指是出現焦慮或是憂鬱,也可能同時出現焦慮、憂鬱與其他相關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這在臨床上是常見的共病現象,那麼到底該診斷為何種病?因為目前臨床診斷是依照表現的症狀為主,原因還無法確定,所以會同時有兩個或是三個不同的診斷同時存在,就如同可有高血壓,也同時有糖尿病一樣。雖然醫學界積極進行研究,但是仍然無法明確的確定致病病因,或是那個腦部區域出現問題,以至於無法清楚告訴病患,憂鬱症是如何造成的。

Q&A

Q: 精神變化很大~~
明明很累可是卻很難入眠~~
每天都是醒醒睡睡ㄉ~~
還有睡醒後精神會恍惚~~
脾氣越來越糟~~
很容易就動怒~~
總覺得自己有很多心事~~
食慾有日愈漸差ㄉ傾向~~
動不動就有想自殺ㄉ念頭~~

A: 以妳的情形,看起來似乎是有憂鬱症的症狀.
憂鬱症有九大類的症狀:
1.憂鬱的心情
2.對事物不感興趣
3.食慾不好, 導致體重下降
4.每天失眠或嗜睡
5.每天感到激躁不安或動作遲滯
6.疲倦, 沒有活力
7.覺得活著很沒價值感, 或有過度的罪惡感.
8.思考能力減退, 無法專心.
9.反覆想到死亡.

妳有許多的心事, 又有自殺的想法, 相信妳一定活得很痛苦.
建議妳儘快的求醫, 以免病情惡化.
有許多的心事, 一定要好好處理的. 選擇專業的心理醫師能有效的處理妳心理
的煩悶.

Q&A

Q: 長期的緊張和焦慮是否會導致憂鬱症?

A: 由你的來信中,似乎你已經詢問過許多人這樣的問題,不知道你所得到的答案為何,你是如何面對所得到的答覆,是信任?是懷疑?或是無法面對!
在疾病的診斷中,是有許多不同症狀存在的,可能會隨著時間或是相關事件的變化而改變。
我並不想直接回答你的問題,想先和你探討疾病的心理歷程,如果一個人長期的焦慮,是容易在心理產生無助感、無望感,加上長期面對自己焦躁不安的病態狀況,確實易引發續發性的憂鬱症狀。
在精神科的治療中,是相當注重病識感,所謂的病識感是包含認知、情緒、行為三方面,也就是說要在認知上了解自己的問題,適宜的情緒接收自己的狀況,在行為上確實配合所安排治療,如果能有這樣的病識感,方能協助自己早日康復。相反的,如果認知上一味排斥自己的疾病,以憂鬱、消極、沮喪的心態面對生活狀況,行為上不配合治療、或是作不適的民俗治療,這對你將是不好的處理。
精神疾病確實是一件令人相當困擾的,但先萬不要有一種過度憂慮、負面的思考,將自己的生活放輕鬆一點,以積極的心面對,找尋正確的藥物及心理治療,相信對你會有較正面的幫助,希望這樣的探討方式,可以給妳適當的幫助。

Q&A

Q: 我常常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甚至自殺的念頭不曾斷過,我覺得好累,很多事情都無法圓滿的結束,總是在緊要的關頭出差子。
雖然我是一個品學兼優的資優生,可是我總是覺得那是一種假像,有時候連和朋友說話都會覺得好累、好無聊。
我想到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躲起來,我很喜歡睡覺,寧可一覺不醒,什麼都不用管,可是,我的生活不允許我有太過充足的睡眠,...我快崩潰了,最近常常從頂樓往下望著,心裡想著,這樣跳下去,就一切結束了,幫幫我,我只想要有天真簡單的快樂!

A: 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常建立在我們與別人的關係及連結上
常常是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
您提到品學兼優的資優生形象
那是我們在別人眼中的出現的樣子
但是您自己眼中的自己
更是重要

如果別人眼中的我們 就是我們非得維持及時時配合的形象
那麼就是我們的包袱
我們的壓力

問問看自己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拋開別人注視的眼光後
剩下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學習和自己的不完美妥協
學習和自己相處
會比較自在

生活充滿了壓力
如果環境不允許睡眠
身心繃得太緊
要考慮請假或短期休息
好好放鬆身心
若現實環境不許可
要考慮目前生活型態或工作環境是否真正適合自己

靜下心來
找出真正的壓力源
問問自己
做什麼事時可以放鬆及減壓
練習及找出更多及其他多元的抗壓策略

想死的念頭增強時
要找精神心理專業人員幫忙
看看是否憂鬱症上身或其他身心出了變化
藥物或其他會談可以幫得上忙
跳下去
只有更多痛苦
也失去看人生更多風景的機會
加油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 (1)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調查,台灣勞工每年的工時在全世界排名第四高,比起平均值多出46個工作天(1),努力工作固然展現出台灣人的靭性,但長期過勞及缺乏足夠的休息,勢必影響身心健康,甚至造成家庭及社會問題。

我們不時可以看到新聞報導某大公司的高階主管或某大醫院名醫突然生病去世或自殺,然後大家一陣唏噓英年早逝之後,繼續走回工作崗位前仆後繼。因此在這裡想跟大家回顧及分享一下一個新的主題 - 過勞(Burnout)症候群與憂鬱症,希望能喚醒大家對健康的重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接下來陸續的幾篇文章,我們要介紹一下什麼是過勞症候群,什麼是憂鬱症,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症狀是否有辦法區別,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是否有相關性。

首先談談什麼是過勞症候群?

過勞症候群在台灣應該不罕見,但卻常被民眾及醫療人員忽略,這個名詞雖然在1970年代就已出現,但一直沒有很好的共識,目前對於過勞症候群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包括三大層面:

1.  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 情感枯竭,身體過度負荷,缺乏精力,及情緒低落

2.  工作倦怠(Cynicism or depersonalization對工作表現出疏遠、冷漠的態度,因缺乏工作動機而想退出工作

3.  缺乏專業效能(Lack of profession efficacy): 缺乏自信,感覺不適任及能力不足

過勞症候群是長期過度的工作壓力累積的結果,也就是工作要求超過個人的因應能力,造成長期適應失調。過勞症候群並非短期壓力造成的,雖然它被認為跟壓力引起的腎上腺皮質醇過低有關。就職場的角度來看,過勞症候群跟曠職、勉強上班(Presenteeism)、較差的工作表現、職場流動率、慢性工作失能、及失能津貼有關。過勞症候群被證實可以預測嚴重傷害、失眠、冠狀動脈疾病、及因精神或心血管疾病住院,此外,也跟加速老化及死亡有關。

過 勞症候群的倦怠源自於接踵而來、永無止境的要求,經常發生在處事效率極佳且對工作要求很高的人。過勞症候群由於缺乏清楚的定義,很容易跟憂鬱症混淆,因此 有些國外學者警告在醫療上儘量避免使用過勞這個標籤,因為可能會忽略了憂鬱症的治療或提供了不適當的治療。因此,接下來我們要來介紹一下憂鬱症。

參考資料:
 
作者:林朝誠


下一節: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 (2)
 
  

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面具下的藍色世界

王女士從兩年前開始出現容易疲勞,精力變差,常常莫名奇妙心裡覺得煩燥,以及常常身體出現多處不舒服現象。她因為身體不舒服,所以常常到內外科門診求診,但是身體的不舒服在吃藥後,沒有明顯改善。最近一個月,她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變差,常常忘記東西,也常常忘記自己要做的事情,也常常因為一些小事情發脾氣,當她去看內科門診時,由內科醫師轉介到精神科求診。經由醫師門診會談,也同時發現她的食慾變差,思考變慢的現象,也對於許多事情失去興趣,而診斷為憂鬱症。在她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兩週後,這些症狀有初步緩解,在規則治療四週後,這些症狀已經消失。她又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生活,也沒有覺得記憶力變差,也開始會規劃一些想做的事情。

憂鬱症發作時,很多人像換了一個人。許多的憂鬱症出現的是大家常常聽到的心情低落、食慾變差、失眠及失去興趣等症狀,但是在有些人身上出現的是如以上的例子提到的以身體症狀或是焦慮為主要表現的憂鬱症。我們大多以為因為壓力引發憂鬱症的現象,事實上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因為腦裡面的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量改變,以至於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如:對冷熱變化敏感、腸胃變化、食慾變化、排泄(大小便)型態時間變化不同等。

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但是常常發現許多人因為不願意就醫,也有的人覺得可以使用意志力,自己來克服憂鬱症的問題,也有的人認為是簡單的情緒變化,沒有那麼嚴重,因而拖延病情造成對於生活或者是工作上的困擾。目前憂鬱症的治療,主要是使用抗憂鬱藥物以及認知行為治療方式為主。藥物的作用是增加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量,改善憂鬱症的症狀。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的是改變憂鬱症造成的負性思考和行為。

做為憂鬱症患者的家人首重在傾聽、支持與陪伴,這個事情說來容易做時難。患者雖然社交畏縮,但又多半是害怕獨處的,家人能耐心陪在旁邊就是很大很大的幫忙了,他說些負面或邏輯不太通的話,先不解釋或回話,讓他說完,說本身是一種釋放焦慮或者是憂鬱情緒的過程,告訴他可以說出來,但是盡量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不去用力反駁他的負面話語,盡量請他深度呼吸伸展運動,家中有些小的健身或按摩器材,鼓勵他或陪他一起使用,因為規則運動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恢復,也是有明顯的助益的。家人的支持與關心,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將各陪伴渡過憂鬱症的過程,當作一種學習與鍛鍊,也可能是日後家庭出現更棒更凝聚的動力。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是焦慮?是憂鬱?

許多病人就診時都會問一個類似的問題:「醫師,我的病到底是是焦慮?是憂鬱?還是自律神經失調?」這代表了神經系統失調時會合併出現多種症狀,也就是同時有焦慮、憂鬱與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那麼到底該診斷為何種病?治療策略又該如何訂定呢?

臨床上發現許多病人是先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因為不同部位的失調而產生不同的症狀,這些身體的不舒服一直未改善就會產生焦慮的症狀,越焦慮則自律神經就越失調,於是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當然也有些是焦慮的症狀先發生,然後再誘發自律神經的失調,此時也會因為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使焦慮更惡化,同樣也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時間久了難免情緒變得低落,生活了無生趣,於是就逐漸產生憂鬱的症狀。所以要了解每個人的病情,必需從整個疾病過程與生活史做完整的了解,擬定治療策略時也需要真正了解各種病因病情的前因後果,如此才能真正有效解決病人的痛苦。

傳統的治療會針對病人的症狀開給藥物,但是抗焦慮劑同時具鎮靜的效果,所以劑量重一點會使人整天昏昏沉沉沒精神。而交感神經更是因為遍佈全身,所以擬交感神經藥或交感神經阻斷劑也會產生全身性的副作用。藥物治療的策略是針對症狀治療,讓病人症狀減輕,同時降低焦慮感,而自律神經恢復正常功能卻是身體自己恢復的,並不是藥物的直接效果。

自律神經控管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自己會依照各組織器官生理機能的需要正常運作,不必我們去留神或主動調整,就像我們一般時候都不會注意到自己心臟有沒有跳動,更不知道每分鐘跳幾下,也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呼吸速度與深度。但是如果這些自律神經發生失調,我們就可能會有心悸或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出來,自律神經正常時身體沒有什麼症狀,幾乎忘了它的存在。

自律神經一般不會無緣無故輕易失調,大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長期壓力與作息的不正常。治療時需要同時將問題找出來並加以排除,安排適度的舒壓並且改變生活作息,如此才能逐漸完全恢復,不然藥物只是治療症狀而已,甚至連症狀都控制不了,而且到了某種程度會產生焦慮或憂鬱的症狀,此時情緒又會回過頭使自律神經失調更惡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如果無法有效打破此惡性循環,很可能就會演變成慢性化的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往往長期靠藥物控制症狀。

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外,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則是直接針對失調的自律神經做調整,可以獲得比較根本性的改善。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採用物理性的神經調節技術,直接將失調的神經調整正常,不但局部的症狀解除了,情緒的焦慮和憂鬱也很快可以改善,不必長期靠藥物控制。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比較明顯、不想長期靠藥物控制病情以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是另一種可以選擇的新療法。

     

Q&A

Q: 
我的問題困擾我以很久,追訴到高中求學時期因長期焦慮一直得不到疏解
頭頸蹦緊到自己忍受不了造成有昏倒經驗
為了應付大學聯考在勉強支撐下
為了轉移這種頸部的長時期疼痛為我對英文介系詞產生對抗的困擾
接著演變成對中文"之"的困擾,
那是一種肌肉蹦到極度的感受會引發挳恐懼和慌亂的複雜感受
我幾乎在那時呈現失控狀況,
到了大學因旁聽日文又轉成對日文介詞的對抗
直到現在只要一看到日文中的"的"景部馬上呈現緊蹦很不舒服
情緒一下就DOWN到谷底,
過去在自我摸索的過程中嘗試過好多方法包括跑步,甩手,靜坐,
但只要一有壓力對頸部的極度痛的敏感馬上使心無心在工作或家庭上,
尤其再加上但到日文的字時那種聯想更使自己難以自持,
對於我這種困擾事實上是因最近返國更換工作焦慮造成情緒沮喪
看了精神科鷖醫生後才將內心積了20多年的困擾陳訴出來,
我目前服抗憂鬱的藥約3-4週
但對於自己這種對頸痛所造成的生活上困擾一直是內心的結,

A:
看起來您為了這種「頸部僵硬」的敏感性相當困擾,
只是在您的陳述中,不知道到底是「頸部僵硬」的情形造成您
「對語文中介係詞過度敏感」?
還是您會覺得是因為「對語文中的介係詞過度敏感」
造成「頸部僵硬」?

從您的來信中看來,您目前可能的幾個主要困擾包括:
1】 環境改變(返國),2】工作更換,3】目前情緒沮喪,
4】長期頸部容易僵硬,5】容易對語文中的介係詞敏感。
上述第一項與第二項分開標示,是因為在過去的「壓力研究」當中,
工作更換、環境改變、結婚、升遷、生子等等,任何改變,
只要是需要我們進行調整與適應的事情,
就是一種「壓力」。細微的事,包括學生的考試、家庭主婦的家事,
上班人員的工作等等,也都算是「壓力」。另外,值得一提的,
就是人的「成就動機」;當一個人「成就動機」很高,
或是對事情要求比較嚴謹時,就可能造成身體常態性的緊繃與過度負荷,
這也是臨床上常見的另一種壓力來源。

當然,壓力不是壞事,只是壓力「過多」或「過大」時,
就會造成人體神經賀爾蒙系統來不及應付,
而產生病態的生理反應!
所以肌肉緊繃、頭痛、頸痛、喉嚨痛、胸口悶、
腸胃不適、心悸手抖等等,都可能是壓力過大的結果。
除此之外,當一個人的記憶力變的越來越不好,注意力難以集中,
睡眠或食慾改變,也常常是生活負擔超過身心負荷能力的現象,
也是我們所稱的「壓力警兆」。
當「壓力警兆」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下列評估與處置:

1. 「自我壓力評量
(可以拿一張白紙和一枝筆,寫下所有的可能性再進行篩選)」:
a. 找出常態性壓力:例如高成就動機、完美主義、急性子、
繁瑣或高難度的工作、高噪音的工作環境、長期的人際不和諧等。
b. 找出臨時性壓力:例如最近生活中任何變動(包括遷居、調職)
或不順利(包括溝通困難)、重要他人生病或死亡等。

2. 瞭解「壓力因子之間,常常會互相加強彼此的影響強度;
所以有時候,壓力是多重因子累積產生的結果」。最常見的例子
就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駱駝耐重力很夠,
但是當牠已經負擔極大的重量時,只要加上一根稻草,就可以壓斷
駱駝堅強的背部!有些事情平時不是壓力,但和其他事件擠在一起,
就可能形成壓力的一部份!

3. 評估「此時此刻」自己還有多少力氣處理多少事情,
排出事情的重要順序!此時需忍痛做出取捨,
考慮「暫時」把一些事情擱
一邊延後處理,有些事情必須先降低原先自己期待的水準,
有些事情甚至必須鼓起勇氣拒絕別人,
或是厚著臉皮請別人幫忙!

4. 評估自己的「可用資源」有多少,
虔誠的宗教信仰、可以提供意見或支援的良師益友、良好的生活習慣、
看書或聽演講等,常常可以幫助我們在重要時刻度過難關!

5. 拒絕「不健康的壓力處理模式」。
包括否認問題的存在、「過度」投入某些活動
(比如上網、打電玩、性行為、飆車、酗酒),
而忽略上述的壓力事件、到處向人抱怨,
卻不曾靜下心來採取行動處理壓力、過度關心別人,
卻忽略自己問題等等,
都是會讓我們的壓力重複累積而消耗掉我們的身心能量的行為,
在這個階段要盡量避免!

6. 學習「自我放鬆技巧」。包括東方的瑜珈、靜坐、禪修、太極拳,
西方的漸進式放鬆訓練、自我暗示法、冥想等等,
可以引導我們放鬆我們的身體肌肉,
進一步放鬆我們的心靈,都是可以幫助我們提昇自己的抗壓能力的方法。

7. 適時求援。不需畏懼向別人開口求助,大不了只是被拒絕而已,
總可以找到有意願有能力幫助我們

Q&A

Q:
我講話會口吃尤其是打電話上台演講或是心情緊張時,
而且心情會莫名的緊張起來,連自己都不曉得是什麼原因,
反正緊張就會頭皮發毛心跳加快接著就是口吃結巴起來了,
本身在上班有很多時間需要電話與同事連繫,
可是講話就讓自己不舒服很困擾,請幫幫我

A:
在瞭解你的狀況後,對於你所面臨的困擾我深深明瞭,
像你這樣問題的人有很多,且大部份都是在緊張的時候才會發生,
我過去有一位門診心理治療的個案,他跟你一樣也會口吃,
而且他是一位準備當老師的實習生,相信你可以感受到他所面對的困境,
後來他以心理治療配合語言治療,有逐步改善自己的狀況。

你們之間可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對自我缺乏信心,
加上過去挫敗的經驗,導致你在潛意識裡被行為制約,
因而每當緊張時便不自主的口吃。

你也許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是一位棒球選手,
在一次比賽中你輸了,而且有一位對你很有意義的人告訴你,
你是因為揮棒姿勢不正確,而無法發揮實力,
試問你在而後的比賽你會不會特別注意你的姿勢,
而導致你陷入低潮?

回到你的問題,你要不要回想當你症狀開始時,
是否有遇到什麼事,令你注意到你的語言表達。

如果你想不起來,或是沒有遇到任何事。
我想建議你,先拋開你會被取笑的心理恐懼,
告訴自己就是有這毛病(在認知、情緒及行為上接受它),
忽略他人所帶給你的焦慮,勇敢的與人說話,
先減低自己的心理負擔,試試看!同時發揮一下你的專長,
吸引別人的讚賞,逐步培養你的自信,也許對你有意外的改變。

在這同時,你可以學習自我放鬆(肌肉放鬆法、呼吸放鬆法),
降低你的焦慮不安感,
另外你可以找語言治療給自己做一個安心的復健計劃,
請你多方面努力,相信對你應該會有幫助。

 

Q&A

Q:
請問長期的緊張和焦慮是否會導致憂鬱症?

A:
由你的來信中,似乎你已經詢問過許多人這樣的問題,不知道你所得到的答案為何,你是如何面對所得到的答覆,是信任?是懷疑?或是無法面對!
在疾病的診斷中,是有許多不同症狀存在的,可能會隨著時間或是相關事件的變化而改變。
我並不想直接回答你的問題,想先和你探討疾病的心理歷程,如果一個人長期的焦慮,是容易在心理產生無助感、無望感,加上長期面對自己焦躁不安的病態狀況,確實易引發續發性的憂鬱症狀。
在精神科的治療中,是相當注重病識感,所謂的病識感是包含認知、情緒、行為三方面,也就是說要在認知上了解自己的問題,適宜的情緒接收自己的狀況,在行為上確實配合所安排治療,如果能有這樣的病識感,方能協助自己早日康復。相反的,如果認知上一味排斥自己的疾病,以憂鬱、消極、沮喪的心態面對生活狀況,行為上不配合治療、或是作不適的民俗治療,這對你將是不好的處理。
精神疾病確實是一件令人相當困擾的,但先萬不要有一種過度憂慮、負面的思考,將自己的生活放輕鬆一點,以積極的心面對,找尋正確的藥物及心理治療,相信對你會有較正面的幫助,希望這樣的探討方式,可以給妳適當的幫助。

Q&A

Q:
常會突然感到憂慮,不自覺的想哭,回到家後會感到難過【很少回家】,媽媽接近時會覺得無法呼吸,難過的事情數都數不清?

A:
從您的來信中感覺到似乎過去有很多不愉快的經驗, 尤其與家庭有關? 我猜想可能媽媽關心你的方式讓你不太能接受. 造成你的壓力與焦慮.
有時候父母自己並不了解他們這樣的方式已對子女造成壓力, 而更可能是他們自己在成長或生命過程中也不愉快,而將一些壓力或期待轉到子女身上. 如果可能的話,試著去了解他們過去生命經驗;或許讓你可以用較平靜的心情來看待他們.你願意多談談過去的經驗嗎?

另外目前的生活狀況如何?也許過去的事情很難改變, 目前可以試著建立其他的人際關係; 在青春期前, 家庭關係是最重要的穩定力量,但您目前的年齡, 除了親情外, 可以將重心移至友情或其他的異性關係, 會讓您的生活較豐富.

如果莫名焦慮的情形相當嚴重, 也建議您可以就診精神科, 目前有一些不錯的藥物可以幫助你度過這些不舒服的時間; 精神科也有心理師與社工師, 可以提供一個空間可以讓你可以將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宣洩一下, 專業人員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見, 幫你做一些整理歸納或分析, 或許可以讓你用一個新的眼光或新的方式來看待過去的種種.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Q&A

Q:
我目前是一位大學生......
大概從我高一開始.......
也不知怎麼回事...
漸漸有口吃的症狀出現........
到後來越來越誇張..到目前已經6年了
甚至上大學後成為班上同學的大笑柄....
連女朋友也常拿此來做文章吐嘈......
這讓我非常自卑....
反射性的非常怕他人拿這來做文章.....
尤其每次上課分組上台報告時...
都有非常大的壓力..非常緊張..深怕口吃的習慣會引起他人異樣的眼光...
2
年前我去看過2家耳鼻喉科...醫生都
認為我生理上沒問題...
所以又過了快2年我一直從心理上自我調適...
想自己改掉這讓我痛苦以久的壞習慣..
後來的確是有進步...
但這習慣還是常常有時會復發....
尤其是緊張的時候.....
但有時又不會(我自言自語時也不會)...
所以我認為我這應該是心理層面的問題...

這表達上的障礙陰影已經盤據在我心中6年了
一直遲遲不能完全解決...
真不知道以後就業怎麼跟客戶談生意...
真有想過乾脆現在自殺一了百了算了...

A:
在瞭解你的狀況後,對於你所面臨的困擾我深深明瞭,但如果你真為了這件事情而自殺,就太不值得了。

像你這樣問題的人有很多,且大部份都是在緊張的時候才會發生,我過去有一位門診心理治療的個案,他跟你一樣也會口吃,而且他是一位準備當老師的實習生,相信你可以感受到他所面對的困境,後來他以心理治療配合語言治療,有逐步改善自己的狀況。

你們之間可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對自我缺乏信心,加上過去挫敗的經驗,導致你在潛意識裡被行為制約,因而每當緊張時便不自主的口吃。

你也許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是一位棒球選手,在一次比賽中你輸了,而且有一位對你很有意義的人告訴你,你是因為揮棒姿勢不正確,而無法發揮實力,試問你在而後的比賽你會不會特別注意你的姿勢,而導致你陷入低潮?

回到你的問題,既然這症狀是從高中開始,你要不要回想當時你是否有遇到什麼事,開始令你注意到你的語言表達。

如果你想不起來,或是沒有遇到任何事。我想建議你,先拋開你會被取笑的心理恐懼,告訴自己就是有這毛病(在認知、情緒及行為上接受它),忽略他人所帶給你的焦慮,勇敢的與人說話,先減低自己的心理負擔,試試看!同時發揮一下你的專長,吸引別人的讚賞,逐步培養你的自信,也許對你有意外的改變。

在這同時,你可以學習自我放鬆(肌肉放鬆法、呼吸放鬆法),降低你的焦慮不安感,另外你可以找語言治療給自己做一個安心的復健計劃,請你多方面努力,相信對你應該會有幫助。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是憂鬱,而不是想太多-


在診療室裡和患者討論她情緒低落的狀況,她的朋友在旁邊提到"她就是想太多了"。她聽到以後,情緒變得更加不穩定,及氣憤沒有人了解她。花了一些時間將情緒安撫,也向他朋友解釋憂鬱症的特徵及症狀,及如何處理低落情緒以及負向思考的問題。
在遇到情緒低落的時候,經常聽到周遭的人勸說"不要想太多",或是"想開一點"。當我們憂鬱情緒出現的時候,並不是想太多,而是腦中的負面思緒會不斷的出 現,讓自己不由自主的被吸引進去。 當然都想要停止去想,只是都無法成功而已,也因為一直被類似的負面思考困擾,所以會出現想太多的認知。
如果憂鬱情緒較嚴重,同時出現睡眠問題,沒有食慾,甚至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或是工作的時候,建議找精神科醫師求診,是否已經達到憂鬱症的程度,盡快接受適當的治療。
藥物的治療是可以讓憂鬱症狀緩減,規則的服藥可以幫助盡早的脫離憂鬱狀態。
當我們遇到親友有憂鬱情緒的時候,傾聽與陪伴是較適切的協助方式。憂鬱的人會有強烈的孤單感,多陪伴傾聽可以幫助她/他情緒較為緩解,不會深陷在負面思考或情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