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我有社交焦慮症嗎?

原著作者:葉紅秀醫師

不久前,獲悉陽明大學學弟,也是在台北榮總精神科的老同事,林朝誠醫師出了新書「宅男宅女症狀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敬佩之餘也很好奇,這個過去不太被精神醫療界所重視的冷門疾病,怎麼會被林醫師挖掘到可以寫成一本書?終於得林醫師贈其大作,開卷之後欲罷不能,一日之內拜讀整本,收穫良多。以下就我一個精神科醫師,多年接觸社區身心科求診個案之經驗,閱讀這本書之後的心得,重點說明如下:

首先,貫穿全書,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不要忽略社交焦慮症的普遍性與嚴重性;其次,呼籲個案勇敢就診、醫師細心診斷;更重要的,強調這個病是可以有效治療,不需忍耐!

普遍性與嚴重性
罹患社交焦慮症(過去稱社交畏懼症)的朋友遠比我們印象中所認為的來的多!統計其終身盛行率,竟是僅次於憂鬱症與酒精/藥物濫用,排名第三的精神疾病! 這些朋友多數在青少年或是成人早期發病,不只需長期忍受面對社交場合之焦慮與因此躲入一人世界而造成生活之不便;其學業與工作成就,甚至交友、組織家庭等人生大事,更是大大受影響;而多數個案在現代網路普遍的時代成為名符其實的宅男宅女,身體也會因為久坐與長時間盯著螢幕而出狀況;有些人甚至演變成憂鬱症、拒學症、或酒精濫用/依賴!

就診與確診的重要性
林醫師在書中一再強調有太多個案因為不敢到醫院而失去就醫機會! 除提醒大家多關心我們身邊有類似困難的朋友,鼓勵他們勇敢就診;也希望我們醫師在遇到這些個案時,小心分辨,除了害羞的個性,人格異常,或精神分裂症(現改稱思覺失調症),也要時時想到社交焦慮症的可能性! 在診斷憂鬱症、拒學症、酒精濫用/依賴等更問題時,別忘了可能隱藏其中的社交焦慮症!當然,並非所有宅男宅女都是社交焦慮症,只是這群朋友當中有相當高比例隱藏此症未被發現,值得我們特別關心。

社交焦慮症的治療
這個病是可以治療的。透過藥物對大腦內傳導物質的調整、心理的支持、與認知行為治療,有高達四分之三的個案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更讓人興奮的是,雖然治療過程較慢看到療效,一旦有效改善症狀,其復發率很低。有研究指出,社交焦慮症治癒之後,僅34%的人在十年內再度發作。這樣的預後在各類精神疾病中算是非常好的! 當然,如同其他任何疾病,社交焦慮症也是愈早治療愈有效。除了拖太久可能引起上述種種更難治療的併發症,因為焦慮而導致的社交逃避行為也是愈久愈牢固難改;所以若有懷疑自己或親人朋友在與人面對面的情境會有超乎常人的緊張,甚至想方設法逃避這些場合,最好找身心科醫師評估,看是否需要治療!

林醫師的書對社交焦慮症的病因、評估、與治療方法,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書中並且深入淺出舉了很多生動的案例,讀來一點都不會枯燥,相信不論是否相關專業人員或是社會大眾來閱讀,都會很有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