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社交恐懼症者的生活世界(2)


原著作者:  臨床心理師李意鈞


* 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害怕…..
''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害怕….''。即使是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社交恐懼症患者仍會有一種被淹沒的感覺,因為它會覺得大家都在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同時也在批評的他的每一個思想。因為社交恐懼症患者總覺得自己被觀察,同時別人也一直都對他作出負面的評價!最遭的情況是,必須與權威人士打交道的時候,更是讓焦慮攀升到極點!比如是像工作上的督導或是老闆報告或討論時,他們的喉嚨就像被東西塞住一樣,臉部肌肉也會像被冰凍一樣,僵硬的作不出一點表情。然後,社交恐懼症患者的思緒就會集在處理自己的焦慮上面,不斷的告訴自己''還不算壞'',''放過自己吧'',於是他們當然無法將自己原先要表達清楚的東西交代清楚。然後當事情過後,他們就會記起自己一定有說錯什麼-----因為他們常常如此。

* 如何才能在以上這些情境中感到''放鬆''與''自然''呢?
對於一個社交恐懼症的患者而言,去參加一次工作的面試簡直就像一次慘絕人寰的酷刑︰因為他們已經事先知道,過度緊張只會他們失去被錄取的機會。因為當時他們必定是感到猶豫與焦慮的,但是仍必須故坐鎮定然後試著找出適當回答的詞句會是內容。這就是他們覺得最糟糕的部分︰因為他們也已經事先知道,焦慮緊張的情境之下,他們一定會說錯話的!這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挫折,因為明明知道自己可以勝任那份工作,但是卻偏偏因為緊張與焦慮讓自己無法通過工作前的面試!

* 歡迎進入到社交恐懼症患者的世界…..
前面提過,社交恐懼症是目前美國排名第三的心理問題。這種類型的焦慮一共影響了將近一千五百萬的美國人。不像一般其他的心理問題,社交恐懼症不被一般大眾或是甚至一些心理健康醫療機構的專家所認識及了解。事實上,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通常有將近90%的機會被下錯誤的診斷!在來到社交恐懼症機構的病友中通常會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憂鬱症、恐慌症或是人格疾患。
因為許多社交恐懼症患者自己也並不清楚自己的困難核心,同時也從未見到相似的主題或是疾病在電視或是在脫口秀中被談論,以致於他們總是人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這種恐怖症狀的人。也振因為這種想法,所以他們必須為自己保守秘密。對他們來說,如果每一個人都相信自己在真實生活中有多麼的焦慮將會是非常恐怖的事。然而更不幸的是,如果未經教育、了解或是治療,這種疾病很難自己痊癒的。然而另一個困境是,如果社交恐懼症越來越嚴重,而且患者從未找尋協助的話,復原的機率是非常渺茫的。在前面文章中所見的是一般''廣泛''的在生活中可見的社交恐懼。因為他們可能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或是每一個角落。我自己本身也是社交恐懼症患者,並且身受其苦二十多年,直到我在一本書上閱讀到有關社交恐懼症的相關名詞與資料。雖然這些患者有相同的困難,但是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太一樣的症狀。比如說︰有些人無法在公共場合書寫,因為它會擔心別人正在看他,因此而手部顫抖個不停;其他的像無法保住工作,更嚴重的甚至無法在他人面前吃或是喝東西。他們共通常見的症狀是︰臉紅、冒汗、和感覺被凍僵一樣。較為厭重或是特殊的是有些人因為擔心別人正在注視自己而覺得自己的身上的某一個部位一定一有些不太正常。另一項社交恐懼症患者共有的症狀是不合理的思考與害怕。他們清楚的知道別人不會一直盯著他們看、不會無聊到不斷的批判他們。他們也清楚了解別人不會無故羞辱或是使他們難堪。儘管他們如此的清楚事實,但是他們仍然持續的恐懼、焦慮與和害怕。

* 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福音…..
前面訴說了許多社交恐懼者患者在生活上的不便,但是有一項是屬於社交恐懼症患者的福音︰社交恐懼症不但是可以治療的,而且治癒的機率還相當高。所以社交恐懼症不在威脅及影響個人一輩子。在治療中,就是上述情境中的一些自動化的思考和感受必須被討論,也必須在治療中獲得克服。這些思考或感覺在治療中會以循環辯證法的方式來進行討論。

* 社交恐懼症該如何治療…..
目前已經發現許多種的方法可以治療社交恐懼症。但是目前研究中認為最有效的是認知行為治療法,而且認知行為治療法的療效可以延續較長的時間。

* 社交恐懼症患者可以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社交恐懼症對於認知行為治療的回應相當好。而且花費的時間相當短﹙不需花到數年或是相對於一輩子受困於社交恐懼症的時間﹚。而且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症狀嚴重度縮需花費的時間也各有差別﹙通常是數月至一、二年之間﹚。但總而言之,認知行為治療是對抗社交恐懼症的基本策略。如果分析式或是要求個案思考自己問題的治療法只會讓情況更糟。而大部分的個案均可以在治療中受益或是使生活品質改變,但只有極少數的個案失敗,因為他們無法在治療中持之以恆,或是不願在家中嚐試或演練簡單的抗焦慮策略﹙如放鬆訓練、行為預演等﹚。

藉由認知行為治療所提供的方法、技巧或是策略,已經有許多人擺脫多年焦慮的惡夢,而且已經重新享受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了!

各位讀者,如果你有與上述朋友的相同困擾,不見得你就是患了社交恐懼症但是我們建議您到各心理衛生中心或是醫院尋求精神科醫師或是臨床心理師的諮詢或建議,以幫助自己重拾健康、快樂的人生!

Q&A 社交焦慮


Q:
從小我就是個害羞內向易臉紅的男孩子,也因為如此,
始終沒有什麼朋友,然而會造成這樣也許是說話會口吃的原因,
越是想表達我的意思,口吃就越嚴重,
說話吞吞吐吐的樣子讓我漸漸喪失信心,
若是有人介紹新朋友給我認識,結論大多離不開我很悶,
不說話,不善言詞,很無聊....等負面印象,幾次以後,
我慢慢開始逃避,習慣躲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但在網路世界,
我又搖身一變為幽默風趣的人,只要不用說出口,
打字較容易表現我的想法,但回到現實,跟朋友吃飯聚會,
有時他們聊的話題想參予,可是話在口中就是沒法說出,
雖然想講的話在心裏已經重複好幾遍,
但講出來哩哩落落讓人家聽不懂意思,氣氛就會變的有點尷尬,
就算有不錯的想法,講出來也會大打折扣,
久而久之就變成別人眼中沉默寡言的人,目前我從事設計方面的
工作,但連跟朋友一般性的聊天都有問題的我,
更別說把設計理念對別人作簡報了,緊張冒汗說不出話是唯一能有的反應,當然,也曾想過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但以上那些話,
叫我用講的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有人跟我一樣嗎?
而我又該怎麼辦呢?說話缺乏自信是我問題的關鍵,
事實上心思反應和長相絕對足夠讓我充滿著自信,
但我始終無法做好心理調適去接納人群,
請問有沒有專門矯正口吃問題的機構?

A:
從你清楚的描述了解你大概的情況
對於與人溝通和表達自己的意思 你似乎是還蠻有信心的
從你在網路上的表現看得出來 只是面前有活生生的人就會有狀況
不知道你和家人或是好朋友討論過嗎 也許他們可提供一些看法
看看是什麼樣可能的心理上的因素 讓你見到人講話會緊張
另外你也可以試著開發你的發聲部位 如聲帶 舌頭 喉嚨 嘴唇 兩頰肌肉等
儘量去用它們的時候 才能享受完全體驗它們和控制它們而不是被控制
也可以直接找個身心內科醫師 慢慢把問題告訴醫生
不要擔心結巴 因為你正好在呈現症狀
如此一來醫生可清楚你的情況 也幫助他診斷

Q&A 社交焦慮


Q:
它影響我約4年,我很怕他人的眼光,常常以為他人在批評我,
即使只是走路經過,聽到路人、不熟的人身邊時,
聽到一句談話、批評或怒罵等,總會認為對方在談論的人是我,
而感到畏縮或自卑、自責;另外,也常以為他人在窺視我的一舉一動,
而很害怕自己的表現或動作讓人批評或取笑,使得我的心裡十分緊張。

A:
妳信中所提出的症狀, 看起來是焦慮所產生的身心反應,
而且可以說是社交特定場合發生的
一般我們稱之為社交恐懼症(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
也就是說, 對社交場合會有不自在焦慮擔心甚至有逃避的情形,
嚴重影響生活治療改變上可以藥物降低症狀的困擾嚴重性,
學習放鬆與增加自信而避免一直逃避
妳可以與就近的精神科醫師討論

Q&A 社交焦慮


Q:
小時候我就不喜歡跟別人講話'所以口才一直不好'當兵時我的情況變嚴重了'服役期間幾乎
同袍都叫我是[不會講話]的人及[啞巴]'雖然他們都沒有惡意'但這情況確實為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每次和人說話時'都會因緊張而講不出話來'和家人也變的更少話'因為我怕會出糗'這痛苦真是難以形容'願有解決之道'

A:
不知您的不說話是因為只要跟人有接觸時就有這種狀況嗎?當你一個人朗頌時會不會呢?講話時會不會結巴呢?這種情形有多久了?如果你平常說話很好,沒有結巴,但只要跟人接觸需要講話時,就會有緊張得講不出話的情形,很可能是一種社交恐懼症,可以到醫院求診,服用一些藥物,配合心理治療,應可以得到改善。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社交恐懼症者的生活世界(1)


原著作者:   臨床心理師李意鈞

現今,社交恐懼症是美國第三大心理病理的問題,但是人們對他的了解卻是少之又少。

* 在大街上……
對一個社交恐懼症的男性患者而言,要走上大街上進入人群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因為他會無法抗拒的感受到好像別人都一直透過窗戶在看著他的一舉一動。更糟的是,他還可能會在閃躲他人眼光時,走在路旁時還偶遇到一位友人,且必須很不自在的向他打聲招呼。他的打招呼會同時讓自己和那位友人感到為難,因為他的聲音聽起來是如的微弱以及不確定,讓對方知道他是如此的害怕與他打招呼。更糟的是,社交恐懼症的患者並不希望任何一個人知道他的內心是恐懼的。他嚐試逃避每一個人的眼光注視,並且祈禱在回到家之前不會或是不必跟任何一個人說話。

* 在超級市場…..
如果是一位女性的患者,她會很討厭在超市或是雜貨店購物時站在排隊的隊伍中等待結帳,因為她很害怕每一個人都在盯著他看。她雖然知道並不會每個人都真的一直盯著他看,但是那樣''被盯著看''的窘迫感覺卻是如此的真實。當她在購物的時候他會一直感受到好像別人都一直透過天花板的大鏡子在注視著她。現在她必須和一位已經結完帳走出商店的人打招呼,她試著擠出她的笑容,但是她發出的聲音卻是如此的微弱。事後,她可以很確定自己出醜了!而且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他的焦慮上升到了最高點。

* 打電話…..
另一社交恐懼症的患者坐在電話前面,並且感受到極端的痛苦,因為她不敢拿起話筒打一通電話,即使是在辦公室因為催繳電費而打電話給另一位不認識的人都讓她感到焦慮無比。因為她會覺得自己太打擾別人而對自己感到相當的心煩。同時她會相當的害怕被別人拒絕,即使在電話中或者僅止於一位陌生人。尤其是對她認識的人,她更害怕跟他們通電話,因為她很害怕打電話給對方的時間並不適切,深怕打擾到對方是對方不高興,或是對方根本不想跟她說話。最糟糕的是,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通常在打電話之前就已經感受到被拒絕的感覺!如果他真的鼓起勇氣打了這通電話,事後她會坐下來想︰自己剛剛說了什麼?別人是如何對待她這個人,她的焦慮以及想法一直將自己剛剛的通話表現歸咎於''失敗的或是愚蠢的'',和她過去所作的事一樣。甚至事後在只是光想到那通電話就會讓她覺得窘迫不安。

* 會議中…..
''每當我必須跟權威人士說話的時候我的身體就好像被凍僵一樣''………….
一位社交恐懼症的男性患者表示,他非常的厭惡上班,因為每星期都有一次固定的會議。在會議他必須和每一個人報告及討論他現在的主要工作計劃與進度。光是想到這些就足以讓他焦慮,甚至前一天就無法好好入睡。當會議好不容易結束了,他才能卸下一身的緊張與焦慮。但是會議中的經驗卻是歷歷在目,他確信自己的發表及討論是相當愚蠢的,而且確定每一位成員都看見他的愚蠢與害怕。在下一周的會議中,老闆將會加入會議。雖然距離會議尚有七天之久,但是胃卻已經因為焦慮而開始翻攪,而且它也開始擔心自己在下一次的會議中又在一次被焦慮給淹沒。他知道自己在老闆的面前說話會結巴、吞吞吐吐、臉也會轉紅,而且也會緊張的忘記自己要和大家溝通的內容,當然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親眼目睹他的窘狀。焦慮每天都纏繞著他,甚至他不斷的回想、再回想,擔心、再擔心並且不斷的在他心中擴散….。

* 上課第一天…..
一位社交恐懼症的大學生拒絕參加第一天的課程,因為教授將帶他們認識環境並且要他們一一上台自我介紹。光是想到坐在教室裡,等待著向一群陌生的同學作我介紹就已經開始覺得相當窘迫。他知道自己太焦慮了,他是無法將事情記的很清楚,而且他一定會忘記重要的細節。他的聲音會顫抖,會讓人聽出他的猶豫和害怕。因為這樣的焦慮對他來說實在是太大了,所以藉由不參加第一天的課程以逃避必須面對自我介紹時的壓力與焦慮。

* 孤獨、受困的感覺…..
''我是世界上唯一有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症狀的人…..''。
另一位試圖參加聚會或其他社交活動的年輕社交恐懼症男性患者,他的確是非常非常孤單,但他卻從未真正參加任何一個聚會或是活動,因為他實在是太害怕跟陌生人互動了,因為一個人多又擁擠的場合只會讓他覺得更糟。認識新朋友的想法會讓他覺得非常害怕----
他將不知該說些什麼!尤其當他們盯著他看看的時候,他簡直渾身不自在,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其他人拒絕…。就算某些人表面看起來很和善,但是他們也終將發現年輕人臉上僵硬的表情和為難的笑容。人們極容易就感受到他的緊張和焦慮。
''我總是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被拋棄的人一樣'',那位少年社交恐懼症患者表示。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待在家中,一個人看電視打發時間。唯有一個人在家的時他才會感到放鬆。你相信嗎?他已經有十二年的時間並未去過任何一個地方!
因為他表示自己實在是太容易逃避社交情境了!
在公開的環境中,如工作場所、會議或是購物商場,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會覺得每一個人都在看著或是凝視著他們﹙雖然他們知道那不是真的﹚。這些人無法做到真正的放鬆以及無法享受社交生活。事實上,只要有人在旁邊,他們就無法真正的放鬆。因為他們總覺得人們在注意、打量或是以某種方式在批評著他們。雖然這社交恐懼患者有時可以理解別人不可能公開的批評或是注視他們,但是他們心裡堅定的相信,別人即使在心裡或是私底下仍是對他人注視著或是批判著他們的!這是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夢靨,所以對他們來說,逃避焦慮比面對焦慮來的容易及輕鬆許多......
(文章未完待續)

Q&A 社交焦慮


Q:
我是男生,今年二十三歲,我確定自己得了社交焦慮症中的”膀胱害羞”症(ShyBladder Syndrome),從貴站的”同病相憐”和其它的網路資料中,我找到了原來有很多人都有這方面的困擾。我害怕使用公共廁所,當要用公共廁所的時候,我會感到莫名的緊張,進而使膀胱的肌肉收縮,小便無法排出。我大約是在十幾年前就得了這個病,剛開始時也不以為意,只要不用公共廁所就可以了,但如今我發現到了這個病會帶給我很大的困擾,我會因為廁所而拒絕外出旅遊,總要等到別人用完廁所才敢進去,當要找工作時,第一想到的也是廁所是不是有足夠的隱私... 總之,這個毛病帶給我太多的困擾了!

  由於這個病有其特別之處,我雖然有想過要找心理醫師治療,但每次想到要講這種小便上廁所的事,我便覺得難以啟齒。我一直知道這完全是心理上在起作用。我最近也在努力改變自己,我覺得自己已經變得開郎、也有不錯的自信心、和別人相處時也可以處之泰然、對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 總之,我覺得整個人都已經不錯了,只是”害羞的膀胱”這種病卻怎麼都無法克服。

  值得一提的是,我是從一個美國網站(http://www.paruresis.com/)得知”害羞的膀胱”這種病的,我在上面也認識了一個來自中國上海的朋友,和他一齊分享這種病。另外,我自己也架了一個網站,希望把這種難以啟齒的病讓更多的人知道,叫做”害羞的膀胱-中文站” (http://home.kimo.com.tw/shybladder_big5/),我已經很努力地想克服這個病了,但卻沒什麼進展,醫師,不知你有沒有什麼建議給我?我是否應該去醫院看一下醫生?在台灣患這種病的人有嗎?去醫院會有效嗎?吃藥可以改善這種完全心理上的病嗎?

A:
依照您所敘述的情形,您確實罹患了社交恐懼症,事實上罹患此種疾病的患者很多,只是大家不會跟別人說自己有什麼問題,因為不僅僅您對於您的問題難於啟齒,有這種問題的人,在面對人群時候,會非常焦慮,更無法將自己的情形講的出口。從您來信的敘述,了解這種症狀已經對你的生活以及工作構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建議你儘快的去找精神科醫師,會對你的病情有所幫助。目前這種疾病是可以使用藥物來做治療,你也可以與醫師討論,有關於自我放鬆或是如何減輕焦慮的方式,因為在服藥的初期或是藥效不理想時候,也可以借住放鬆的方式,幫助適應的問題;另外有放鬆或是心理的支持,也可以加強藥物的作用。

Q&A 社交焦慮


Q:
我在禮品店工作,對於找錢收錢包裝是我很排斥的,因為我非常容易緊張;原本我還打算辭職(因為自己的心理問題) 但還是做了一年。原本已不緊張的我(甚至還認為已克服了緊張)又變得非常緊張!我嚐試著唸佛號讓心專注於一件事,但還是失敗。在那當下完全只有緊張,根本忘了佛號!客人只不過是來買東西,非常單純的一件事,也沒威脅到我,我緊張個什麼勁!(說出來別人搞不好笑歪了!)「客人」=「緊張」。自己蠻害怕別人注視著我做事(雖然別人也不見得在注視著妳)且自幼就不在外面吃東西;我也參加法會,中場有午餐時間,全場的人都在享受午餐,而我卻只能把便當放回去,假裝去廁所,沒吃午飯,其實肚子餓的要死!幾年前有機會去國外,才剛下飛機我就想回家了,受到同行人的責難。結果我在國外過著既痛苦又饑餓的日子,餓了好幾天 (因為我不敢在餐廳裡吃東西,甚至只要拿起杯子喝水,就會嚴重地手發抖、脖子僵硬!)自己已束手無策,很想自我了斷,因不能像平常人一樣生活實在太痛苦了!特別是我的問題只是非常平凡無奇的事物,才更讓我痛恨自己的無能!卻不敢去買東西、在外喝水、吃東西、甚至我去醫院,看醫生掛號時,連拿掛號費給掛號小姐都會像在地獄般痛苦!

A:
你得情況應該是屬於焦慮症其中的一種"畏懼症",你所畏懼得對象是一種社交場合的
互動,所以你會害怕和人接觸,想辦法躲避。會產生這種情形大部分和過去的不良經驗
有關,長期下來形成習慣,於是就不容易改變。很可惜你曾經有一年可以克服,因未能
持之以恆,所以有惡化。以目前的狀況,建議要好的親友陪你到精神科就診,配合藥物
及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才能有效解決你得畏懼症以及情緒困擾。

Q&A 社交焦慮


Q:
我是一個上班族,我一直對自己有自信。但卻長期為緊張及心搏過快所擾。
從小我就是活潑的個性,有些天不怕地不怕,自高中的某一天,老師要我唸課文,當時唸著唸著聲音就抖了起來,同學們很好奇的注視著我。從此我就開始了與急促心跳共舞的生活。
上台報告或是對主管報告我都會出現因為心跳太快而頭暈目炫的困擾,聲音也會因此抖動,事實上我已有很足夠的準備,也不覺得應該要緊張,但後來反而是因為擔心心跳而越來越害怕,怕說不好怕抖得很丟人。但私下我是一個很風趣又反應快的機靈鬼呢!
之前曾看過家醫科,醫生開給我ideral減緩我的心跳,後來我也就自己買來吃,只要預期當天有會要開要報告,我就會吃藥準備,結果當然我的表現很正常也令自己滿意,但吃藥抑制終不是辦法,我不想一輩子吃藥渡日,而且現在我已吃到很重的劑量(40mg一至二顆),深深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希望能找到治本之法!

A:
我在人群前說話的經驗應該算是很多的了,但是在某些時候發表意見還是會有緊張到聲音發抖的現象,我也曾經看過口吃的人經過口語表達訓練之後可以很順暢地發表一次演說。我認為心跳其實在某種程度內是可以控制它的速度的,我們可以藉著想像或呼吸蓄意讓它跳得更快一些,也可以藉同樣方法或所謂的靜坐讓心跳變慢,甚至讓腦波改變,基於這個原理即使你本來有一些生理上的不利因素我認為只要運用一些心理治療方面的方法應該可以克服你的困擾,更何況你實際上是個有自信的人,又有風趣、機靈、反應快的本錢。
克服你的困擾可以有以下的一些方法:
一﹒去除不合理推論。想想看上台報告表現不好的話對你的象徵意義為何?客觀評估你的這些推論是否合理?例如〈報告表現不好→他們會認為我準備不夠〉,或〈報告表現不好→他們會認為我笨〉,前者看來是比較有可能但也不一定如此,後者看來就比較是不合理的推論了。接下來我們可以針對較合理的推論尋求補足之道,就像如果你能附上書面資料的話就好些;針對不合理的部分則將其排除不再讓它干擾我們的心理。
二﹒不要被擔心所綁架。擔心的情緒有好的一面,它提醒我們小心謹慎、預作準備,我們一有擔心的情緒出來時應敏感到它的出現,它想告訴我們一些事,我們此時就該靜下來聽聽它要說什麼,然後預作處理,接著就可以教自己別再擔心了。比如我可能擔心我會忘詞,因此我可以寫一些小紙片當作小抄或再多唸幾遍。
三﹒自我增強。提醒自己看好的一面,告訴自己可以一次做得比一次好。要記住,我們可以決定要如何想、看一件事,我可以想我可以應付,也可以老是看過去失敗的經驗,這絕對是我們可以自主、操控的,我們不是那麼無助的。
四﹒不要被別人的眼光所恐嚇。你高中時的不順利經驗讓你至今難忘,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當你是坐著的人之一,聽到站起來的人唸課文唸得聲音發抖你會鄙視或嘲笑他嗎?誰不都有這種經驗?就算那是嘲笑又怎樣?眼光又殺不死人,很多事情臉皮厚一些也就過去了,人家不是說一皮天下無難事嗎!建議你常常反問自己:「那又怎樣?」(”So what?”)。
五﹒不要被過去經驗制約。我記得我小學時常參加演講比賽,每次都是第一、二名,結果在五年級那一次我竟然反常地呆在台上頭腦一片空白,熬到時間過去茫然下台,當然沒有名次可言啦!不過我知道原因,因為台下有一個我「暗戀」的同學。事後再回想此事只覺得是難得、好笑的經驗,可是你好像卻因此被制約了,我想提醒你,你可以決定被制約,也可以決定不被制約。你好像泰國的大象,當牠還是小象時被主人在腳上綁了個大石頭讓牠不致逃跑,等牠長大即使把石頭拿掉牠也不會走遠了。
六﹒自我激勵。你可以想像當你以後有了小孩,若他也有同樣困擾時你打算怎麼幫他?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你想教他的時你怎麼過意得去?
七﹒行為演練。參加演說表達訓練社團,如各地的青商會都有健言社,台北有一個喜洋洋中文國際演講會(Happy Toastmasters Club),如果你英文不錯的話桃園有英語的桃園國際演講會。這些團體都有一些既定的訓練架構按部就班地磨練我們的公眾表達技巧,你可以在網站上查詢這些資料,或www.toastmasters.org.tw/happy/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呼吸也能讓自己放鬆?談正確呼吸的四個小技巧


原著作者:江芝林醫師
談到恐慌症、焦慮症的治療,不可不談放鬆技巧;而談到放鬆技巧,不可不談正確的呼吸。以下是我覺得關於正確呼吸的四個小技巧。

(一) 要專心
信不信由你:只要你專注在呼吸這件事上時,自然會產生放鬆的感覺,前提是你得夠專心。

我們大多數人無時無刻不在分心,即使是那些看來無所事事的時刻。坐捷運時我們習慣滑手機、聽音樂,吃飯時我們眼睛習慣盯著電視,而感到無聊時,我們用各式各樣的活動與想法塞滿自己的意識。只有一件事情我們幾乎不曾做過,那就是專心地呼吸。

專心呼吸,意味著暫時放下其他的活動與想法,讓自己的思緒時時刻刻停留在當下:這一刻,你正在吸氣。下一刻,你正在吐氣。再下一刻,你正在吸氣。試著去感受每一次的呼吸,你會發現,沒有一次的呼吸是跟上一次完全相同的,只要你夠專心的話就能發現。

當你開始進行這樣的練習時,發現自己分心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如果你只能讓自己專心呼吸五秒鐘,那也很好。十秒鐘,那也很好。重點在於持續不斷地嘗試。

下次當你發覺自己正心思紛亂時,試著把專注力放在鼻端與人中的區域,然後去感覺此時氣息是如何進入又離開自己的鼻腔的?這一次的氣息是急的?緩的?是粗的?還是細的?

(二) 要柔和
有人以為一定要深呼吸才能有放鬆的效果,但實際上不然。錯誤的深呼吸反而可能讓一個人更緊繃、更無法放鬆。要讓自己放鬆下來,你的呼吸可以是深的,也可以是淺的,但一定要是柔和的。

評估你的呼吸是否柔和,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如果你可以聽得到自己呼吸的聲音,那就表示呼吸太粗重了。

(三) 要順暢
同樣地,有人以為呼吸的速度一定要夠慢才會有放鬆的效果,這也不然。若你太刻意地放慢呼吸速度,可能反而會有氣悶或氣促的感覺,這樣反而無法達到放鬆的目的。

試著讓自己的呼吸越自然越好。暫時先不去思考呼吸的速度該多快還是多慢。只要你覺得呼吸順暢、不氣悶、不氣促,那就是好的呼吸模式。

(四) 要專注在腹部
把專注力放在鼻端只是察覺呼吸的第一步。當你能掌握呼吸的規律後,把專注力逐步移向鼻腔、喉部、胸部、最後停在腹部的位置。

最佳的呼吸模式不是靠胸壁的肌肉,而是靠我們的橫隔膜,這片又大又薄的肌肉將我們的胸腔與腹腔完全隔開。當我們正確的呼吸時,橫隔膜向腹腔移動,此時肺葉會自然地擴張。這樣的呼吸模式非常的省力,而且有效率。這樣的呼吸方式,我們稱為腹式呼吸。

正確的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會鼓起來 (像是氣球被吹大),而吐氣時肚子會凹下去 (像是氣球消氣時)。如果你呼吸時沒有這樣的情形,甚至剛好相反 (吸氣時肚子凹下、吐氣時肚子鼓出),那麼你可能是偏向胸式呼吸、或是混合著胸式及腹部呼吸。試著去調整這個習慣。

最後,儘可能在進行腹式呼吸的同時,同時做到前面三個小技巧:專心、柔和、順暢。


以上四點分享,希望對大家的放鬆技巧有幫助。

Q&A_ 身心症


Q:
容易緊張,造成腸胃不好

A:
您的問題基本上是目前很多人有的情況,其問題通常會發生在下列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完美主義的人格,這種人對自己重視的事情會要求的非常完美,若沒有做到內心預設的品質,則容易感到非常的沮喪,其與所謂的"行為導向"的父母教育方式有極大的關係.第二種是自小負擔太多的家庭責任,這也會造成上述的問題.
您可以衡量一下您的狀況是屬於那一種加以判斷,至於治療的方式則分為治本及治標的方式,治本的方式太過複雜無法在此詳述,而治標的方式則是每一天要有固定的運動,以及每一段時間必須要有固定的休假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我治療方式,供您做參考!

Q&A 社交焦慮


Q:
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害羞.而且時常焦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有這種感覺己經四年多了,
平曰上學時,我總是不能放鬆自己,想的東西也太多,以致我很難於功課上集中,時常感到很不開心.我的人際關係也很差,有很少朋友.

在公共地方時,時常會覺得別人看疬我的一舉一動.在上學時更差..還有,我也很難和陌生人說話..尤其是女生. 我在家裏時的情況較好, 但是仍然十分焦盧和不開心...

我有過輕生的想法, 但是始終都太害怕去實行
請問醫帥究竟我要看醫生嗎?

A:
您的情形看起來有一點類似所謂的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or social phobia﹞,這種疾病表現的症狀類似您所提到的情形,如:在公共地方時,時常會覺得別人看疬我的一舉一動.在上學時更差..還有,我也很難和陌生人說話等情形,一般來說,在一個人的時候較不會出現焦慮或是不安的現象,而且一個人的時候情緒也較穩定,但是在要出去面對仁或是去從事一個簡單的事情時候,會出現預期性的焦慮及莫名的壓力。所以不隻道會不會因此而減少與人接觸的機會?會不會限制自己的活動範圍?如果是如此,您可以去精神科門診求助,因為目前有藥物可以治療此種疾病,除了藥物以外,也可以與醫師會談,了解一些放鬆的方式及心理上的支持,這樣會對您的情形改善幫助較大,而且透過精神醫療的專業協助,可以調整適應上的問題,因為藥物的治療是需要時間,但是你仍然每天需要去面對這個世界,自殺並不是解決的方式,除了專業的協助,仍然需要您自己的勇氣,才能逐漸走出疾病的陰影。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參加國際老年精神醫學會亞洲會議心得


 作者:林朝誠醫師

     
      今天是第二天參加2016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 Asian Regional Meeting(國際老年精神醫學會亞洲會議,為期三天),今天報告的時候有幸剛好是以前台北榮總的老師黃正平主任主持,報告的題目是「預測精神科老年長照男性病人的自然死亡」(註一)。

            這個分析的資料來源來自之前跟榮總玉里分院鄭淦元主任合作的研究,該研究發現精神科老年長照男性病人的自然死亡率比一般老年人口高1.35倍,因此如何減少這個巨大的落差是很重要的。由於之前我們曾用類神經網路(註二)clozapine (可致律)的藥效,這次我們也嘗試用病人死亡前一年的資料以類神經網路來進行學習,並檢驗其預測一年後死亡的能力,結果我們發現最佳的類神經網路模型可達到84.4%的準確度,而影響最大的預測因子依序為:腦血管疾病、臥床或坐輪椅、同時罹患慢性身體疾病的數目、BMI(身體質量指數,註三)過低。因此在照顧這些病人時可以著重於這些因素來做預防或積極治療。
            昨天蔡總統跟衛福部林部長都有來與會。他們都強調台灣是全世界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 2018年將進入高齡國家(老年人口>14%),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國家(老年人口>20%)!表示政府也重視這個巨大衝擊的來臨。這裡舉出幾個國內外學者專家於會中提出的重點給大家參考,特別是如何成功地老化:
1.      運動很重要!可增大腦中的海馬迴並增進記憶力
2.      保持開放的態度,日本有這樣個性的人瑞比較容易成為百年人瑞
3.      保持正向的態度,並避免憂鬱,葡萄牙的百年人瑞通常對自我及生活採取正向的態度
4.      維持精神健康有頼於健康的身體及心理狀態、良好的人際關係、及社會與環境的健康,澳洲的Brodaty教授特別強調最後一項,包括休閒、有意義的生活及活動、友善的老人環境、健康照護的可近性、工作機會、居住、交通及心靈層面等。

註一:自然死亡相對於意外死亡

註二:類神經網路是人工智慧的一種,可以用來學習及預測,常用於自動駕駛、人臉或語音辨識、股票自動交易及垃圾電子郵件的過濾等

註三:身體質量指數 = 體重 / 身高的平方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對社交焦慮症之精神健康素養


 作者:林朝誠醫師

今年的亞洲精神醫學會在高雄展覽館舉行,筆者很榮幸能在會中發表「運用社交焦慮症虛擬病人進行衛教之效果及滿意度」之報告。

社交焦慮症病人很少尋求幫助,也沒有研究調查虛擬病人是否可以增進社交焦慮症病人的精神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因此,儘管社交焦慮症是第三或第四常見的精神疾病,社會大眾仍然缺乏機會來認識社交焦慮症。

 所謂精神健康素養是指對精神疾病的知識與信念,其有助於精神疾病之認知、處理及預防(Jorm 2000)。澳洲針對年輕人的研究發現很少人能正確標示出社交焦慮症的案例,半數以上的人認為他們只不過是比較「軟弱」而已,他們應該「立刻振作起來恢復原狀」(Reavley 2011) ,這表示一般民眾對於社交焦慮症的認識不足;另外,亞洲或華人社會常認為害羞內向的小孩代表聽話乖巧的特質,這更容易忽略了社交焦慮症的可能性。

 所幸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已可以幫助我們用「虛擬病人」來幫助學習、認識精神疾病。所謂虛擬病人是指運用資訊科技模擬出的可以互動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為是電腦程式做出的虛擬病人,因此不管醫學生或一般民眾都可以隨時上線學習,且可以反覆學習。 我們這個研究建立了一個社交焦慮症虛擬病人,讓民眾學習社交焦慮症之症狀、診斷及治療,總共有四百多位民眾完成學習和成效及滿意度評估。結果顯示有72%的參與者可以正確辨識社交焦慮症,精神健康素養及正確辨識社交焦慮症的能力在虛擬學習之後都顯著進歩,有社交焦慮症的個案比沒有社交焦慮症的個案顯著地進歩更多,整體滿意度上多數參與者認為虛擬病人學習系統是一個有意義的學習。

 虛擬病人的民眾教育和醫學生教育一樣對增進社交焦慮症的認識是有幫助的,此創新的研究成果激勵我們繼續透過各種方式來增進民眾的精神健康素養;不管是社交焦慮症、憂鬱症或其它的精神疾病,國外的研究多顯示可以增進患者的求助行為。除了虛擬病人之外,有些個案前來求診時拿著筆者的著作「宅男宅女症候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說,他/她看完書本後覺得這本書簡直就是在描述自己嘛,因此才勇敢地踏入診間,尋求解決困擾多年的問題。

 因此,筆者有空的時候還是會繼續在網誌上寫些文章,讓大家能對精神健康有更多的認識!

 PS. 感謝心靈園地及台大精神科圑隊的協力合作得以完成此研究!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讀書會


()家庭如何塑造人 讀書會

                                                  歡迎你來參加

說明:

維吉尼亞•薩提爾女士被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從美國開始,她的足跡遍布中東、亞洲、歐洲、中南美及蘇聯…與三千多個不同文化的家庭一起工作的經驗中,她一再發現家庭與個人的微妙關係。

薩提爾在1972年寫成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並在1988年她在世最後一年增修四章完成()家庭如何塑造人

如果你想探索自己如何被父母影響又如何影響你的兒女;你對婚姻有困惑;或是你想學習如何與人溝通,這本書是很好的入門。

我做了三十年的精神科醫師,基於對家庭治療的興趣,學習薩提爾模式已九年。薩提爾的見解幫助我更了解自己,讓我與家人相處更和諧。期待把薩提爾的真知灼見與更多人分享,於是我想到讀書會。

辦法:

參加者贈薩提爾著作()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本,自己在家閱讀後來昱捷診所參與討論,包含首次說明共六次團體,每次兩小時費用 八百元,六次費用一次預繳收四千元。詳情歡迎詢問診所助理。

讀書會帶領人 葉紅秀 誠摯邀請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世紀疾病-憂鬱情緒新妙方:「菌-腸-腦 軸線」是關鍵!


分享自生醫新知
「憂鬰症」與愛滋病和癌症同樣惡名昭彰的疾病,正悄悄地向台灣社會襲來,礙於精神疾病的汙名與標籤,民眾經常懷抱恐懼與誤解,使得憂鬰症的病患錯過早期介入的黃金治療時期,有感於門診病人和家屬的痛苦,蔡佳芬醫師決定走入社區宣導,從預防醫學做起,希望能幫助更多人。
Depression
面對民眾詢問如何預防憂鬰症或擔心自己可能有憂鬰症的疑慮,蔡佳芬醫師表示:「每個人都會有憂鬰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得到憂鬰症,建議維持健康身心的方法,不外是規律的生活作息和營養均衡的飲食,但現在多一項新選擇,補充精神益生菌,紓解壓力與身心症狀,或許能幫助你避開憂鬰症的情緒浪潮。」

當消化醫學遇上精神醫學-菌腸腦軸線理論的新突破

早在上個世紀,肝膽胃腸科的醫師們就熟悉利用抗生素、益生質或益生菌改善腸道菌叢的狀態,讓病人恢復健康。21世紀後,為了解開憂鬰症與自閉症的謎題,精神科醫師們也嘗試解決病人臨床上出現的功能性消化疾病,動物實驗證實,特定益生菌能改善病人腸道發炎的症狀,且能有效改變腸道血清素的濃度,腸道菌可能影響精神心理的研究已漸趨成熟 也是近年來引發醫學界熱烈討論的「菌-腸-腦軸線(microbiome gut-brain axis)」。
2015年10月Nature期刊刊登了“Brain Meet Gut”專文,文中列舉多項指標性的菌腸腦軸相關研究,McMaster大學Stephen Collins教授長期追蹤因感染大腸桿菌與曲狀桿菌而導致罹患慢性腸躁症的病患,並且發現這些病患當中有極高比例合併罹患憂鬰症及焦慮症,這項研究成為帶動相關研究的濫觴,啟發許多國際機構競相針對菌腸腦軸研究投入資源,在台灣,由蔡英傑教授帶領的陽明大學研究團隊亦開發出「PS128精神益生菌」,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能夠改善實驗鼠的憂鬰行為,調節實驗動物腦內的多巴胺和血清濃度。

%e5%81%a5%e5%ba%b7%e9%a3%9f%e7%89%a92

理論與實務結合-從腸道保健看憂鬰症防治

臨床上經常見到精神科患者併有消化問題,部分精神用藥也有便秘與抑制食欲的副作用,蔡佳芬醫師在門診時也常遇到病患諮詢藥物之外的選擇,蔡醫師相當樂於推薦患者使用較安全、無副作用的益生菌作為輔助。
蔡佳芬醫師分享臨床案例時提到,一位罹患憂鬰症的婦女平時十分注重攝取蔬果,但仍有便祕困擾,並明言拒絕軟便劑,蔡醫師評估後,建議病患使用精神益生菌,經過幾個月服用,病患狀況逐漸穩定,而陪伴婦女就診的丈夫也明顯感受到妻子情緒較為安穩,甚至自己也一起服用,舒緩長期照顧患者的身心壓力。

%e5%81%a5%e5%ba%b7%e9%a3%9f%e7%89%a9

精神健康從「腸」計議-好心情飲食指南

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或是遭逢失戀、失婚或失親等重大創傷事件,許多人的情緒困擾通常伴隨不規律生活與飲食失調的狀況,因此出現暫時而輕微的焦慮或憂鬱症狀,蔡醫師推薦下列食物,改善身心狀態:
  1. 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可穩定神經、緩解疲勞:
    小麥胚芽、動物瘦肉及肝臟、堅果、深色蔬菜(綠花椰菜、波菜…等)、奇異果。
  2. 富含色胺酸的食物,為身體製造血清素的材料,協助神經傳導:
    大豆、香蕉、牛奶、南瓜子、芝麻、鮭魚、鱈魚。
  3. 富含鈣、鎂的食物,神經傳導需礦物質作為訊息傳遞的輔助功能:
    牛奶、小魚乾、黑芝麻、豆腐、海帶。
  4. 功效經科學驗證的保健食品:精神益生菌,富含Ω3脂肪酸的魚油,維他命B群
蔡醫師亦提醒大家,坊間廣告盛行以巧克力、蛋糕或飲料等高糖份食物療癒心情,雖具有暫時提振心情的功效,但其效果短暫且有上癮疑慮,並不建議憂鬰症患者經常使用。

%e8%94%a1%e4%bd%b3%e8%8a%ac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蔡佳芬 醫師

經歷:

美國南加州大學阿茲海默氏症與失智症研究中心研究員
臺北榮民總醫院實習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

專長:

失智症、老年憂鬱症、身心醫學、睡眠障礙、內外科疾病併有情緒障礙行為障礙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以愛之名所包裹的情緒障礙

原著作者: 葉紅秀醫師

有位老太太失眠十多年了。問到睡眠情形,原來她白天還好,會和朋友聊天,幫兒子顧家,心情胃口都還可以,但一躺到床上就開始想過世的老伴,難過掉淚而睡不著。其實她的失眠就是在老伴過世後開始的。説到老伴,她的眼淚就掉下來:

「你不知道,我老公對我真的很好…我好捨不得…」

從事身心科臨床工作幾十年來,我經常在案主與其家人身上,看到聽到「愛」。關心不捨的愛,留戀在情人身上、停格在老夫老妻甚至其過往回憶、環繞著他們所不放心的子女、或年邁的父母…這些是正面表述的愛,令人感動。但往往其愛之深、之久、之痛,未必真對被愛者有益,自己卻因愛而憂傷或是因關心而焦慮,最終傷到自己的身心,恐怕也非其愛之人所樂見。

再說,很多時候,過度投入的愛反會造成被愛者的負擔,如前文所描述那種沉重的「共依存症」的愛,在身心科案主或其家人身上,也是普遍存在。最近在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的電影講座課程中看到一部很好的老片,「今天不回家」(1995年)。李崗與張艾嘉透過巧妙的編劇來呈現一位奉獻自己、關照全家之賢妻良母,其無微不致的愛卻是如何給家人帶來溫柔的錮桎!

片中丈夫對太太的納喊:「妳給我一點自由好嗎?」不正是提醒我們,健康的愛,就像跳一支雙人舞,要留給自己和對方滑動轉身的空間;要互相欣賞而不是緊黏在一起而看不到彼此!不論是夫妻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其實過度的關愛除了帶來控制的感覺之外,也會讓被關愛者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減損其自信,最後導致種種失敗而必需仰賴這位愛的提供者來拯救,如片中那位不負責的敗家兒子?

身心科門診中,只要醫師多花點時間和案主多聊聊,就會看到那隱藏在情緒障礙背後的糾纏不清的愛:來自某位或多位他人對案主的依附/控制的愛,或反之案主對他人之無法割捨的全心投入的愛。這「他人」通常是家人或親密伴侶。

「愛」有錯嗎?人世間一切的美好不都是因愛而起嗎?然而在愛人與被愛的過程中,若能享受珍惜愛的滋潤卻不過度彼此依賴控制,讓愛的關係像條長長的風箏線,一端拉著,另一端仍能翱翔天空,該放手時就帶著祝福放手,豈不美哉?

如何愛得恰到好處、不傷人傷己,是我們凡人一輩子都要學習修練的功課。若案主的情緒困擾與太多的愛或被愛有關,則治療師多會提醒案主去探討這個功課。相對的,在身心科門診也常見到的另一種情形,是隱藏在情緒障礙底下苦苦追求不到的愛:在句句指責的話語中,藏在怨恨底下,那份對「愛」的渴求~~這種情緒障礙與愛的糾葛難題更是複雜難解....或許需要另一篇專文來探討!

Q&A (睡眠)


Q:My mother always have nightmare,  nearly every night and for more than 3 years, she will wake up from screaming, saying " I'm gonna die, I'm gonna die" but when she woke up, she never remember she has nightmare and has screaming.
I found that sometimes she suddenly got a nightmare and woke up, and sometimes she will scream because of some noice when she is sleeping.
Since everytime before she woke up from the nightmare, she will scream loudly,
my father is affected by her every night. My father feel sleepy everyday he wake up.
What's the matter with my mother? And which kind of doctor she need?

A:睡眠品質的障礙,表現千奇百怪,個案的感受也常有差異。
你提到令堂有nightmare,不知此處的nightmare是精神專業的用語或是俗稱?
精神醫學中的nightmare特指夢魘,病患在醒來之後,是可以記得惡夢的內容,且內容經常很生動,發生的時間,比較偏向睡眠的後半段。另一種叫做夜驚症sleep terror disorder,則病患常是在睡眠中感到驚嚇而醒,這時常伴隨害怕心悸等緊張反應,但患者無法記起究竟為何而害怕,患者經常很難被叫醒或安撫,較常發生於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早晨醒來後經常會對這種情況沒有印象。
這兩種都是所謂的類睡症(parasomnia),是指病患無法從深度睡眠馬上進入清醒的狀態,好像從睡眠的階段過渡到清醒的階段,中間卻卡住了。
因此雖然好像是處於醒覺的狀態,但卻是猶如身在夢境或恐懼之中,即使做出相當複雜的動作,但患者經常在完全清醒之後,不記得方才發生了什麼樣的事。但這種類睡症好發生在青春期之前,以後就會逐漸緩解。壓力可能會誘發這種類睡症在成人出現,但機會極少。你說令堂的症狀是在3年前才出現,最好是回顧3年前是否發生怎樣的誘發因子,也許可以協助診斷。
但因為類睡症到成人以後才發作的情況實在太少見了,且你提到噪音會引發令堂類似的反應,所以也可能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也就是原發性失眠。
要與類睡症鑒別診斷,最好是到醫院做多發性睡眠生理功能檢查(polysonography)。這種檢查可能只有大醫院才有。
此外老生常談的,失眠也可能是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其中一種症狀,所以最好是求助精神科醫師,讓醫師好好做鑒別診斷。

Q&A (強迫症)


Q:我很担心很痛苦。我觉得是否得了强迫症。特别是在学习的时候,我会想很多。我总是要所有的事情都想通了,才能安心来学。考试的时候,总是不集中,边想边写。往往就会想到很多烦人的小事,这时我总是逼自己把这些事全都想通了才继续投入考试。或者我会想到一些不好的想法,比如:自己考的时候会看错题目,自己以后会生什么病等等。每当这时,我更会逼自己在脑子里念着:这是不可能的,不要乱想!念得不满意,就在脑子里重复念,直到自己觉的完美才罢休。
以前从不会像现在这么病态的注意别人的想法。做作业时,我总在回忆刚刚说过的话,觉得有什么会让对了。我还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想自己的话,想得很痛苦,可是没想通,我什么也学不下去。方有误会的地方,就写不下去了,非得把这误会澄清
回到家,心情很差.我的头好痛,您能帮帮我吗?

A:由您的描述看來, 強迫性思考造成您很大的困擾. 請問有沒有強迫性行為, 如反覆的檢查東西, 洗手..等情形?

先就強迫症來說, 根據1980年美國國家心理衛生中心的估計,所有的人口中一生罹患強迫症的機率有2%,這個比例高於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恐慌症。 男女罹患率相當。傳統認為強迫症是生活經驗所造成的,但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它是來自生物(或稱之體質)因素。臨床上顯示強迫症對某些藥物有良好的反應,而這些藥物是影響一種叫血清素(serotonin)的神經傳導物質,這顯示這個疾病的神經生物性(或體質因素)。 所以強迫症已經不再是兒童時期學得的壞習慣,包括父母親不合理地強調清潔,或者一種危險的或無法被接受的想法。反而,現在對於強迫症的成因集中在生物性(體質)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上。

如何治療強迫症?目前大致有幾個治療方向:
1.藥物治療: 如前面說的, 具有影響血清素效果的藥物可以減少強迫症的症狀。這些藥物包括某些抗鬱劑例如Anafranil,Prozac,Luvox,Zoloft等,亦可並用其他藥物讓治療效果更好。若症狀改善之後停藥可能再發,所以一般會合併行為治療。

2. 行為治療︰針對強迫性行為, 讓病人曝露在擔心、害怕的情境中,然後不許反應。例如︰在將手弄髒的情形下,但是不許他(她)去洗手。雖然不洗手焦慮會昇高,但是焦慮可以在半個鐘頭後逐漸消退。病人可以學到︰不去洗手,其實並不會有不良的後果發生。如此也可以去除病人藉著洗手來減少焦慮的壞習慣。這需要耐心與練習. 建議可以就診精神科, 醫師在藥物或行為治療方面都可以給你幫助與建議.

另外您似乎也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 擔心表現的不夠好, 有很多焦慮的情形?這方面之前提到的治療強迫症之抗憂鬱藥物可能也有幫助; 另外或可合併抗焦慮藥物. 另外醫師也可能安排心理師諮商,了解您對他人眼光如此在意的原因; 給您一些建議與指導. 這些服務是在台灣的精神科可提供的.大多為藥物, 行為治療或輔以諮商會談. 不知道您那邊的情形如何? 是否有其他中醫的治療方式? 則是我比較不了解的.

Q&A (情緒)


Q:我最近開始發現自己的情緒不能夠控制, 有時連自己也覺可怕. 在這一年我開始不太喜歡工作, 其實可以話我在公司實在不太開心.但我在平時也不喜歡說在公司的事給別人知包括我丈夫. 因為每一次說他們也聽不明白, 所以我也不想多說了.我現在的妒忌心也很重, 每當朋友說她懷孕時...我的妒忌心不其然地出現,
我記得在兩年前, 我小產後, 我直到現在也沒法再懷孕.我的不開心變成妒忌心. 我覺得自己很可怕, 我想知怎樣可以放鬆自己, 我原本是一個很開心的人, 不過現在我沒辦法可以再令自己開心.

A:首先,希望您能先確認一下您情緒不穩的原因,是因為小產、婚姻生活、或是工作壓力,希望您能仔細思考,找出最重要的因素。
再來,建議您和您的丈夫能夠計畫一個放鬆心情的旅行,好好休息一下。如果情況不允許,建議您至少重新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在環境上,您可以把家裡的擺設重新佈置一下,將會有不同的生活情趣,再來便是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安排一些時間作自己喜歡的事,無論是才藝、進修或是休閑娛樂都好。千萬不要把生活重心放在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上轉圈圈。
再提醒您一件事,社會上有一些教導人放鬆的團體治療,或是書籍,您都可以嘗試看看,找出對自己最有效的放鬆技巧。

Q&A (恐慌症)


Q:
我服用恐慌症的藥物已有四周了.最近兩個月中常常情緒低落.
流淚且對朋友開始不信任.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覺得很煩.
我有與我的醫師討論.但他說這是<過渡期>真的嗎.我本身是學護理的.
從課本得知恐慌症有2%的機率預後有憂鬱症的情形.
那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那我該如何與醫師討論呢?

A:
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所以臨床上除了患者自述症狀外,
醫師需經由進一步會談及精神狀態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目前醫師尚未確定,可能是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才能下正確診斷。
恐慌症會有合併憂鬱症的發生,但是有些治療恐慌症的藥物,
亦有抗憂鬱的作用,所以請不必太緊張焦慮,”身體放輕鬆,
是消除恐慌的妙方;心情放輕鬆,是快樂的前奏“。
若症狀持續未改善,下次看診時,再和醫師充分溝通討論。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戰勝恐慌症,身心整合是關鍵!


原著作者:江芝林醫師

前一陣子,我在臉書上加入了一個由恐慌症病友們所組成的社團。閱讀他們的文字,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讓我再度體會到身為精神科醫師的責任是如此的重大,而所面臨的挑戰又是如此的艱鉅。

一般人或許已難以理解的是,恐慌症病友們所經歷的身體不適是多麼地猛烈而令人措手不及,而隨之而來的恐懼感又是如此巨大而令人無法動彈。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懷抱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門診之間來回,各式各樣身體檢查卻無法給予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的時候,病友是懷抱著何比複雜的心情?當尋遍各大名醫、做遍各種療法,病情卻都不見起色時,病友油然而生的那種挫折感與自責感,午夜夢迴時又是多麼令人了無生趣?

「難道我所經歷的這些,都是心理問題嗎?」病友們大概也曾這麼想過。但「心理問題」難道意味著,自己心理上的缺陷或軟弱,才是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若接受這個看法,自己不就不但得受此病魔折磨,還得為此病魔的存在完全負責?這不等同於受到二度傷害嗎?若更不巧的是,旁邊親愛的家人或伴侶竟曾這麼公然認為時,此時更多複雜的感受又會浮上檯面。「難道真的像他們所說的,是我自己的問題嗎?」至此,一個已身心飽受折磨的人,又要如何處理這些層出不窮的「胡思亂想」?

我相信,基於以上的原因,使得「自律神經失調」成為一般醫師在解釋這類病情時,最常用也最好用的解釋模式。(當然,「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可以經由適當的檢測方式評估後、而確定其存在的現象。但我個人的猜測是,絕大多數的醫師使用這個辭彚時,多半出自方便、而非根據確切存在的客觀依據。)

當醫師說「你是自律神經失調」,或是一個人接受「我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說法時,這句話的真實意義到底是什麼?我猜想,這樣的解釋之所以令人安心,或許是因為這樣的解釋傳遞了以下的訊息:「不是你有問題,是你的自律神經有問題」。但這樣的想法,真的有助於幫助這個人克服他的「病魔」還是「心魔」嗎?

恐慌症、焦慮症、以及於所有的精神官能症,都有一種重要的特徵:儘管患者本人知道自己的擔心或焦慮是不合理的,患者本身卻無法克制這些擔心或焦慮。當患者越想克制這些擔心或焦慮時,越常感受到這些擔心或焦慮是多麼地不受自己控制。其實這樣的經驗對你我而言絕不陌生。舉失眠為例:若你在意識層面不停想著「我得趕快睡著」時,你越不可能成功入睡。原因在於,當你意識層面在「要求」自己睡著時,潛意識層面的自己只會注意到「自己還沒睡著」這個事實,而注意到這個事實反而讓自己更焦慮、更難放鬆。

失眠的情況是如此,恐慌症、焦慮症 (或是某些時候醫師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換氣過度症候群」) 亦是如此。從某種心理意義而言,患者永遠無法強迫自己達到真正地放鬆、或不害怕,因為任何「強迫」自我的舉動,永遠只會適得其反。

當我們接受某種身心對立的概念時,我們會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身體,視為某種得去克服、去戰勝的事物。當然,與這個「不好的身體」關係密切的某些想法與感受,也自然地成為我們得克服、戰勝的事物。但一個人的左手打得贏右手嗎?而一個人內心的爭戰,或是身體與心理之間的爭戰,又何曾有真正的贏家呢?

也因此,我反對將自己的身心視為對立的概念,包括某種簡化版的「自律神經失調」的疾病概念。這樣的考量,並不涉及「自律神經失調」這個現象是否存在的討論,而源自治療上的實際考量。我認為,當一個人接受「我 (的心理) 沒有問題,而是我的身體 (自律神經) 出了問題)」這樣的說法時,這個人將很難真正成功地遠離這些症狀,正是因為這些症狀的本質,並非是單純「身體」的問題,亦非單純「心理」的問題,而是涵蓋身體與心理之交集的問題。只有正視問題的本質時,問題才有被解決的可能性。將問題化約為「身體的」或「心理的」問題,並無助於此。

總而言之,將自己的身體 (「自律神經」) 視為敵人,或是將自己的某些想法、感受視為敵人,並非克服這類「病魔」或「心魔」的真正良策。我認為,真正有效的治療,治療的終極目的都在於幫助患者學會真正接納自己,不但接納自己擁有的身心症狀,也接納這些症狀背後代表的軟弱與不完美。唯有先接納自己,一個人才能邁向真正的自我改變。我衷心地相信,受到良好身心醫學訓練的精神科醫師,能較其他科別的醫師,更有能力幫助受恐慌症、焦慮症所苦的患者,早日達到這般「身心整合」的美麗境界。

Q&A 睡眠問題


Q:
我有睡眠問題,大家都說我是"神經衰弱",我只要有一些些聲音我就會睡不著..
最近更因為與鄰居間的相處問題更讓我覺得胸口煩悶,甚至會無法入睡,每當一想起與鄰居間的關係,我更是會緊張神經質,總覺得他們最好都不要來這裡
(因為他們總是在凌晨唱歌)...
我想請問
1.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2.退黑激素是否有幫助睡眠的功能
3.退黑激素的英文名為何?

A:
由於精神症狀和生活經驗常是質或量的差異, 通常我們會以主觀自覺是否感到很不舒服, 或是客觀由能否做好日常生活的角色或工作能力有無變差,
來判別一個人是否到了該尋求醫療的程度.
至於你提到和鄰居相處的問題, 看起來他們對你的生活造成困擾, 但影響的程度不知如何? 建議可以到門診評估, 聽取一些建議

另外, 褪黑激素英文為 Melatonin, 曾有人說有助於睡眠, 但是至今尚無大規模研究證實, 在美國目前是以健康食品而非藥品的身份上市.
從使用過的人聽來的經驗, 有些人覺得有效, 但有些人則覺得無助於睡眠

Q&A 恐慌


Q:
我是21歲的大學生,從小成績就很好,到了國中甚至還拿過好幾次全校
第一名,高中時成績也都不錯。高中時,曾有幾次因為考試緊張,而前一天睡不好(不過部會太嚴重,大概輾轉難眠兩、三個小時吧,那時候是那樣)之後,高三為了準備聯考,離家在外住宿,不過在考試前一天卻突然感到非常的恐慌,不知所措,似乎深怕考試考的不好,於是開始有了整夜失眠的經驗,那種感覺非常的難受,眾人皆睡我獨醒,非常的痛苦,我也將自己的情形告訴母親,不久又搬回家了。在家的時候,考試前睡不好的情形,似乎較不嚴重了,心想已經脫離惡夢的。但是很快的,順利考上大學,自己想大學應該會比較輕鬆,應該部會有考試前睡不著的情形,但事與願違,大學剛開始,我離家在外住宿,結果我竟亦因怕考不好而再度失眠,我幾乎快崩潰了,而且更嚴重的是,現在不僅是考試前,甚至是若是隔天有重要的課要上,必須早起,或是與同學(家人不會)外出遊玩(需在外住宿)時,失眠的情形又會再度發生,而且自己知道,情形是比以前嚴重多了。於是我又再度逃避,搬回家中。

我曾經去藥房買過幫助睡眠的藥或是鎮定劑(自己不清楚,老闆說的),雖然一開始非常有效,但有些藥用過一陣子之後功效就大大的減低,有時就算吃了藥,也是整藥失眠,這令我再度陷入恐慌。
其實,我自己評估過自己,是個比較完美主義的人,但我也盡量在改善,但是失眠總是無法離開我,我覺得自己可能有些憂鬱吧,但是我自己又覺得:若是有,強又有效的「安眠藥」,應該就可以改善我的情形,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度過人生的難關,因為我已被此試困惑許久的。

您能幫我評估我的情況嗎?應該怎麼改進?應該就醫嗎?還有想問的就是,藥房買的到較新型的「安眠藥」(如benzodiazepine類)嗎?我試過,不過好像沒有的樣子。您能推薦幾項藥房買的到、又比較好(比較沒有副作用)的安眠藥嗎?我看報紙好像又有比benzodiazepine更新、更無副作用的藥
買的到嗎,需要醫師處方簽嗎?
我不太想去看醫生,相信較好的安眠藥應可幫助我,穩定我的心情。

A:
1.您是相當聰明的人. 從小成績很好, 但看得出來自高中起有幾次焦慮嚴重影響您, 導致失眠. 之後越來越嚴重, 造成重大困擾.
2. 您有一些焦慮症和憂鬱症的症狀, 建議您最好還是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才好. 您的完美主義和急性的個性需要慢慢改進, 否則焦慮症和憂鬱症的症狀有可能惡化. 許多病友常希望靠自己的意志力來改變自己, 卻常有效果不彰的現象. 以致於許多病友在求醫之前, 走了許多冤枉路, 花了許多冤枉錢, 甚至都出現安眠藥物成癮的現象. 這是相當可惜的.
3.目前的法令中, 安眠藥是醫師處方藥, 藥局是不能販售的. 而且安眠藥物千百種, 您需要醫師的診治, 使用適合您病情和體質的藥物.

Q&A 飲食問題


Q:
之前因為減肥.結果最近的我看見食物就往嘴裡狂塞猛塞,既始自己真的很飽了還是一直吃,一直吃吃到自己的肚子快撐破了。
也想盡辦法逼自己吐但是吐不出來整個人快崩潰了~
除了睡覺滿腦子都是"吃"~因為這樣始我體重,在幾天內直線狂飆更加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我該怎麼辦.我覺得好累喔~

A:
來信的敘述是相當典型的「飲食障礙:暴食症」。
常常一開始是因為生活或人際關係上有某些壓力(有時並不太明顯),進而將注意力轉到自己的身體形象,開始「減肥」以控制體重,另一方面又忍不住「大吃(暴食)」,有時候還會有「厭食(不吃東西)」、自行催吐等情形。
「暴食症」常伴隨有明顯的情緒障礙,與衝動控制力不佳,「暴食症」的產生,有明顯的體質因素(腦神經功能失調),一般而言,藥物治療配合適當的心理治療效果良好,暴食的症狀通常可以很快地得到舒解。
但是,光靠自己的意志力來克服飲食的衝動,並不容易成功。
建議妳盡快向附近「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求助,例如:高雄市的高醫附設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雄長庚醫院等,問題必然可以迅速得到解決!

Q&A 焦慮


Q:
從今年四月以來,經常感到背脊,腰部,關節感到疼痛,睡眠不良內分泌失調等情形,於是在五月辭去了工作,打算到醫院作詳細檢查並且放自己一年假(但不讓家人知道,以免失去了這段假期的自主權及親友的異樣眼光,多半在圖書館之類的場所渡過)八月方正確的在風濕免疫科檢查,結果疼痛方面並無大礙,只是肌肉過於僵硬,9月又前往腦神經內科檢查"腦波"正常腦神經心理學顯示有焦躁的傾向。最近2-3個月來總是睡眠中斷(翻來覆去找不到適當的姿勢入睡),記憶力減退,影響日常生活,閱讀時總是跳行,反應較遲鈍,又經常為了父親的無知態度時常感到怒不可歇,獨自無奈的嚎啕大哭,摔東西出氣或者像 瘋了一般自己不斷發出呻吟聲。
今晚又與父親發生嚴重口角,哭了好久好久那種自己從小到大就不被照顧的心酸不斷的湧上心頭,有一股想要把手中28顆Rivotril一口吞了一了百了念頭,但萬一不如預期乾脆時又如何呢?
請問醫生我是否該看精神科門診了或者可如何自己調適情緒呢 ?

A:
您所陳述的症狀,包括肌肉緊繃、不明原因的酸痛、睡眠障礙,合併明顯的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脾氣易怒等,初步看到的是嚴重的焦慮症狀。可能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生活中存在某些你相當在乎卻無法解決的事情,也可能是人際上的不順遂、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都要你費心注意等原因;這些狀況所需耗費的腦力超過妳的大腦皮質的負荷能力,
導致有腦功能失調的現象。
基本上,因為妳的身體(大腦)已經開始不聽使喚,因此暫時離開耗費妳的心力的事物,讓大腦有充分的休息;未來對那些事情找一個自己暫時可以接受的處置方式等等,可能對妳的情形會有所改善。不過妳的情形似乎已經嚴重影響妳的生活,因此到精神科就診也許可以幫助妳有個較有效的解決策略。
甚至在初期服用一些抗焦慮劑以及醫師處方的安眠藥物,可以較迅速改善妳的身心狀況,才能培養體力應付生活中的種種狀況。

如果焦慮狀態持續過久,也有可能會陷入一種憂鬱狀態;有人會覺得有氣無力,也有人會覺得煩躁難耐,然後對生活中的事物愈來愈沒興趣,無來由的負向思考也越來越多,甚至陷入嚴重的絕望感、無助感、無用感,
甚至有不如死一死的念頭出現。
目前我們無法從妳提供的訊息判斷妳是否已經進入憂鬱狀態,目前高雄區在長庚、榮總、高醫、小港醫院等綜合醫院,以及凱旋、慈惠等專科醫院都有合格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妳可以以自己就醫方便度,以及與醫院的熟絡度就醫。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正視網路霸凌受害者之情緒


原著作者:葉紅秀醫師

近日台灣社會熱烈討論網路霸凌現象。雖然已有受害者因為心靈受創嚴重到尋短身亡,仍有評論者疑惑為何人需要在意來自不明人士在虛擬世界的言語攻擊?其實網路世界的言語攻擊,就如同在眾人面前公開侮辱,其對年輕人之傷害絕不亞於任何形式的校園霸凌!

大部分身心科醫師都會有看過校園霸凌受害者的經驗。這些年輕的孩子可能外表特別好看或是功課特別好,得到老師較多的稱讚;或是不願參與同學的搗蛋行為;或相反的,較瘦弱或反應較慢,看來好欺負;或甚至只因為和某某人好引起別人忌妒;各式各樣的原因都可能惹來言語甚至身體的霸凌。在他們所受的傷害中,最嚴重的,可能是被同儕排斥所導致的孤單、傷心、甚至自我懷疑與否定。作為大人的老師與父母,需要先理解年輕孩子需要被同儕接受的心理,才能體會他們所受的傷害有多重!這樣的傷害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自信增加,慢慢撫平;但也可能藏在心中,成為一輩子的痛,甚至影響日後人格發展或成為憂鬱症的潛在誘因!

和校園霸凌比起來,網路霸凌雖是在虛擬空間發生,看不到摸不到,但其傷害可能更大更深!讓我們設身處地想想,來自看不見的一群人散播著對你的人身攻擊謾罵,以無法想像的速度傳播給更多的不斷增加的網路族群,包含認識的或不認識的…這是不是等同於被綁架在舞台上接受全世界的指控,而你卻無法當面對質抗辯?躲在暗處的敵人最令人恐懼,不是嗎?縱使硬把社群網站關閉不去理他,還是可能在心中揣測,不知惡毒的批評是否仍在流傳,豈不更惶惶終日?這樣的壓力日積月累,對一個年輕的孩子何其重!

不論是校園或是網路霸凌,就如同毒品與家暴、性侵,是不可能從我們社會中完全杜絕的;唯有藉著社會不斷宣導,並透過教育與法律,來阻止其氾濫。做為家長與老師、長輩的我們,固然可以在平常就給孩子們心理建設,教導他們如何防範與自我保護;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年輕的下一代知道,當他們不幸被霸凌時,一定要向家長老師求助,要知道更多的社會正義是站在他們這一邊,而且大人隨時準備支援他們的!

當家長或老師發現孩子正面臨被霸凌的困擾時,千萬不要看成小事,更不要追究孩子做錯甚麼惹來麻煩。最好的做法是先傾聽孩子的話,理解其難過與恐懼,表達挺到底的支撐力量;必要時尋求心理專家的協助。學校理應設有霸凌諮詢輔導之單位,網路霸凌可比照校園霸凌處置;若是非在學或是學校無法幫助,也可找張老師、生命線、身心科門診等等,都是可以諮詢的資源。霸凌受害者若無法向自己的家人或師長求助,也可以直接找這些有心理專業背景的助人工作者幫忙,絕不要單獨承受,甚至傷害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Q&A 飲食問題


Q:
我今年19歲,我患有暴食症已有近3年的時間了.
我的身高168,體重曾至50,也到過67kg
我正在和精神科的醫師作治療,目前已經第八週了,
但是唯一讓我feel better的只有百憂解,和一種讓我放鬆的藥,
情緒的起伏因為藥的作用而不再那麼大,但我仍是常常暴食,
我不確定每週和醫師的會診是否真的有效?
可以告訴我該如何做較好,

A:
很高興妳已開始求助並有些改善,或許目前的進展還未到達妳的期待
特別是在飲食習慣的部份,暴食與情緒和體質都有些相關性
這是服用藥物的理由,因此情緒的改善是很重要的先決條件
因沮喪時會較容易失控,百憂解的藥效有時須一至二個月才明顯
因此請妳不要氣餒,保持情緒的平穩和放鬆,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
多利用一些興趣或嗜好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相信會繼續改善的!

另外建議妳看醫師時除了談論藥物之外,也可多與他討論妳的情緒問題
及妳嘗試控制暴食時遇到的困難,或許能得到些更實際的建議

Q&A 睡眠


Q:
我常在上課ㄉ時候,不知不覺ㄉ就睡著ㄌ,我常告訴自己不可以睡
可是我只要維持同一個姿勢,不用多久我就會打起瞌睡
在公車上也常這樣,有時我明明在聽課或看書
可是當我同學叫我時,我就會發現我剛是睡著ㄉ
真ㄉ是沒有知覺ㄉ睡著,假日我在家一睡都是要10小時,而且越睡越累
那我這樣算是嗜睡症ㄇ

A:
妳所提到的現象不知持續多久了? 是否有影響到妳的生活及學習?除了在上課. 看書(想當年...ㄟ~)及坐車時外, 是否會在一些不可能睡著的情況也會突然睡著? 例如:講話當中, 吃飯當中....如果僅限於某些情境下的"愛睡覺"(如上課. 看書. 搭車), 而功能(如成績仍很好, 乘車未遲到)也未受影響, 則妳可能只是正常的愛睡; 但若問題很嚴重或有上述在不該睡著的情境也睡著, 那妳就有可能"疑似"嗜睡症....
若疑有嗜睡症的可能或妳很擔心, 可到有睡眠實驗室的大醫院(如台大精神科, 台北榮民總醫院,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科)去檢查一下即可分曉~

Q&A 人際關係


Q:
我對於人際關係感到徬徨,我人緣不錯但很空虛,
沒有稱的上算是至交的朋友,常常覺得被忽略,情緒容易激動,
也容易傷心,很喜歡壓抑自己的情緒,所以有又吃又吐的情況,
本身的想法卻沒有人能了解,希望交一個很好的朋友.

A:
從妳的來信中可以感受到妳非常希望能有知心的朋友,能夠瞭解妳、傾聽妳,也能重視妳。而雖然妳的朋友不少,但卻沒有知心的朋友,似乎也讓妳常會覺得空虛、孤單與不被瞭解,不知如何改變這樣的情況。

感覺妳的情緒波動起伏蠻大的,但妳卻習慣將情緒壓抑。
若表露出情緒,妳會擔心什麼呢?擔心不被接納?擔心受到傷害?
擔心成為他人的負擔?或擔心………

不知妳的擔心是什麼,但人的情緒需要適當的抒發,也需要被瞭解與接納,若妳能少壓抑一些,在朋友面前儘量表現出自己自然真實的一面,讓他人有機會瞭解妳,依妳的好人緣,相信妳的朋友會慢慢進展為知心朋友。

另外,妳情緒的壓抑造成又吃又吐的現象,建議妳能適當的發洩情緒,
並能去醫院做些檢查。

Q&A 情緒

Q:
常會突然感到憂慮,不自覺的想哭,回到家後會感到難過【很少回家】,媽媽接近時會覺得無法呼吸,難過的事情數都數不清?

A:
從您的來信中感覺到似乎過去有很多不愉快的經驗, 尤其與家庭有關? 我猜想可能媽媽關心你的方式讓你不太能接受. 造成你的壓力與焦慮.
有時候父母自己並不了解他們這樣的方式已對子女造成壓力, 而更可能是他們自己在成長或生命過程中也不愉快,而將一些壓力或期待轉到子女身上. 如果可能的話,試著去了解他們過去生命經驗;或許讓你可以用較平靜的心情來看待他們.你願意多談談過去的經驗嗎?

另外目前的生活狀況如何?也許過去的事情很難改變, 目前可以試著建立其他的人際關係; 在青春期前, 家庭關係是最重要的穩定力量,但您目前的年齡, 除了親情外, 可以將重心移至友情或其他的異性關係, 會讓您的生活較豐富.

如果莫名焦慮的情形相當嚴重, 也建議您可以就診精神科, 目前有一些不錯的藥物可以幫助你度過這些不舒服的時間; 精神科也有心理師與社工師, 可以提供一個空間可以讓你可以將一些不愉快的經驗宣洩一下, 專業人員也可以提供一些意見, 幫你做一些整理歸納或分析, 或許可以讓你用一個新的眼光或新的方式來看待過去的種種.

Q&A 憂鬱


Q:
我本是一個很樂觀及很勇敢的人對自己所做的事都允滿自信還很有負責感,也是朋友中的開心果,但不知何時開始對自己的認同感開始下降,什至連一些小事也要問人自己做得對不對,這情況不但沒有好轉而且還每況愈下,現在我經常覺得自己做的事是錯的,而且還會影響到他人。不但如此,我經常會為低機會率發生的事而煩惱,明知發生的機會不大,都想到好似發生了一樣,還會想堆發生後的解決方法,另到我很傷神,有時想不到解決方法時更另到我恐慌。最重要的是我不能夠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力,很影響工作能力及交際,有時候還影響到我的生理,例如肩痛、頸痛、頭痛等。其實我是否 了精神分裂症,我應否見見心理醫生?

A:
真地還是希望妳能好好回想,這種現象是由何時開始,當初出現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為何,例如是否有明顯誘因?或是逐漸出現?是否有憂鬱症、焦慮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家族疾病史?
除非有其他更顯著的症狀,否則是精神分裂症的機會不大。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以幻聽或妄想為主,妳在來信並沒有提到有這些現象。反而妳所提到的,原本樂觀開朗的個性,之後產生缺乏自信,負面的自我評價,過度而自覺無理的擔憂(類似強迫症狀),合併某些常見的身體焦慮病徵,初步評估要先考慮是否為憂鬱症,焦慮症亦有可能。因為以造成妳情緒上極大的困擾,所以還是建議儘速求醫,畢竟與醫師當面討論病情的診斷可信度,比線上求診為高。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如果你的恐慌症會說話


作者:江芝林醫師
「如果你的恐慌症會說話,你猜,它正在對你說什麼呢?」

在許久以前的年代,所有的精神症狀、乃至精神科的所有診斷,都被視是心靈對某件事的「反應」(reaction)。在這樣的觀點中,症狀只被視為是一種心靈淺層的現象,若我們把症狀當作問題的全部,則很可能搞錯了重點。治療者更重要的是需要思考並探索症狀背後深層的因素是什麼。這樣的觀點,有點像臨床醫師如何看待「咳嗽」這件事:做為一種症狀,咳嗽不會平白無故地就這麼發生,總會有某種致病原因存在:也許是你的氣管對空氣中的花粉過敏、也許是鼻涕倒流刺激了你的喉嚨,也許是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了發炎,或也許是更糟的原因,像是你的肺部有個腫瘤。總之,治療者不會輕易接受「症狀會平白無故地發生」這樣的陳述。

那麼恐慌症呢?我們能接受「恐慌症會平白無故地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這樣的想法嗎?

許多研究人員曾透過問卷或訪談的方式,請恐慌症患者回憶他們的恐慌症初次發作之前,生活上是否有經歷什麼重大的事件。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恐慌症患者在疾病悄然上身之前一個月內至一年內,多半曾經歷重大的生命事件。事件的本質多半與「失落」有關,如親人的往生或突然生病等。

但奇特之處不在於這些生命事件居然存在,而在於這些生命事件在什麼時機、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現它們的影響力。也許在開車中,也許在過隧道時,也許是與人談話到一半,甚至也許在睡夢之中,你的心跳突然莫名加速,你的胸口感到一陣緊縮,你的呼吸開始粗重,你的頭腦開始暈眩,這時你開始慌了,心想這一切是怎麼回事,你想鎮定、裝作若無其事,卻發現自己辦不到,緊接著更強烈的恐懼襲上心頭:我會不會要死了?我會不會要昏倒了?還是我快要控制不住自己了?

在那一刻,你彷彿被巨大的情緒海嘯捲入海底,但你完全無法察覺 (甚至過了許久之後才能隱約察覺) 引發這場災變的原因是什麼。

做為例行性的評估,我會請恐慌症患者回憶並描述他們首次發作的情形。縱使相隔已久,許多人對初次發作的回憶依然清晰無比。但當我問到發作前是否曾經歷什麼樣的壓力時,大多數人給我的答案卻是否定的 -- 他們就是無法想到任何可能造成恐慌的原因。少數人能告訴我最近生活上的確有一些壓力存在,但他們通常覺得這些事件應該不至於這麼嚴重。

真的是這樣嗎?我不認為。

一位病人曾向我分享她的經驗。她是一位家庭主婦,恐慌症曾經一度好轉過,但近年來又再度復發。在她偶爾與朋友在外聊天碰面的時候,恐慌總會莫名的發作,她因此更少外出,多半待在家裡。她這麼做,也許也正順了她先生的心意,多年來他總是希望她能安分守已,不要像過去一樣在外工作、拋頭露面。為此她們曾吵過無數場架,最後她屈服了,專心在家相夫教子。開始時她不知道恐慌的源頭,但她清楚知道自己並不快樂。直到她重新看到這些事情彼此的關連性、並做出改變時,她的恐慌症才開始改善。

或許恐慌症把我們內心所真正感到害怕、心理上感到困擾的事情,包裝成另一種型式 -- 一種強烈的身體不適 -- 讓我們無法繼續對此漠視下去。

有時一個人在恐慌發作時的內在語言,也有助於治療者尋找問題的源頭:害怕在發作時無法逃脫現場的人,或許在現實生活中正經歷著束縛與壓迫;懼怕在發作時孤立無援、孓然一身的人,或許在生命的早期曾經歷過難以言喻的孤獨;過度擔心在發作時造成旁人困擾的人,或許早已學會將他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如果你的恐慌症會說話,你猜,它正在對你說什麼呢?

仔細的聆聽、思考,你總會發現什麼的。

Q&A 憂鬱

Q:
我不想吃藥ㄌ
最近憂慮的情況嚴重ㄌ
但我不想吃藥ㄌ
吃藥會手抖手抖靠吃藥
我不能穩穩的拿住相機很痛苦很害怕
吃ㄌ兩個月能喊停ㄇ
抗憂抗焦與心血管方面
我能學習自我控制ㄇ
我不想吃藥ㄌ

A:
憂鬱症的問題也不是只能靠藥物治療,但不能因為一時的不適應而亂了自己的治療計劃,在憂鬱狀態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時,可以先藉由藥物的治療,協助你的情緒控制,當然在這穩定狀況的時候,你可以心理治療及放鬆治療雙管齊下,協助你將自己情緒已是當的方法釋放,慢慢重塑自己不適當的觀念,減少引起你憂鬱的刺激,逐步調適你的生心狀態,屆時你便可慢慢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所以下次你就醫時,可請精神科醫師幫你安排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生理回饋治療,費用方面你可以放心,在健保方面有給付。現在你只要放鬆心情,相信專業、有耐心的接受治療,有一天你必可找回你的自信,及你的方向。
至於藥物的問題你可以跟你的醫師討論,看看要不要更改其他藥物

Q&A 憂鬱

Q:
最近憂慮的心情一直不是很穩定
藥物治療對我除了減輕身體的疲憊外
對於內心並沒有太大的成長
我一直希望得到更多自我肯定的方法
醫師對我卻無特力的幫助
我還一直很徬徨很迷惘
我想我需要有人能引導我走出迷失的方向
我該怎ㄇ做ㄋ

A:
在我們生活中會有一些突發的狀況,但不能因為如此的不適應,就將自己的步伐給混淆。
相對的!你的問題上也是這樣,當然憂鬱症的問題也不是只能靠藥物治療,但不能因為一時的不適應而亂了自己的治療計劃,在憂鬱狀態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時,可以先藉由藥物的治療,協助你的情緒控制,當然在這穩定狀況的時候,你可以心理治療及放鬆治療雙管齊下,協助你將自己情緒已是當的方法釋放,慢慢重塑自己不適當的觀念,減少引起你憂鬱的刺激,逐步調適你的生心狀態,屆時你便可慢慢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所以下次你就醫時,可請精神科醫師幫你安排心理師進行心理治療、生理回饋治療,費用方面你可以放心,在健保方面有給付。現在你只要放鬆心情,相信專業、有耐心的接受治療,有一天你必可找回你的自信,及你的方向。

Q&A 焦慮

Q:
1.我不知道這究竟是心理還是身體上的問題,
我的身體似乎相當容易陷入無法控制的抖動...
例如:不管是坐著還是站著,只要我把腳微彎,以前腳掌支撐時,不出五秒,
我的腳就會像是得了帕金森氏症一樣的抖,直到以全腳掌著地時才會停...
還有,當我把手指騰空,不管用力或放鬆,它也會一直不停的抖...
但是當時我並沒有緊張敢啊....不過,緊張時還會更嚴重...
這是什麼原因?有辦法改善嗎?
2.與人交談時,是否一定要看著對方的眼睛才算有禮貌,
但是,每當我試著如此做時,身體就會不自覺的僵硬起來,
並且感到渾身不自在......一定得吃藥才能解決嗎? 藥又要如何取得?
還有,每當我與朋友(即使是好朋友)兩人獨處時,就會感到一股強烈的壓力 撲 上來,使我的臉開始僵硬....接下來氣分就會被我搞的很尷尬,
特別面對的是女性時....怎麼辦?
3.又是一個奇怪的身理症狀:每當我去理頭髮時,
只要理髮師的工具在我的頭四周游移時,
我的頭就無法控制的像鳥轉頭一般的轉動---擺幅小卻很不順暢,
於是我越努力去控制,情況就越糟....不僅造成理髮師的困擾,
也成了我的困擾.....怎麼辦?

A:
由你的來信可以看出你的困擾似乎不只在外顯的生理與行為,
也有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在意. 我試著一一回答你的疑問.

1. 腳的抖動: 這樣的抖動與巴金森氏症的發抖不同,
前者在維持一個姿勢時而出現( 如你所述) ,
後者無法控制而常會逐漸加重其嚴重度與範圍.
也有人是握筷子或筆而會抖的, 這是相當常見的.
建議不要維持某一姿勢張力太久,
將注意力轉移向外, 而非專注於身體的單一部位試試看.

2. 對人的在意與緊張: 確實, 目光直視他人, 在現代人來說是較為禮貌的.
有些人不習慣這樣做, 或總是覺得直 接看人目光反而會增加壓力,
我的建議是可將視線的焦點,
緩慢游移在其前額中點至雙側嘴角的三角範圍內,
如此對方是不會容易察覺, 自己也不會太有壓力. 藥物是有放鬆效果,
相對的焦慮在意會下降, 重複擔心會減少. 再加以自我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3.理髮時頭會繞圈子: 似乎與神經解剖位置沒有直接關聯,
可能是一些重複性的儀式化行為. 怎麼說呢?

三個問題似乎都可以一個單一的模式 A => B 來解釋,
原來兩者可能是偶然出現並無"必然"因果關係.
但一次一次的重複往往成了一種習慣( 意識或下意識) 或儀式化行為,
於是 A 自然就 "絕對" 會產生B了!
有人習慣不去在意, 有人會希望改去這樣的重複行為,
於是緊張在意也就伴隨著了.

倘若這些問題僅是單一而其發作的頻率及嚴重性皆不影響日常生活,
我會建議可以調整自己的一些小習慣, 但就如你連續提到的三個問題,
我想不應等閒的看待, 建議找精神科醫師評估討論之後給予適當的建議.

Q&A 焦慮

Q:
我是一位高三的學生,這個問題大概已有3.4年了,
而最近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我每天上課都非常緊張、焦慮、害怕,
不敢抬頭看黑板,更不敢看老師、同學,課堂上一安靜下來,
我就非常不安,只要一抬頭看到老師的眼睛就發抖的低下頭來,
此外也很怕我這樣的動作會引起旁邊的同學異樣的眼光,
我常常想著周遭的人是否在注意著我,就讓自已越來越緊張,
一直就是低著頭,因此我就一節熬過一節, 頭始終未抬過,
所以也就常常要換位子的時候,就非常焦慮,害怕換到前半部的座位,
早上升旗時,也一直低著頭,考試時也不停發抖,
我也很擔心同學會不會覺得我是一個怪人,媽媽說是我自尋煩惱,
她跟本就不了解的。

A:
1. 看妳的來信, 大概是焦慮類的疾病.
2. 焦慮類的疾病, 又可分為恐慌症, 懼曠症, 強迫症, 社交焦慮症,
單純畏懼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廣泛性焦慮症等等.
3. 來信內容的敘述,似乎比較可能是社交焦慮症,或是廣泛性焦慮症。
所謂社交焦慮症,是指面對人時會緊張、害怕的症狀。廣泛性焦慮症,
則是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十分的緊張或害怕。
4.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妄想症一類的疾病。
都會覺得別人對我有意見,常常批評攻訐我。
不過此類疾病通常不會有病識感(也就是認為自己有問題),
而認為都是別人不好才這樣。
5.適當的抗焦慮和血清素再吸收抑制藥物合併使用,
可以有效的控制這種症狀。
6.如果覺得門診醫師很忙沒時間,可以尋找病人比較少的醫師。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5)

作者:林朝誠醫師


在緃貫性的研究上,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彼此可以成為因果關係,雙向性循環的因果關係可存在於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之間。但由於過勞現象成為單一疾病的研究證據仍然不足,而且過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也沒有共識,另一方面憂鬱症是異質性的(例如有抑鬱型憂鬱症、非典型憂鬱症等),因此過勞現象有待未來進行進一歩的系統性臨床觀察研究。

依照目前的定義,若懷疑有過勞症候群時,首先需判斷是否有憂鬱症,如果有憂鬱症,則必須治療憂鬱症。若尚未達憂鬱症的標準,可以考慮以下的處理方式(7)

1.  靜觀療法:可增加身體及情緒上的自我察覺,可使用哈達瑜伽的技術等。
2.  諮商:學習壓力管理和因應的方法,可用圑體諮商來討論及進一歩了解過勞症候群。
3.  保護因子最大化:保護因子包括獲得工作及家庭的支持、有心靈導師、全國性專業組織的會員、將個人及工作生活分開、冥想、運動和嗜好、限制飲酒、維持緊密的家庭關係,擁有愈多的保護因子,愈能免於過勞症候群。

上述方法除了個人可以自我練習之外,如果機構能提供員工相關服務的話,可以減少機構內過勞症候群的機率,長期而言,也可以增加員工的健康與生產力。

 預防重於治療,要預防過勞症候群可注意以下事項:
1.工作上:最近工作量增加、常要加班、常要遨夜工作、假日也在工作、跟工作夥伴的關係變差、工作表現不好或容易被責罵、很少可以睡好覺。

2.生活上:抽煙酗酒數月、最近一年每天喝很多杯咖啡、三餐不定時且常吃高脂食物、常晚上十點後或半夜才回家、最近幾乎沒有運動、自認健康良好且數年不曾看醫生。

3.生理上:受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之苦、常感覺疲倦想睡、最近體重快速增加或減少、有時頭痛或胸痛地厲害、容易健忘、自覺或別人說自己看起來變老了。

如果有許多上述的情形出現的話,就要特別注意是否開始有過勞的現象了,最好及早尋找醫生諮詢協助。
 
參考資料:
(7) Daniels AH. et al.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6;24:213-219
(8) Bianchi R. et al.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6(2015) 28-41.

 (全文完)

上一節: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 (4)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如何戒安眠藥

作者:葉紅秀醫師

最近我門診有一位失眠個案在看第三次時候,一坐下來就說:

「醫師,我照你說的方法去做,已經成功把安眠藥戒掉了,這一次我不用拿藥了;謝謝你!」

我真是感謝這位可愛的先生,他是非常少數願意回來跟我分享,告訴我安眠藥的確是可以成功戒掉的個案!我因此也更有信心,那些我苦口婆心勸說如何戒掉安眠藥的個案,隨著他們來看診的時間逐間拉長,到不再出現,應該有許多人是成功的把安眠藥戒掉了。

為何要戒安眠藥?

雖然安眠藥不是違法之毒品,不像抽菸那樣確定傷害身體,也不像很多毒品及酒精那樣明顯的影響身體及精神狀況,但是安眠藥的確如毒品、菸、及酒一般,長期使用會習慣甚至會依賴成癮,導致不吃就睡不著,而且所需要的量愈來愈多。在愈吃愈多之後,不但需要找醫師開藥,費錢麻煩,而且對大腦的傷害就明顯出現了。在身心科門診,我問已用安眠藥多年的朋友,十個有八個肯定他們的記憶力真的有變差,與教科書對安眠藥副作用的描述一致。依賴成癮與傷害頭腦兩個理由,應該足以說服我們去戒安眠藥了。

如何戒安眠藥?

其實絕大多數的個案也都想戒,只是他們常說: 我吃那麼多年了,沒辦法戒了!但是我的臨床經驗非常肯定,安眠藥的確是可以戒掉的,以下幾個原則可以提供參考:

一、 先要了解正確的睡眠知識,培養好的睡眠習慣。(參考筆者前文-認識失眠,改善失眠,不再失眠)

二、 與醫師好好討論,針對個別失眠之原因找出改善的方法:比如是否太早上床?是否醒了仍賴床?是否有情緒障礙?是否飲酒或抽菸?…

三、 如果使用安眠藥的量不大,時間不長,可以嘗試逐步減量:比如先減1/4或1/3顆,頭幾天可能會比較晚入睡或比較早醒,過一段日子覺得睡眠慢慢恢復了,再繼續減,通常可以順利減到完全不吃。

四、 如果已長期使用,嚴重依賴者,醫師通常會先搭配其他非安眠藥但有助眠作用之藥物;或是先換掉藥效快、短,容易依賴的安眠藥,改用藥效較慢較長之安眠藥再慢慢減量,比較容易成功戒掉。

五、 有些個案之安眠藥依賴非常嚴重,比如每天要吃十幾顆安眠藥或是合併酗酒或其他藥物濫用者;還有些個案合併有嚴重精神疾病,其失眠與精神症狀有關。這些個案需要醫師就其心理與精神症狀仔細評估治療,有時甚至需要住院治療,才有可能成功減少或戒掉安眠藥之使用。

除了第五種情況的個案較困難,可能需要長期治療才能成功戒除安眠藥依賴,絕大多數因為壓力或是短暫情緒障礙而失眠的個案理應可以用前面四個原則成功把安眠藥戒掉才是。

Q&A (焦慮)


Q:
無法自我控制情緒,時常感到焦慮,甚至出現頭痛,呼吸急促的症狀已經2至3年,
時好時壞,很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對任何事都倍感壓力

A:
1. 情緒難以控制,時常感到焦慮,甚至會有頭痛與呼吸急促的現象,大致上而言,可能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
2. 精神官能症在臨床上常會以焦慮(Anxiety)、憂鬱(Depression)與身體不適(Somatization)的症狀呈現,上述症狀一起出現的機會很多(例如:同時呈現焦慮與憂鬱症狀)。
3. 來信所言,症狀已經持續 2至 3年,看起來是不容易光靠自己的心理調適,得到完全改善,
應該積極考慮向精神醫療院所求診!
4. 精神官能症的產生,通常是多種因素,包含:生理因素(需要藥物治療)、心理與社會因素(需要諮商或心理治療),求診時應向醫師仔細溝通,考慮各種治療的可能性!

Q&A (焦慮)


Q:
自從工作以後(約一年),有莫名其妙心跳加速的現象.但並非每件事.有點怕和別人相處。
但真的要相處,又可以處理得好(只要不緊張的話)。
我不相信恆久不變的愛情,所以一值無法擁有長久的感情

A:
屬於焦慮的症狀真是千奇百怪,但整體而言,不外心理上與生理上的焦慮兩種。
生理上的焦慮,可能表現出:心跳加速,心悸,呼吸困難,頭痛頭暈,腹瀉,頻尿,手抖,
冷汗…等等。心理上的焦慮,則常會表現出坐立不安,精神不集中,健忘,心浮氣躁等等。有些則是在特定的場合才會表現出來,例如在公開的場所,與陌生人對話,公開發問或發表意見時。
基本上在這些情境,一時的焦慮是在所難免的。但如果這種焦慮感已經太過強烈,
以致影響自己的工作效率或生活品質的時候,還是可以尋求專業的幫忙。
相信自己處理社交情境的能力,若有點焦慮也不必太過在意,不妨告訴自己:只要是人,就多少會有這種現象,自己的反應並不算過度,也絕非異常。有時越是擔心,反而越顯得不自然。至於感情觀,畢竟每人的感受不同,不可能要求每個人的看法都一樣。
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有其形成的背景,不妨想想:自己何以這麼不相信恆久不變的感情?
這樣的想法對妳的得失又是如何?
自己對這樣的態度願意堅持嗎?還是為這樣的想法感到苦惱?要形成或改變一個想法,畢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形成一個想法之後,要不要去做改變,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4)

作者:林朝誠醫師
 
最近難得有連續四天的端午節連假,許多人紛紛趕回家與家人圑聚,一起吃肉粽,一起欣賞划龍舟,甚至有人親自去划龍舟,在忙碌於工作半年之後,能夠有一段空檔 從事一些與平常工作不一樣的活動,是有益身心健康且可預防過勞症候群的發生的。然而我們走到街上去看,竟然大多數的店仍然是開著,台灣人真的是勤於工作! 我想不少人是基於經濟壓力,也有人可能「習於工作」,不知到停下來後該做些什麼,這些人需要小心成為過勞症狀群的高危險群。
 
雖 然許多的研究顯示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有正相關,但使用因素分析的研究多數顯示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是不同的柬西,但這些研究通常有些侷限,第一,這些研究多 數著重在量表中症狀出現時間長短的不同以及項目結構上的差異,而較少著重在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內容上的差異;第二,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中的神經衰弱症(neurastheniaF48.0,置於其它精神官能症之下),有時候已經被用來當作過勞症候群的評估診斷準則,神經衰弱症是十九世纪被提出來的名詞,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十版中已經跟憂鬱症作區隔,所以如果過勞症候群的定義等於神經衰弱症的話,其實已經沒有必要去區別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了,但這樣子過勞症候群就等於仿造一個半世紀前的概念了。
 
在身體上和生物學上的角度來看,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都被報導跟冠狀動脈心臟病及糖尿病有關,但過勞症候群可單獨跟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及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一種血漿葡萄糖的標記)及微炎症(microinflammation)有關,而憂鬱症可單獨跟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及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有關。過勞症候群跟低皮質醇症(hypocortisolism)有關,雖然憂鬱症跟高皮質醇症(hypercortisolism)有關,但抑鬱型(melancholic subtype)憂鬱症卻跟低皮質醇症有關,而且最近研究顯示(6),若壓力呈現慢性化,高皮質醇症出現一段時間後可變為低皮質醇症,因此這個主題是值得進一歩的研究。
 
接下來,我們將為這篇文章做一個總結。
 
參考資料:
(6) Fries, E., Hesse, J., Hellhammer, J., & Hellhammer, D.H. (2005). A new view on hypocortisolism.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0(10), 1010–1016.
  
上一節: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 (3)
下一節: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 (5)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Q&A (睡眠問題)

Q:
我目前是大四生,在校表現都不錯,對自我的要求都滿高的, 且常因事而鑽牛角尖.大約在去年前, 我曾經碰過一連串大好及大壞的事.諸如參加一些大型比賽獲得好成績,及胃病, 差點吃官司的車禍, 學校課業...等,當中的壓力曾讓我有過連續兩三個月的斷續失眠及心情低落 雖然失眠症狀之後有改善, 但在今年初又開始有斷續失眠, 一直到了一月底放寒假了, 所有事都結束了, 可是失眠問題不但未改善,反而加重, 造成天天無法人眠, 我也不知為何會如此. 之後也因此使得我心情一直低落, 怕不會好,擔心自己的未來. 我看了許多的精神科門診. 一開始時醫師都以失眠給我治療(給我吃stilnox改善睡眠,並告訴我這藥無副作用,可以放心吃),我同時也加人台南奇美醫院的生理回饋治療及心理治療,但效果都不大, 失眠都未改善. 我後來換了醫生, 他說我有輕微憂鬱症, 給我吃EFEXOR, 我目前正在服用(快兩個禮拜了, 但我還是擔心會不會好, 又怕長期吃stilnox會不好,醫生說可以吃, 不吃會有預期性焦慮). 吃與不吃間, 吾身千萬難. 我該怎麼辦? 有更好的醫療方式嗎? 我自己要如何配何呢?

A:
你所描述的情形至少可分為兩部份: 失眠合併憂鬱症狀 或 嚴重型憂鬱症併有失眠情形, 二者間的分辨於網上稍有困難, 但我贊成您目前暫以EFFEXOR(抗憂鬱劑)及Stilnox治療, EFFEXOR的療效應於2-4週可見改善, 若有明顯改善則應繼續使用6-12個月, 請聽醫師的建議.....但不論有無改善均應考慮加上其他生活調整.....Stilnox算是新一代的短效助眠藥物, 效佳, 暫不用擔心長期使用的問題, 也不宜時用時不用, 應固定每天定時使用...如果您確有入眠的困難; 待你的不安減少, 自我控制感增加後, 再將之減半使用....再....
生活調整:
1. 檢討你的個性是否太完美了~完美無罪, 但有時會增加自己的壓力, 干擾情緒, 導致失眠....想想人生海海....減低一點對自我的要求又如何? 但你會輕鬆很多.....壓力減輕很多....
2. 想想你以前心情不好或壓力大時是如何處理的? 如聽音樂. 找人吐嘈. 運動. 罵小狗.....試著找回一些你以前慣用的生活習慣...當然是指有益的生活習慣.....
3. 若你以前沒有運動習慣, 建議你應選擇並建立一種, 並持之以恆的去做, 每天即使跑跑步也十分有利於你的健康及身心疾病的回復....
4. 如果你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應改掉: 如喝酒.茶. 咖啡...夜貓子作息, 特別是喜歡在睡前想事情.... 明天要做....告訴自己睡前不想事情, 若真的有事要想, 想完立刻寫下來, 再告訴自己: 我已考慮完了, 不要再想了......不要將自己的大腦一夜開機...只為了記住明天要幹嘛.....
相信一個想法: 病怎麼來怎麼去, 來自生活, 也消失自生活...端視你如何調整你的生活內容....

以上僅 係最基本的治療觀念, 但卻是任何身心疾病治療上十分重要的原則....當然如果你的問題更嚴重: 強應加上其它進一步的治療方法...

Q&A(憂鬱)

Q:
我原本是在服務業當櫃檯小姐的在某一天裡我開始對我的生活有了許多改變!原本我個性不錯朋友廣泛但是我突然某一天裡脾氣暴躁開始失去了笑容不愛講話可是又會在短時間內恢復過來!但是很快的又會陷回去!開始暴飲暴食!過多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無用、沒有價值的人。開始懷疑自己工作能力!精神不太集中在工作上對工作厭倦!每天都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沒有精神、嗜睡。傾向退居於人群外,對周遭的事物失去興趣,無法體驗到各種快樂。也常失約,關機,拒絕和別人聯絡!但因要上課不得不出門!常會想把自己關起來!後來受不了工作就不告而別了!每天除了上網外都不曾出門也不想出門!後來有新工作,只要一工作又開始情緒起伏大偶爾哭感到難過工作時還會時常頭暈難受。會想死但是念頭不大!後來又沒辦法工作了!請問我是得了憂鬱症嗎?

A:
依照您所敘述的情形,您應該是罹患了憂鬱症,建議您儘快去找精神科醫師求診,會對您的情緒控制會有所幫助,因為憂鬱症目前可以使用藥物治療來處理,不論是治療與預防再度發作都會有幫助,所以儘快找醫師治療是目前您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您要回想一下再心情變化開始的時候,是否有特殊的原因?以及情緒變化的持續時間有多久?因為這些資料可以幫助醫師做診斷與使用藥物。您所提到的症狀也要與醫師談,因為不論是沒有價值、沒有精力、嗜睡、失去興趣等,都是憂鬱症的症狀。希望您在求醫後,會逐漸好起來。

Q&A (憂鬱)


Q:
生完老大後我一直待在家裡帶小孩,如今我已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可是整天悶在家中我好沮喪常常想哭覺得自己很沒用或是摔東西發脾氣嚇得孩子哇哇大哭,真想死掉算了...

A:
不知道您在懷孕的時候,情緒會不會也較容易波動?因為有時候這是因為荷爾蒙的改變,造成的生產憂鬱症。但是家中有兩位小寶寶,作為一個家庭主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這種辛苦並不是可以用言語可以明確表達出來。因為兩個寶寶就如同一個不定時的炸彈,什麼時候會出現什麼狀況,沒有人可以預期,所以每天從早到晚,必須時時刻刻全心注意他們,即使睡著了,還要擔心他們棉被蓋好了沒有!所以有人說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它的月薪是相當於三十到四十萬的收入。在每個人疲勞的時候,情緒比較容易被影響,而且也不太容易控制住,所以常會出現失控的情形,更加上如果如您所說,每天常悶在家中,少與人來往,更會出現類似的情緒失控情形,所以建議您仍要盡量維持一些社交的活動,當然要帶著兩個寶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盡量去做一些改變,為自己以及家庭作一些變化,也許生活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另一方面,在將要發脾氣的時候,深呼吸一下,停個幾秒鐘,會將整個情緒重新整理一下,當然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希望盡量去做,開始的時候也許仍不是很理想,但是只要開始,慢慢的事情就會有一些改變。事情的改變本來就是一點一滴的累積,沒有事情會是戲劇性的改變的,最重要的是要自己有改變的決心以及毅力,慢慢的嘗試,相信您會摸索出來一種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再來,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因為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夠接受自己的時候,怎能要求別人能夠看的起自己,您現在所做的是一件無法被金錢取代的事情,看著寶寶長大事實上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慢慢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做起。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Q&A (憂鬱)


Q:
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能力變差.覺得自己很孤單.生活無目標.嚴重缺乏鬥志.對任何事感到沒有任何興趣.人緣變差.自信心亦缺乏.亦無思考能力.當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解決時.會以睡覺方式來逃避.累積到最後覺得自己好像有了憂鬱症的一些症狀.我該怎麼辦

A:
妳的情形可能是罹患了憂鬱症,最好尋求精神科專科診治,一來解決問題,二來也可以一起找出脫離困境的方式。妳自己可先從日常生活改變開始,規律生活及運動,找一些知心的朋友聊一聊自己的困境,對您的憂鬱症可以有一些幫助,但病程可能會延長且造成生活品質降低,故仍建議妳尋求精神科專科醫師的協助,以儘早回復原有的生活型態。而且盡快振作起來,也可以脫離目前的惡性循環,因為長期沒有工作,如果自己也無法規劃自己的生活,長久以後,人事會養成一種習慣性,即使現在找到工作,一時也是會有適應上的問題,所以目前盡快規劃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規律,打破目前的生活循環,也會對您有一些改變。

Q&A (人際關係)


Q:
您好…最近我認識了一個怪叔叔(他在我打工的地方看見我,
於是等我下班…)其實到現在我還不太了解他,他大概比我大15~20歲吧…
真的年紀差狠多,自從認識起他會陪我搭車回家然後他再回家,
我可能是有點孤單吧,竟然就這樣讓陌生老頭陪著。他常約我出去玩,
還要送東西給我,我不敢一直收禮物。我有想過這樣可能有點危險,
單獨和他出去會不會出事…可是又會覺得自己不該疑心病這麼重…
我真的不了解他是用怎麼樣的心態一直約我?目前我是常答應他的要求…
想說反正出去玩自己沒有不開心就好~,
可我又怕這樣下去他會不會誤會我對他也有感覺。

另一方面來說…他真的是怪叔叔,其貌不揚,
工作可疑(隨時自由上下班…);優點是對我很好,很顧慮我的心情,
還有…中年男…不論如何是比學生來得有錢…,
當然我狠怕他花錢在我身上以後會有後遺症。

我不想傷害他,也祈禱他不要傷害我。他覺得我就是個單純的小女生,
我不喜歡自己一直猜想"他這麼做有什麼目的?"這樣心機很重…很不可愛…
我該怎麼辦…和他的關係就這樣下去嗎?

我身旁完全沒有人知道我和他的事,如果有一天怎麼樣了,
就會變大家心中的謎…可是我又不知道要跟誰講。爸媽不可能,
同學也不可能,老師也不可能…

A:
很高興看到妳在信裡說明自己的狀況時,也與我分享妳的想法及顧慮,
我覺得有顧慮是很好的,因為懂得保護自己真的非常重要。而且,
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妳是一個很懂得保護自己,
想法也蠻成熟的女孩。看完妳的信之後,我也有一些想法和妳分享。
其實,不管在什麼年紀,『交朋友』的道理都一樣的,
就是彼此要『志同道合』,感覺要對。如果跟一個人相處,
對方會讓妳害怕和顧忌,這時候,不一定是自己在胡思亂想,
或是有什麼心機,而是妳有一種『直覺』。
這種『直覺』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這是非常重要的。
妳提到妳並不瞭解這位叔叔,我的想法是,對於不瞭解的人,
尤其是妳對他還有一些安全上的顧慮,保持距離是必要的。
我有一些建議給妳參考看看。

1.妳在信裡說,這位叔叔給妳的感覺怪怪的。
  既然他會去打工的地方找妳,不妨把這件事試著告訴打工的同事,
  一來也許可以聽聽看他們的想法,二來也是透過這個方式,
  讓妳周圍的人知道有這個人存在。

2.我覺得妳是一個很有禮貌的女孩,我相信,
  應該是對方給妳的感覺太奇怪,妳才會不敢收下禮物。
  拒絕他的禮物是很正確的做法。妳的態度客氣,沒有人會不高興的。

3.如果這位叔叔約妳出去,妳不想、不願意、或是會有點害怕,那麼,
  我建議妳不要勉強自己。就像我前面說的,只要很客氣的拒絕對方,
  告訴他,妳不想去就行了。人跟人相處,如果感覺不對,
  不如保持距離,也許還比較有「美感」一點,妳說是不是呢?

Q&A (情緒)


Q:近二個月來己發生過二次這種情形;打破東西時看著地上的玻璃碎片很衝動的想拿起來往自己手上割下,幸運的是二次都剛好有電話進來,
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是否應接受治療?
工作上沒有很大的壓力,在感情上會越來越挑對方的毛病,一點點事就會很生氣.

A:
看來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感覺讓你很害怕,你提供的訊息不多,我不能因此判斷你遭遇了什麼問題,不過我強烈建議你儘速到你方便的醫院精神科求診,不要害怕上精神科,現代人的壓力很大,常因此導致精神失去常軌。
你提出原因可能來自感情而非工作,你願不願意多說一些他的什麼毛病讓你最刺眼?最難忍受?你會想藉傷害自己來刺探對方的感情深度嗎?或者是藉此來懲罰自己?這樣猜測實在不如由你來多告訴我一些,我才好提供切合你需要的資訊,不是嗎?

心腦本一家-從腦科學的進展看心理治療

原著作者:  葉紅秀醫師


「無版權照片」的圖片搜尋結果 古時候以為「心」是我們行為的主宰。自從發現大腦才是管控中樞後,心臟的功能已無關乎思想與情緒;然而英文仍保留mind / mentality 這類模糊的名詞,中文翻譯為「精神」或「心智」,好像有意指出單獨的腦(brain)無法主管人類如此高級的生物,而一定有更高一層的「心」。這個「心」並非心臟,而是一種抽象的概念。這個概念衍伸到醫學與心理學,遂有百年來奇怪矛盾卻又自然為大家所接受的生物/心理二分法:我們習慣把疾病的原因大分為生物病因(生理或大腦功能異常)與心理因素(家庭社會等外在壓力導致心理變化)。前者仰賴藥物,後者著重心理治療。所謂心理治療,不論是個別或團體、婚姻、家族治療…其多樣化之理論都是抽象而非物質的;但是透過這些抽象的理論,最終要改變的仍是人的情緒、思想、感受、行為等等,明明就是大腦功能的表現啊 !

隨著腦科學的進展,我們所知道大腦的功能也愈來愈多:從最早的語言、運動、五官感覺…到情緒、思想、行為、甚至連愛恨都起於大腦! 如此一來我們如何看待心理治療? 如果我們的情緒、思想、行為是被大腦所管控,那麼心理治療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情緒、思想、行為? 以合理的邏輯推演,應該是治療透過對大腦的影響來改變情緒、思想、行為吧!只是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腦細胞在發展成熟之後只會生病、退化或死亡,不可能再生、重造,有可能靠心理治療說說話就改變嗎?
感謝許多腦科學研究的進展,加上許多特殊案例的真實經驗,我們終於可以推翻過去以為大腦不能改變或修復的謬誤迷思!加拿大精神科醫師Norman Doidge 於2007年出版The brain that change itself,書中生動描述他訪問的許多先天或後天障礙的人,包括平衡系統嚴重受損、先天失明、言語障礙…等等,他們卻能透過儀器幫助以及/或不斷的特殊訓練,去克服原來的障礙;而更神奇的是,他們的缺陷與進步都有腦部功能影像的呈現來應證!在這些勇者努力透過訓練克服障礙的同時,伴隨著他們的治療師與腦科學研究者也藉由他們的經驗與儀器的開發進展,證實了我們的大腦有遠超過我們所知的潛能,可以透過各種感官的刺激與學習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再造!

如果肢體的運動與五官的感覺都可以訓練改造,那麼思想、情緒的調整有何不可? Eric Richard Kandely 得到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海蜗牛研究,證實記憶的確透過細胞之改變而儲存。Norman Doidge 藉此說明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可以協助案主探討其生命歷程中曾遭遇的有意義事件;若能把事件當下的情緒從記憶中釋放並從新詮釋,則被記憶所傷害的腦細胞可能得到修復或改造,而被腦細胞所控制的感受、情緒甚至思想、行為也會因之改善!我認為這樣的理論正好解釋為何心理治療以及種種宗教或非宗教之修行,可以有效幫助案主克服各種情緒與行為之障礙,甚至推動個人自我成長乃至人際關係之圓滿;也提醒傾向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模式的精神科醫師別以為只有藥物會影響我们的大腦!

註: The brain that change itself 中文版-
遠流出版 洪蘭: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3)

 
今天看到一則醒目的新聞:華航員工上街頭,要向雇主宣戰抗議過勞(3)。近年來我們看到台灣的各行各業幾乎都有類似的新聞出現,而我所屬的醫療業,也早就以血汗醫院、醫療崩壞聞名。過勞的問題實在是台灣政府及僱主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早期,我們要區別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主要在於過勞是與工作及情境相關,而憂鬱症是比較廣泛而不受限於背景情境,因此有的學者主張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是不 同範疇的問題。所以一個人可以在早期只有工作上過勞,但在其它方面都功能良好;而憂鬱症,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生活上的每個情境。

然而憂鬱症早期也可能只表現在某個領域,譬如工作,這樣子就會看起來很像過勞症候群的早期,因此「跟工作相關」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鑑別因子。反之,臨床上的過勞症候群其表現也可能像憂鬱症一樣廣泛,影響到個案所有的生活層面 - 非工作的部份也受到影響。過勞症候群的出現,一開始是比較沒有理論性基礎的,是在職業健康領域裡冒出來的草根性的東西。因此,要用不同範疇的說法來區別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是值得懷疑的。
 
就症狀上來看,過勞症候群的無望感、無助感、無力感跟憂鬱症「學來的無助」理論很像;過勞症候群的出現負面情緒與缺乏正向情緒,跟憂鬱症的憂鬱情緒與缺乏樂 趣也很相關。過勞症候群的情緒耗竭,在生理上與憂鬱症的疲勞與失去活力症狀重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過勞症候群的症狀可以解釋為在不利的工作環境下所產生的 憂鬱症狀。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所有的憂鬱症的症狀都會在過勞症候群的個案身上出現,譬如Bianchi等人(4)的研究發現90%的過勞症候群個案符合憂鬱症的診斷,此比例會因對定義過勞症候群的切點不同而改變。在縱貫性的研究上也發現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症狀有相關性且共同發展。因此Hakanen(5)等學者依據其研究而得出結論:過勞症候群可視為職場生活中的憂鬱症。
 
那麼就診斷上,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是否有辦法區別呢?彼此可以預測嗎?
 
參考資料:
(4) Bianchi, R., Schonfeld, I.S., & Laurent, E. (2014). Is burnout a depressive disorder? A reexamination with special focus on atypical de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21(4), 307–324.
(5) Hakanen, J.J., & Schaufeli,W.B. (2012). Do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predic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 three-wave seven-year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41(2), 415–424.
 
作者:林朝誠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2)


憂鬱症的觀念很早就有,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斯的黑膽汁體液(melancholic humor)理論,然而現代憂鬱症的概念是到十九世紀精神醫學興起之後才出現,一直到二十世紀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ICD) 及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才明確列出憂鬱症的診斷及定義,目前最新的診斷標準是DSM-5,它包含了一些憂鬱相關的疾病如鬱症、持績性憂鬱症、經期前情緒低落症、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等,雙相情緒障礙症、循環型情緒障礙症適應障礙症也會以憂鬱情緒來表現。單來說,憂鬱症的症狀表現可分為四大類:
 
(一)生理方面:
        食慾變化(減退或增加)、體重變化(減退或增加)、失眠或嗜眠、疲倦或無精打采、體力降低、性慾降低、頭痛、頭昏、眼睛疲勞、眼角酸痛、口渴、頸部酸痛、胸悶、呼吸不暢、胸痛、腹脹、頻尿、身體酸痛、腰酸痛、盜汗與便秘感或排便次數增加等。
 
(二)情緒方面:
        心情憂鬱、沮喪或掉到谷底、易流淚、悲傷、激動易怒、害怕與恐懼、寂寞空虛、無聊、感情淡薄、興趣明顯減退、失去幽默感與愉悅感、悲觀、自我譴責(常感到罪惡感或無價值感)、低自尊、容易感到挫折。
 
() 認知方面
        思考能力及專注力降低、容易分心、記憶困難或健忘、決斷力減退或猶豫不決、無望、無助、無價值、低估自己能力、自責、罪惡感、死亡意念、自殺意念、思考緩慢與反覆回想舊事等。
 
() 行為方面
   面部表情(愁苦、嘴角下垂、沒有笑容或笑得很勉強)、說話(音量低、速度慢抑揚起伏、話量、內容多變性等皆減少,甚至緘默不語)、行為舉止(無法安靜坐著、踏步、絞扭雙手、精神或動作反應激動或遲滯、僵直)、社交退縮,甚或自殺企圖。
 
這些症狀看起來玲瑯滿目,我在幫醫學生上課的時候常會問他們一個問題:是不是只要情緒憂鬱就可以診斷憂鬱症?答案是「否」,憂鬱症是大腦生病,所以腦部的一 些功能會受到影響,通常在上述四方面都可能出現一些症狀。另外一個我常問醫學生的問題是:憂鬱症是否像感冒一樣,沒有症狀了就可以停止治療?答案也是 「否」,因為憂鬱症不像感冒那麼快完全好,一般至少需要好幾個月到一年才會完全好,未痊癒前停止治療容易復發。
 
大家要注意的是憂鬱症不是單一診斷,因此憂鬱症的表現也會因人而異,特別是在方 社會,憂鬱情緒的表達可能不被容許,進而被壓抑下來或加以否認,導致不容易被他人覺察到,所以其症狀表現常常不是以憂鬱情緒為主,反倒可能只是抱怨有很多 身體症狀(如:身體酸痛)而不提及憂鬱的感受。有時,可能很容易大發脾氣,持續地憤怒或與人爭吵等來表現內在的憂鬱。診斷上,以鬱症為例,必須有五個或以 上的主要症狀幾乎每天、幾乎整天持續出現二週以上,並造成顯著的苦惱或功能減損,才符合診斷標準。
 
我們把憂鬱症分成一些亞型,如有焦慮特徵、憂鬱特徵、非典型特徵、精神病特徵、分娩前後發病、季節性特徵、及有僵直症等,譬如非典型特徵的個案對正向事件, 心情還是會感到比較好,還有食慾變好、體重增加、對於被人拒絕會感到過度敏感等症狀。還有一種分法是將憂鬱症分為內因性及外因性,內因性以體質為主,壓力 為輔;而外因性主要是受外在壓力的影響而產生憂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研究指出平均每花1塊錢在憂鬱症的治療就可賺回4.2-5.7塊錢更好的健康及工作能力(2), 因此了解憂鬱症並治療憂鬱症對個人及國家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大多數的憂鬱症跟大腦對壓力調適失調有關,不論憂鬱症的原因或分類為何,壓力伴演著很重要的 角色,如果一個人持續無法掌控自己的環境及有效化解壓力,將可能成為憂鬱症的致病因子。然而工作壓力也是造成過勞症候群的主要因素,我們能否區別過勞症候群與憂鬱症的症狀呢?
 

參考資料:
(2) Dan Chisholm et al. Scaling-up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global return on investment analysis. The Lancet Psychiatry 3 (5): 415–424, 2016.
  
作者:林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