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我害怕過年怎麼辦-面對可怕的社交焦慮情境


 作者:林朝誠醫師

    農曆春節很快就要到了,所以最近又開始聽到一些個案談到他們即將面對的過年壓力。三年前筆者寫了一篇「健康的年假與收假」的文章,有興趣的謮者可以參考一下,以了解過年假期常遇到的壓力、如何用健康的方式來因應年假壓力、以及如何預防「收假症候群」。今年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面對過年期間可怕的社交焦慮情境。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害怕過年,很多小孩喜歡過年,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年的原因是可以買玩具、可以吃很多好吃的食物、有大大的紅包可以拿、可以到親戚家(當然一部份也是為了拿紅包)或到旅遊勝地去參觀玩耍等等;很多老人家也很喜歡過年,尤其在現代繁忙的社會,成年的孩子忙於事業,平常不一定有空見面,過年是難得所有孩子都會回家的日子,如果有孫子的話,還能含飴弄孫重溫天倫之樂,十分熱鬧!

        那麼是那些人害怕過年呢?有些人是害怕過年期間要遇到的諸多事情,而有些人是特別害怕遇到眾多的親戚朋友,請參考一下「健康的年假與收假的詳細說明,這裡要聚焦在「人」的部份,也就是社交焦慮,包括有社交焦慮特質的人或有社交焦慮症的人。關於社交焦慮症,可以參考「我只是害羞?還是社交焦慮症」或「宅男宅女症候群:與社交焦慮症共處」。至於有社交焦慮特質的人包括對於暴露在社交情境(例如與人互動)時會感到輕微的恐懼或焦慮的人,但還是勉強可以完成該做的事,或者僅輕微地想躲避社交互動;有些人有逃避型人格,因此有社交焦慮的傾向;另外,最近半年,筆者看到不少因其它困擾併發的社交焦慮,例如因憂鬱症不敢出門,因恐慌症而害怕某些社交情境,或因為婆媳相處等問題而害怕過年等情形。

案例一

        甲先生已是適婚年齡,擁有穩定的工作,但因為害怕跟異性講話,一直沒有真正的女友,親友有機會就會很熱心地幫他介紹女孩子認識,但因為害怕,他儘量躲避相親,可是真正令他害怕的是過年,因為所有的親戚聚在一起總是會問起是否有女友的話題,讓他非常尷尬,也會自責沒有達成長輩的期待;如果回答沒有女友,一堆人就會開始想到有那些女孩不錯,可以介紹給他,而這是他更害怕的事,因為相親時他實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會擔心對方給他負面的評價,因此更緊張到講不出話來。
 

案例二

        乙太太結婚了好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跟公婆住一起,但過年的時候就非得跟先生回去一起住。她非常害怕跟公婆講話,總覺得他們會覺得她做得不好或沒盡到媳婦該伴演的角色,他會儘量躲避他們而去忙一些其它的事。回去期間會遇到許多不熟的親戚,也會擔心這些親戚會七嘴八舌在背後批評她。她問我說是否可以不要回去過年?

這麼害怕過年該怎麼辦呢?

        筆者在「健康的年假與」的文章中有建議一些做好休假的壓力管理的方法,請讀者參考練習,在此我們談一些如何去面對及調整自己的想法的方法。

        首先,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會害怕一些過年情境是否因為過去曾經遇到一些不舒服的經驗而變成每年不斷出現的「習慣性害怕」,因為這個習慣性害怕讓自己一想到過年就「反射性」地焦慮了起來,能夠「辨識」這個習慣性害怕是面對過年焦慮的第一歩,如果一如往常的「自動地接受」這個習慣,只會讓這個害怕在你的心裡逐漸茁壯,變本加厲。
 

        能夠辨識這個習慣性害怕本身往往就可能讓自己對過年比較不敏感,這時除了做一些放鬆練習(如腹式呼吸)外,可以問一下自己這個習慣性害怕是否合理?譬如案例一的甲先生面對親友詢問是否有女友而心理自責沒有達成長輩的期待,這個想法合理嗎?長輩詢問的目的是在指責自己嗎?自己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嗎?自己是否忘了其實每次都還是有回覆長輩的詢問,自己是否是沒有必要地在否定自己曾經說過一些話?案例二乙太太是否過度地認為自己「應該」要如何如何才是好媳婦?是否這個想法本身讓自己壓力太大,以致於一遇到一點事就自動把自己歸為「不稱職的媳婦」,而這個想法又會讓自己躲避公婆而更加害怕他們。

        如果能夠面對這些習慣性害怕或找出裡面的自動化想法,下一歩就可以試著去想看看這些想法是否合理,而具體的方法就是自問是否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些想法,如果沒有,那麼就有足夠的理由告訴自己沒有必要這樣去想。譬如案例一的甲先生可以問自己是否有證據證明長輩詢問的目的是在指責自己嗎?長輩詢問的目的除了指責自己外是否有其它的可能性?也許長輩是基於關心,也許是想找話題跟自己聊天,也許是因為長輩年輕的時候也被這樣問,以致於學到了當長輩時也要這樣問下一輩。又如案例二乙太太是否有證據證明公婆認為好媳婦應該要如何如何?是否有做一點不盡人意的事就表示自己不是好媳婦嗎?人只有分好媳婦跟壞媳婦二種嗎?或者人只有分好人跟壞人二種嗎?還是大部份的人都是介在二者中間,沒有所謂的全好的媳婦或全壞的媳婦?
 

        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些所謂的自動化想法,我們就可以告訴自己沒有理由要去這樣想,那麼不如換個角度來想。譬如案例一的甲先生可以告訴自己長輩的詢問目的並不是要責備自己,自己即使簡單地回應一下,也從來沒有真的被指責過。又如案例二乙太太可以告訴自己趁回家之際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就夠了,即使公婆有講一點東西也許只是他們的習慣,並不一定是要全然否定自己。用一個合理的想法來取代負面的自動化想法,您覺得心情是否會好些呢?也許因此就比較不會害怕回公婆家去過年了!

        除了想法之外,焦慮本身往往會伴隨臉紅、發抖、冒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講話結巴等情形,這些焦慮症狀常常會讓人更加否定自己,覺得別人一定會認為自己很沒用,而這個想法本身只會讓焦慮症狀更加嚴重,變成腦筋一片空白。感覺到這些焦慮症狀時,倒不如試著接受自己會有些緊張,而有這些緊張並不表示自己沒有用。其實平時就可以做放鬆練習,例如腹式呼吸,將有助於降低這些焦慮的生理症狀。

        經過這些練習,是否感覺到過年變地比較不可怕了?如果是,那就恭喜您已掌握到其中的要訣。但有時,要改變一個經年累月養成的焦慮害怕習慣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發現自己還是很難調整改變,可以試著鼓起勇氣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提早克服焦慮害怕,不僅可以讓過年變得快樂而輕鬆,也有利於面對生活中其他的社交情境。
 

最後,祝大家有個愉快而健康的年假!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社會焦慮與恐慌疾患之差異


高旻邦心理師譯

在焦慮疾患中,社會焦慮與恐慌疾患之差異最容易令人誤解。一般而言,許多臨床工作者與治療者對焦慮疾患的瞭解與診斷訓練並不充足。

甚至可信的科學性資源對這二種疾患未做正確區別。

更糟糕的是,任一種焦慮性疾患都可能被診斷為”憂鬱”。原因是大部分的焦慮患者,包括恐慌疾患與社會焦慮,自然而然對”焦慮”及”影響其日常生活之障礙”感到憂鬱。

技術上,診斷焦慮疾患為”輕鬱症”可能為更為正確。但是,是焦慮而不是其他因素導致憂鬱(輕鬱症)。一旦焦慮降低且被克服了,憂鬱就會消除。

恐慌疾患

恐慌患者堅信”恐慌發作”是因為罹患某種身體疾病。

例如,許多恐慌患者發作時擔心他是心臟病發作、害怕失控或以為自己發瘋了。有的患者因為發作時的窒息感、頭昏眼花與失真(unreal)感,以為他們得了未被診斷出來的嚴重疾病。

例如,有的患者感到頭部緊繃而擔心頭部長瘤;肌肉痙攣而擔心得了肌肉方面的疾病;心悸證明他的心臟出了問題。

恐慌患者在尚未瞭解他們是因焦慮所苦而不是罹患身體疾病之前,他們會不斷醫學檢查與掛急診。

恐慌患者擔心他們罹患身體疾病。如果不是,那麼他們將以什麼理由解釋突發的及糟糕的第一次恐慌發作?當患者為恐慌感所淹沒時,他要如何面對這恐怖的情緒感受?

許多恐慌患者第一次發作時掛急診或門診。他們以為生命有了危險,且希望能診斷出疾病。

當醫師告訴恐慌患者沒有身體疾病時,只會讓他們更加焦慮。他們認為一定是那裡出了問題,如果不是這樣,那要如何解釋在恐慌發作時所經歷的恐怖感自與情緒經驗?

不幸地,許多患者從未被人告知他經驗的是種焦慮、是恐慌疾患。

有時候,特別是患者發作頻繁且在許多地方發作時,他們能去的且令他感到安全的地方越來越少。當患者發現他的”安全區”僅限於住家附近,且當他遠離此安全區域時他害怕會出現恐慌症狀,此時可能已罹患懼曠症。也就是說,他們會待在家中,避免外出,深怕外出後恐慌發作。

恐慌患者通常是社會化的,他們不會因為害怕而逃避社會互動與社會關係,害怕的是在公共場合恐慌發作,在那地方他們感到脆弱與不安全。

社會焦慮疾患

社會焦慮患者不認為他們的焦慮與身體疾病有關,焦慮發生在大部分的社會情境,特別是他們發現自己是眾所注目的焦點時。

當社會焦慮患者置身在發表簡單談話或在一團體與他人互動時會感到相當焦慮。當他們擔心會被點到、嘲笑、批評、窘迫或輕視時,焦慮會更加嚴重。

社會焦慮患者發現在任何公共場合與不熟識的互動是件令人感到害怕的事。例如,公司計劃舉辦生日派對,如果社會焦慮患者是壽星,他們心思將會被害怕與擔心佔滿,而不是愉快的經驗,因為他預期他將會是眾所注目焦點,且擔心會在眾人面前出醜。

大部分社會焦慮患者被認為是安靜的、害羞的、內向的或退縮的,他們會不斷地擔心他人會注意到他的焦慮,且將會受到羞辱與窘迫。

當社會焦慮患者逐漸與人群隔離,以家為避風港,甚至不再外出工作,他們的社交僅限於家庭成員或沒有。

當患者逃避任何社交互動,我們稱之為嚴重社會焦慮患者,或逃避型社會焦慮患者。可以預期地,社會焦慮患者的人際關係、職業與學業將會出現障礙,甚至出現物質濫用問題。

許多焦慮患者(恐慌與社會焦慮)濫用酒精與物質(藥物)以解除焦慮。

概要:差異

恐慌患者經驗到可怕的焦慮發作,伴隨許多生理症狀,開始時被認為是身體問題;社會焦慮患者在社會情境經驗到可怕的焦慮,促使他們遠離人群。他們把焦慮視為”害怕”,而不認為是生理因素造成。

恐慌及懼曠患者在很多時候善於社交,事實上,大部分的恐慌患者可從與人交談,以及與人相處中得到樂趣,尤其在團體治療表現得更為明顯,氣氛顯得相當活潑、主動、開放、友善,甚至有些吵鬧。

社會焦慮患剛好相反,即使他們覺得寂寞,也希望有人相伴,但在社交場合產生的焦慮感強過於寂寞感,所以他們寧願待在家中。在團體治療中氣氛顯得相當沈悶,特別是第一次團體。每個人害怕講話、受人注目及落入受窘的危機。

一般認為社會焦慮患者會罹患懼曠症,其實不然。懼曠症原因是害怕恐慌發作,不是害怕社交互動。除此,恐慌患者不會罹患畏避性人格疾患。此疾患原因是社會焦慮患者害怕與人互動,逐漸脫離人群造成,而不是害怕恐慌發作。

(附記:做為心理治療及研究社群成員的我們,在往後的歲月裡仍應重視焦慮疾患。在我們專業社群裡仍然普遍認為焦慮疾患不重要,且對各焦慮疾患缺乏鑑別診斷能力,甚至專攻於此領域的人也是如此。)

除此,與當代的精神醫學/心理學的命名法(nomenclature)不同的是,社會焦慮患者不會出現”恐慌發作”。在社交情境裡,他們害怕成為眾人注目焦點而感到極度焦慮,他們很少使用”我恐慌”這樣的說法。再說,他們未表示有生理的痛苦或症狀,而表示高焦慮與腎上腺素分泌。

患者可能同時出現多種焦慮疾患的症狀,其中一種可能較為顯著。例如,恐慌患者可能在許多情境出現社會焦慮,像害怕對眾人演講。另一可能是,焦慮患者在生命某期間罹患另一種疾患。患者是可能多種焦慮疾患共病,像強迫性疾患、創傷後壓力疾患或/與廣泛性焦慮疾患。

根據最新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會焦慮疾患是最普遍的焦慮疾患。

對許多社會焦慮患者而言,求助是件很難的事嗎?對他們而言,與專業權威人士一對一互動是種社交情境,因而引起高度的焦慮,使他們退縮(即使他們渴望受到幫助)。

恐慌發作(伴隨與不伴隨)懼曠症是第二常見之焦慮疾患。

焦慮疾患如同瘟疫般漫延開來,將會危害許多人……

焦慮疾患將成為最少研究及臨床關注的領域……

社會大眾將會聽到許多怪異的、奇怪的心理疾患,因此引起許多煤體的注意……

因為這樣的錯誤關注,焦慮疾患將面臨萬劫不復的命運……

懇請閱讀我們其他關於焦慮疾患的文章,並且記住每一焦慮疾患是可治療、可克服的。沒有人應該為焦慮所苦,求助是必須的,並且請求助於富經驗的專業人員。

專門研究焦慮疾患的機構是最能提供協助的地方。詢問任何你可以找到的專業人員,確定他們是否充份瞭解你的問題,不要找一個對你說”恐慌、懼曠、社會焦慮或畏避性人格疾患無法治療”的人來協助你。

在我們這裡有許多焦慮患者可以證明焦慮是可以克服的。有學識及經驗的治療者與動機高的個案是必要的,才可使病情逐漸地好轉,而且終將戰勝它。

Q&A 社交焦慮


Q:
我是一位即將畢業的高中生, 我有一個很大的困擾(有四年多了)...
就是時常緊張導致於臉紅, 在學校或是外面,我和別人說話都會臉紅...
到最後乾脆逃避人群。  但是在學校上課都好緊張... 因為我怕別人的眼光
甚至於老師誇獎我也會臉紅, 我發現我對人有一種恐懼感,
像是在聚餐時吃飯都好怕...然後臉紅
...有時候我還希望我是黑人 這樣我臉紅時根本不用怕別人看...
回家獨處時想到自己沒自信就好痛苦 ,因為別人都不會像我這樣子....只有我...
我緊張時就自我暗示,叫我不要緊張.要放輕鬆...
可是我的臉就會紅的像關公一樣。交朋友也因此而麻煩.....真的懷疑我是不是有精神病?
最近慢慢問自己為什麼會臉紅? 才發現, 我每次和別人在一起時,
都不知道有什麼話題能說.. 而導致緊張.... 看低自己, 心理想著:完了! 別人一定討厭我!
..他們看到自己的紅臉會遠離我等等之類的話..想和朋友談心時,又怕他們覺得我很煩..所以沒什麼知心好友..
我和媽媽談過這個問題, 但她只會一直說我沒自信,說到我都越來越緊張...現在我要升請大學了....對未來我沒有信心..因為只要一想到要面對人就怕...我有試著和人多接觸, 還到醫院做義工..不但越來越糟,反而連病人我都怕和他溝通.. 怕他討厭我
其實我覺得在家裡做好心理建設後,一出門又會忘的一乾二淨,
被自己的恐懼打敗了...
我知道自己錯在哪但改不過真的好痛苦~
我也不想用藥來解決問題, 怎麼辦呢?

A:
根據你的描述,你可能屬於一種叫作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的情形,害怕別人的注意,怕與人接觸,怕自己的表達表現不好,會很想避開這種場合,因而造成自己很大的困擾。
這種情形其實在現今社會並不少見,治療方法最好的是心理治療配合藥物治療。
有一些藥物可以對這種情形有一些幫助,再配上心理治療,包括認知及行為治療,應該會有進步。
不知你現在升學壓力大不大,若壓力很大的話,可以等到聯考考完,至醫院的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就診,醫師會就你的情況評估,安排治療。相信只要你有決心與恆心,
配合適當的治療,你的情況一定會進步,不要太過擔心。

Q&A 社交焦慮


Q:
我是一個人人稱羨就讀於明星學校高中的學生,
但是我從高二要升上高三時,我休學了,
因為我犯了很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其症狀如下:
只要一出門我就感覺每個人都好像注意著我,
就連我笑的時候我的臉皮都會情不自禁的抖動(抽蓄)變的很不自然很僵硬,
我因為如此所以不敢出門面對人群,就連照相也讓我從非常愛到非常恐懼.
而且我因為害怕所以要出門前我的腳會不自主麻麻的
好像皮膚裡的血管會跳動一樣讓我感覺很不舒服,
更嚴重時連和人講話都會抖,有好幾次我因為這種病而想要輕生呢!
(ps我現在有在服用克憂果但情況則是時好時壞)
醫生請問我這樣的情形該怎麼辦?

A:
由你的信中陳述, 可以感受到你的不安與問題解決的急迫.
的確, 社交畏懼症的身心症狀就如你所陳述,
在社交場合的不安與緊張發抖困窘進而逃避,
我的經驗克憂果這一類藥物( SSRI )對於社交畏懼症有不錯的效果,
但並非百分之百. 很多仍是需本人在認知與行為上去突破的. 舉例而言:
在認知上, 可以學習或嘗試: 1. 幽默感(humor):
幽自己一默, 可以取笑自己的人, 自娛娛人
2. 不在乎: 允許(allow)自己犯錯,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不要過度在乎或想討好他人
3. 挑戰自己的非理性思考習慣:
a. 你無法滿足任何人
b .理性驗證: 有多少證據別人在乎我們
c. 推翻災難化想法:
真的哪麼糟嗎!再尷尬也不過如此!在行為上,
不要逃避,可以漸進式減敏感的方法, 漸次面對並佐以放鬆與正向的心理準備

有問題可請教你的精神科醫師或安排適當的心理師
與你做一對一的討論檢討到底卡在哪裡?
生理回饋有助學習放鬆, 團體治療也可做適當的暴露與學習

Q&A 社交焦慮


Q:
我有一個相當困擾我的問題,就是上廁所(尿尿 )。
在人多的公共場所我上不出來,在行進中的巴士或是火車上也上不出來,以上的情形縱使是在非常緊急的時候也是一樣。
這個問題就好像魔咒一樣從我14歲一直到現在(24)糾纏我到現在,
我很擔心當兵,因為我知道入伍的第一天會有
尿液檢查。我好痛苦,因為這也使我每天都非常的緊張。

請問我該怎麼辦,我的情況是屬於哪一種精神病,是否可以治療。

A:
當一個人對某種東西或者情境,有過度或不合理的害怕,
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就可能是得到畏懼症。
你的問題是在人多的公共場所或行進中的巴士或是火車上上廁所
無法輕鬆排出來,符合上述原則。
一般而言你可以嘗試減敏感法來治療畏懼症,
先讓自己待在公共場所廁所一分鐘(不一定要排尿),
然後逐漸延長時間,每完成一次設定的目標,就獎勵自己,
如此就能慢慢克服心中的恐懼。
若不成功,就需要至精神科求診,配合藥物治療,探索恐懼的原因,
才能有效解決心中的恐懼。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新進醫師公告★


C自106年1月起,本院特別邀請永和耕莘醫院心理諮商中心主任黃文弘醫師到本院駐診服務。黃文弘醫師看診時段為:每周三、四下午一點至五點;晚上六點至九點。

時間/星期
09:30-12:00
休診
林朝誠
休診
林朝誠
休診
陳震宇
休診
13:00-17:00
陳震宇
陳震宇
陳震宇
黃文弘
陳震宇
黃文弘
陳震宇
休診
18:00-21:00
林朝誠
陳震宇
陳震宇
黃文弘
陳震宇
黃文弘
休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