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讀書會


()家庭如何塑造人 讀書會

                                                  歡迎你來參加

說明:

維吉尼亞•薩提爾女士被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從美國開始,她的足跡遍布中東、亞洲、歐洲、中南美及蘇聯…與三千多個不同文化的家庭一起工作的經驗中,她一再發現家庭與個人的微妙關係。

薩提爾在1972年寫成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並在1988年她在世最後一年增修四章完成()家庭如何塑造人

如果你想探索自己如何被父母影響又如何影響你的兒女;你對婚姻有困惑;或是你想學習如何與人溝通,這本書是很好的入門。

我做了三十年的精神科醫師,基於對家庭治療的興趣,學習薩提爾模式已九年。薩提爾的見解幫助我更了解自己,讓我與家人相處更和諧。期待把薩提爾的真知灼見與更多人分享,於是我想到讀書會。

辦法:

參加者贈薩提爾著作()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本,自己在家閱讀後來昱捷診所參與討論,包含首次說明共六次團體,每次兩小時費用 八百元,六次費用一次預繳收四千元。詳情歡迎詢問診所助理。

讀書會帶領人 葉紅秀 誠摯邀請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世紀疾病-憂鬱情緒新妙方:「菌-腸-腦 軸線」是關鍵!


分享自生醫新知
「憂鬰症」與愛滋病和癌症同樣惡名昭彰的疾病,正悄悄地向台灣社會襲來,礙於精神疾病的汙名與標籤,民眾經常懷抱恐懼與誤解,使得憂鬰症的病患錯過早期介入的黃金治療時期,有感於門診病人和家屬的痛苦,蔡佳芬醫師決定走入社區宣導,從預防醫學做起,希望能幫助更多人。
Depression
面對民眾詢問如何預防憂鬰症或擔心自己可能有憂鬰症的疑慮,蔡佳芬醫師表示:「每個人都會有憂鬰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得到憂鬰症,建議維持健康身心的方法,不外是規律的生活作息和營養均衡的飲食,但現在多一項新選擇,補充精神益生菌,紓解壓力與身心症狀,或許能幫助你避開憂鬰症的情緒浪潮。」

當消化醫學遇上精神醫學-菌腸腦軸線理論的新突破

早在上個世紀,肝膽胃腸科的醫師們就熟悉利用抗生素、益生質或益生菌改善腸道菌叢的狀態,讓病人恢復健康。21世紀後,為了解開憂鬰症與自閉症的謎題,精神科醫師們也嘗試解決病人臨床上出現的功能性消化疾病,動物實驗證實,特定益生菌能改善病人腸道發炎的症狀,且能有效改變腸道血清素的濃度,腸道菌可能影響精神心理的研究已漸趨成熟 也是近年來引發醫學界熱烈討論的「菌-腸-腦軸線(microbiome gut-brain axis)」。
2015年10月Nature期刊刊登了“Brain Meet Gut”專文,文中列舉多項指標性的菌腸腦軸相關研究,McMaster大學Stephen Collins教授長期追蹤因感染大腸桿菌與曲狀桿菌而導致罹患慢性腸躁症的病患,並且發現這些病患當中有極高比例合併罹患憂鬰症及焦慮症,這項研究成為帶動相關研究的濫觴,啟發許多國際機構競相針對菌腸腦軸研究投入資源,在台灣,由蔡英傑教授帶領的陽明大學研究團隊亦開發出「PS128精神益生菌」,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能夠改善實驗鼠的憂鬰行為,調節實驗動物腦內的多巴胺和血清濃度。

%e5%81%a5%e5%ba%b7%e9%a3%9f%e7%89%a92

理論與實務結合-從腸道保健看憂鬰症防治

臨床上經常見到精神科患者併有消化問題,部分精神用藥也有便秘與抑制食欲的副作用,蔡佳芬醫師在門診時也常遇到病患諮詢藥物之外的選擇,蔡醫師相當樂於推薦患者使用較安全、無副作用的益生菌作為輔助。
蔡佳芬醫師分享臨床案例時提到,一位罹患憂鬰症的婦女平時十分注重攝取蔬果,但仍有便祕困擾,並明言拒絕軟便劑,蔡醫師評估後,建議病患使用精神益生菌,經過幾個月服用,病患狀況逐漸穩定,而陪伴婦女就診的丈夫也明顯感受到妻子情緒較為安穩,甚至自己也一起服用,舒緩長期照顧患者的身心壓力。

%e5%81%a5%e5%ba%b7%e9%a3%9f%e7%89%a9

精神健康從「腸」計議-好心情飲食指南

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或是遭逢失戀、失婚或失親等重大創傷事件,許多人的情緒困擾通常伴隨不規律生活與飲食失調的狀況,因此出現暫時而輕微的焦慮或憂鬱症狀,蔡醫師推薦下列食物,改善身心狀態:
  1. 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可穩定神經、緩解疲勞:
    小麥胚芽、動物瘦肉及肝臟、堅果、深色蔬菜(綠花椰菜、波菜…等)、奇異果。
  2. 富含色胺酸的食物,為身體製造血清素的材料,協助神經傳導:
    大豆、香蕉、牛奶、南瓜子、芝麻、鮭魚、鱈魚。
  3. 富含鈣、鎂的食物,神經傳導需礦物質作為訊息傳遞的輔助功能:
    牛奶、小魚乾、黑芝麻、豆腐、海帶。
  4. 功效經科學驗證的保健食品:精神益生菌,富含Ω3脂肪酸的魚油,維他命B群
蔡醫師亦提醒大家,坊間廣告盛行以巧克力、蛋糕或飲料等高糖份食物療癒心情,雖具有暫時提振心情的功效,但其效果短暫且有上癮疑慮,並不建議憂鬰症患者經常使用。

%e8%94%a1%e4%bd%b3%e8%8a%ac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蔡佳芬 醫師

經歷:

美國南加州大學阿茲海默氏症與失智症研究中心研究員
臺北榮民總醫院實習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

專長:

失智症、老年憂鬱症、身心醫學、睡眠障礙、內外科疾病併有情緒障礙行為障礙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以愛之名所包裹的情緒障礙

原著作者: 葉紅秀醫師

有位老太太失眠十多年了。問到睡眠情形,原來她白天還好,會和朋友聊天,幫兒子顧家,心情胃口都還可以,但一躺到床上就開始想過世的老伴,難過掉淚而睡不著。其實她的失眠就是在老伴過世後開始的。説到老伴,她的眼淚就掉下來:

「你不知道,我老公對我真的很好…我好捨不得…」

從事身心科臨床工作幾十年來,我經常在案主與其家人身上,看到聽到「愛」。關心不捨的愛,留戀在情人身上、停格在老夫老妻甚至其過往回憶、環繞著他們所不放心的子女、或年邁的父母…這些是正面表述的愛,令人感動。但往往其愛之深、之久、之痛,未必真對被愛者有益,自己卻因愛而憂傷或是因關心而焦慮,最終傷到自己的身心,恐怕也非其愛之人所樂見。

再說,很多時候,過度投入的愛反會造成被愛者的負擔,如前文所描述那種沉重的「共依存症」的愛,在身心科案主或其家人身上,也是普遍存在。最近在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的電影講座課程中看到一部很好的老片,「今天不回家」(1995年)。李崗與張艾嘉透過巧妙的編劇來呈現一位奉獻自己、關照全家之賢妻良母,其無微不致的愛卻是如何給家人帶來溫柔的錮桎!

片中丈夫對太太的納喊:「妳給我一點自由好嗎?」不正是提醒我們,健康的愛,就像跳一支雙人舞,要留給自己和對方滑動轉身的空間;要互相欣賞而不是緊黏在一起而看不到彼此!不論是夫妻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其實過度的關愛除了帶來控制的感覺之外,也會讓被關愛者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減損其自信,最後導致種種失敗而必需仰賴這位愛的提供者來拯救,如片中那位不負責的敗家兒子?

身心科門診中,只要醫師多花點時間和案主多聊聊,就會看到那隱藏在情緒障礙背後的糾纏不清的愛:來自某位或多位他人對案主的依附/控制的愛,或反之案主對他人之無法割捨的全心投入的愛。這「他人」通常是家人或親密伴侶。

「愛」有錯嗎?人世間一切的美好不都是因愛而起嗎?然而在愛人與被愛的過程中,若能享受珍惜愛的滋潤卻不過度彼此依賴控制,讓愛的關係像條長長的風箏線,一端拉著,另一端仍能翱翔天空,該放手時就帶著祝福放手,豈不美哉?

如何愛得恰到好處、不傷人傷己,是我們凡人一輩子都要學習修練的功課。若案主的情緒困擾與太多的愛或被愛有關,則治療師多會提醒案主去探討這個功課。相對的,在身心科門診也常見到的另一種情形,是隱藏在情緒障礙底下苦苦追求不到的愛:在句句指責的話語中,藏在怨恨底下,那份對「愛」的渴求~~這種情緒障礙與愛的糾葛難題更是複雜難解....或許需要另一篇專文來探討!

Q&A (睡眠)


Q:My mother always have nightmare,  nearly every night and for more than 3 years, she will wake up from screaming, saying " I'm gonna die, I'm gonna die" but when she woke up, she never remember she has nightmare and has screaming.
I found that sometimes she suddenly got a nightmare and woke up, and sometimes she will scream because of some noice when she is sleeping.
Since everytime before she woke up from the nightmare, she will scream loudly,
my father is affected by her every night. My father feel sleepy everyday he wake up.
What's the matter with my mother? And which kind of doctor she need?

A:睡眠品質的障礙,表現千奇百怪,個案的感受也常有差異。
你提到令堂有nightmare,不知此處的nightmare是精神專業的用語或是俗稱?
精神醫學中的nightmare特指夢魘,病患在醒來之後,是可以記得惡夢的內容,且內容經常很生動,發生的時間,比較偏向睡眠的後半段。另一種叫做夜驚症sleep terror disorder,則病患常是在睡眠中感到驚嚇而醒,這時常伴隨害怕心悸等緊張反應,但患者無法記起究竟為何而害怕,患者經常很難被叫醒或安撫,較常發生於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早晨醒來後經常會對這種情況沒有印象。
這兩種都是所謂的類睡症(parasomnia),是指病患無法從深度睡眠馬上進入清醒的狀態,好像從睡眠的階段過渡到清醒的階段,中間卻卡住了。
因此雖然好像是處於醒覺的狀態,但卻是猶如身在夢境或恐懼之中,即使做出相當複雜的動作,但患者經常在完全清醒之後,不記得方才發生了什麼樣的事。但這種類睡症好發生在青春期之前,以後就會逐漸緩解。壓力可能會誘發這種類睡症在成人出現,但機會極少。你說令堂的症狀是在3年前才出現,最好是回顧3年前是否發生怎樣的誘發因子,也許可以協助診斷。
但因為類睡症到成人以後才發作的情況實在太少見了,且你提到噪音會引發令堂類似的反應,所以也可能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也就是原發性失眠。
要與類睡症鑒別診斷,最好是到醫院做多發性睡眠生理功能檢查(polysonography)。這種檢查可能只有大醫院才有。
此外老生常談的,失眠也可能是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其中一種症狀,所以最好是求助精神科醫師,讓醫師好好做鑒別診斷。

Q&A (強迫症)


Q:我很担心很痛苦。我觉得是否得了强迫症。特别是在学习的时候,我会想很多。我总是要所有的事情都想通了,才能安心来学。考试的时候,总是不集中,边想边写。往往就会想到很多烦人的小事,这时我总是逼自己把这些事全都想通了才继续投入考试。或者我会想到一些不好的想法,比如:自己考的时候会看错题目,自己以后会生什么病等等。每当这时,我更会逼自己在脑子里念着:这是不可能的,不要乱想!念得不满意,就在脑子里重复念,直到自己觉的完美才罢休。
以前从不会像现在这么病态的注意别人的想法。做作业时,我总在回忆刚刚说过的话,觉得有什么会让对了。我还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想自己的话,想得很痛苦,可是没想通,我什么也学不下去。方有误会的地方,就写不下去了,非得把这误会澄清
回到家,心情很差.我的头好痛,您能帮帮我吗?

A:由您的描述看來, 強迫性思考造成您很大的困擾. 請問有沒有強迫性行為, 如反覆的檢查東西, 洗手..等情形?

先就強迫症來說, 根據1980年美國國家心理衛生中心的估計,所有的人口中一生罹患強迫症的機率有2%,這個比例高於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恐慌症。 男女罹患率相當。傳統認為強迫症是生活經驗所造成的,但是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它是來自生物(或稱之體質)因素。臨床上顯示強迫症對某些藥物有良好的反應,而這些藥物是影響一種叫血清素(serotonin)的神經傳導物質,這顯示這個疾病的神經生物性(或體質因素)。 所以強迫症已經不再是兒童時期學得的壞習慣,包括父母親不合理地強調清潔,或者一種危險的或無法被接受的想法。反而,現在對於強迫症的成因集中在生物性(體質)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上。

如何治療強迫症?目前大致有幾個治療方向:
1.藥物治療: 如前面說的, 具有影響血清素效果的藥物可以減少強迫症的症狀。這些藥物包括某些抗鬱劑例如Anafranil,Prozac,Luvox,Zoloft等,亦可並用其他藥物讓治療效果更好。若症狀改善之後停藥可能再發,所以一般會合併行為治療。

2. 行為治療︰針對強迫性行為, 讓病人曝露在擔心、害怕的情境中,然後不許反應。例如︰在將手弄髒的情形下,但是不許他(她)去洗手。雖然不洗手焦慮會昇高,但是焦慮可以在半個鐘頭後逐漸消退。病人可以學到︰不去洗手,其實並不會有不良的後果發生。如此也可以去除病人藉著洗手來減少焦慮的壞習慣。這需要耐心與練習. 建議可以就診精神科, 醫師在藥物或行為治療方面都可以給你幫助與建議.

另外您似乎也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 擔心表現的不夠好, 有很多焦慮的情形?這方面之前提到的治療強迫症之抗憂鬱藥物可能也有幫助; 另外或可合併抗焦慮藥物. 另外醫師也可能安排心理師諮商,了解您對他人眼光如此在意的原因; 給您一些建議與指導. 這些服務是在台灣的精神科可提供的.大多為藥物, 行為治療或輔以諮商會談. 不知道您那邊的情形如何? 是否有其他中醫的治療方式? 則是我比較不了解的.

Q&A (情緒)


Q:我最近開始發現自己的情緒不能夠控制, 有時連自己也覺可怕. 在這一年我開始不太喜歡工作, 其實可以話我在公司實在不太開心.但我在平時也不喜歡說在公司的事給別人知包括我丈夫. 因為每一次說他們也聽不明白, 所以我也不想多說了.我現在的妒忌心也很重, 每當朋友說她懷孕時...我的妒忌心不其然地出現,
我記得在兩年前, 我小產後, 我直到現在也沒法再懷孕.我的不開心變成妒忌心. 我覺得自己很可怕, 我想知怎樣可以放鬆自己, 我原本是一個很開心的人, 不過現在我沒辦法可以再令自己開心.

A:首先,希望您能先確認一下您情緒不穩的原因,是因為小產、婚姻生活、或是工作壓力,希望您能仔細思考,找出最重要的因素。
再來,建議您和您的丈夫能夠計畫一個放鬆心情的旅行,好好休息一下。如果情況不允許,建議您至少重新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在環境上,您可以把家裡的擺設重新佈置一下,將會有不同的生活情趣,再來便是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安排一些時間作自己喜歡的事,無論是才藝、進修或是休閑娛樂都好。千萬不要把生活重心放在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上轉圈圈。
再提醒您一件事,社會上有一些教導人放鬆的團體治療,或是書籍,您都可以嘗試看看,找出對自己最有效的放鬆技巧。

Q&A (恐慌症)


Q:
我服用恐慌症的藥物已有四周了.最近兩個月中常常情緒低落.
流淚且對朋友開始不信任.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覺得很煩.
我有與我的醫師討論.但他說這是<過渡期>真的嗎.我本身是學護理的.
從課本得知恐慌症有2%的機率預後有憂鬱症的情形.
那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那我該如何與醫師討論呢?

A:
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所以臨床上除了患者自述症狀外,
醫師需經由進一步會談及精神狀態檢查,才能確定診斷。
目前醫師尚未確定,可能是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才能下正確診斷。
恐慌症會有合併憂鬱症的發生,但是有些治療恐慌症的藥物,
亦有抗憂鬱的作用,所以請不必太緊張焦慮,”身體放輕鬆,
是消除恐慌的妙方;心情放輕鬆,是快樂的前奏“。
若症狀持續未改善,下次看診時,再和醫師充分溝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