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中年男人,你該怎麼吃?


原著作者:陳晴華護理師 / 陳景彥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食物中的成分是影響情緒狀態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中藥材可以安神定心、降煩解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果、穀糧、花草茶類,以及一些水產品也都具有抗憂鬱、改善更年期症狀的功效。 
以下簡介一些對於步入中、老年的男性有益身心健康的食材: 

1. 洋蔥:主要的生理活性物質是大蒜素等含硫化合物與硒等抗氧化物質,因此被認為能夠殺菌、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動脈硬化、鎮靜與助眠;因含有硒,可以改善性功能。

2. 馬鈴薯:其營養豐富,但幾乎不含脂肪;促進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具有舒緩緊張、抗憂鬱作用。 

3. 冬瓜:清肝降火氣;解毒利尿;含有維他命C,可以消除煩躁不安。 

4. 南瓜:含有豐富的胺基酸,有利於製造改善情緒的神經荷爾蒙。 

5. 新鮮金針:抗憂鬱、抗老化、助眠。 

6. 毛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胺基酸,可以消除抑鬱緊張。 

7. 綠豆:清熱、解毒、利尿、安神。 

8. 小麥胚芽: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群與多種礦物質,可以維護神經系統的穩定,增加能量代謝,有助於抗壓。 

9. 麥麩:緩和更年期的情緒症狀。 

10. 柑橘與葡萄柚:促進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可以抗憂鬱、袪除疲勞。 

11. 豬肝:改善心悸、失眠、盜汗、煩躁、疲倦等更年期症狀。 

12. 青蚵及牡蠣:富含胺基酸,有助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可以改善焦慮、失眠,增強活力,增進性功能。 

13. 鱈魚:增進血清激素的分泌,具有抗憂鬱作用。 

14. 干貝:改善因為緊張所造成的食慾不振、助眠、改善頻繁的夜尿。 

15.大蒜:對血管有舒張的作用,能降血壓、預防心臟病及動脈硬化;提供維他命B1的吸收,促進醣類新陳代謝以產生能源。大蒜也具有殺菌能力,能抵抗細菌及濾過性病毒;另含硒化鉛,具抗氧化作用,可以防癌及改善體質。 

16.黃豆:含有植物性荷爾蒙,可以減少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男性老化以後,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黃豆可以改善男性的骨質流失;黃豆也含有大量的卵磷脂,而卵磷脂與短期記憶力和學習力的維持有關。 

17.南瓜子: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包含維他命E、礦物質。南瓜子中所含的鋅,與男性生殖系統有密切的關係,當攝護腺液內的鋅含量減少時,就容易發生攝護腺發炎、罹患攝護腺癌、精蟲數目減少等。南瓜子也含有豐富的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麩氨酸Glutamic Acid,可以促進排尿順暢。 

18.胡蘿蔔:含高量的β-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抗癌的作用。β-胡蘿蔔素會在體內轉變為維他命A,可以增加身體的抵抗力;胡蘿蔔也含有豐富的鉀,具有降血壓的作用。 

19.山藥:富含黏質多醣體,是製造荷爾蒙的主要原料。可以促進荷爾蒙分泌、提升新陳代謝、預防憂鬱及老化。 

20.薏仁:富含油脂、維他命及膳食纖維。含有某些水溶性纖維,可以藉由吸附膽鹽(負責消化脂肪),減緩腸道對脂肪的吸收率,進而降低血脂肪,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21.蠔:海鮮類中的蠔、蝦、蟹的鋅含量相當豐富;男性精液中含有高量的鋅,當鋅的含量不足時,可能影響到精蟲的數量及品質;此外蠔含牛磺酸,可以提升肝臟的功能。 

22.深海魚:深海魚中的Omega-3脂肪酸可以防止血液凝集、減少血管收縮、降低三酸甘油脂,有益心臟血管健康的維護。 

23.水:人體內有超過70%是水分。如果水分不足,會感到疲勞、反應遲鈍。若只飲用含醣類飲料,只會增加熱量,無益健康。 

24.綠茶:含有多酚類,具抗氧化作用,避免DNA和細胞氧化,可以抗癌、防老化、提昇精力;此外綠茶中的芳香族化合物能溶解脂肪,防止脂肪積聚於體內;另含維他命B1、C和咖啡因,可以促進胃液分泌,有助腸道消化及去油脂。 

25.番茄:具有養顏美容的功效。含豐富的抗氧化物----蕃茄紅素,能阻斷氧自由基的產生,同時阻斷氧自由基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類等的反應,有保護細胞的作用。有人建議,將番茄煮熟後食用,可能減少24%前列腺癌的發生率,然而吃生蕃茄,則對前列腺癌沒有任何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吃過多的蕃茄紅素,會使皮膚變黃。 

26.高維他命C食物:研究顯示維他命C可以改善精子數目及精子活動力。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有奇異果、柳丁、青花椰菜、蘆筍等;維他命C亦可促進抗壓荷爾蒙---可體松的分泌。 

Q&A 焦慮


Q:
今年四月因功課壓力大,由研究所休學,現在白天學畫、晚上打工,
但是從想休學那時起到現在,心情一直都很差,晚上常睡不著、睡不好。
一直想準備回去念完研究所,這學期經老師同意旁聽一堂課,但是課堂是以討論方式進行,必須先行唸書準備才行,每次一想到要唸書,就精神緊張、坐立難安,只好一個人出門逛書局、看電影…,我知道這情形從休學前就已經存在了,心裡好掙扎,復學後,我的功課還應付得來嗎?我可能會撐不到畢業…!情緒愈來愈不好,很怕自己想不開……

A:
您當時是否有食慾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對許多事情沒有興趣等情形。
如有合併以上之症狀,您可能已患重型憂鬱症,此乃是一種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缺少的疾病,可以用抗憂鬱症之藥物來作為治療的重點,睡不好亦是症狀之一部份,在吃藥後均會有所改善,至於上課之問題,可待症狀改善後再說,如您現在立刻開始上課,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的開始。

建議您去看精神科醫師,因為藥物乃需醫師處方,且與醫師有良好之醫病關係對病情之改善有莫大助益。

Q&A 焦慮


Q:
最近感覺心中空虛,腦子一片凌亂,晚上睡不著,尤其在小空間裏
會覺得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是否需要看醫生?

A:
以下先請教一些症狀,以方便提供建議:您的情緒狀態如何?在發生
此些症狀之前是否有何事件發生?這些症狀持續了多久?且在您的來信中所提及在封閉空間中會產生此些症狀,不知是否曾在其他場所發生過?您最近的食慾如何?曾有想死之念頭嗎?

從有限的資料看來,目前已有類似憂鬱症之症狀,但是也許未至如此地步,建議您至精神科門診求診,如此不但可協助您解決目前的狀態,同時作一確切之診斷。

Q&A 焦慮


Q:
幾年前被診斷出得了[焦慮症伴隨憂慮],
從此開始服用抗焦慮藥(Ativan)及抗憂慮藥(Tofranil).
幾年來症狀大多是焦慮,有時候(不多)是憂慮症狀.
遇有較大的壓力,焦慮現象就會增加,一兩天後平復,幾年來均是如此.
但,上個月遇到一個壓力,增加的反而是憂慮現象而不是焦慮,
而且一個月了,憂慮現象依然仍在,現在治療的方式是增加抗憂慮藥的劑量.
請問醫師:
(1)為什麼我的焦慮症會突然轉變為憂慮症?
(2)憂慮症除了藥物治療外,有其他的治療方式嗎?生活上該如何預防及避免?

A:
焦慮症有很高的比例會同時合併憂鬱症狀, 尤其是遇到比較大的壓力時更容
易產生,除了藥物治療外, 若配額認知及行為治療效果會更好, 認知治療主要
在改變認知上的扭曲,簡單言之, 不要習慣性的把生活上的事情解釋成負面的
或有嚴重後果的, 行為治療主要在學習放鬆的技巧, 讓自己可以控制身體保持在輕鬆的狀態.另外, 就是減少生活上的壓力了.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為何會睡不好

原著作者:林口長庚精神科/劉嘉逸 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睡眠,是人類基本的生理需求,不論一個人如何飛黃騰達,或是如何窮困潦倒,都同樣需要睡眠。 

  睡眠發生障礙,雖不見得是什麼大病,去常造成身體上、精神上諸多的困擾。國外的流行病學調查: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成年人有睡眠問題,老年人甚至高達百分之三十五。

失眠的原因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觀點予以不同的分類。

從病因學上來看,失眠可以分為:

一、次發於精神疾病的失眠: 
  
  焦慮、憂鬱、適應障礙常是失眠的主因,而內因性的嚴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也常造成失眠。 

二、次發於身體疾病的失眠: 

  很多身體疾病會影響睡眠,最常見的是疼痛,如頭痛、胃痛、心絞痛、關節痛等,這些疼痛性的疾病常讓病人痛得睡不著,或半夜痛醒。心臟衰竭、呼吸道疾病、肥胖的病人則常因呼吸困難而醒來。甲狀腺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巴金氏症等疾病也常伴隨失眠。另外某些特殊的睡眠疾病,如睡眠呼吸暫停症也是以失眠為主要表現。 

三、藥物引起的失眠: 

  藥物或食物亦會造成失眠,常見的如酒精、含咖啡因的飲料、呼吸道擴張劑、類固醇、某些降血壓藥等。 

四、原發性失眠: 

  除了前述諸多因素外,還有些人的失眠是找不出任何原因的,這一類稱之「原發性失眠」。

從失眠型態上分類,可分為: 

一、入睡困難型: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往往一兩個小時才能睡著。緊張、焦慮、或身體不舒服引起的失眠常屬此型。 

二、睡眠維持困難型: 

  睡得不安穩,時睡時醒,醒過來就難以入睡,有些人甚至半夜醒來就未再闔眼。憂鬱、身體疾病引起的失眠常屬此型。


從病程上分,可分為:

一、短期失眠: 

  主要是生活事件、心理壓力、環境問題引起,這些因素消失或時間一過自然就消失。 

二、慢性失眠: 

  剛開始可以是任何原因,身體的、心理的、甚至環境上的。但這些因素一直未改善,或未能接受適當的治療,使失眠持續下來,患者每晚睡前就開始擔心睡不好,這種擔心讓他的焦慮度及情緒張力增高,反而讓他睡不著。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睡不著更擔心,擔心更睡不著,以致長期失眠。

  當您睡眠有障礙時,請先自我評估一下,是否有身心、環境因素,如最近是不是換地方睡?有沒有什麼壓力?有什麼令您很難過、很生氣、或很興奮的事?身體有病痛?......等。 

  外因性失眠,通常環境改善,或過些時日,即可恢復,無須過度操心。若有身體不適,自當求醫診治。 

  若自己找不出原因,或失眠持續存在,對生活逐漸產生干擾,則應儘速看醫生,千萬不要自行購買安眠藥服用。必須經由專業的檢查及評估,對症治療,才不會延誤潛在病情,或因處置不當,成為慢性失眠。

Q&A 情緒


Q: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我是一個延畢的大學生,白天有打工的工作.大約在一兩個月前我就有一種晚上不睡覺的習慣,
雖然白天有工作但是我晚上就是不想睡, 一定非要等到自己累到不支倒地才小睡一下. 那時我白天工作很認真努力(10月時),也不會覺得有不愉快的心情. 11月初的時候,因為工作的不順利和壓力,我變得很不快樂,
甚至一想到工作的事情就無法制止的哭,而我本身就有暴食的頃向,
所以那時的壓力讓我自己胖了五公斤,但我是個非常在乎身材的人,
所以我開始憂慮我的體重,因為我沒有力量減回來.工作不順時,
我就開始不想上班,每次想到要上班我就覺得很痛苦.雖然後來工作壓力減少,但是因為自己的身材走樣,也每天都覺得很煩,朋友的邀約都推掉了,
前三個禮拜開始我不想上班不想上課,都一直找藉口或請假,能不去就不去,
然後一個人躲在外宿的套房裡,除了看電視或上一下網路什麼事都不想做,
也都提不起勁.但是我又一直擔心沒去做的事情,結果只是讓自己更煩更煩.
而且現在因為自己是延畢,所以身邊都沒什麼同學朋友,
有一個打工的同事喜歡我,會關心我,但因為我不想接受他的追求,
所以他的關心只是更帶給我壓力及煩惱.前兩天看電視,
說到了憂鬱症的初期徵狀,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所以想問一下.
現在我的心情還是很不快樂,還煩惱很多事,
但正常的跟一般人相處還是可以,
雖然我還是只想躲起來不想做任何事情.

A:
將您目前主要問題 , 略作整理如下
1. 延畢---
對現階段的您, 應是很大的壓力, 難免影響自信 . 但是,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現在稍延遲, 不代表您將永遠落後.穩穩地走, 您不知道人生路上, 還會碰到什麼有趣的風景, 別放棄期待的心情.
2. 工作不順利,壓力大---
不知道您目前是從事什麼工作?
想一下目前這份工作對你的意義:
是打工賺零用錢或是主要收入來源, 還是是將來工作的鋪路或嘗試 ?
再自問: 最大壓力來源為何? 是外在人事. 工作本身.
還是自我能力之限制 ?澄清後, 思考有無可改變之處,
或與有經驗之長輩師長再討論,
若真沒辦法, 換個工作也無妨, 只是若是工作難尋,
也別在尋找的過程中, 因受挫而再
再否定自己.
3. 以暴食處理情緒, 導致體重增加, 影響自信---
想想以前碰到壓力時, 會怎麼去應付 ?
運動或其他休閒活動呢? 看看可否取代以食物過度來安慰自己的方式
若難跳脫, 到學校輔導中心或醫院找專業人員談談
4. 親朋好友的支持系統較薄弱---
延畢,讓您少了不少原來好友, 但是鼓起勇氣,
和昔日好友聯絡看看, 或許有些人也需要你的關心呢?家人呢?
找個時間和他們談談現在追求你的同事, 若你真的無法接受他,
誠懇告訴他,若彼此好好處理, 也許仍是可以成為互相照應的一般朋友
5. 對諸事失去興趣,提不起勁---
若此現象日益惡化, 並且合併出現失眠. 胃口變化. 思考遲鈍.
注意力不集中. 體力差, 甚至悲觀厭世念頭 ,
請早日至各大醫院精神或身心科找醫師評估會談為是

Q&A 焦慮


Q:
我從小就有咬指甲的習慣,一直到現在已30歲,仍然無法改掉此一惡習.
是否有有效的治療方式能幫助我改掉此一習慣?
催眠療法是否適用於此類病例? 效果如何?

A:
咬指甲在精神科並無確切的診斷,但咸信它應該與拔毛癖類似,
都是屬於「衝動控制疾患」,亦即在尚未做此行動之前,
會有強烈的焦慮感,但在行動之後,即有滿足或鬆弛的感覺。
在遭逢情緒困擾或壓力時,這種現象常會更頻繁。

若在成年之後還維持這樣的習慣,
常會伴隨有憂鬱症、焦慮症(特別是強迫症)的精神官能疾病。
治療上可以使用「血清張力素再吸收抑制劑」為主的抗憂鬱劑,
再配合行為治療。行為治療的基本原則,就是打破舊習慣的循環,
培養出其他的新習慣,特別是在焦慮感出現的時候,
就要提醒自己試著用新的行為來反應。
或是用放鬆訓練、深呼吸訓練等方式來減緩自己的焦慮感。
至於催眠治療,書上是有提到也可能有幫助,然而在國內,
嫻熟做催眠治療的醫師並不多,因此這方面的經驗可說很貧乏。
也許催眠治療被賦予太多神秘的色彩,在患者受苦於長期的症狀干擾後,
期待即刻的治療效果,而對催眠治療情有獨鍾。我的意見是,
妳這種情況絕對可以治療,但宜先以藥物治療配合行為治療,
效果不僅「確實」,而且也「踏實」。

Q&A 焦慮


Q:
我從小就很容易緊張,連坐公車到站要下車都很緊張,可以說是一個緊張大師,  一緊張就心臟跳很快(100~120),有一回去看心臟門診醫生說:自律神經失調, 有吃藥控制心跳一陣子,但遇到什麼事仍舊緊張,一緊張指甲就發紫發白發抖(有檢查沒有甲狀腺腫大),有一回一位中醫說去看一看精神官能症,
請問精神官能症會如此ㄇ?我是遇到什麼事都很容易緊張,很容易害怕,
連要去檢查個六分鐘護一生都可以聽見自己ㄉ心跳,去林口長庚有做運動
(走步機有爬山下坡)後ㄉ心跳(160),有時聽個電話也緊張就會來個深呼吸,
像我這麼容易緊張怎麼辦ㄋ?

A:
您的來信告訴我們,您認為自己從小就是緊張大師,容易心悸,
也曾做過一些內科檢查,醫師認為是精神官能症。
不知道您對於精神官能症的看法是如何?根據您所提供的訊息,
的確很像是一種焦慮症(相當於一般所說的精神官能症),

只是仍然建議您作一些檢查,以排除心臟方面或是甲狀腺機能方面的問題。
不知道您焦慮的情形如何?是突然發生?或是逐漸加重?
是否有合併其他的身體不?適是否會擔心到失眠?或甚至不敢出門?
....由於有許多部分需要了解,如果您也覺得像是焦慮症,
那麼強烈建議您前往精神科門診就診,因為在這方面精神科的確可以提供相當大的幫忙,
相信醫師一定會作一些詳細的問診與鑑別診斷,同時會給您一些建議,
可能包括吃一些藥物....
焦慮症的確是現代人面臨的嚴重挑戰之一,
有許多人罹患而不自知,它的症狀主要是以焦慮為主,
特別是對一些不確定的狀況或事物,會顯的比一般人更焦慮,
甚至會影響到它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此外它也可能會呈現身體方面的不適如手抖、
心悸、腸胃不適等,有一些長期焦慮的患者更出現一些憂鬱的症狀。
焦慮症的治療目前仍是以藥物為主,因為目前的確有許多藥物是效果不錯、
藥效迅速、而副作用及成癮性都少的,除了藥物之外,
認知情緒治療對認知方面的改善(特別是正向思考與合理的自我期許)
以及情緒方面的合理控制,都有相當且長遠的效果。有一些生理回饋的治療,
對焦慮症也有幫助。希望這些建議與訊息能對您有所幫助。
順便一提您上次提到孩子的事,不曉得現在如何了?有沒有帶她去就診?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情緒與空間

原著作者:吳冠毅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矮牆向兩邊伸展,樹靠著南邊的矮牆在充足的陽光下生長,地面的石頭磚上反射出溫暖的陽光。厚實的牆上有著大片的窗,陽光照射在深且寬的窗台上,上面擺著一盆仙人掌,遠處的城鎮、山巒、天空混合在一起。

當上述文字於腦海中出現的空間意象,不知你內心中會有什麼感覺?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不曾懷疑,人們對於空間的感受和情緒反應完全是屬於主觀的感受,純粹是個人情感,每個人應該都不同。既然是主觀感受,這就和科學研究所強調客觀可測量特質相抵觸,應無研究討論的價值與必要。

但對於以上的畫面,你我真的完全不同嗎?面對美麗的大自然景觀、偉大的宗教建築、活力創新的城市、溫暖舒適的家,這個持續被認為主觀的情緒經驗是否有普遍的標準?為什麼我們對於相同的空間會有同樣心靈悸動的感覺,會不會存在一個客觀的標準,讓大部分的人們都能感受此為美好的空間,讓我們在其中擁有正向的情緒經驗,或是讓情緒得以抒解?

 生物為了生存需要有遮蔽的場所。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會利用天然的環境來自我保護和防衛,而洞穴就像大地的子宮提供孕育的場所。從演化的角度來看,讓此種對洞穴有特殊情感需求,且也懂的使用洞穴的基因一直延續不斷的保留下來。

因此遠古人類對空間的情緒反應和現代的人們會有不同嗎?處在大都會的上班族和非洲大陸一角的原始部落有何不同嗎?

在舒適的沙發上,明亮但柔和的檯燈旁邊,輕鬆的看著書,皮膚表面殘留著檯燈照射的餘溫;北美、歐洲溫暖的壁爐;古老祖先洞穴中溫暖的火焰,這種安全、溫暖、舒適有何不同?因此在很多時代建築設計反覆出現壁爐的意象。

此種跨區域、文化甚至橫跨不同時代相同的情緒需求與經驗,透過情緒的遺傳與演化,長久以來鎖在我們基因當中。

 從兒童精神心理角度來觀察這是再清楚不過了。針對危險的內心反應,安全感乃是核心、與生俱來。所以這個會讓我們安全和情緒依附的中心特質,其實早就根源在深沈的心理狀態。從動物實驗中也可得到證實。先天的生物恐懼性,演化的過程中對於會威脅著生命的特定物體與情境會出現恐懼的情況,例如猴子對毒蛇。

 相同的,生物偏好性的研究雖不如生物恐懼性的詳盡,但大多對於特定空間與情境有一致的偏好。其中包括領域行為,此代表是一個安全的毛毯提供我們撫慰;地點的依附、家的感覺;再擴展到鄰近的地方甚至到更大的區域出現依附感;和對自然環境的依戀與不安。這些像本能反應的情緒經驗和能快速學習這些習性,也許都儲存在整個人類的基因庫藏中。也許在人類存在的各個時代當中,生命就已包含了各種層次的壓力。

 不論其來源是逃避危險的掠奪,或是來自死亡的壓力,人類似乎永遠要為它的存在付出代價。而恢復性反應,包括減少被攻擊性的機會、紓解壓力、身體與心理的復原,一直皆有演化的意義。

  但不僅如此,當達到基本的安全感、依賴感,舒適感要求時,我們還會進一步追求空間的功能、美感,甚至意義。而事實上,這些會讓我們感動和情緒愉快的中心特質也是深深的根源自深沈的心理狀態。

 一些相關空間知覺的研究已證實,一個好的空間讓人心情愉悅,也大大提高人們彼此互動的意願。而建築的美學包括形式上的美學、象徵性的美學,此也有共同的原則例如簡單而且豐富等。這些空間知覺的研究間接的證實人們對空間抽象的經驗亦有其客觀的標準,此也對於建築設計產生長遠的影響。

 當周遭空間被我們知覺到之後,會開始形成記憶來學習;之後會從記憶中情緒反應,進一步的改造空間,再次將情緒經驗透過空間知覺回饋到我們的認知與記憶當中。因此人類對周遭空間的反應,是包含了生物性和學習性。這些混合生物性與學習性的情緒感受,也許會像統計常態分佈的鐘型曲線。

 延伸到實際空間的規劃與設計,過去歷代偉大城市、建築、和充滿活力的空間,就是遵從或貼近此一特質所建造出來。相反的,越是背離此特質的空間,就越沒有活力,人們處在其中能量全被封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感受到或者是追尋這種特質經驗時,是我們經歷到最有生氣的那個情境之關鍵所在;它就藏在人類永恆的基因當中,已存在那麼的久遠。

 將此觀念應用在周遭的環境上,從對配合地景地物的都市規劃、人造建築的設計,到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作環境、休閒空間和居住環境,甚至是特定族群或弱勢者的空間,包括監獄、醫院、殘障者、老人的空間,都應依循此核心特質來設計。回過頭來看精神科部分,壓力病房、急慢性病房,社區復健和康復之家,到門診和心理諮商室的空間設計,也必存在某些空間模式能符合此特質,使身處其中的我們情緒得以抒解。(原載憂鬱症防治協會通訊 2006年10月)

Q&A 焦慮


Q:
我有焦慮症,有位A醫師開了 Ativan, Lexotan 給我吃, 他說Ativan可
解除心理的焦慮, Lexotan可解除生理的焦慮.但另位B醫師則說Ativan, Lexotan 兩者作用相同,不要一起吃, 建議我只吃Ativan就好.請問究竟是那位醫師較有理? A? B? 我吃Ativan, Lexotan有一段時間了, 經B醫師一說, 心理怕怕的...煩請醫師解我心中之惑, 又我得焦慮症有兩年多了,至今還在吃藥.焦慮症究竟該如何治療呢?

A:
Ativan與lexotan二者作用類似若單一藥物有效就不需要二者合吃。
焦慮症種類很多,有的會呈慢性化的傾向,若要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有時須配合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或行為治療,也許可以減輕藥量,至於是否可以停藥須視病情而定。

Q&A 焦慮


Q:
我有一位朋友,二十歲,有精神衰弱常常感到疲倦,覺得睡得
不夠。所以他做甚麼都沒有信心,常胡思亂想我想請問有沒有方法幫助
他?精神衰弱能治好嗎?

A:
由以上的症狀看來,你的朋友有部分憂鬱症的症狀,

憂鬱症的症狀另外還包括情緒低落,胃口差,體重減輕,減少與人接觸等,
不知道他有沒有這些症狀? 還有這樣的情形持續多久了?

目前憂鬱症已有不錯的藥物治療.中重度以上的憂鬱症病人很須要專業醫
師的協助,建議鼓勵他至精神科就診,醫師可以評估其狀況作專業的協助另
外可以建議他調整日常生活作息,適度運動,培養興趣.

Q&A 焦慮


Q:
家父因為失眠及工作勞心﹐因此患有神經衰弱之疾病﹐看過坊
間的中醫及去大醫院的精神科﹐但始終身體的狀況沒有多大的改善﹗因
為之前醫師開的處方Erispan,Ativan, Lorazapam, Trizolam, Prozac, Anxmil....
等等憂慮及安眠藥吃過一段時間產生許多副作用﹐現在一停藥反而難受﹐
有沒有取代藥的方法或如何來減輕藥量呢﹖

A:
1.安眠藥如果突然停藥,容易產生戒斷症狀,會焦慮,坐立不安,失眠更加嚴重.
建議逐漸減少或請醫師調整劑量.

2.抗憂鬱藥物須要一段時間(二到四週)才能看到較顯著的進步,須有耐心.
或可考慮另一類的抗憂鬱劑.
3.同時家人的支持,工作環境與生活作息的調整也相當重要.如有性格特質,
或其他家人互動問題,可由心理師或社工師協助.
4.睡前放鬆心情,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接納內在負向情緒是了解自我的第一步


文化制約我們反映負向情緒的能力
原著作者:心理諮商師/劉于華        轉載自心靈園地

每一種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不論是正向或是負向的情緒均具有正向的功能,例如:在生氣的時候,就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內在身心需求狀態,情緒是心理內在冰山的生理浮現。像是一個人在後悔的時候,即是透露他的心理訊息,有察覺的時候,避免再次犯相同的錯誤。焦慮時就是使身心處於備戰狀態,避免危險。當我們開始接納自己的負向情緒時,就已經開始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負向情緒也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之一,重點在於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處理它。有些人不願意去處理與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有時是基於怕破壞關係,有些人則是不知該如何表達與處理,因為在東方文化中我們比較不被鼓勵去表達負向情緒,以免破壞人際和諧。
華人大多「以和為貴」,害怕負向情緒表達導致「人際衝突情境」
情緒反應是成長過程制約學來的,同時也是社會文化情境型塑出來的;至於情緒處理模式則大多是在關係中互動來的。華人大多「以和為貴」,害怕「人際衝突情境」。也因此,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情緒舵所顧忌,或是壓抑到潛意識去,因此「顧忌甚多」。如此,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有負向情緒,ㄧ但累積到頂點時,有時以憂鬱或焦慮症狀表現出來。
同時,當我們尚未接納自己的情緒時,也會很難去理解別人的情緒與情感,這就是所謂的同理心能力。有些心理學家研究情感了解度,發現人們經驗自己感覺的清晰程度和了解自身感覺的程度,是屬於情緒的後設經驗,是一種反省的過程。這種能力愈高時,同理心愈強。有些人對自己的感覺會有困惑,在表達自己的情感上有困難,不能了解自己的感情。像這樣的人就很難用情緒來表達自己在關係中的同理心。
情緒的自我接納與抗壓能力的關係
如何處理負向情緒也是對抗壓力的第一步,當自己有很大的情緒起伏;或面臨著壓力時,面對與處理情緒問題是解決壓力的重要關鍵。有能力面對正向情緒,包括:喜悅、專注、自信,視一種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自信與自我接納、抗壓的能力,自我感的形成,因此會對自己的作為感到滿意;若沒有此能力,有時會因此不覺得有再去嘗試想出新穎和有用想法的必要,失去創造力。
面對與表達負向情緒包括:恐懼、罪惡、敵意等,可以幫助當事人接納現狀,有能力處理現實世界中與自我內在的衝突議題。因此,這樣才有能力發揮更大的創意去表達新觀點解決問題,激發更高的創造力。
合理的情緒管理並非情緒壓抑
合理的情緒管理並非情緒壓抑,當下情緒與自己的內在需求是一致的,才是情緒管理第一步。不是把負向的情緒表現出來就可以,雖然負向情緒發洩出來,可以抒解潛抑的心理壓力,有助於身心的內在平衡。透過一些深層心理歷程例如:諮商、心理治療、靈修或是自我修為,進一步更要加以接納、轉化、運用健康的心理機轉如「昇華」、「正向詮釋」、「感恩」等,我們逐漸轉為建設性的內在自我對話可以達到這些效果。因此,接納自己有負向情緒的事實,是表達情緒的第一步。也是心理治療或心理成長的基礎,可以由此而加以轉化成優質的正向動力,也是心靈提升的必經路徑。
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歷程,同時是一種主觀的意識經驗,產生於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在需求之間,往往與個人的過去經驗和個人個人對於該事件的認知評估有關。

Q&A 焦慮


Q:
大約小時候6.7歲起,約隔一段時間,沒有特定時間,
會感到聽見自己快速的心跳,之後,開始會對週遭太大聲或
特定的聲音感到害怕,像是鼓聲,重低音之類,不會持續太久,
約半小時之內會恢復,或是離開現場的聲音,小時
後聽到回音大的鼓聲較害怕,後來長大之後好項就慢慢克服了,
但是現在仍有前述的偶發症狀,這是精神方面
的疾病嗎,在發生的時候該怎麼辦,因為發生的時候都無法
進行其他的事情

A:
根據您的來信說明,您可能罹患的是[恐懼症],恐懼症是對一種特定的人
事物會產生恐懼而逃避,大部分的恐懼,是由直接或間接的不好經驗所導
致,或者是把內在的恐懼投射至外界事物上。恐懼症可說是很常見的精神
官能症之一,在台灣約每1000人中有30-50人有恐懼症。因為恐懼症是經由
創傷經驗所形成的行為制約反應,故可以用行為治療中之減敏感法,逐漸
去除恐懼之習慣,若心中仍存有極大的焦慮和不安,則可以藥物配合治療。

Q&A 焦慮


Q:
我時常很易緊張,心率很快很急 , 和有手震現象 .
持續了大概個多月 , 因為我要面對公開考試 , 憂心入不到大學, 我現象無法鬆弛自己.請問我怎樣(ps.實際方法)才能放鬆自己去面對考試和以後一切事情?

A:
面對考試有壓力,容易緊張,心跳加快,手發抖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情境引發的焦慮反應。大多數的人均有類似的情形,並不一定需要治療。
不過如果焦慮的程度很厲害,甚至會嚴重影響到考試的正常表現(例如:平常練習時可以答對,考試因為緊張,分數有很大落差)那就有需要積極處理。
焦慮症的處理方式可以分為三方面:
1. 心理方面:盡量地自我心理調適,放鬆心情,對考試的得失不要過份在意,以致於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觀和處世態度等。但是大致而言,心理調整曠日廢時,況且考試壓力在即,此一方法,並不容易奏效。
2. 環境與社會因素:減少環境的壓力,緊張自然就會降低。但是就如前言,
考試還是得考,壓力恐怕是免不了的。
3. 生理方面:(a)可以透過放鬆技巧的訓練,例如:一邊緩慢地深呼吸,一邊
握緊雙手在慢慢放鬆,心理默唸「只要盡其在我,一切順其自然,其實我
可以不用緊張,我已經放鬆了....」(b)藥物治療:適當地使用抗焦慮劑,通
常是消除緊張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不過,使用抗焦慮藥物,必須先由精神
科醫師診斷,確立有必要才能開立,切忌自行胡亂使用藥物。

Q&A 焦慮


Q:
自小即缺乏自信 容易緊張 焦慮 無法適應社會生活
求學期間數次輟學 出社會後更是常換工作 以至身無長物
年歲漸長找工作愈不 容易......

A:
是否有合併其他如憂鬱症之症狀:心情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腦筋變的遲鈍等症狀?您說無法適應社會生活是怎樣的情形?缺乏自信的情況如何?以目前的狀況來說,應盡快處理較佳,以您信上所提到的症狀,容易緊張及焦慮是可以使用藥物而減輕,但這些藥物需要由醫師處方及視其情形調整藥物。缺乏自信的部分如非疾病的因素,可能需要心理治療來幫助其改善,愈早處理效果愈佳。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我為什麼要看精神科?--「精神科醫師在癌症治療團隊中的角色」

原著作者: 周佑達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啥米?要找精神科來看我?我又不是瘋了!」是的,雖然隨著時代的進展,一般人對心理層面的注重已經勝於以往,可是一般人對於要看精神科醫師,還是有著一定的排斥感。這也是臨床上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要進入癌症團隊治療時,會碰到的一個難題。

  然而,癌症的治療是一段漫長的道路,病患在治療過程當中除了身體上會承受疾病本身帶來的不適、治療引起的種種副作用外,在心理上也會遭遇許多的負面情緒如懷疑、焦慮、不安與憂鬱等等。而這些,正是精神科醫師可以協助病患及癌症治療團隊的地方。

  早在1952年由美國麻省總醫院出版的一本有關身心醫學的書裡就紀錄了精神醫療團隊介入一位罹患乳癌的41歲女性的過程。在文章中,提到了精神科醫師作為一個提供穩定的力量,能夠適當的給予病患情緒上的支持;同時由於精神科醫師能夠瞭解病人情緒上的衝擊以及對癌症的異想,因此更能夠正確的回答病人的問題,並且決定要告訴病人哪些事情,哪些是應該保留的。 

  當精神科醫師接到照會的請求,第一次和病人接觸時,他會傾聽病人關注的焦點,試著去瞭解病人的遭遇以及目前的困境。透過試著瞭解病人應付目前困境的能力,精神科醫師傳達了尊重;病人也在互相尊重的會談過程當中重新擁有責任感與控制的感覺。後續的治療也因此有了良好的基礎。

  一般來說,精神科醫師要處理的問題包括:

(一)病人的情緒症狀:

在整個癌症治療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在診斷確立時或在治療當中,焦慮或憂鬱都是很常見的情緒反應。精神科醫師可以評估病患的情緒症狀,給予澄清與適當的支持。如果病人的情緒反應是來自對疾病或治療的錯誤認知,精神科醫師可以加以修正;如果是因為來自身體的不適例如疼痛,精神科醫師可以轉告治療團隊加以處理。如果症狀輕微,精神科醫師可以指導一些放鬆技巧;當症狀嚴重時,精神科醫師可以給予藥物治療,例如抗憂鬱劑及抗焦慮藥物。
而當病人有自殺的意念時,精神科醫師更可以適時介入,並指導家屬及治療團隊如何做好自殺預防的工作。

(二)幫助鑑別診斷:

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多少會使用到賀爾蒙治劑或抗癌藥物,而這些藥物很多都有引起精神或情緒症狀的副作用;或者因為病患的身體狀況不佳,引起一些知覺或意識的變化。精神科醫師可以協助治療團隊辨認出這些狀況並加以適當的處理。

(三)協助癌症治療團隊調適照顧癌症病患的壓力:

與癌症相處對病人及醫療團隊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有些病患因此會將怒氣出在醫療團隊的身上,精神科醫師可以幫助工作人員瞭解,事實上患者是在對他們的疾病生氣,而非挑剔醫療團隊人員。而針對治療團隊本身,精神科醫師可以協助成員調適壓力,例如召開以情緒支持、情緒宣洩為主的團隊會議,並且在團隊成員出現心力交瘁(Burn out)的早期症狀時就加以辨識並處理,以使癌症治療的品質得以維持。

  總之,心理衛生工作人員在癌症治療中角色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這些工作人員可以是社工、心理師、甚至護士,然而在某些層面,精神科醫師卻是無法取代的。因此,希望在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下次當精神科醫師要介入時,能看到友善的笑容,而不再是狐疑的眼光。

Q&A 憂鬱


Q:
本人曾因憂鬱症而接受藥物治療(一年前),但很不習慣吃藥期間腦筋
反應遲緩的感覺, 因此治療幾次不了了之....近來工作壓力大,又開始情緒不穩, 無食慾,失眠,一直不自覺地要流淚...希望能參加心靈團體而不靠藥物生活...請問我該如何尋求這樣的協助呢?

A:
以憂鬱症患者來說,抗憂鬱症之藥物仍然是治療重要之一環,目前有幾種新一代的抗憂鬱症藥物較少以上所述之副作用,至於您所提的心靈團體,目前了解尚無此種專門性質的團體存在,有的僅只是一般性的諮商或成長團體,但可於市立療養院之精神科門診探聽是否有此種團體存在?不過以您所提及的症狀,目前您的憂鬱症又再一次出現出現,建議您盡快至精神科門診求診開始
藥物治療,將此時之急性症狀解除,稍後再來尋找團體或是個別之治療,以求長期之穩定。

Q&A 憂鬱


Q:
昨天我精神科檢查,得之自己患了憂鬱症,很驚訝!
我也會得到憂鬱症!!請問,是不是我累積了太多壓力沒有解決,或是有什麼我不
知道的「觸枚」(關鍵事件)導致引發憂鬱症。
另外醫師開的處方是「百憂解」,一天一顆,這種藥安全嗎?有副作用嗎?以後停
藥之後會不會產生依賴,或是復發呢?請問,憂鬱症的患者平常要注意什麼?

A:
聽到得到憂鬱症感到很驚訝,這是身體對你發出的警告--"請好好保養我
的身體和心靈!"憂鬱症有可能遺傳也可能因累積了太多壓力造成,想看看您家屬或
遠親有沒有人得憂鬱症,想看看您最近有沒有遇到那些壓力無法解決的?

「百憂解」是蠻安全的藥,有些人可能產生焦慮、失眠或體重減輕等副作用。
停藥之後不會產生依賴,至於會不會復發是決定於您的病情而不是百憂解。

憂鬱症的患者平常要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避免時常陷入低潮,找出一些可以調整
自己心情的方法(如向好友訴苦、看電影...),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要鑽牛角尖,
妄自菲薄,凡事量力而為,吃得好,睡得飽,這樣可以減少再患憂鬱症。

Q&A 憂鬱


Q:
我可能有憂鬱症,之前的情緒很低落已有好幾個月了,現 在的我對自己很沒自信,也不敢去找工作,每天的日子就是一天過一天,家人以為我已走出來了,且很包容我,但他們不知道我的日子過得一點也沒意義,反正我就 只知道吃而已,爸爸還認為我現在很會吃,替我高興.但現在的生活我是在為家人而活.因為若我自殺我的家人會很傷心並且沒面子.現在的我對任何事似乎都沒興 趣,且很不想動.我原本有強烈的罪惡感,但現在的我覺得自己好像冷血動物,所謂的高興傷心沒甚麼感覺,時間觀念以及孝順責任好像不重要.沒有羞恥心判斷 力,也不想談戀愛 不想結婚 ,不想打扮,只想一輩子待在家裡.醫生,我有病嗎

A:
你有病嗎?這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我們並沒有面對面的談,所以我沒有 辦法很直接地告訴你一個確切的答案,但從你的描述裡面,可以感受得出來你非常 的不喜歡現在的自己,這也是你之所以來這裡求助的原因,所以不管有沒有病,你 都需要幫助,而很高興的是,你已經跨出了第一步。
那接下來呢?能夠去尋求一個專業人員進行面對面的諮商也許是最好的作法,因為 唯有這樣,你的問題才有辦法獲得釐清,也才有可能進一步地去處理它。
我知道現在的你很不想動、不想出門,但一直待在家裡也不會使得世界變得更美 好,不是嗎?不如就讓自己走出去,去尋求協助。而且如果真的如你所想是憂鬱症 的話,那麼給自己一個目標去努力,就是改變的開始,而這裡就有一個現成的目標 等待你去達成。
去吧,給自己一種可能--就像現在最流行的,許自己一個未來。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老年憂鬱疾病的預防

原著作者:歐陽文貞                                         轉載自心靈園地

一、前言:老年憂鬱疾病的盛行率及其影響

   台灣老人的人口自1993年超過7%後,近十多年來逐步增加,預估今年(2011年)老人人口占全人口總數將突破11%、2016年可達14%、2025年可能超過20%,其上升幅度之快,在全球恐僅次於日本。

  根據目前的疾病分類系統(ICD-10或DSM-IV or DSM-5草稿本),憂鬱疾病(depressive disorders)至少包括「單極性重鬱症」 (unipola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or unipolar depression)、雙極性情感性疾病的重鬱期(bipolar depression)、輕鬱症(dysthymia or chronic depressive disorder)、身體疾病或藥物引起的憂鬱症(depression due to medical condition)-如癌症、中風或失智症引起的憂鬱症、酒精或成癮物質引起的憂鬱症(substance-induced depressive disorders)、壓力或適應障礙引起的憂鬱症(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depressive mood)及其他未分類的憂鬱症。其中根據美國DSM-IV診斷標準,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episode)出現的症狀包括下列9大症狀的5個症狀,即1.心情低落或焦躁不安(易怒)、2.對平日喜歡的事失去興趣、3不想動或提不起勁(psychomotor retardation)、4有感到無價值感或過度罪惡感、5無法專心(記憶力差)、6反覆想到死亡或想自殺、7有胃口差且體重減輕(5%)以上、8失眠或過度想睡、9沒有體力或容易累等症狀,而且需要幾乎天天都有,並持續超過兩週以上,且會造成社會及日常功能受到明顯的影響。重鬱症也是到目前為止研究最多及一般人常提到的一種憂鬱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成年期曾罹患上述所提到的任何一種憂鬱疾病或是任何一種焦慮疾病(any of anxiety disorders)都會增加老年期重鬱症的風險。

  台灣老人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in late life)的盛行率自胡氏1986年的研究中1%上升至2001年張氏南台灣研究的5.9%,這樣的罹病盛行率比相近時期西方國家如美、英、芬蘭及荷蘭的老年重鬱症盛行率(0.8-2.9%)高出2倍以上;而該研究的老年期輕鬱症(dysthymia in late life)亦高達15.3%,也比其他國家的高。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未來三大死亡人數快速增加的疾病,憂鬱疾病(depressive disorders)、癌症及愛滋病並列其中,其中憂鬱疾病造成的死亡原因可能是使自殺及意外事件的死亡率或企圖增加,同時憂鬱疾病也會增加身體疾病的死亡率、併發症及延長住院天數。此外,憂鬱疾病也是 WHO報告中所有疾病中最常出現人力損失或負荷的前幾名疾病之一。

二、老年憂鬱疾病預防的必要性

   然而老年憂鬱疾病(late-life depression)在憂鬱情緒的表達或不悅的表情較不明顯,卻經常以身體抱怨、疼痛或失眠為主要求診時的表現,伴隨焦慮、不安、激躁等等情緒,或擔心自己得了某種不治之症-即慮病現象(hypochodiachal idea),因而增加其診斷的複雜性與自殺的風險。因此,國內外老年憂鬱疾病的診斷常被低估,且治療上也經常不完整。

   老年憂鬱疾病會對身心或社會產生甚麼不好的影響呢?研究上指出老年憂鬱疾病-尤其是老人重鬱症-會加重疼痛感、增加心肌梗塞或中風發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患氣喘發作的危險、降低免疫力、增加自殺及疾病的死亡率;此外,老年憂鬱疾病也增加失眠、譫妄及失智症的發病風險、延長內外科住院日數,對生活品質及家屬的照顧負擔都有負面的影響。

   1999-2009年台灣自殺死亡一直徘徊在十大死因的第九或第十名,近年每年將近有四千人死於自殺,其中老人2倍以上或更高的自殺死亡率;而且在2010年全人口的自殺死亡率已退出台灣十大死因之時,非老年人的年齡別自殺死亡率分別下降8到12.6%之際,而老人自殺人數及死亡率卻持續上升5%,而且跟老年憂鬱疾病-尤其是老人重鬱症-的發生或未完整治療息息相關。因此,國內針對老年憂鬱疾病應積極進行預防及治療。

三、老年憂鬱疾病的三段五級預防

 (一)老年憂鬱疾病的第一段預防:
   根據公共衛生三段五級的預防觀念,老年憂鬱疾病要如何來預防呢?其中第一段預防是防患未然,且第一段預防又分兩級,包括”健康促進”及”特殊防護”的概念;也就是說在老年憂鬱疾病未發病前,就找出可能會促使老年憂鬱疾病發生或提早發生的危險因子,透過一些”健康促進”及”特殊防護”的觀念、做法、生活技巧或生物技術來避免人們受到造成老年憂鬱疾病的危險因子的暴露與侵襲,或是即使有上述造成老年憂鬱疾病的危險因子侵襲時,仍可以延後或避免老年憂鬱疾病的發生。

   老年憂鬱疾病的危險因子或相關因素有哪些呢?Jogerst GJ等人2011年的老年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差、慢性身體疾病及女性容易有憂鬱症,所有國家(美、俄、韓)參加宗教活動的人較不會得到老年憂鬱疾病,韓國有工作的老人較沒有憂鬱症,美國有婚姻狀態的老人較不會得到憂鬱症。許多研究都相信慢性肺病、心臟病、視力或聽力喪失、關節炎、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或腦部小血管循環問題的老人容易有憂鬱症,尤其Jorge RE 2011的研究發現過半數的老年憂鬱疾病都有皮質下的缺血現象(subcortical ischemic damage)。均衡飲食狀況、缺乏營養份-如B12或葉酸、高半胱胺酸(homocysteine)、失眠及運動少也是老年憂鬱疾病得危險因子。Hwang CQ等人2010年研究發現低教育是老年憂鬱疾病的危險因子,這意味著持續學習可能會減緩老年憂鬱疾病的發生。

   Baldwin RC 2011年回顧自2000年以來老年憂鬱疾病第一段預防的研究,發現在視力有黃斑部病變(macular degeneration)或腦中風的個案”教導病患如何適應或問題解決技巧(problem-solving treatment)”等認知治療,可以預防老年憂鬱疾病;同樣的,教導失智症的照顧技巧可以預防失智症照顧者的憂鬱症。而且提供幫忙以減少日常生活機能的限制也可以減少可能已有輕微憂鬱現象(subthreshold depression)的老人發展到憂鬱疾病。Baldwin RC 2011年發現上述的老年憂鬱疾病危險因子如營養缺乏、高半胱胺酸、腦血管因素或失眠尚沒有找到實證研究認為可作為第一段預防老年憂鬱疾病,但是已經發現改善上述危險因子可以減少老人自殺。

   筆者認為規律的生活及睡眠、均衡飲食及多食蔬果、蛋或牛奶以避免發生葉酸或B12缺乏、適當的運動量、參加合宜的宗教活動、擔任志工或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都可以做為老年憂鬱疾病第一段預防的重要策略。

 (二)老年憂鬱疾病的第二段預防:
   根據公共衛生中所謂的第二段預防是指疾病已經悄然發生(在潛伏期,即latent period)或是處於前驅期(prodromal stage),但是此時個案並未發現身體或精神的異樣與不舒服,或是民眾雖已經有輕微的症狀,但是民眾並未就醫,也未診斷出該潛藏的疾病。此時重要的預防策略是篩選出已經有早期生病症狀的個案,並鼓勵或協助個案早期確認診斷及早期治療。

   由於對於老年憂鬱疾病的前驅症狀並沒有有系統完整的回顧研究。但是根據神經精神病生理學及相關學理,壓力會造成腦部海馬迴部位的細胞加速萎縮或凋零(apotosis),持續的壓力或相關荷爾蒙的作用-如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增加或神經滋養因素(brain-derived neurotraphic factor, BDNF)的減少將使得海馬迴部位更深層的細胞萎縮、凋零或死亡,此部位負責人的情緒及記憶,這跟重鬱症等憂鬱疾病患者發現大腦海馬迴部位體積減少,且容易出現記憶力差,而且重鬱症患者容易發生失智症相吻合。

   這也就是說,老年期甚至提早到中年期的壓力調適十分重要,尤其成年期曾經罹患焦慮疾病或憂鬱疾病、有重大創傷史-不論是否有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老年期鰥寡、喪子或長時期的壓力調適障礙患者都需要特別注意。若是這一群人是否有老年憂鬱疾病的相關症狀或早期症狀,如失眠、經檢查後卻無病理證據的疼痛、頭暈、體重減輕、心悸、胸悶、腸胃不適或身體抱怨等,除給予了解、情緒支持外,鼓勵他們到基層醫師或家醫科或經過憂鬱症防治協會訓練課程的醫師進行檢查及轉介都十分重要。這是老年憂鬱疾病第二段預防:篩檢的策略之一。

   Wijeratne C等人在2009年在澳洲開業醫(Australian general practitioner)進行老年憂鬱疾病預防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鏡的;比如說開業醫持續的老年憂鬱疾病篩檢及轉介與教導照顧者該如何照顧失智症與鼓勵失智症接受治療。這跟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推動的「ㄧ問、二應、三轉介」、「自殺防治守門人」與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推動憂鬱症防治繼續教育及「憂鬱症守門人」的精神十分呼應。

   老年憂鬱疾病第二段預防的策略之二是老年憂鬱疾病的社區篩檢。由於篩檢必須建立在有後續治療的基礎之上,所以必須是基層開業醫、綜合醫院與醫學中心的家醫科、內科、神經科與精神科、及精神專科醫院等單位及工作人員都對老人憂鬱症有相當的了解、轉介意願與治療能力後才可以實施。自2009年衛生署及各縣市衛生局即逐步開始推動「社區老人憂鬱疾病篩檢」,並委託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在2010年「老人憂鬱症篩檢及老人自殺防治」計畫及製作教育訓練教材影音檔,2011年衛生署並試辦補助6個醫療網各一家醫學中心或大型綜合醫院進行住院及出院持續追蹤的「老年憂鬱疾病篩檢與個案管理計畫」,希望篩檢出有身體疾病的老年憂鬱疾病個案或潛在個案可以經過關懷、尊重及了解的過程願意接受完整性及持續性的整合治療。

   當然,社會網路、社會資源及人際支持都可以減緩壓力對老人的衝擊或老年憂鬱疾病的發生或惡化。這也是第二段預防第三個重要策略。也就是說除了老年憂鬱疾病的篩檢外,中年期的建立或維繫社會網絡與良好的支持性人際關係對老年期憂鬱疾病,將會發生不可忽略的效果。荷蘭2011的研究發表也有基層醫師發動針對有焦慮或憂鬱症狀的認知及問題解決治療,此舉可以減少一到兩年後的老年憂鬱疾病的發生或惡化達50%。

Q&A 情緒問題


Q:
母親於89.7.20因癌症往生,恐懼自己也會和母親一樣,
除對自己身體產生不安全感外,
對子女間更擔心死別的發生.
目前的狀況-----ex:
1.睡前擔心發生地震或火災無法保護小孩
2.小孩出門前會擔心是否還能再見
3.欲安排冬令營,但擔心意外發生
想請教目前這種情況是否要找心理醫生或者讓時間淡化

A:
很高興知道您對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能有很清楚的了解,
也能體會您對母親和子女的愛是多麼深厚,尤其是在母親去世之後,
相信您一定經歷了很多心情上的轉折,辛苦了!
別忘了要記得對自己好一點。我想多了解一點,
您的擔憂是受到這件事情的影響而產生,
或是之前就已經存在很久了呢?
因為一般人在經歷重大的壓力事(例如至親辭世、嚴重災害或意外等等),
會有一些悲傷、憂慮的反應出現,
某一段時間內經由個人健康的面對方式處理之後,
漸漸地恢復,但是每個人所需要的時間並不相同。
端看您如何處理與面對,以及身旁的家人、
朋友是否能夠給您安慰和支持,陪伴彼此度過哀傷的時間?
專業人員的陪伴會讓這段時間縮短,
而且讓心情的起伏不至於對生活造成過多負面的影響。
而如果這樣的情況是由來已久的話,
重點則要放在個人面對生活事件的想法和態度上的修正。
有機會找人聊聊抒發自己真實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找專業人士談談,給您更專業的支持與了解,
能幫助您克服這些想法所造成的困擾與憂慮

Q&A 情緒問題


Q:
醫師說我可能有社會恐懼症,並提到憂鬱及躁鬱,
可是我還是不懂自己到底是生病了嗎?他開了一天一次的cipram給我,
吃了以後隔天,反而心情變沉重了,覺得頭昏昏沉沉,沒有辦法思考,
會有頭裝了滿滿的東西卻都擁塞在某個出口,很不舒服的感覺,
所以我吃了兩次後沒有再吃

A:
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屬焦慮性疾患的一種,有人稱社交焦慮症,
常見的症狀有在「公開表達的場合、或與陌生人說話、
或在電話中說話、或對一小群熟識的人說話或身處其中、
或是使用公共場合飲食或書寫或使用公共廁所」,
因為擔心眾人注目下害怕自己的行為困窘或被羞辱,
而有焦慮的反應(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緊張或交感神經興奮,
甚至臉紅或顫抖、害怕會嘔吐、尿急或害怕要小便或大便)。
由於可能有體質上的因素,
常合併憂鬱症或是剛開始社交畏懼症的表現,
只是輕鬱症或重鬱症的前驅症狀或一部份症狀,
或是有人認為它和一部份酒癮與憂鬱症是同一基因群的不同症狀表現,
3者常有家族性聚集現象。這種現象可以藉助抗焦慮藥與放鬆訓練、
或合併心理治療而使它改善。Cipram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屬抗憂鬱藥的一種,最高劑量一日3粒,
通常在一天2粒時抗憂鬱的療效明顯,
但是劑量因人而異,有效的反應時間為持續服用該劑量4-6週以後;
的確有人會出現頭昏、胸悶(說不上來的難過,不一定有心悸)、
想嘔吐、反胃的感覺、有人在1-2週後反而胃口變好、、、。
但是副作用隨著服用2-3週左右會緩和一些。

Q&A 情緒問題


Q:
之前我曾得過憂鬱症,但我現在發現我有一點厭食症,
因為這一陣子我只要吃東西一吃完就會感到非常後悔,
不然就會用催吐的方法把東西吐出來,所以我想請問我是否有厭食症,
還有我覺得我活著並無意義,所以有時候我會想用絕食的方法來結束我的生命

A:
由您的來信可以感受到您的沮喪,但也很肯定您提出求助的訊息,
踏上康復的第一步.您的憂鬱症是否治療痊癒了呢?
憂鬱症的治療必須症狀好轉之後還要繼續服藥至少半年才能減少復發機率,
如果憂鬱症發病不只一次,治療時間還要更久.由您的來信,
我擔心您的憂鬱症並未完全痊癒 (憂鬱症症狀:
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悲觀及負面思考/ 飲食及睡眠失調/自責及自殺意念).
由您的來信無法確定您是否有厭食症,要精神科醫師評估,
也有可能是暴食症(暴食症是指在短時間, 一次吃下大量食物,
而且患者本人無法控制這種衝動, 事後又很後悔,
於是用各式各樣方法來補救,
例如挖喉嚨催吐/ 吃瀉藥/或劇烈運動等.如果這種行為發生率每週二次以上,
且持續三個月以上, 便稱為暴食症).但也有可能是是憂鬱症的飲食失調,
因為憂鬱症的患者在沮喪或壓力之下, 經常會以吃來發洩情緒,

因而陷入憂鬱-壓力-大吃-罪惡-憂鬱的惡性循環裏.
這種行為帶有強迫性行為的特質, 患者缺乏適當正確的管道以發洩情緒,
並須要與精神科醫師仔細會談,找出病因, 憂鬱症與您的體質, 環境都有關,
以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 行為治, 三者並用, 慢慢才能改善.
建議您至精神科醫師門診,好好與醫師配合,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
持續有恆的治療一段時間.人生總有高低潮起伏,危機也是轉機.
未經岩石沖擊,開不出美麗的浪花.永遠不要放棄希望,自殺絕對不.
眼光若放遠, 幾年後來看今日, 必定有另一番體會.人活著有時並不為自己,
大多是為別人.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超時工作易罹患重度憂鬱症嗎?


原著作者:林煜軒醫師/台大精神部            轉載自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通訊

最近英國的研究團隊以倫敦的公務員為研究對象,調查工作時數與重度憂鬱症的關聯性。研究人員發現一天工作超過11小時的長時間工作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一天工作7-8小時的正常工時人員顯著增高。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今年度著名的學術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PLoS ONE)。

這份研究首先排除具有精神科診斷,特別是憂鬱、焦慮症的公務員,篩選出1626位男性與487位女性公務員為研究對象,年齡層為35~55歲,追蹤時間長達5.8年;並且分階段研究,探討工作時數與重度憂鬱症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依據工作時數將公務員分為每天正常標準工時的7-8小時、9小時、10小時與超過11小時四組,同時也將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社會地位、飲酒程度等作為考量因素。這份大規模的追蹤調查使得結果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外,研究中使用標準化的診斷性會談工具(CIDI)來嚴謹地診斷重度憂鬱症,也是其獨到之處。

研究結果發現與每天工作7-8小時的人相比,工作時數超過11小時的人,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odds ratio)為2.43倍(95% 信賴區間為1.11到5.30)。此外,女性、年輕人、低收入以及中度飲酒量的人都屬於重度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由於上述的因子,都可能會影響「工時」與「重度憂鬱症」之間的關聯性;例如低收入的公務員,可能會加班努力工作,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但研究人員將上述可能影響的因素同時納入考量,再進一步校正慢性病、抽菸、喝酒,工作型態、社會支持等因素後,發現超時工作者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仍是正常工時者的2.52,結論幾乎沒有太大差異。

這份極具代表性的研究報告結論,更強化了先前許多研究指出:長時間的工作會增加憂鬱與焦慮症狀、認知功能減退、睡眠障礙等問題。研究人員指出,超時工作影響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女性可能有更多責任必須承擔,而年輕人在職場上較容易遇到困難、低收入戶者同時面臨經濟、家庭問題,也容易發生憂鬱症。

憂鬱症對個人與社會造成的重大損失,已和癌症、愛滋病被世界衛生組織並列為本世紀重要的三大疾病。如何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以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雖然是非常困難的問題,但提升工作效率,避免超時工作,卻是每個人都該思考的重要課題。

Q&A 恐慌


Q:
覺得很傷心,難過,嚴重時無法做事,無法見人。
2. 發作時會一直哭,並且不斷抖動手腳,以緩和情緒。
3. 失眠,吃不下飯,或吃很多。嚴重時想到自殺。
4. 人際關係不好,朋友少,常常悶在家裡或學校不出門。
5. 有問題都悶在心理,甚至連自己都不察覺。
6. 去年四月至七月間用藥,停用後還不錯,但上週末大發作。
7. 情感問題容易引發憂鬱。
8. 曾經一個人孤獨地走到很遠的地方,或是到沒有人看得見的地方。
9. 有兩次引發手腳經攣("換氣過度"?)
10. 症狀持續七年以上。

A:
按照您資料上的描述,您的情形的確很類似憂鬱症,不過有些地方
可能需要再澄清:比如說,憂鬱情緒的發生時機﹝有無特殊的事件
引發﹞;持續的時間長短﹝是否會持續一段時日﹞,憂鬱的嚴重程
度﹝茶飯不思萬念俱灰了無生趣等等﹞;有些憂鬱的症狀可能和個
人的人格特質以及人生觀有關,有些則與情境和遭遇有關,這些原
因以及適應之道,最好能與您信任且熟悉的精神科醫師詳談。

又,您提到曾於去年間,服用藥物三個月,效果不錯,不知道為何
要停藥?停藥是否與您的醫師討論過?因為一般來說,藥物對憂鬱
症的確相當有效,不過需服用一兩個星期效果才會顯著。而停用藥
物必須慢慢來,以免不多久又復發。

目前的一般性的看法是,得到憂鬱症的確有其體質上的因素﹝腦部
的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平衡所致﹞所以服用藥物效果相當好,如果再
加上心理治療,配合自己努力的自我成長,讓自己更樂觀、更豁達
,效果更佳。

Q&A 恐慌


Q:
憂鬱症..常覺得人生沒意義...沮喪......情緒起伏大.....有時會沒來由的心悸...
覺得不安全....恐慌......常常不想起床(真的可以躺著很久都不動..
...命太好了!...).....或是不想動......心情不好時會吃很多....但為了
維持身材又得為了前一天的放縱而悔恨.....又得少吃...
活著不快樂....可是又沒.什理由活不下去.....又怕死.......................
很煩.........

A:
憂鬱症是一個可以經由藥物及心理諮商控制的疾病,妳信中
所提到的問題,妳是否在返診時告訴妳的主治醫師了呢? 若是
還沒有,建議妳在返診時,告訴醫生您現在心理狀況,畢竟藥物
治療是需要由醫師開立處方,另若能與醫師建立良好的醫病關
係對病情的改善也會有助益.

除了藥物治療外,學習如何正確地處理壓力與如何放鬆心情
對憂鬱症的患者也非常的重要.建議平常要注意自己的情緒狀
態,避免時常陷入低潮.找出一些可以調整自己心情的方法(如
向好友訴苦,看電影,....).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要鑽牛角
尖,妄自菲薄,凡事量力而為...,這樣一來,憂鬱症自然就不會
輕易的影響妳啦--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陪伴失智家人創造明日的記憶  

原著作者:林煜軒醫師                                             轉載自心靈園地

「接手爸爸的存款簿,就好像拿走他最後一份男性尊嚴。」為人女、為人母、為人妻的淑惠忍不住繼續抱怨:「我大哥只會出一張嘴,從小爸媽最寵他,但他都沒來看過爸爸。所有的照顧責任都落在我們姊妹身上,他都不知道,我們為了照顧爸爸,不但辭掉工作,還快被逼到離婚了。每次說要在家庭會議好好討論,結果也不過是全家大吵一架罷了。」

國民健康局公佈了"台灣老化地圖",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比歐美快得多,而目前全國已經有23個鄉鎮(區)是「超高齡社區」。衛生署長也提醒,老化海嘯來了!隨著人口高齡化,失智症也逐漸增加。家中長輩記憶力逐漸退化時,家人的角色也會發生變化:當必須為媽媽洗澡或幫爸爸更換內衣時,通常會令做子女的感到不自在;特別在台灣的社會中,常常是媳婦照顧失智的公婆,更容易感到尷尬。照顧失智症的專家提出了以下的經驗談,建議家人可以運用以下的技巧凝聚家庭的力量:

家庭會議:好的家庭會議有幾個大家都要遵守的重要基本原則:每個人都必須出席、不能打斷任何人的發言、每個人都必須傾聽別人的發言。當家人的溝通陷入困境時,尋求專業的諮商師、社工師、醫師協助家庭會議是很有幫助的。

責任劃分:傳統觀念常常認為應該由長子奉養父母,但家人通常無法平均分擔照顧責任。當你不是主要照顧者時,你仍然可以與照顧者保持密切聯繫、避免批評家人,因為批評通常不會帶來建設性的改變、尊重並承認必須有主要照顧者做最後的決定,並且可以承擔尋找協助的工作。

兼顧工作:很多人辭掉工作後全職照顧家人後,壓力反而更大。因為全職照顧會比有工作時更孤立、受到更多限制。有些孝順的子女發現,找個品質優良的照護機構,不論對他們自己或是失智的長輩來說,都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隨著長輩記憶的退化,家人必須承擔越來越多的新責任,有些可能令人感到悲傷痛苦,有些則會豐富我們的人生經驗。當失智長輩逐漸不再有任何回憶時,家人與他共創的明日記憶,將是黃昏裡最美好的光陰!

Q&A 躁鬱


Q:
該如何與患有躁鬱症的丈夫相處?
大概所有躁鬱症狀都出現了: 失眠, 亢奮, 過度幽默, 節奏快速, 好管閒事
, 過度自信 (面對即將要考的在職專班認定一定會考上, 且未曾見他看書),大方慷慨, 下決定超快且不是身邊的人可更改的, 聯想力強, 想法卻有些天馬行空, 話多, 性欲大增, 易怒及敵意 (只對親密家人, 日前才對二個孩子 (五歲及五個月大的嬰兒)動手, 昨天還揚言要打我, 並認定我們都是吸血鬼專門花他的錢)
才三週就己經花了近十萬元 (肯定日後的日子會更難過),上述症狀自結婚以來, 每年都在過完農曆年後開始, 最明顯的症狀是突發的不明所以的脾氣, 在破壞家具或罵人之後會離家二三天, 回來之後就要我為他的破壞行為或傷害行為負全責,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他, 尤其他在婚後至今己經外遇換了第十個女人了 (他認為外遇是我無法配合他隨時而起的性慾造成的 (沒有前戲且不考慮小朋友是否在場),也認定我不是他要的聽話的女人),不知道, 只感覺到再下去二個小孩可憐, 而我也快成為憂鬱症患者了!

A:
看過妳的問題後,心中有很多感觸,的確,不只是妳,很多家裡有一個燥鬱症的患者,情緒起伏不定,又常做出不合理的要求,而這卻是自己當初所深愛的人,日子一定過的很痛苦,不知怎麼辦才好。

以目前的知識來說,還沒有明確的知道倒底是什麼原因會引起燥鬱症。生物學的方法,用鋰鹽,顛通,帝拔顛等藥物,也只能做到控制,而無法完全的痊癒。
病人的病情仍會反反覆覆。在輕燥期,他會顯得積極,能量充沛,能完成很多平常做不到的事情,由於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中,這些行為,常被認為是正向的行為。
但在燥期,會有過度的精力充沛,判斷力也有些問題,會導致本身以及周遭人生活社交上有很大的困擾。
一 般而言,這種燥鬱症長期下來都有週期性,陪伴的人,會注意到情緒的發展,如果慢慢的開始出現過度精力充沛,過度積極時,就要注意,病人的服藥習慣有沒有改 便,是否私自減藥,或藏藥,個案可能開始產生燥期,須積極與治療者連絡,是否須調整治療計畫。如果嚴重導致影響到日常生活,必要時,須送醫院治療,調整藥 物。住院,除了提供病患一個保護性的環境外,對家屬也可以提供喘息的機會。冷靜下來,重新出發。

除了積極的尋求治療外,家屬的心理建設也 很重要,很多醫院都有家屬座談會,或者家屬團體,提供精神病患家屬間互相的支持及經驗分享。網路上,我們的心靈診所,也有提供類似的功能的地方,那就是同 病相憐,有很多關心精神疾病的人,過去曾經詢問過照顧上,或者疾病上的問題,可以尋找看看,透過這些經驗的分享,可以有些收穫。

妳除了與治療者討論以外,也可以加入醫院的家屬團體,以及我們的心靈團體,透過團體的力量,一起來對抗這長期的疾病戰役。

Q&A 人際關係


Q:
我面臨學業與就業問題。目前是專科生肄業、結業。
雖然在學校有申請學雜費減免了三成。(殘障輕度),但我覺得花費還是很驚人,
在一、二年級時我真得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藥物也時常不穩定我的症狀。所以我在校成績很差,除了三年級狀況較好外,必修課程被當了八科以上,然後要暑修,每天面對的都是不一樣的同學,而且我也很討厭每次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室,這我很難去適應。

所以暑修我繳了錢去了幾次就沒再去了,我打算不再去學校上課。
辛苦經營的三年級的夜間專科生活,也沒有半個朋友,只剩下離開時的一句句的:「BYEBYE!」這樣根本就沒辦法建立起友情。
至於有以前的同學會,我也不想去,不想破壞別人對我的優質男生的印象,現在的我24歲滿,自從發病來過了十年的強迫症、和社交畏懼症的生活。

A:
關於學業部分,聽到你不打算去學校上課,我覺得很可惜,雖然可以了解那樣子上課壓力很大,但放棄辛苦三年的學業,畢竟是一項損失和挫折.不知是否還有挽回空間?
你提到可能受強迫症和社交畏懼症的影響,不知在這方面你所接受的治療如何,如果效果不好,是否有考慮包括藥物和心理治療同時進行呢?
如果還能同時和學校老師(學生輔導中心)一起商量對策,是否更能增加信心?當然對很多學校來講,這不容易.尤其是夜間部,但不管怎樣,希望能多想辦法,不輕言放棄.至於同學間的感情,本就無法強求,多半仍需靠自己去爭取,去多接觸.其實除同學外,如能有其他管道認識一些朋友,也是很重要的社會支持網絡及資源.
你提到不想破壞別人對你的優質男生印象,可見你相當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但希望不是太過在意而變得不願去面對他人,如果是社交畏懼症,我所知道現在也有不錯的藥物可幫忙,當然心理輔導也會有幫助的.

至於就業工作的問題,現在景氣不是很好,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專長和興趣,文憑固然重要,臨場表現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必要的話,也可透過心理輔導及治療去發現自己的未來.

Q&A 人際關係


Q:
如何拒絕別人, 又不讓場面難看?這是我最近一直在學習的課題

很奇怪的是,我跟未婚夫最近剛好碰到兩件事情,都跟該如何拒絕人有關,
不知道是因為我們兩人平常表現得比較軟弱還是怎樣,
或者說我們總是想說中國人嘛重情面,拒絕得很模糊,
總覺得兩件事情的當事人,好像都不很明白我們拒絕的意思,
還一直不斷的要求我們幫他們我們不想做的事情,
(其中一個人竟以朋友名義要求到我家住宿數個月)
我真的不懂也感覺很傷心,朋友怎麼可以不顧我們的感覺,
而想要利用我們的客氣來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
對於這樣的朋友,我們當然就慢慢敬而遠之,
但是發現不只一個人對我們有過分的要求時,
(另外一個則是家裡沒車所以每星期都要求我們開車去幫他們搬家啦!
載她們出去買東西啦)真的開始檢討我們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做錯了,
所以讓人覺得我們很好欺負?尤其他們常會利用中國人講感情,
請我們吃飯啦, 說我們是多好的朋友啦之類的,
然後暗示說他們何時需要幫忙之類的,害我們不好意思拒絕,
現在我們也學乖了,不再去接話主動幫忙,但是這樣感覺我們好無情,

A:
人際關係、人際互動,的確是一門不簡單的功課,一方面要想到對方的立場,但另一方面也要顧到自己的需求,對於人際界線,是需要逐漸地調整、拿捏。

遇到需要拒絕別人的時候,真的需要花一段時間來學習,就如同妳所提到的,如何拒絕別人,又不讓場面難看,這真的就是人際關係的藝術。

我們先從一個面向來看兩個極端,一端是完全以對方的需要為優先,如果要顧到別人的需求,那就是看對方需要什麼,盡量提供幫忙,但是這麼一來,自己的需求沒有顧到,甚至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另一端是完全以自己的需要為優先考慮,這麼一來,雖然顧到自己的需要,別人卻與不會想要接近。而現實的情況是,要做到兩全其美,要顧到自己的需求,又要讓對方滿意,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得先承認這樣的事實。

事實上,很少有人是處在極端的一頭,我們多是在兩端之間遊蕩,就妳的情況看來,在過去,妳是比較偏向幫助朋友多一些、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後面,(至少從朋友的觀點來看是這樣)而漸漸地,妳想要往另外一端移動,希望拒絕掉那些不合理的要求,這就是一個改變的過程了。

改變是一段歷程,從舊的習慣變成新的習慣,也需要適應,一來,妳對新的反應方式很陌生,以前也許不常拒絕別人,但現在開始學習不主動接話,同時卻會覺得這樣做很無情,
甚至是不是會擔心以後朋友就越來越少。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有一天妳不考慮朋友的立場就要朋友幫忙,但妳的朋友真的沒辦法幫忙而拒絕了妳,妳會從此不跟他往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要重新檢驗這份人際關係呢?

另外,別人對於妳的改變也需要花時間去適應,在一開始,他也許會認為過去的妳會幫忙,現在卻被拒絕了,會覺得不太適應,甚至妳已經表示拒絕了,他還一再地要求,那是因為朋友還是和以前的妳在互動,等到要過了幾次之後,才會真正知道妳有所改變,才會和新的妳互動。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失眠 善用非藥物性治療 林聖軒

原著作者:林聖軒                                     (本文轉載自9月14日「人間福報」健康版)

淑華在路上巧遇好友美玲。

「最近睡不好嗎?」看到美玲又深又濃的黑眼圈,淑華忍不住關心地問。
「對啊,每天躺下去時就開始煩惱,明天早餐要煮什麼?便當來得及送嗎?孩子在學校會不會忘東忘西……,常常天亮了都沒闔眼。」
「聽起來,妳真的很用心在為孩子著想。」
兩行清淚從美玲眼中流了下來,「真的,但全家沒半個人體諒我的辛苦,總覺得我個性太過緊張,煩惱太多。我壓力真的好大,有次去看醫生,他開了一些安眠藥給我,不過聽說吃了會上癮,還會愈吃愈重,所以,縱然失眠都忍耐下去。」
根據睡眠醫學會統計,全台有三分之一的人曾有失眠的困擾;衛生署統計,台灣人每年安眠藥總量超過上億顆,加上很多藥都有成癮的風險,是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
有哪些非藥物治療失眠的小秘訣呢?目前許多專業心理諮商或醫師提供「認知行為治療」或「失眠團體」的服務,甚至是更深度的心理治療;也可利用「支持性心理治療」。
像美玲這種典型賢妻良母的個性,特別有責任感、放不下,該睡覺的時候還想著明天的規畫,這時候需要具療效的「認知行為治療」來調整她睡眠的情緒、鍛鍊放鬆的感覺。
而美玲是家中長女,從小,睡前就想著怎麼當大家的好榜樣,造成習慣性的緊張焦慮,這時就需要「長期心理分析治療」,從成長歷程中找到潛藏已久的癥結。
「支持性心理治療」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像淑華主動關心、傾聽美玲的困擾,又對她在家庭和孩子的犧牲付出給予肯定,就是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
關心身邊親人好友的生活作息,說不定就能意想不到地紓解他們的失眠困擾。而深受失眠所苦的人,當善用社會資源,才能早日改善症狀。

Q&A 睡眠


Q:
近三週以來整天似乎均感覺睡眠不足, 又有些頭昏腦脹的感覺
晚上睡覺倒也還好.(工作上的壓力是挺大的)

A:
從你的信看來,主要問題是夜晚睡眠充足,但白天顯得沒有精神。
一般而言,睡眠六到八個小時,若睡眠品質良好,沒有做噩夢或者被人干擾,
應該充足,白天就不會感到疲倦。但是若一個人身體狀況不佳,工作壓力太大,
即使晚上睡的好,也會因為生理或者心理因素而提不起勁。
所以建議您:平常需要多運動,鍛鍊身體。適當調解工作壓力,如此雙管齊下,一定可以改善,您目前的情況。

Q&A 睡眠


Q:
我已經失眠有兩年以上, 原因是時常肩膀疼痛 脖子酸痛
而且入睡時間很長 約一個小時, 清晨約6點多就會醒來
就很難再入睡 白天時常頭痛 , 肩膀酸痛 , 心情很容易生氣及煩躁
目前想至醫院求診 但不知哪些醫院有專門治療失眠?

A:
依您描述的症狀,除了睡眠障礙,還包括有頭痛和肩膀酸痛,以及容易生氣及煩躁的問題。

概括地來說,您目前的整體症狀,比較接近「焦慮疾患」,臨床上常見的是「廣泛型焦慮疾患」。
這 種疾病的特色,包括生活中明顯而持續地過度擔心許多事情,導致對許多事情無法集中注意力,相對使得記憶力減退,也有可能影響睡眠,情緒顯得煩躁易怒。常見 的生理症狀則包括,頭痛或偏頭痛、頸部或肩膀的僵硬或疼痛、背痛或下背痛、以及自律神經失調的相關症狀(心悸、手抖、盜汗、便秘或腹瀉、暈眩等)。
這 類疾病的主要成因,常見於當事人在生活中負荷之事務超過大腦能負荷的總量,而且缺乏適當的身心放鬆的時間,長久下來,導致中樞神經的失調;再加上身體肌肉 習慣性緊繃(您可以自我觀察一下)或是有些習慣性的姿勢不良,導致身體的肌肉或筋膜產生慢性疼痛。治療上使用抗焦慮劑為主要治療藥物,再依病情,必要時提 供有助眠效果及其他緩解生理症狀的藥物。很重要的部分,則是要提供自己的身體及心靈適當的休息放鬆,最好一週有三次以上的常規運動,並且觀察自己是否存在 習慣性的緊繃或不良姿勢,以柔軟體操之方法協助肌肉放鬆等。

在台北的就醫資源非常的多,包括各大醫院的精神科或身心科的醫師,
都可以提供您完整的診斷與適切的治療。以上的意見僅供參考,專科醫師的整體評估會更貼切正確。持續性的失眠通常只是一系列身心失調的症狀之一。
切忌只是隨意在坊間自行購買安眠藥物使用,必須在專科醫師指導下,對症下藥,並且提供完整的治療。

Q&A 睡眠


Q:
我已經有三年的失眠病史了,其間飽受痛苦與恐懼, 好幾次面臨精神崩潰邊緣,好想尋死求解脫.....
會發病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原因,只是一點功課壓力而以,一陣子就過去, 但真是叫我如此痛苦的,是我對失眠的恐懼,我常常覺得失眠是個魔鬼,
會奪走我的一切,讓我憔悴,虛弱,沒有了自信.....因為這樣的恐懼, 所以我一直沒有辦法安穩入眠,久而久之,變得有點精神衰弱....
這期間,好幾次我有了進步,甚至全癒,但我總是無法停止害怕, 去回想到因失眠而飽受折磨的日子,所以一再的發病......
這幾年,我只服用輕微的鎮定劑,藥量沒有增加,在醫生眼中,也算是好病人, 但是鎮定劑服用久了,效果不再那麼好,也常常感到虛弱疲倦....
我常常忍著痛苦不敢講,直到有一次告訴了醫生,醫生說我有了憂鬱症, 開百憂解給我吃,可是我不覺得有什麼效果,就停了,醫生也沒堅持開藥給我.....
每次我去醫院,不外乎是拿拿鎮定劑,醫生本來會幫我安排心裏特別門診, 但每次都是聊些五四三,對我的情況沒幫助,我就不去了.....
反正,我真的很煩,也不知道要不要換醫生,很多人告訴我,失眠就這是這樣,
看什麼醫生也不會好的,不過又是拿什麼安眠藥回來....我想也是吧!
因為我的醫生已算是嘉義很有名的醫生了,還不是幫不了我.....我只是想問,
像這樣的恐懼,有辦法靠藥物治療嗎?還是只能靠自己

A:
失眠的原因很多,例如憂鬱、焦慮,都會失眠。若未治本,只吃安眠藥,效果不好。憂鬱症的治療有各種模式,如心理治療、抗憂鬱治療、電痙治療、......等等,
百 憂解是很好的抗憂鬱劑,但對睡眠幫助不大,甚至會略為干擾睡眠,應可選擇其他對睡眠有益助的抗鬱劑。從信中看來,您現在的失眠及憂鬱皆未有效改善,建議您 仍應至精神科好好治療。嘉義地區多家醫院皆有精神科:如嘉義榮院、聖瑪爾定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等等,若對原來醫師較無信心,可換一位醫師徵詢第二意見 (second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