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戰勝恐慌症,身心整合是關鍵!
原著作者:江芝林醫師
前一陣子,我在臉書上加入了一個由恐慌症病友們所組成的社團。閱讀他們的文字,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讓我再度體會到身為精神科醫師的責任是如此的重大,而所面臨的挑戰又是如此的艱鉅。
一般人或許已難以理解的是,恐慌症病友們所經歷的身體不適是多麼地猛烈而令人措手不及,而隨之而來的恐懼感又是如此巨大而令人無法動彈。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懷抱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門診之間來回,各式各樣身體檢查卻無法給予自己一個合理的解釋的時候,病友是懷抱著何比複雜的心情?當尋遍各大名醫、做遍各種療法,病情卻都不見起色時,病友油然而生的那種挫折感與自責感,午夜夢迴時又是多麼令人了無生趣?
「難道我所經歷的這些,都是心理問題嗎?」病友們大概也曾這麼想過。但「心理問題」難道意味著,自己心理上的缺陷或軟弱,才是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若接受這個看法,自己不就不但得受此病魔折磨,還得為此病魔的存在完全負責?這不等同於受到二度傷害嗎?若更不巧的是,旁邊親愛的家人或伴侶竟曾這麼公然認為時,此時更多複雜的感受又會浮上檯面。「難道真的像他們所說的,是我自己的問題嗎?」至此,一個已身心飽受折磨的人,又要如何處理這些層出不窮的「胡思亂想」?
我相信,基於以上的原因,使得「自律神經失調」成為一般醫師在解釋這類病情時,最常用也最好用的解釋模式。(當然,「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可以經由適當的檢測方式評估後、而確定其存在的現象。但我個人的猜測是,絕大多數的醫師使用這個辭彚時,多半出自方便、而非根據確切存在的客觀依據。)
當醫師說「你是自律神經失調」,或是一個人接受「我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說法時,這句話的真實意義到底是什麼?我猜想,這樣的解釋之所以令人安心,或許是因為這樣的解釋傳遞了以下的訊息:「不是你有問題,是你的自律神經有問題」。但這樣的想法,真的有助於幫助這個人克服他的「病魔」還是「心魔」嗎?
恐慌症、焦慮症、以及於所有的精神官能症,都有一種重要的特徵:儘管患者本人知道自己的擔心或焦慮是不合理的,患者本身卻無法克制這些擔心或焦慮。當患者越想克制這些擔心或焦慮時,越常感受到這些擔心或焦慮是多麼地不受自己控制。其實這樣的經驗對你我而言絕不陌生。舉失眠為例:若你在意識層面不停想著「我得趕快睡著」時,你越不可能成功入睡。原因在於,當你意識層面在「要求」自己睡著時,潛意識層面的自己只會注意到「自己還沒睡著」這個事實,而注意到這個事實反而讓自己更焦慮、更難放鬆。
失眠的情況是如此,恐慌症、焦慮症 (或是某些時候醫師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換氣過度症候群」) 亦是如此。從某種心理意義而言,患者永遠無法強迫自己達到真正地放鬆、或不害怕,因為任何「強迫」自我的舉動,永遠只會適得其反。
當我們接受某種身心對立的概念時,我們會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身體,視為某種得去克服、去戰勝的事物。當然,與這個「不好的身體」關係密切的某些想法與感受,也自然地成為我們得克服、戰勝的事物。但一個人的左手打得贏右手嗎?而一個人內心的爭戰,或是身體與心理之間的爭戰,又何曾有真正的贏家呢?
也因此,我反對將自己的身心視為對立的概念,包括某種簡化版的「自律神經失調」的疾病概念。這樣的考量,並不涉及「自律神經失調」這個現象是否存在的討論,而源自治療上的實際考量。我認為,當一個人接受「我 (的心理) 沒有問題,而是我的身體 (自律神經) 出了問題)」這樣的說法時,這個人將很難真正成功地遠離這些症狀,正是因為這些症狀的本質,並非是單純「身體」的問題,亦非單純「心理」的問題,而是涵蓋身體與心理之交集的問題。只有正視問題的本質時,問題才有被解決的可能性。將問題化約為「身體的」或「心理的」問題,並無助於此。
總而言之,將自己的身體 (「自律神經」) 視為敵人,或是將自己的某些想法、感受視為敵人,並非克服這類「病魔」或「心魔」的真正良策。我認為,真正有效的治療,治療的終極目的都在於幫助患者學會真正接納自己,不但接納自己擁有的身心症狀,也接納這些症狀背後代表的軟弱與不完美。唯有先接納自己,一個人才能邁向真正的自我改變。我衷心地相信,受到良好身心醫學訓練的精神科醫師,能較其他科別的醫師,更有能力幫助受恐慌症、焦慮症所苦的患者,早日達到這般「身心整合」的美麗境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