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家有癌症病人怎麼辦?

原著作者:邱秋員社工師

一般大眾對癌症缺乏了解,把癌症視為絕症,談癌色變。常把癌症與死亡劃上等號,而產生震驚、恐懼、絕望、悲傷等情緒反應。一旦家人被診斷為癌症,家庭中的成員首當其衝,立即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

近幾年來癌症專家逐漸認同:癌症的康復不完全是由於醫療的處置,它同時受到行為因素的影響,例如:病人與醫師間醫病關係的和諧、病人的合作、病人與家屬間的互動關係。這些因素被認為是癌症適應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也稱之為社會支持。

一般而言,社會支持被當作一種機轉,是藉著人際關係保護人們免於受到生活壓力及困境的機轉;其重點為藉著環境功能中人與人間之親密關係而形成一種支持系統,來幫助人們渡過危機與困境。家庭是癌症病人社會支持系統中的重要來源,以傳統的角度來看,家庭是家人的避難所,被視為人們防衛的第一線,以支持家庭中遭遇危機的成員。但是一個完整的家庭也可能因為家人罹患癌症而陷入困境之中。

這些年來,與癌症病人及家屬接觸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不只是病人承受不少痛苦,家屬更是面臨極大的壓力。猶記得十八年前,家父罹患癌症接受手術與放射線治療的過程,也曾因為受不了治療的副作用,(因放射骨盆腔導致腹瀉、嘔吐、食慾不振)而打算放棄治療。但經過家人的支持與鼓勵,一步一步地熬過不舒服的階段。當時懷孕的我也是每天下班後,前去陪伴父親,給予鼓勵打氣,直到六週的放射線治療結束後,體力慢慢恢復過來,才鬆一口氣。如今回想起來還可感覺到那真是一大煎熬!還好家人都能全力以赴,給予支持,同心協力地渡過艱苦的日子,如今家父高齡八十五,他的生活品質過得還很好。

在此將以臨床中與病人及家屬接觸的經驗,與家有癌症病人的家庭做一系列的分享與討論。藉著賈崑塔(Giacquinta)博士所提出的癌症各階段家屬的情緒反應,配合過去臨床所接觸的實例來討論分享,盼望幫助家有癌症病人的家屬,面對困境時仍能陪伴親人共渡難關。

當病人初次被告知懷疑罹患癌症或需進一步確定癌症的診斷時,家庭所受到的衝擊,往往會使家庭功能瓦解,導致高比率的無生產性行為,例如退縮、焦慮與騷動,整個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亂了。家屬受到震驚的衝擊,可能會降低他們相互間角色義務的承諾,家中的主動性與領導性可能會缺乏,家事的處理也需要做調整;甚至小孩每天的需要都難以滿足,家庭的穩定感與權威感也降低了。這時候,家庭較無法提供支持系統,常會使家屬陷入絕望與孤立的困境,呈現出危機。而此刻,會有關鍵人物(可能是家人或關係親密的親友)站出來協助其他家人適應。

記得在兩年前,曾關心一位初次前來就診的病人陳先生,當時陳先生由太太陪同前來,太太很焦慮地(以手遮著嘴輕聲地)對我說:「我先生已在某大醫院診斷為肺癌(他本人不知道)。聽一個在醫院工作的同學介紹(關鍵人物),我想帶他來這裡再給醫師診查看看」。而病人就在身後,身材高大,頸部兩側有明顯的腫塊,神情看來有點沮喪。

面對親人被醫師診斷為癌症的陳太太,從她臉部的表情可感受徬徨無助與焦慮不安的情緒。在關懷的過程,得知她們一家人為了先生的病,已經焦急好多天,也把在國外就學的孩子召回來。陳先生則表示他做生意二、三十年,常需參加應酬,最近太太卻不讓他去應酬且要他不能吃肉,只能吃菜,已瘦了五公斤,精神不好,也不敢與朋友聯絡(主動性與領導性降低),即使朋友擦身而過卻不認得他,他也不敢主動打招呼(孤立感產生)!

在這個階段,因病人家庭功能瓦解的變化,病人及家人與其他人的隔絕或其他支持系統的隔離,將會減少彼此間互動、溝通、合作的機會,而失去與社會情緒的連結,孤立感就會產生。家屬由於對癌症醫療的不了解或誤解,常會自以為面臨絕望的情境。

面對病人與家屬自認為絕望的情境,醫院的社工師可加強他們的希望感,希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家庭能與癌共存,即每個成員能利用這個經驗成長的感覺,它提供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就像手術、放射線或最新的藥物一樣,是垂手可得且可提供協助的;可介紹病症類似且適應良好的癌症病人做現身說法,以建立病人及家屬的信心與安全感。對於有孤立感的家屬,社工師可以加強病人家庭的凝聚力,增加家人間的互動、溝通、合作及社會情緒的連結,以對抗孤立,進而增加家庭的穩定性。

站在癌症病人及家屬的立場,如果您幸運地找到一家能好好照顧病人的醫院,那麼您可以不必害怕地將您的焦慮讓醫療人員知道,因為癌症病人及家屬的情緒應該是癌症醫療照顧的一部份,醫療人員有責任關心及協助解決與癌症有關的情緒問題。萬一您無法得到滿意的醫療服務,目前各大醫院均有社會服務室的設置,也都有社工師的編制,您可主動去求助社工師,協助您及親人,解決癌症帶來的種種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